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东北抗日游击战争
第三节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东北抗日游击战争
一、抗日游击队的创建与抗日游击战争的开展
“九一八”事变发生后,1931年底,中共满洲省委由沈阳迁到哈尔滨,在省委书记罗登贤的主持下,根据中共中央的有关指示精神,提出了创建党领导的抗日武装的方针。中心内容是:在群众斗争的基础上,建立党直接领导的抗日游击队,同时加强对义勇军的工作,争取他们接受党的抗日主张,坚持抗日斗争,并逐步使之成为党直接领导的队伍。省委及其下属各级组织派出许多优秀干部深入农村,积极开展创建游击队工作。除原在义勇军中工作的周保中、李延禄等人外,还派杨林、杨靖宇、金伯阳到南满,童长荣到东满,赵尚志到巴彦,冯仲云到汤原,张寿篯到珠河。经过各级党组织艰苦不懈的努力,在东北义勇军抗日斗争转入低潮时,先后在南满、东满、北满、吉东等地创建了党直接领导的十几支抗日游击队,主要有:盘石游击队、海龙游击队、珲春游击队、汪清游击队、延吉游击队、和龙游击队、抗日救国游击军、饶河工农义勇军、宁安工农义务队、珠河游击队、汤原游击队。
上述各抗日游击队和工农义勇军,尽管建立时人数不多,武器装备差,缺乏战斗经验,在建立过程中曾屡遭挫折,但由于是中国共产党直接领导的队伍,有明确的斗争纲领和严格的组织纪律,党团员多,作战勇敢,在粉碎敌人的“讨伐”中发展壮大,在东北义勇军自发抗战相继失败后,迅速成长为东北抗日游击战争的核心力量。
1933年1月26日,中共中央发出了《给满洲各级党部及全体党员的信》,即“一·二六”指示信。信中根据日本占领我国东北后,民族矛盾日益尖锐的状况,提出了党在现阶段满洲群众运动的总策略方针,即“尽可能的造成全民族(计算到特殊的环境)反帝统一战线,来聚集和联合一切可能的虽然是不可靠的动摇的力量,共同的与共同敌人——日本帝国主义及其走狗斗争”。同时强调必须坚持“无产阶级在这一统一战线中的领导权”。信中提出没收日本帝国主义及一切民族叛徒的财产;由最好的游击队编成人民革命军;建立选举的民众政权及反日会等,从而放弃了“北方会议”提出的没收一切地主土地,建立苏维埃等“左”倾错误口号。对于推动东北抗日斗争形势的发展起了重要作用。中共满洲省委领导东北各地党组织和游击队,积极贯彻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从1933年9月至1936年2月间,先后取消游击队名称,组建成东北人民革命、抗日同盟军、反日联合军等,并分别开辟了抗日游击区和游击根据地,使东北抗日游击战争出现了崭新的局面。
根据“一·二六”指示信的精神和满洲省委的要求,盘石中心县委于1933年9月18日,正式宣布将南满游击队改编为东北人民革命军第一军独立师。师长兼政委杨靖宇,参谋长李红光,政治部主任宋铁岩。同年11月正式组成东北人民革命军第一军,下辖两个师。由杨靖宇担任军长兼政委,宋铁岩任政治部主任,兵力达2000余人。另有地方武装约2000人,抗日游击区也已从原来吉林省盘石等8个县境,扩展至辽宁省东部的20余县并建立了抗日游击根据地。
在东满地区,中共东满特委于1934年3月在延吉县召开特委与各游击队负责干部会议,决定合编珲春、汪清、延吉、和龙等各县游击队,建立东北人民革命军第二军独立师。由朱镇任师长,王德泰任政委。1935年5月30日,东满特委和独立师正式宣布建成东北人民革命军第二军,军长王德泰,政委魏拯民。活动于长图铁路东段两侧,并继续向西、向北发展。1936年初扩编为两个师,约2000余人。
