您的当前位置:

第一节 两次鸦片战争期间的黑龙江

第六章 黑龙江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第一节 两次鸦片战争期间的黑龙江


  一、沙俄侵占黑龙江以北大片领土

  1840~1842年英国对中国发动第一次鸦片战争后,黑龙江地区同全国一样开始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1856~1860年,英、法在俄、美的支持下,联合发动了“第二次鸦片战争”。沙俄乘这次侵略战争之机,侵占了中国东北的大片领土。
  中俄东部边界在中俄《尼布楚界约》中就已经明确划定,第一次鸦片战争后,中国国力日衰,资本主义列强竞相入侵。当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从海上加紧侵略中国时,善于“灵活地利用一切领土扩张机会”的沙皇俄国,也蓄谋从陆地上武装入侵黑龙江流域。1847年9月,沙皇尼古拉一世任命穆拉维约夫为东西伯利亚总督,并亲自授意要他放手侵占中国黑龙江流域。穆拉维约夫到任后,立即把解决“黑龙江问题”作为在“西伯利亚活动中高于一切的中心问题”。
  在穆拉维约夫的支持下,1848年末,俄国海军军官涅维尔斯科伊率“贝加尔”号运输船,非法对中国黑龙江口一带及库页岛进行军事侦察。1850年8月,涅维尔斯科伊又非法占领了黑龙江口附近的庙街,并以沙皇的名字将庙街命名为尼古拉耶夫斯克。到1853年秋,沙俄又把包括库页岛在内的黑龙江下游地区置于其军事控制之下。
  从1854年5月至1857年6月,穆拉维约夫不顾清政府的抗议,4次派遣大批满载沙俄侵略军的船队强行通过黑龙江,并向黑龙江北岸和乌苏里江右岸“移民”屯垦,建立军人“村屯”。1856年末,沙俄悍然宣布成立以庙街为中心的所谓“东西伯利亚滨海省”。
  正当沙俄在军事占领的基础上寻机逼迫清政府承认既成事实的时候,英法两国联合发动了第二次鸦片战争。
  1858年春,当英法侵略军的炮口指向大沽口时,沙俄政府指示穆拉维约夫要“不失时机地结束对中国的谈判”。5月20日,英法联军攻占了大沽,天津告急,北京震动。穆拉维约夫“利用了这一千载难逢的时机”,于5月22日到瑷珲,同黑龙江将军弈山“会晤”。23日,穆拉维约夫在中俄瑷珲谈判会上重谈“助华防英”的滥调,宣称:中英正在交战,只有把黑龙江北岸的中国领土割让给俄国,才能遏止英国的侵犯。他还说:“俄国为从海上保卫自己的领土应当占有滨海地区。”因此,为了双方的利益,中俄必须沿黑龙江、乌苏里江划界,因为这是两国之间最合适的天然的疆界。中方据理驳斥,指出:早在《尼布楚界约》中确定的中俄边界“从无更改”,“今若照尔等所议,断难迁就允准”。穆拉维约夫把事先拟订的条约草案交给中国谈判代表后,就称病不出席谈判。26日,他又亲自到瑷珲,以最后通牒的方式称:“以河为界字样,断不能更改”,“同意与否,我只能等到明天”,译员还没有把话译完,他就拂袖而去。当晚,在黑龙江“左岸枪炮声不绝,陆屯水船,号火极明”。在沙俄侵略者的威逼、恫吓下,黑龙江将军弈山未经清政府允准,于5月28日同穆拉维约夫在瑷珲城签定了中俄之间的第一个不平等条约——《瑷珲条约》。条约规定:黑龙江以北的中国领土割归俄国,只有精奇里江以南至豁尔莫勒津屯(即江东六十四屯)地区的中国人仍在原地“永久居住”。仍由中国官员管辖,俄国人“不得侵犯”;乌苏里江以东至海的中国领土由中俄“共管”。清政府迫于全国人民的压力,免去了奕山的职务,并对《瑷珲条约》不予承认。1858年6月2日,沙皇政府为庆祝《瑷珲条约》的签定,将海蓝泡改名为布拉戈维申斯克(意为“报喜城”)。

