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一节 抗战胜利后东北地区的形势

第十章 开辟和建设巩固的根据地,支援全国解放战争

第一节 抗战胜利后东北地区的形势


  一、国共两党对东北地区的激烈争夺

  抗战胜利后,东北地区成为国共两党激烈争夺的战略要地之一。日本投降时,国民党军队远在大西南,即使有美国海、空军的帮助,也无法迅速抵达东北。而中共冀热辽、山东两个解放区临近东北,既可陆上进军,又可海上运兵。抗联部队配合苏联军队解放东北后,占领了沈阳、长春、哈尔滨等大中城市和战略要地,部队已发展到4.8万人。冀热辽解放区李运昌部也已分兵三路进入东北,解放了山海关,经锦州、沈阳开抵辽阳、鞍山一带,为后续部队进军东北开辟了道路。根据形势的变化,中共中央将全国战略方针作了重大调整,把由“向南发展”转变为“向南防御,向北发展”。指出:“目前我党对东北的任务就是要迅速的坚决的争取东北,在东北发展我党强大的力量”。1945年9月15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决定成立以彭真为书记的东北局,立即奔赴东北工作。同时,从中央和各战略区抽调大批干部和军队挺进东北。到11月,先后共有11万大军、2万名干部进入东北,取得了先机之利。与此同时,国民党政府也在抓紧做抢占东北的部署。蒋介石制定了两手计划:一手是任命熊式辉为军事委员会委员长东北行营主任,根据国民党政府与苏联政府签订的“中苏条约”,负责与苏军当局交涉,搞“外交接收”;一手是任命杜聿明为东北9省保安司令长官部长官,在美国的帮助下加紧运兵,搞“军事接收”。从10月中旬至11月中旬,国民党代表同东北苏军当局谈判破裂,宣告“外交接收”失败。11月4日,国民党军队开始进攻山海关,实施“军事接收”计划。由于国民党军队在兵力、火力上占据了绝对优势,11月16日,山海关失守。11月26日,国民党军队占领锦州。1946年3月上旬,苏联军队开始从沈阳及附近地区撤兵,国民党军队于13日乘机开进沈阳,并于3月16日将东北行营和东北保安司令长官部由锦州移驻沈阳。为了实现抢占全东北的计划,国民党政府继续往东北增兵。到4月份,总兵力已达31万多人,东北战场形成了敌强我弱的态势。5月18日夜至5月19日凌晨,在经过一个多月英勇顽强的保卫战后,中共军队撤离四平。5月23日,国民党军队进占长春。后又向东北方向推进,占领了吉林等19座重要城市,控制了松花江以南广大地区。中共军队则于5月下旬至6月初大部转移到松花江以北,与国民党军队形成隔江对峙的局面。6月6日,迫于国内外舆论的压力,国民党同共产党发表停战声明:自6月7日正午起,东北休战15天,以便就有关问题进行谈判。由于关内大战爆发及国民党军队进攻热河等原因,东北停战时间实际上长达4个月之久。这4个月,使国民党失去了抢占东北的战机,也使中共军队赢得了进行休整和创建根据地的宝贵时间。

  二、黑龙江地区在创建东北根据地中的地位

  面对形势的变化,中共中央在1945年末即及时地放弃了全部占领东北的计划,提出了“让开大路,占领两厢”,建立东北根据地的战略方针。12月28日,毛泽东为中共中央起草了给东北局的《关于建立巩固的东北根据地的指示》,指出:“我党现时在东北的任务是建立根据地,是在东满、北满、西满建立巩固的军事政治的根据地。”12月31日,东北局根据中央的指示,对在东北发动群众建立根据地做出部署:“现在我之主要力量(干部兵力),应使用于创造长春路两侧及北宁路北侧之根据地,北靠朝鲜、苏联、外蒙、热河创造大块的巩固的根据地”,“目前关于创造根据地工作之中心一环,是首先肃清土匪,发动群众,肃清敌伪残余,进一步减租。”根据中共中央和东北局的指示精神,黑龙江地区是创造东北根据地最主要的地域之一。该地区包括北满的全部和西满的东部,习惯上称为北满,先后设有松江、合江、黑龙江、嫩江、绥宁、黑嫩、牡丹江等省及哈尔滨特别市。其地处东北的后方,背靠苏联,幅员辽阔,交通便利,资源丰富,工业基础较好,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中共中央战略方针确定之后,东北局即派遣大批干部到黑龙江地区开辟工作。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黑龙江地区各省军民积极开展剿匪斗争,实行土地改革,恢复和发展生产,动员参军参战,把黑龙江地区迅速创建成为对国民党实行战略反攻的根据地和大后方,为支援解放战争、夺取全国胜利作出了巨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