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一节 “九一八”事变与义勇军的抗日斗争

第九章 日伪统治时期的黑龙江

第一节 “九一八”事变与义勇军的抗日斗争


  一、柳条湖事件与蒋介石的不抵抗政策

  1931年9月18日夜10时20分,日本关东军独立守备队几名士兵,按预定计划炸毁沈阳北郊柳条湖附近的南满铁路一段路轨,反诬中国北大营士兵炸毁铁路袭击日本守备队,日本关东军随即分别向北大营和沈阳城发起进攻,制造了震惊中外的“九一八”事变。
  “九一八”事变前,日本在东北一再制造挑衅事件,蒋介石则一再电令张学良“隐忍自重”,“无论日本军队此后如何在东北寻衅,我方应不予抵抗,力避冲突”。因此,“九一八”事变前,东北军毫无作战准备,东北军和东三省的军政首脑几乎都远离职守。“九一八”事变后,南京政府又电告东北当局“日军此举,不过寻常寻衅性质,为免除事件扩大,抱绝对不抵抗主义”。张学良和东北军完全执行了蒋介石的不抵抗命令,驻辽宁的东北军五万余人不战自退辗转退至锦州、辽西。19日晨,沈阳全城沦入敌手。
  9月18日夜至19日,日本侵略军在南满铁路、安奉铁路全线出击,先后占领了海城、营口、辽阳、鞍山、铁岭、四平、公主岭、长春、安东、本溪、抚顺等城镇。
  沈阳失陷后,代理吉林省政府主席、吉林边防署参谋长熙洽,下令吉林驻军全部撤出吉林城,派人与日军谈判投降条件,21日午后,把日军迎进吉林。仅一周时间,辽吉两省近30座城镇和大部分地区沦于日军的铁蹄之下。

  二、中国共产党的抗日号召与抗日救亡运动的兴起

  “九一八”事变发生后,中国共产党站在中国人民抗日斗争的最前列。9月20日,中共中央发表《为日本帝国主义强占东三省事件宣言》,22日,又发表《关于日本帝国主义强占满洲事变的决议》。中共满洲省委在事变后的第二天,即召开紧急会议,发表《为日本帝国主义武力占领满洲宣言》,22日,又作出了《关于日本帝国主义武装占据满洲与目前党的紧急任务的决议》。在这些抗日宣言、决议中,揭露了日本帝国主义要使东北变成它的殖民地的罪恶目的,揭露了国民党政府不抵抗政策的可耻行径,表明了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和东北同胞誓死反抗日本帝国主义侵略,把日本侵略者驱逐出去的决心,号召各阶层群众进行罢工、罢课、罢市、罢操……以至武装反抗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
  中国共产党的抗日号召振奋了中华民族反抗外来侵略的斗争精神,在全国迅速兴起了一个声势浩大的抗日救亡运动的高潮。
  在尚未被日军侵占的哈尔滨,中共哈尔滨市委组织成立了哈尔滨反日总会,作为中华反帝大同盟的一个分会,杨靖宇、金伯阳参与组织领导了反日会。他们组织党团员到工厂、学校、商店等各行业发展反日会组织。9月26日(中秋节)哈尔滨的反日活动达到了高潮,当天许多学校罢课,工厂罢工,商店罢市。当晚,铁路、船厂、电业、码头、印刷、烟厂、哈工大、法大、医专、扶轮学校,一中、二中、三中等校党团员、学生、反日会员及市民在道外正阳街(现靖宇街)举行了反对日本帝国主义占领东北的示威游行。在党的领导下,哈尔滨的一些工厂学校还组织了“工人赤卫队”、“学生军”,在许多学校开展了军训。在江桥抗战期间,哈尔滨各界人民组织了“抗日援马团”,工人、学生、工商界开展了募捐、劳军活动。哈尔滨各爱国团体、商会、银行等捐献大洋50万元。三十六棚工人节衣缩食捐款四千多元。仅各学校的“慰问品整整装满了一节车厢,由铁路特别加挂装载开赴齐齐哈尔”。
  黑龙江城乡人民的反日斗争,很快便由宣传鼓动、集会、示威游行转为武装抗日斗争了。9月下旬,哈尔滨荒山嘴子农民自动组织武装,准备抗击来犯之敌。齐齐哈尔军械厂工人,赶制武器,准备杀敌。1932年春节前,哈一中约二百名爱国师生陆续到一面坡汇合,组成了一支以一中爱国师生为骨干的抗日义勇军学生大队。