  二、沙俄鲸吞乌苏里江以东地区

  中俄《瑷珲条约》签定后,沙俄又把侵略的魔爪伸向了乌苏里江以东的中国领土。1858年6月12日,穆拉维约夫率领船队非法闯入黑龙江和乌苏里江交汇的伯力地区,并擅自将我国的伯力改名为哈巴罗夫卡(后改为哈巴罗夫斯克)。此后,沙俄便以此为基地大量派驻军队,到1858年末,驻黑龙江以北的俄军达4486人,驻乌苏里江以东的俄军共3290人,同时,还竭力向乌苏里江以东地区移民,仅1859年就建立了20多个移民村,兴凯湖以北大部分地区已被俄国侵占。
  1859年10月,沙皇亚力山大二世给穆拉维约夫下达了“派兵实际占领乌苏里江右岸”的命令。1860年6月20日,沙俄侵略军武装侵占了我国的重要海港海参崴,并改名为符拉迪沃斯托克(意为“控制东方”)。沙俄完成对乌苏里江以东地区的“实际占领”后,便派外交人员加紧活动,逼迫清政府签订割地条约。6月,当英法联军再次进犯京津时,沙俄政府派少壮派军人伊格纳切夫出使北京,逼迫清政府批准《瑷珲条约》,并要求以“乌苏里江为两国交界”。清政府代表拒绝了沙俄的无理要求。伊格纳切夫一方面勾结英法侵略者向清政府施加压力,同时,他又以“调停人”的身份讨好清政府。当中英、中法《北京条约》签订后,伊格纳切夫便以“调停有功”为借口,于1860年11月14日,诱逼清政府签订了中俄《北京条约》(又名《续增条约》)。根据这个不平等条约,沙俄不仅迫使清政府承认了它一直拒绝批准的《瑷珲条约》,而且还占领了所谓中俄“共管”的乌苏里江以东约40万平方公里的中国领土。中俄《瑷珲条约》、《北京条约》的签订,使中国丧失了总面积达100多万平方公里的领土,使黑龙江和乌苏里江由中国的内河变成了界河,使中国的领土完整遭到了破坏。
  对于沙俄掠夺中国领土的暴行,马克思愤怒地揭露说:“由于进行了第二次鸦片战争,帮助俄国获得了鞑靼海峡和贝加尔湖之间最富庶的地域。”恩格斯也指出:“俄国从中国夺取了一块大小等于法德两国面积的领土和一条同多瑙河一样长的河流。”

  三、边疆军民的抗俄斗争

  沙俄侵略者对黑龙江和乌苏里江流域的入侵和强行割占,激起了当地各民族人民的强烈义愤。1857年10月,俄军侵入黑龙江和松花江汇合处,并溯松花江上犯三姓,清军予以截击,当地的赫哲族人民前来支援,迫使俄军撤回。随着俄军的不断入侵,在1859~1860年间,黑龙江和乌苏里江流域出现了许多抗俄民团,打击沙俄入侵者。1859年冬,分布在乌苏里江以东地区以采参捕貂为业的刨夫,因痛恨沙俄侵略者霸占山林参场,在小绥芬河一带设营12座,每座有人夫数十名。到1860年春便聚集了1万多人,发展到150余营。他们向清政府表示:“俄夷肆逞,是欲绝我生路,同仇敌忾,义所必然,情甘出力。”与此同时,黑龙江和松花江中下游的各地区城乡居民也相继组织民团,据统计,黑龙江江左江右参加团练的共有3900余人。驻守瑷珲附近的清军爱国官兵也加入了人民抗俄斗争的行列,他们在通告中警告俄军必须“撤离该地”,否则将亡于中国军民的“利剑之下”,表明了中国军民收复国土的强烈愿望。
  1868年爆发的青岛淘金工人起义,是这一时期规模最大的一次抗俄武装斗争。青岛是位于海参崴东南海面的一个小岛,以盛产砂金著称。俄国殖民者占领这一地区后,便下令驱逐在这里定居的中国淘金工人,掠夺这里的宝贵资源。1867年,沙俄侵略者强行登岛,将金矿大肆洗劫一番;1868年5月,满载俄国士兵的军舰又在青岛登陆,企图赶走这里的中国工人。然而,中国淘金工人早已设好埋伏,俄军一登岛,数百名淘金工人一齐冲杀过来,打死打伤俄军过半。俄国侵略军从海参崴调来战舰才解除了围困。这次争斗之后,淘金工人的抗俄斗争开始向整个乌苏里江以东地区发展。起义军转战到苏城后,苏城的刨夫立即响应,起义军在青岛、苏城、黄岛、石庙子等地到处打击俄军,起义队伍发展到二三千人,抗俄烽火燃遍了南乌苏里大陆。他们坚持斗争一个多月,极大地震动了沙俄在乌苏里江以东地区的殖民统治。不少俄国人后来谈起这次抗俄起义还如惊弓之鸟不寒而栗。而移居这里的俄国人更加惶恐不安,深感“在异国土地上安家创业的艰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