在北满,由赵尚志领导的珠河反日游击队,在斗争中迅速发展壮大起来。1934年6月编成东北反日游击队哈东支队,活动于滨绥线两侧和宾县一带。1935年1月根据中共满洲省委的指示,正式改编为东北人民革命军第三军第一师,赵尚志任军长兼师长,冯仲云任政治部主任。3月赵尚志率三军司令部东进至方正县境,与土龙山暴动的民众军谢文东残部、吉林自卫军余部李华堂支队、驼腰子金矿工人起义组成的“明山队”会合,协商成立“东北反日联合军总指挥部”,推举赵尚志为总指挥。自1934年至1935年建立了珠河抗日游击根据地(群众称之为“红地盘”),在抗日根据地内,普遍建立起反日会、农民委员会等群众组织,并且代行了抗日民主政府的职能。1935年5、6月间,在三股流正式成立了珠河县人民政府,选举吴景才为第一任县长。在根据地内实行了减租减息政策,农业生产有所发展,农民生活也得到了改善。但自三军主力向松花江下游一带转移后,珠河根据地遭到了敌人的破坏,留守部队也付出了重大的牺牲。
在吉东地区,由李延禄率领的救国游击军1933年6月到达密山南部活动后,改称“东北人民反日革命军”。1934年3月,密山县委又组织了密山游击队。同年10月,吉东特委和密山县委决定,将这两支队伍合并组成东北抗日同盟军第四军,李延禄任军长,胡伦任参谋长,活动于密山、穆棱、勃利、方正等地区。1935年9月,将饶河游击队改编为第四军四团,全军兵力已达1600余人。
东北反日联合军第五军的前身是绥宁反日同盟军。1934年2月,以周保中率领的救国军边区军1、3连和李荆璞率领的宁安工农义务队为基础,吸收救国军余部柴世荣、傅显明、王汝起等各部,在宁安东南乡组成了绥宁反日同盟军。1935年2月,中共吉东特委、宁安县委和绥宁反日同盟军党委共同决定,将绥宁反日同盟军改编为东北反日联合军第五军,周保中任军长,柴世荣任副军长,活动于宁安、穆棱、额穆、敦化、汪清等地。
战斗在北满的汤原游击队,自1934年起得到迅速发展。10月,扩编为汤原反日游击总队,由戴鸿宾任总队长,夏云杰任政委。1936年1月在东北人民革命军第三军和抗日同盟军第四军的协助下取得了一连串的战斗胜利。1月30日,正式扩编为东北人民革命军第六军,军长夏云杰,代政治部主任张寿篯,参谋长冯治纲。兵力近千人,活动于汤原、鹤岗、依兰等地。
1936年2月,中共珠河县委把以五常县九十五顶子山为游击根据地进行抗日活动,并经常与第三军配合行动的汪雅臣领导的抗日义勇军,改编为东北人民革命军第八军,军长汪雅臣,仍继续活动在五常山区。
东北人民革命军的建立与抗日游击战争的广泛开展,沉重地打击了日本帝国主义在我国东北的殖民统治。东北抗日游击战争已进入了以共产党领导的人民抗日武装力量为主力和核心的新的时期。
二、东北抗日联军的组成与东北抗日斗争的新高涨
1935年8月1日,中共中央发表了《为抗日救国告全体同胞书》(即“八一宣言”),主张建立全国统一的国防政府和抗日联军。东北党组织和各抗日武装积极响应,于1936年2月发出《东北抗日联军统一军队建制宣言》,决定以党领导的东北各抗日队伍为基础,吸收其他抗日武装参加,统一编为东北抗日联军。从1936年初到1937年10月,共编成东北抗日联军11个军,除一、二军活动于辽、吉两省外,其余9个抗日联军都战斗在黑龙江地区。
1936年7月,东北人民革命军第一军改编为东北抗日联军第一军,军长兼政委杨靖宇,政治部主任宋铁岩,全军共3000多人,活动于南满。
1936年3月,东北人民革命军第二军改编为东北抗日联军第二军,军长王德泰,政委魏拯民,全军共2000余人,活动于吉东地区。
1936年8月1日,东北人民革命军第三军改编为东北抗日联军第三军,军长赵尚志,政治部主任张寿篯,全军共6000余人,活动于松花江两岸20余县。
1936年2月末,东北抗日同盟军第四军改编为东北抗日联军第四军,军长李延禄(后由李延平代理军长),政治部主任曹玉清,全军兵力最多时达2000余人,活动于方正、宝清、富锦、虎林、饶河等地。
1936年2月,东北反日联合军第五军改编为东北抗日联军第五军,军长周保中,政治部主任胡仁,全军兵力最多时达3000人左右,活动于宁安、五常、东宁、密山、勃利、穆棱、林口、刁翎等地。
1936年9月,东北人民革命军第六军改编为东北抗日联军第六军,军长夏云杰,代政治部主任张寿篯,全军兵力最多时达2000人,活动于汤原、依兰、桦川等松花江下游地区。
1936年11月,东北抗日联军第四军二师,在饶河县扩编为东北抗日联军第七军,军长陈荣久,参谋长崔石泉(后代军长),全军共850余人,战斗在饶河、同江、富锦一带。