  三、“江桥抗战”与黑龙江西部地区义勇军的抗日斗争

  日本帝国主义侵占辽、吉两省大部地区之后,进而向黑龙江省入侵。9月24日,日本关东军一部乘四洮路列车向洮南进犯,25日洮辽镇守使张海鹏叛国投敌。后在日本侵略者的拉拢利诱下,准备进犯龙江省城齐齐哈尔。
  黑龙江省驻军(包括护路军和保安大队在内)约三万人。省主席兼东北边防军副司令万福麟时在北平,代理省政的万国宾难以支撑局面。10月10日,张学良在北平电令黑河警备司令、步兵第三旅旅长马占山为黑龙江省代主席兼军事总指挥,黑龙江省边防军参谋长谢珂为副指挥兼参谋长。为防御敌军进攻,谢珂已对省内驻军进行调整,加强了省城齐齐哈尔的防务,并令卫队团在敌军来犯必经之路上的嫩江桥构筑阵地,严阵以待。
  汉奸张海鹏在日本侵略者的诱使下,于10月13日派3个团伪军北犯龙江。16日拂晓抵嫩江桥南端,江桥守军开炮迎击,伪司令徐景隆触雷丧命,江桥守军乘伪军混乱之机出击,敌3个团叛军全被击溃。守桥的工兵营长刘润川将桥拆毁两段以阻止敌军再犯。马占山于10月19日晚抵省城齐齐哈尔,20日上午正式接任代理黑龙江省主席,并立即致电前线激励抗敌将士,发表宣言,决意抵抗,加强江桥防务。
  张海鹏伪军被击溃后,日军多门师团便借口“匪患”进占四洮路全线,以黑龙江守军炸毁江桥为借口进犯黑龙江。11月4日,日伪军开始向嫩江桥大举进攻,江桥守军当即自卫还击,从此便开始了江桥抗战。
  江桥抗战从4日至6日,主要战场在江桥到大兴之间。4日,日军从早至晚接连几次进攻,均被黑龙江守军击退。“血战至午后8时,江北岸已无敌踪,惟见血肉模糊,遗尸四百余具,遗弃武器,几无隙地。”第二天,日伪军调集数千兵力,百余门大炮,发起强攻。但又为誓死抵抗的守军击退。据日方发表,日军死167人,伤600余名,伪军死伤700余名。6日,日军又调兵力和加强重炮等火力,从凌晨便大举进攻,敌冲过江桥,向守军主阵地猛攻。黑龙江守桥的广大爱国官兵,以满腔的爱国热情,在阵地被毁坏的情况下出壕与敌肉搏,拼命杀敌,激战1天,使敌军遭受重大打击,日军滨本步兵联队几乎被全歼,高波骑兵队死伤殆尽。黑龙江守军也付出了伤亡六百余人的代价。团长萨布力、邓文均负伤,阵地遭破坏,运输亦中断。为保存余力,以利再战,黑龙江守军于6日晚,乘夜撤至大兴以北至三间房一线扼守新的阵地。
  日军遭受严重损失后,一方面急速调军补充兵力,一方面实施政治压力,提出马占山下野、撤退齐齐哈尔驻军,由日军进驻昂昂溪等无理要求,准备新的进攻。马占山对日军的要求一一驳复。12日午后,日军共七千余人向三间房阵地发起新的进攻,马占山亲自指挥守军浴血奋战,监守阵地,连日多次打退敌人进攻。虽伤亡很大,但士气高昂。日本政府令驻朝鲜的两个混成旅团到达后。18日晨,日军在多门师团长指挥下发起总攻。在日军飞机、大炮、坦克联合轰击下,我防军阵地被严重破坏,广大爱国官兵与日军展开肉搏战。但因连续作战,伤亡过重,马占山下令各部队于晚8时撤出阵地。19日晨4时,马占山率军政两署人员退出省城。下午2时,日军进入齐齐哈尔,黑龙江省城沦陷。
  江桥抗战,是东北军官兵置蒋介石不抵抗命令于不顾自动奋起抗击日本侵略的壮举,它沉重地打击了日本侵略者,挫败了日本关东军猖狂一时的嚣张气焰;它充分显示了中国人民维护民族独立、反抗外来侵略勇敢顽强的战斗精神;江桥抗战振奋了民族精神,得到了全国人民的支持称赞,极大地鼓舞了全国人民特别是东北人民的抗日信心;推动了东北各地抗日义勇军的兴起,揭开了东北军民武装抗日斗争的序幕。
  但是,在江桥抗战失利后,马占山在敌人的加紧诱降的政治攻势下,一度动摇变节。1932年2月参加了筹建伪满洲国的“四巨头会议”,就任伪黑龙江省省长职务。3月又参加了伪国成立大典,被任为伪军政部总长。马占山的变节行为,立即遭到全国舆论的谴责,其旧日部属谢珂愤然出走,许多部队不听调动。加以事事受日人掣肘,形同傀儡,又恐调赴长春将失去军权和黑龙江地盘。便于4月2日决心出走,7日抵黑河,重举抗日义旗,重组黑龙江省军政两署。
  马占山重举抗日义旗后,将群众自动组织起来的各抗日武装编为十余支义勇军,又将原有抗日部队装备为9个旅,共同组成黑龙江省抗日救国军,马占山任总司令。4月初,马占山曾与吉林自卫军议定联合进攻哈尔滨。4月末,黑龙江抗日救国军才鸿猷、邓文等部曾奉命攻打哈尔滨江北松浦镇和马家船口,予敌以重大打击。5月下旬,日本侵略军集中兵力强攻马占山部队,马部虽力经血战,但呼海路与齐克路沿线的绥化、海伦、克山、拜泉等城镇仍相继失守。7月27日,马占山部二千余人在庆城县东山里遭日军千余入伏击,队伍溃散。29日在绥棱县罗圈沟一带再次被日军包围,少将参谋韩述彭等一百七十余名官兵壮烈牺牲。31日,马占山仅率十余人突出重围。
  1932年10月1日,中东铁路哈满护路军司令、黑龙江省防军步兵第二旅旅长苏炳文,在海拉尔正式誓师抗日,宣布成立东北民众救国军。由苏炳文任总司令,张殿久任副司令。10月救国军与日军曾多次争夺富拉尔基,该城几次易手。同时,又与马占山、朴炳珊、邓文、李海青等部联系计划共同围攻齐齐哈尔。11月中旬,敌人从各地调集大批日伪军向抗日军各部大举进攻,以解齐齐哈尔之围。抗日军各部因缺乏联系,被敌各个击破,齐齐哈尔围城之战遂告失败。从此,黑龙江西部地区义勇军抗日斗争呈衰落之势。苏炳文见大势已去,于12月4日率军民四千余人退入苏境,马占山及其随行人员也同车退入苏境。

