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节 中共东北党组织的建立与人民革命运动的发展
第五节 中共东北党组织的建立与人民革命运动的发展
一、中共东北党组织的建立及初期的革命活动
1921年7月,中国共产党建立后,十分重视东北地区的建党工作。1921年底到1922年初,党派劳动组合书记部的领导人罗章龙到大连、沈阳、哈尔滨等地考察工人运动情况,他来哈尔滨到中东铁路总工厂、戊通轮船公司等处考察后,在考察报告中特别提出“三十六棚是北满工人运动的中心,应成为党工作和活动的中心”,向北京区执委建议,派专人来哈尔滨开展革命活动和筹建党组织。与此同时,早期中共党员马骏也由天津来到哈尔滨等地开展革命活动,在马骏的启发和引导下,1922年2月,进步青年王精一、韩迭生等发起组建了“哈尔滨救国唤醒团”,1923年2月,又创办了《哈尔滨晨光》报。
1923年3月,中共北京区执委根据罗章龙的建议,正式派陈为人(陈洪涛,北京铁路总工会负责人)、李震瀛(骆森,劳动组合书记部干事)来哈尔滨开辟工作。陈、李到哈后,以《哈尔滨晨光》记者身份为掩护,宣传马列主义和进行筹建党团工作。1923年10月,建立了中共哈尔滨组,这是中共在东北建立的第一个党的组织。同年12月末,由于形势逐渐恶化,陈、李二人去奉天、大连等地活动。
1925年春,中共北京区委派吴丽石(吴苓生)来哈尔滨整顿党、团组织,他到哈尔滨后,成立了中共哈尔滨支部。1925年后,特别是在“五卅”反帝斗争中,中共哈尔滨支部积极在中东铁路工人和哈尔滨大专院校学生中开展工作,发展了一批党员。此间,党先后派任国祯、吴晓天、楚图南等一批党员来哈尔滨等地开展党团工作。1925年夏,在哈尔滨成立了中国共产党哈尔滨特别支部。1926年1月,根据中共四大在全国建立和加强党组织的决议精神,中共哈尔滨特支改组为中共北满地方委员会,领导长春以北、哈尔滨及中东铁路沿线各地的党团工作。
在党的号召下,1922年2月,“哈尔滨救国唤醒团”组织哈尔滨各界人民发起了反对“国际共管中东铁路”的斗争。10日成立了哈尔滨市救国唤醒团联合会,以组织、领导全市人民的反帝斗争。4月26日,在道外滨江公园召开市民大会,要求撤销设在哈尔滨的“国际共管中东铁路技术部”,撤退中东路沿线的一切外国军队。由于中国人民的强烈反抗和帝国主义武装干涉苏俄的失败,1922年11月1日,美国等帝国主义者撤销了对中东铁路的“国际共管”。
1923年3月,哈尔滨各界开展了要求收回旅大租借地和取消丧权辱国的“二十一条”的斗争。同年5月,又发起驱逐中东铁路管理局地亩处处长关达基运动。在群众驱逐关达基运动的推动下,7月28日,东省特别区行政长官朱庆澜发出布告,于8月1日强行接收中东铁路地亩处,设东省特别区地亩局。
1925年上海的“五卅”反帝斗争爆发后,黑龙江各界人民立即响应,在党的领导下,哈尔滨、齐齐哈尔等十多个城镇的工人、学生、市民参加了这一反帝斗争。
在齐齐哈尔,“五卅”消息传到省城后,学生即刻秘密串联,在龙沙公园集会、讲演,号召市民“本爱国良心,一致对外”。6月15日,各校学生成立了“扈案后援会”,举行罢课、游行示威,声援上海工人、学生。督军吴俊升为镇压学生反帝斗争,命令宪兵“全副武装,手持木棍,腰带绳索……至各校示威”。并用专车将学生“压(押)回原籍”,以阻止反帝斗争的发展。但是,学生们并未屈服,回到家乡后,继续进行反帝宣传。
在哈尔滨,这次反帝斗争的特点是学生与工人相结合。“五卅”消息传来后,工业大学的学生纷纷到铁路工厂、老巴夺烟厂等工人聚居区,向工人介绍“五卅”惨案的真相。6月12日,工大、省六中、广益中学等7校学生集会,成立“学生后援会”,并发起募捐运动。继之,各校学生纷纷罢课、游行示威、散发传单,痛斥英日暴行。15日,哈尔滨总商会等三十多个团体联合行动,“愿作外交后盾”,三百多家外国洋行的中国职工成立了“洋行职员工会”。16日,哈尔滨铁路总工厂募捐团发出“誓作上海工人、学生后盾”的宣言。18日,哈尔滨烟草公司工人罢工,要求增加工资,决定将增加的工资全部捐赠上海工人、学生。哈尔滨皮鞋厂、长途电话局、汽车工人、相继组织募捐团,支持上海工人、学生。
在工人、学生、各界反帝斗争的基础上,1925年哈尔滨出现了一批进步的社团组织。如:工业大学学生高成儒、吴宝泰等组织的群进社;许公中学学生赵尚志等组织的读书会;进步女青年才镜石等25人发起成立的“哈尔滨妇女协进会”;纪锦章(纪幼柏)等人成立的“店员联合会”;党员教师楚图南、韩乐然在省三中、六中组织的“读书会”等。这些社团组织,都在不同程度上为宣传马列主义和扩大党组织,奠定了思想和组织基础。
二、中共满洲省委的建立与人民革命运动的新发展