以上各军是由党创建的抗日游击队、工农义勇军发展起来的,是东北抗日游击战争的骨干队伍。
1936年9月,由谢文东领导的土龙山农民暴动武装组成的民众救国军,改编为东北抗日联军第八军,军长谢文东,政治部主任刘曙华,全军1000余人,活动于依兰、方正、延寿、勃利等地。
1937年1月,原吉林自卫军李华堂支队,改编为东北抗日联军第九军,军长李华堂,政治部主任李熙山,全军800余人,转战于勃利、依兰、方正等地。
1936年冬,东北人民革命军第八军改编成东北抗日联军第十军,军长汪雅臣,政治部主任王维宇,全军1000余人,转战于五常、舒兰山区。
1937年10月,抗日联军独立师改编为东北抗日联军第十一军,军长祁致中,政治部主任金正国,全军兵力达1500余人,转战于依兰、桦川、富锦一带。
此外,东北抗日联军第一军与第二军,还于1936年7月组成东北抗日联军第一路军,总司令杨靖宇,副总司令王德泰,总政治部主任魏拯民。同时自1936年7月至1937年3月,还分别建立起中共南满、北满(临时)、吉东3个省委,分别领导各游击区的抗日斗争。
东北抗日联军的建立,揭开了东北抗日游击战争的新篇章。抗联各军均积极作战,频频打击敌人,使东北抗日游击战争出现了新高潮。1936年12月,抗联第三军一部北征海伦、龙门等地,其中在冰趟子战斗中消灭日军300余名。1937年1月,抗联五军在牡丹江下游大盘道伏击作战,歼敌360余名;2月,又取得了夜袭刁翎的胜利。3月,抗联三、四、五、八、九军各部联合攻打依兰县城,占领了大部城区,破坏了敌人的城防建筑和银行,歼灭日军300余人,给敌人以沉重打击。5月,抗联六军一部夜袭汤原县城,缴获了大量武器,并救出了大批被关押的群众,极大地鼓舞了松花江下游地区抗日军民的斗志。
1937年全国抗战开始后,东北抗日游击战争的战略地位发生了重要变化,即由东北局部抗战变为全国抗日战争的一个组成部分。自此,配合全国抗战,袭击敌人后方,牵制日本侵略军入关已成为东北抗日游击战争的战略任务。当时东北抗联三、四、五、六、七、八、九各军及独立师,大都集中在松花江下游和牡丹江下游两岸的广大地域里,在中共北满临时省委和吉东省委的领导下,抗联各部队或协助组织人民武装暴动,或策动伪军警反正抗日,或直接向敌人发起进攻,有力地呼应了关内总抗战,把黑龙江地区的抗日斗争推向了新高潮。1937年7月12日,在抗联五军一师参谋长张镇华等人的引导和带动下,宁安县三道河子伪森林警察大队长李文彬率全队一百五十余人举义抗日,携带全部武器和装备投向抗联五军,被编为抗联五军警卫旅。8月21日,周保中指挥警卫旅并联合抗联八军、独立师等,在依兰县东五道岗诱敌伏击,歼灭日军三百多名。同日,驻依兰的伪军第三十八团机枪连等共118名士兵举义抗日,参加了抗联六军。9月18日,汤原县委按照北满临时省委和军政联席会议决议,在抗联六军的协助下,成功地组织了汤原县格节河区群众反日反满大暴动。一千余名暴动群众,手持武器,在宝宝山上集会,县委领导人发表讲话,号召不忘“九一八”,不忘国耻,誓与日本帝国主义血战到底。然后举行了声势浩大的示威游行,暴动的群众割断了汤原县至莲江口的电话线,烧毁公路桥梁数十座,完全阻断了佳木斯到汤原县城的公路交通,使驻守在格区丁家粉坊的日本守备队吓得龟缩在据点里不敢出动,并于20日夜里逃走。此外,抗联各军还普遍开展了破坏敌伪修筑的“集团部落”,瓦解伪自卫团等敌伪小股武装活动;广泛开展抗日游击活动,袭击敌人军事据点,消灭敌人有生力量,牵制了敌人的兵力,有力地配合和支持了全国抗战;发展壮大了抗联队伍,使抗联总兵力迅速发展到三万余人。为适应东北抗日游击战争的高涨形势,1937年10月10日将东北抗联军第四、五、七、八、十军及吉东游击军姚振山部、救国军王荫武部等编为东北抗日联军第二路军,周保中任总指挥兼政治委员。
三、抗日联军的艰苦斗争
