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五节 辛亥革命在黑龙江

第五节 辛亥革命在黑龙江


  一、武昌起义前革命党人在黑龙江地区的活动

  黑龙江地区处于祖国东北北部边疆,资本主义经济、文化发展较迟,帝国主义侵略较深,清政府对这里长期封禁,这里又是一个满汉杂居的地区,因此,资产阶级革命派在这里的活动,较关内和奉天都晚,力量也更弱。
  孙中山领导的中国同盟会从建立起,就十分重视东北的革命活动。1906年派同盟会员徐镜心密赴奉天任《盛京时报》主笔,“发挥革命言论”。后来宋教仁、廖仲恺,以及匡一、蒋大同、商震、吴昆等同盟会领导人和骨干分子,都先后赴东北各地从事革命活动。1907年春,宋教仁亲手建立了中国同盟会辽东支部,点燃了东三省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火种。
  来黑龙江地区进行革命活动最有影响的同盟会员是熊成基,他是江苏扬州府甘泉县人。1908年11月以陆军炮营队官的身份领导了著名的安庆新军起义,起义失败后于1909年初到日本东京,并加入了中国同盟会。
  1909年3月,熊成基受同盟会领导人黄兴的委派,化名张建勋经奉天到长春,来从事筹款、联络建立活动基地。
  熊成基为筹措革命经费而往返于长春、哈尔滨之间,在哈尔滨大约逗留3个月左右,暗中联络革命党人,酝酿起义。由于奸商臧贯三的出卖,1910年1月30日熊成基在哈尔滨的宾如栈被捕,31日被押往长春监狱。在对他审讯并施以重刑时,熊成基痛斥了清朝的反动统治,宣布了自己的革命宗旨,他说:“我之宗旨,事成则已,否则牺牲其身,社会上亦不无小受影响也。况各国革命之历史必流血多次而后成功。”“你等决不能诛尽我党,亦只有愈杀愈多而已”。2月2日长春警局押解熊成基往吉林监狱,熊成基对街上围观的各界群众,“一一致谢”,并含笑告别说:“诸君珍重,我死犹生,吾愿以一腔热血,灌(中国)自由之花,我乃为民倡仪不遂而死之首领也。今生已矣,我愿继我而起者,大有人也”。闻者无不痛惜,潸然泪下。
  2月13、14日,熊成基写下了《熊成基自书供词》,他直陈历史,倾吐胸怀,痛斥清朝的反动统治。吉林巡抚陈昭常让他在《自书供词》上按押,他执笔写下“革命”二字代替手押。这既是对敌人的抗议,也是对后人的嘱托12月27日,在吉林巴虎门刑场就义,临刑时“犹高声宣布其革命宗旨”。烈士牺牲时年仅23岁。