  四、“哈尔滨保卫战”与吉林自卫军、救国军的抗日斗争

  哈尔滨是由吉林驻军镇守的北满重镇,熙洽投敌组织伪省政府后,原吉林省驻军有3个旅和3个团投敌;有驻双城、依兰、榆树、哈尔滨的4个旅参加了抗击日本侵略的斗争。吉林副司令长官公署卫队团长冯占海拒绝熙洽的收买利诱,9月末在永吉县官马山驻地誓师抗日,开进舒兰、五常一带,沿途许多爱国青年投入该部,收编了愿意抗日的绿林武装宫长海、姚秉乾等部,队伍迅速壮大达万余人。不久,张作相令原吉林省政府委员诚允任吉林省代主席,在宾县设立省政府以与熙洽伪政府相抗衡,冯占海被任命为吉林省警备司令兼第一旅旅长。
  日本侵略者在攻取齐齐哈尔、锦州后,便沿中东路北上进犯哈尔滨和在宾县的吉林省抗日政府。1932年1月,汉奸于琛澂率伪“吉林剿匪军”大举北犯,24日前锋抵阿城之白城,向哈尔滨逼进。正当哈埠人心惶惶,形势岌岌可危之时,依兰镇守使兼二十四旅旅长李杜率一团兵力抵宾县附近与冯占海晤面,二人决定联合在哈的丁超、邢占清等将领共同保卫哈尔滨。1月25日李、冯二部连夜秘密进入哈市布防。27日在三棵树、上号和南岗极乐寺、文庙一带连续打退伪军于琛澂部的进攻,下午抗日军以步枪击落日飞机1架,击毙日军大尉清水,取得了哈尔滨保卫战的初胜。31日,李杜、丁超在哈尔滨召集冯占海、邢占清、赵毅、王之佑等抗日将领开会,商定由各部联合组成吉林自卫军,公推李杜、冯占海为总、副司令,丁超为护路军总司令,王之佑、赵毅,李杜、邢占清,冯占海分别任左、中、右路正、副总指挥。会议确定了防守计划,发表了告民众书,号召军民团结起来共同对敌。
  吉林伪军进攻哈尔滨失败后,日军多门第二师团主力便沿中东路哈长线向哈尔滨推进,于琛澂也督率伪军北犯。1月30日凌晨,赵毅率5个营兵力在双城东十里铺将伪军刘宝麟旅缴械,俘敌七百余人。当晚,赵毅又督队突袭刚刚进入双城堡车站的日军长谷旅团的先头部队,日军猝不及防,死伤数百人。次日晨,敌援军赶到,并有飞机轰炸,赵毅部遭到重挫退向哈尔滨,双城堡失守。
  双城失守,哈尔滨南部门户洞开。2月3日,日军在飞机、坦克、重炮的掩护下,向哈尔滨发起猛烈进攻。抗日军在各战场奋勇反击,浴血杀敌,以沉重的代价顶住了日军第一天的进攻。4日,日军向哈尔滨发起总攻,李杜、丁超亲临前线指挥,抗敌将士誓死抵抗,在敌炮火猛攻下,顾乡、南岗防线被突破。5日,日军突入市区,下午,日军多门第二师团进入哈尔滨,当晚吉林自卫军各部全线撤走,哈尔滨沦陷。
  吉林自卫军撤出哈尔滨后,李杜部撤至依兰、冯占海等部撤至延寿、方正进行整顿。3月中旬,日伪军经宾县向方正、延寿地区进犯,冯占海等部与敌在会发恒、桶子沟一带进行反复、激烈地争夺战,3月末在桶子沟全歼伪军李文炳旅三千多人。