东北抗日联军的建立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扩大,使日本侵略者深感不安。从1937年冬天开始日伪军共集中五万多兵力,采取军事(连续进攻)、政治(招降)、经济(割断抗联与群众的联系,以断绝抗联粮食和服装的来源)相结合的“特别大讨伐”。1938年以后,东北抗日游击战争进入了艰难困苦阶段。中共北满临时省委和吉东省委议定,抗联各军除留下部分队伍坚持下江地区的斗争外,主力部队分别向嫩江平原和五常、舒兰、榆树一带突围,以打破敌人的“聚歼”计划。据此,1938年5月抗联四军和五军一部共680余人组成远征军,向抗联十军活动的五常、舒兰、榆树山区实行战略转移,由于敌军追阻,沿途遭受损失,7月下旬虽已有一部远征军进入五常县冲河山区,但却被敌兵围困在荒山中,无法与十军靠拢会合,四军军长李延平、副军长王光宇相继牺牲。五军也仅有120余人。10月下旬,五军一师等部在返回途中,到乌斯浑河渡口遭敌袭击;妇女团冷云等8名女战士,在子弹打尽,后退无路的紧急关头,宁死不屈,背扶着受伤的战友,步入滚滚激流,溺江捐躯,壮烈殉国,即著名的“八女投江”。
根据北满临时省委决定,抗联三、六、九、十一军共近八百人,在北满抗联总政治部主任张寿篯、三军政治部主任金策、六军参谋长冯治纲、九军政治部主任魏长魁的具体组织领导下,自6月至10月,分3批向黑嫩平原远征。他们冲破敌军阻击,历尽千辛万苦,在群众的支持帮助下,翻越小兴安岭,于同年年底分别抵达海伦县境,与活动在当地的抗联三军部队会师,保留了北满抗联主力,为开辟黑嫩平原的抗日游击战争创造了条件。张寿篯在统一组织此次远征和亲率第三批队伍西征的途中,和他的战友写下了著名的《露营之歌》,真实而生动地反映了东北抗联将士们的气壮山河,英勇艰苦的战斗生活。
抗联各军虽英勇战斗,但是由于敌强我弱,在1938~1939年日伪的“特别大讨伐”中,普遍遭受了严重的损失,许多军师团连干部英勇牺牲,也有个别不坚定的党员干部,如吉东省委代理书记宋一夫和投机革命的八军军长谢文东,九军军长李华堂先后叛变投敌。1939年以后,东北抗日联军的斗争环境更艰苦,人数锐减,在党的领导下,东北抗联将士为了民族的解放,更坚定地进行艰苦卓绝抗日游击战斗。1940年2月23日,东北抗日联军第一路军总司令杨靖宇在濛江县境壮烈殉国。残暴的敌人解剖了杨靖宇的遗体,发现他的胃里连一粒粮食都没有,只有枯草、树皮和棉絮。杨靖宇是东北抗日联军的杰出代表,是顶天立地的抗日民族英雄!
在抗联第一、二路军坚持顽强苦斗的时候,黑嫩地区的抗日游击战争却有了发展。为适应新的斗争形势,北满临时省委于1939年4月12日召开执委会议,决定改为北满省委,选举金策为书记。5月,将东北抗日联军第三、六、九、十一军合编为东北抗日联军第三路军,张寿篯任总指挥,许亨植任参谋长。这时所属的龙南、龙北部队趁青纱帐起,抓住敌人薄弱环节,攻车站,袭机场,陷村镇,解除伪警察署(所)的武装,积极开展游击战争。9月18日,冯治纲率部一举攻占了讷河县城,并召开群众大会,扩大抗日宣传,当场有数十名爱国青年参加抗联。年末,冯治纲率骑兵跨越嫩江,深入到伪兴安东省的布西、巴彦、阿荣等旗,同蒙古、达斡尔等少数民族人民共同打击日本侵略者。
1940年初,在东北抗联各军受到挫折和损失的困难条件下,吉东和北满省委在伯力举行联席会议,确定了东北游击运动以保存实力为主,实行收缩的方针。会后,北满省委代表冯仲云被任命为抗联第三路军政委。随后,他返回东北战场,传达贯彻伯力会议精神,抗联三路军将龙北部队编为第三、九支队,将龙南部队编为第六、第十二支队。第二路军将抗联七军编为第二支队。冯仲云率三、九支队,在地方党组织的配合下,于9月25日攻下了克山县城,毙俘日伪军警130余人,释放了关押在监狱中的200多名群众。打击了敌人的嚣张气焰。10月13日,王明贵率领三支队,取得了攻袭嫩江县霍龙门车站的胜利。龙南部队第十二支队在许亨植的指挥下,于同年8月开赴肇州、肇东、肇源一带活动。9月11日,夜袭肇州县丰乐镇获胜。11月8日,在当地抗日救国会的协助下攻入肇源县城,占领伪县公署,打开监狱释放了被关押的大批爱国群众,毙伤日本警务股长等十余名,俘虏伪警察116名,许多爱国青年踊跃参军,使抗联十二支队迅速扩大到140余人。随后,又连续攻破了三站、托古村、古龙站等,很快打开了三肇地区抗日斗争的新局面。在三肇抗日游击斗争的影响下,1941年初发生了震撼伪满洲国的哈尔滨王岗伪满第三飞行队起义。