  二、辛亥革命在黑龙江的开展及失败

  1911年(辛亥)10月10日,资产阶级领导的武昌起义爆发了。武昌起义震动全国,在武昌起义后短短的1个月内,全国24个省区已有湖北、湖南等13省和上海宣布独立,一部分清朝的海军也投入了革命方面,清朝的反动统治已陷入土崩瓦解的状态。
  武昌起义,各省宣布独立的消息传到黑龙江后,广大群众看到清朝的末日已到,广信公司之钱票“立即周转不灵”,市面呈现一片混乱。当时正在黑龙江省巡视的东三省总督赵尔巽,听到武昌起义的消息,于10月15日由齐齐哈尔仓皇返回奉天省城,连夜召集各司道头目会议,“磋商维持治安一切事宜”。10月17日他一方面训示驻奉天的新旧军将领对清廷“要鞠躬尽瘁,以死相报”;另一方面又告诫要“见机而行”。黑龙江巡抚周树模也采取种种措施防范革命,也同奉天、吉林一样,一方面封锁各地起义和宣布独立的消息,“禁止人民在各街粘贴各种报纸”。同时,在省城齐齐哈尔设立了侦探队,“探访”人民的革命行动。
  黑龙江省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基础比较薄弱,武昌起义前在省城齐齐哈尔由匡一(曾任中国同盟会东京总部内务科科长,当时的公开职业是黑龙江省地方审判厅厅长)、孟宗源、宋云同等建立了中国同盟会黑龙江支部,曾在军警、司法、教育、邮电等部门中发展了同盟会组织。并在联络收编土匪武装方面做了一些工作;但由于没有发动与组织群众,直到武昌起义后的一段时间内,仍处于少数人的秘密或半秘密活动状态。正如当时《盛京时报》所披露的那样“省垣外表似稍形安静,然实则各界党人,日夜在各处集会私议,未曾绝迹”。“奉天国民保安公会”成立后,黑龙江也仿照奉天的模式,于11月17日成立了黑龙江省保安公会,由周树模自任会长,他宣布:“如有散布谣言、分送传单、鼓吹独立及其他秘密集会,不法事情,扰害公安者,劝谕无效,准即拿送地方官,斟酌情形分别处理”。
  1911年11月17日革命党人张榕等建立了奉天联合急进会。奉天联合急进会成立后,黑龙江省城的革命党人也转向公开的活动,策动省城中等以上学校学生于12月17日成立了“黑龙江国民联合会”。18日,“即用全体名义,要求巡抚周树模宣布独立,并传知军政界赞成”。当代理周树模处理政务的民政司使宋小濂拒绝了宣布独立的要求后,他们便将拟定的《国民联合会通告书》和《告父老书》向各界散发。《国民联合会通告书》提出:“为今之计,急宜合满、汉、回、蒙及索伦、达呼哩各族,化除私见,共矢公忠,要请巡抚,驰电郡国,宣告独立。而后改良内政,罢不急之新务,储有用之馕糈,拯垂死之饥黎,招剽悍之胡匪,划疆自守,以待时清。”《国民联合会通告书》实际是黑龙江省资产阶级革命派的宣言书,它反映了资产阶级革命派的软弱性,幻想以请愿的方式使旧政权中某些上层分子的“觉醒”来实现自上而下的“独立”,因此,它的失败是不可避免的。以宋小濂为代表的黑龙江省统治者,不但拒绝了革命派提出的温和的要求,并指使军警拘留了散发传单的学生。召集省城中等以上学校师生大会,向师生“训话”说:“学生的任务就是读书”,“革命就是反叛,提倡独立也是反叛,决不能容忍叛国集团在我们省来发展……”,虽然会上也有赞成革命的教员和学生代表出面申辩,说明学生的行动是爱国的,不是什么叛国,但是,最后只得接受宋小濂提出的由5名学生代表起草了一个事实上是一纸空文的《黑龙江省保安会条例》了事。
  为了瓦解学生的革命力量,宋小濂按赵尔巽的旨意,发布了“以筹办赈灾款无着,学堂停办三个月,腾出经费,以赈抚灾黎”的命令,强令各校提前1个月放寒假。饬令“师范学堂、法政学堂、中学堂各学生”,“一律回籍”。至此,黑龙江的学生运动由于缺乏坚强的领导和没有广大人民群众参加,而被反动统治者镇压破坏了。
  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在南京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而这时,东北三省仍在清朝时的旧官僚统治下,他们继续屠杀革命党人。在奉天,清廷巡防营统领张作霖于1月23日杀害了奉天联合急进会会长张榕。黑龙江省也在齐齐哈尔、哈尔滨等地大肆搜捕革命党人,同盟会黑龙江支部负责人匡一、孟宗源逃往京津一带,车席珍在哈尔滨火车站被刺伤。
  中华民国临时政府为统一全国和推翻清朝在东三省的统治势力,1912年1月中旬,任命兰天蔚为关外都督,统率北伐军向东三省进军。2月初北伐军在辽东半岛登陆。在北伐军登陆的鼓舞下,潜来哈尔滨的安徽籍同盟会员梁廷栋、梁廷樾,密结军警为助,收编绿林为军,于2月16日晚,在哈尔滨发动了武装起义,攻打滨江厅,起义军占领了电报、邮政各局所,于自治公议所设立了机关部。滨江道尹李家鳌、署理滨江厅同知林世翰、驻滨江厅清军管带么佩珍等投降。后来,吉林巡抚陈昭常唆使降将么佩珍于2月19日(旧历正月初二)晨,率优势清军突袭革命军指挥部,激战时许,革命军因“弹尽援绝”而失败,梁廷栋、梁廷樾、陶遇春(巡长)、王泽臣(自治会长)等7人壮烈牺牲,被捕者不下30余人。
  正当北伐军乘胜前进之时,1912年2月12日,清朝宣统帝宣布退位,中华民国临时政府认为革命目的已基本达到,命令北伐军停止战斗。使东三省的辛亥革命连形式上的“独立”都没宣布,而是由赵尔巽等封建官僚通过“宣布共和”、“改旗换历”而夭折了。
  袁世凯窃取中央政权后,于1912年3月16日,将东三省总督和吉、黑两省的巡抚都改为都督,任赵尔巽为东三省都督,陈昭常、宋小濂分别任吉林、黑龙江省都督。4月7日,各省咨议局统改称省议会。实则是“官名虽改,职权仍旧,所有各文武属官照旧供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