1927年8月7日中共中央于汉口召开了紧急会议,针对蒋、汪叛变革命,会议确定了实行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总方针。同年10月,中共中央北方局派顺直(河北)省委组织部长陈为人赴东北传达贯彻“八七”会议精神,组建中共东三省省委,以统一东北地区的党组织。1927年10月24日,在哈尔滨市召开了东北地区第一次党员代表大会,会议传达了中央“八七”会议精神和关于成立东三省省委的决定,选举成立了中共满洲省临时委员会,陈为人任省委书记。会议决定临时省委机关设在奉天,管理奉天、吉林、黑龙江三省党务。
1928年1月29日,中共满洲临时省委在奉天召开了东北第二次党员代表大会,总结了临时省委成立以来的工作,改选了临时省委委员,陈为人继续任临时省委书记。同年6—7月,满洲临时省委派唐宏经(省委常委)等5人出席了在莫斯科召开的中共第六次全国代表大会。
1928年9月,中共满洲临时省委在奉天召开东北第三次党员代表大会,会议传达贯彻“六大”决议,决定将临时省委改为中共满洲省委,选举陈为人、吴丽石、唐宏经等7人为省委委员,陈为人任省委书记。这次会议后,省委纠正了急于组织暴动等盲动错误,开始把工作注意力转向产业工人,到基层开展工作。党的组织有了发展,党领导下的人民革命运动也有了新的发展。
1928年10月,日本与张学良政权进行“中日路政交涉”中,又提出修筑“满蒙五路”的问题。消息传出.东北人民在党的号召下,掀起了声势浩大的反帝抗路斗争。其中以哈尔滨的抗路斗争最为激烈。10月10日,哈尔滨各法团从奉天获悉日本在东北强行修筑吉会、长大两铁路的消息后,首先发起抗路运动。11月3日,学、商各界50余团体的130多位代表在道里商会开会,成立了“哈尔滨市民抗路联合会”。会议致电南京政府、东三省保安总司令及全国各机关群众团体,强烈抗议日本政府劫夺“五路”路权,决定举行游行示威。4日,哈尔滨各大中学校联合成立了“哈尔滨学生维持路权联合会”。5日,中共满洲省委、共青团满洲省委联合发表《对时局宣言》,号召全满洲的工农学商联合起来,“力争路权”,“废除与日本的一切不平等条约”。同日,在哈尔滨学生维持路权联合会的组织下,二千多名大中学生,在东省特区长官公署门前,召开了为收回“五路”的集会、游行。9日,哈尔滨各大中学校约五千六百余名学生,在许公路广场举行更大规模的抗路集会。会后学生们高举“哈尔滨学生维持路权联合会”的大旗,高呼“打倒日本帝国主义”,“反对修筑五路”等口号,向道外前进游行。当队伍行至正阳街西口时,遭到滨江县知事李科元、滨江县警察厅长高齐栋所率军、警的堵截,愤怒的学生与军警发生搏斗,高齐栋下令军警开枪,在搏斗和开枪镇压中,打伤学生241人,造成了震惊全国的哈埠“一一·九”惨案。
哈尔滨“一一·九”惨案,激起了全市人民的极大愤慨,哈尔滨出版的《国际协报》等报刊,都以重要版面刊登发生惨案的照片、社会舆论等。各界还推举哈尔滨法大校长雷殷赴奉,向东北当局陈述事件的经过,要求惩办镇压学生反日抗路运动的祸首。中东铁路工人亦表示愿作学生的后盾。13日,《滨江时报》报道这一事件说:“民气激昂,达于极点,为数十年来所未有。”东北边防军司令长官张学良,在强大的社会舆论压力下,处分了肇事人员,给李科元、高齐栋各记过1次,并特派代表携款赴哈慰问受伤的学生,支付了学生的药费,赔偿了学生的部分损失,表示拒绝日本的筑路要求。
1928年底,由于中共满洲省委遭到大破坏,使东北党的工作和群众运动几乎处于停顿状态。1929年6月4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决定派刘少奇出任满洲省委书记。7月14日刘少奇抵奉天,当时正赶上中东路事件发生,1929年9月和1930年1月,他两次来哈尔滨,领导了中东路工人的斗争。1930年1月10日,东省铁路当局下令“凡去年7月10日以后录用的工人全部裁减”(其中有中国工人280人),并煽动说:“红毛子(苏籍工人)抢了中国工人的饭碗”,策动工人反苏。在当时尖锐复杂的形势下,刘少奇于1月11日第二次来哈尔滨,指导哈市党组织,以三十六棚为中心,发动失业工人开展复工运动。在党的领导下,该厂成立了“东铁工人失业团”,向路局、督办公署提出反对裁减华工等12项要求,党还组织在业工人成立了“中东铁路总工厂失业工人后援会”,支持失业工人的复工斗争。在中东路各地工人和各界群众的支持下,中东铁路当局不得不允许被裁减的工人复工,正准备裁减的也不予裁减,“复工运动”取得了胜利。
在中东路工人斗争的推动下,1930年1月哈尔滨洋服工人的斗争和3月哈市皮鞋工人的斗争都取得了胜利。由于工人运动的发展,许多工厂都成立了工会,并成立了哈尔滨总工会筹备会。在三十六棚总工厂、皮鞋厂,还成立了工人武装纠察队。党领导的青年运动也有发展,组织了各阶层人民参加的反帝大同盟。这一切,为“九一八”事变后黑龙江人民的抗日斗争做了思想和组织上的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