但是在1940年12月以后,日伪出动大批军队,对抗联十二支队进行“围剿”,并制造了骇人听闻的“三肇事件”,使数以千计的抗日军民惨遭迫害。抗联十二支队不得不退出三肇地区,转移到木兰、东兴、铁力一带进行艰苦的抗日游击战争。
1941年以后,东北抗游击战争已进入极其艰难困苦阶段,抗联各部继续遭受严重损失,许多主要领导干部,如十军军长汪雅臣,原三军军长赵尚志等相继牺牲。3月8日,中共南满省委书记、第一路军副总司令魏拯民因疾病冻馁病逝。抗联部队人员继续锐减,东北抗联为保存实力,坚持抗日游击战争的最后胜利,开始整训和进行小部队的抗日斗争。
四、抗联战略转移与争取抗战最后胜利
抗联各部在1940年秋冬遭遇到巨大困难和挫折之后,根据1940年春第一次伯力会议抗联与苏联远东军达成的相互支持与合作的协议精神,从1940年10月到1941年初,东北抗联各路军除留下少部分人员坚持原地斗争外,大部分队伍转移到中苏边境的苏联境内,相继在双城子和伯力附近,建立了南、北两个野营,进行修整和整训。在苏方的支持帮助下,1942年8月建立了东北抗联教导旅,旅长周保中,政治副旅长张寿篯,副参谋长崔石泉。9月,建立了中共东北党委员会,崔石泉任书记。东北抗日联军的斗争进入以政治、军事整训和以小部队的侦察和发动群众为中心,为重返东北战场准备条件的新阶段。从1941年春到1945年8月以前,抗联共派遣三十余支小部队,返回东北侦察敌情开辟群众工作,破坏敌人重要交通设施,为夺取东北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做出了重要贡献。此时,抗联三路军第三、六、十二支队和第二路军第二支队小部队,在黑龙江地区的孙吴、北安、德都、黑河、甘南、庆城、铁力、木兰、东兴、巴彦和虎林、饶河、宝清等地坚持开展抗日游击斗争,仅三路军三支队在1941年的小群游击战争中,总共进行大小战斗17次。抗联各小部队在极其艰险的环境中,始终高举抗日救国的旗帜,战斗在祖国的土地上,为东北人民的解放而战斗。
1945年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和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取得最后胜利的一年,5月2日苏联红军攻克柏林,8日德国法西斯无条件投降。8月8日,苏联政府宣布对日作战,远东苏军从西、东、北3个战区同时向日本关东军发起总攻。东北抗日联军各部按照统一作战计划,分别进行配合行动。9日,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主席毛泽东发表《对日寇的最后一战》,指出:“苏联政府宣布对日作战,中国人民表示热烈的欢迎。由于苏联这一行动,对日战争的时间将大大缩短……最后地战胜日本侵略者及其一切走狗的时间已经到来了”。号召:“中国人民的一切抗日力量应举行全国规模的反攻,密切而有效力地配合苏联及其他同盟国作战。”
苏军在对日宣战前,从抗联教导旅中抽调数十名战斗员组成多支先遣小分队,空降到远东军对日作战地区,执行侦察和协助大部队进攻任务。如空降在海林的李明顺;空降在林口的刘忠臣;潜入穆棱的孙明山小分队等。8月16日在苏军进攻牡丹江时,李明顺分队已组织了百余人的队伍,给苏军以积极配合,在击溃日军顽固防守时起了重要作用。原在东北的抗联小分队,在苏军进入东北后也积极配合苏军作战。如穆棱县泉眼河的王亚东(王杰忱)小分队迅速扩大到一百多人,并拥有三挺机枪,曾在一次战斗中歼灭了一支七百余人的日军。其他地区的抗联小分队,在饶河、宝清、同江、汤原等地的对日战斗中,也都有力地配合了苏联红军。
在苏联红军和八路军、新四军、东北抗日联军的毁灭性打击下,使驻扎在中国东北各地的日本关东军的抵抗迅速崩溃。1945年8月15日,日本政府广播日本天皇“终战诏书”,宣布无条件投降。伪满洲国随之垮台,沦陷了14年的中国东北光复,黑龙江人民迎来了民族的解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