  4月中旬,李杜在依兰召集吉林自卫军军事会议,决定分左、中、右三路向哈尔滨挺进,乘日军主力转到中东路东段时机,进行反攻,夺回哈尔滨。下旬,冯占海指挥右路军攻下方正,收复哈同路战略要地会发恒,击落日机2架,击毙日军驾驶员中、少尉各1人,俘伪军二千余人。5月初,攻入宾州城,前锋部队逼近哈尔滨近郊。自卫军中路杨耀钧率主力攻克了珠河县城;左路马宪章部沿中东路西进攻克亚布力、横道河子,包围了一面坡之敌,准备反攻哈尔滨。
  但是,此时日军第八、第十、第十四师团相继增援东北,并且利用松花江水运以重兵突袭自卫军后方基地依兰,李杜率总部直属队撤往穆棱县梨树镇,反攻哈尔滨的自卫军各部由于与后方的联络中断,反攻哈尔滨无望,便各自行动。邢占清等一路冲破日伪军围攻率余部退向勃利。冯占海部决定脱离吉林自卫军独立活动,所部改称“吉林救国军”,在阿城、哈市香坊、五常等地活动后便向吉林推进。后又西进转赴辽西、热河。1932年末到达热河开鲁县城,被张学良改编为陆军第六十三军第九十一师,冯占海任军长兼师长。
  吉林东部另一支著名的抗日队伍是以王德林部为基础而成立的吉林救国军。1932年2月8日王德林在延吉小城子宣布起义抗日,将所部改称中国国民救国军(简称吉林救国军)由王德林任总指挥,孔宪荣为副指挥,吴义成为前方司令。不久又任李延禄(中共党员)为参谋长。吉林救国军成立后,先后攻克敦化、额穆、蛟河,后又袭宁安、战东京城,再克敦化,焚毁了日军修筑吉会路的全部路材,打乱了日本修筑吉会路的计划。后移兵镜泊湖畔,日本关东军抽调天野旅团,奔袭救国军驻地镜泊湖南湖头。救国军一部在李延禄的指挥下,展开了著名的“镜泊湖连环战”,前后击毙日军三百余人,在战斗中救国军发展至万余人。
  李延禄在该部队建立了中共党支部。同年8月,曾任中共满洲省委军委书记的周保中到救国军总部工作,不久又到该军前方指挥部任参谋长,亦曾在前方指挥部建立了党的组织,对团结救国军官兵坚持抗战起了重大作用。
  4月3日,在宁安县召开吉林自卫军和吉林救国军联席会议,成立吉林抗日联合军,推举李杜为联合军总司令兼吉林自卫军司令;丁超为护路军总指挥,王德林为救国军总指挥,联合对敌作战。但是,不久自卫军与救国军内部发生了裂痕,加以敌人的挑拨离间,甚至发生互相残杀,结果使抗日联合力量自相削弱。
  同年秋,日军第十师团向勃利、宝清、密山方向的自卫军进犯,丁超投敌。1933年1月6日,日军侵占密山,李杜率部向虎林转移。9日,李杜、邢占清等携二千余人退入苏境。同日,日军以重兵围攻东宁,王德林部奋战后于13日率六百余人及伤员、眷属撤出东宁退入苏境。至此,吉林自卫军、救国军瓦解。留在东北的许多余部,仍坚持抗日斗争,后来参加了党领导的抗日武装斗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