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黑龙江地区各级党政军组织的建立
第二节 黑龙江地区各级党政军组织的建立
一、建立中共党组织
东北抗联指战员配合苏联红军解放东北后,一边组织群众接收敌伪政权,一边着手党组织的创建活动。在黑龙江地区先后建立了:中共松江地区委员会,李兆麟为书记,下辖哈尔滨市委及阿城、宾县等12个县委;中共黑龙江地区委员会,负责人为王明贵、王钧、陈雷等,下辖齐齐哈尔市委及北安、海伦等县委;中共佳木斯地区委员会,负责人为彭施鲁、刘雁来,下辖佳木斯市委及依兰、宝清等7个县委;中共牡丹江地区委员会,负责人为金光侠、陶玉峰、乔树贵,下辖牡丹江市委及林口、勃利等5个县委。东北抗联的建党工作,扩大了党在群众中的影响,也为后来东北局的工作奠定了基础。东北局抵达沈阳后,东北地区党的创建工作均划归东北局领导。1945年11月16日,中共中央东北局北满分局在哈尔滨正式成立,陈云任书记,陈云、高岗、张闻天、张秀山、李兆麟为委员。此后,北满分局将东北抗联干部和关内派到东北的干部组织在一起,对中共黑龙江地区各省党组织进行了改组或重建。各省党组织成立时叫工作委员会,1946年6月后改称中共某某省委员会,简称某某省委。各省委成立时的情况是:
中共黑龙江省委:1945年10月15日成立,驻地北安,先由范式人任代理书记,12月由王鹤寿任书记,范式人为副书记。下辖绥化、海伦、北安、黑河等4个中心县委和12个县委。
中共嫩江省委:1945年11月9日成立,驻地齐齐哈尔,刘锡五任书记,朱光任副书记。下辖齐齐哈尔市委和白城子、讷河、泰来3个地委。
中共松江省委:1945年11月16日成立,驻地哈尔滨,张秀山任书记,钟子云任副书记。下辖哈东、哈西、哈南、哈北4个地委和19个县委。中共哈尔滨市委和中共松江省委同时成立,钟子云任书记。
中共合江省委:1945年11月17日成立,驻地佳木斯,李范五任书记。下辖佳木斯市委和勃力、东安、富锦3个地委。
中共绥宁省委:1946年4月在撤销原牡丹江地区的基础上成立,驻地牡丹江,李大章任书记,金光侠任副书记。下辖牡丹江市委和穆棱、绥东2个中心县委。
各省党组织的纷纷建立,使黑龙江地区的革命工作有了坚强的领导核心。一大批久经考验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来到黑龙江地区,担负起领导职务,对于尽快扭转不利局面,使中央创建巩固的东北根据地的战略方针得以更好的贯彻执行,起到了重要作用。
二、建立民主政府
随着日本投降,黑龙江地区伪满各级政权也全部瓦解。但是,由于苏联军事管制当局不明情况,致使一些日伪官吏摇身一变,成了各级维持会的会长,继续把持政权,实行反动统治。东北局派出的大批干部抵达黑龙江地区后,经与当地苏军交涉,解散了各地维持会,通过召开人民代表会议或参议会的形式,建立了各省、市、县民主政府。其中嫩江、合江、松江、绥宁4个省政府成立后不久,由于当地苏军把政权交给国民党接收,曾把省会分别从齐齐哈尔、佳木斯、哈尔滨和牡丹江移驻外县,苏军撤走后,才又返回原驻地。当时黑龙江地区共成立了5个省政府和一个直辖市政府,具体情况是:
松江省政府:1945年10月1日在哈尔滨成立,原名为滨江省政府。原伪滨江省民生厅厅长谢雨琴为省长,李兆麟为副省长。后李杜为主席,李兆麟为副主席。1946年1月,省会撤至宾县。4月,松江省人民代表大会在宾县召开,再次选举了省政府,推选冯仲云为主席。5月,省会迁回哈尔滨。
黑龙江省政府:1945年11月13日在北安成立,陈大凡任主席。1946年1月31日,黑龙江省人民代表会议在北安召开,陈大凡当选为省政府主席,杨英杰当选为副主席。
嫩江省政府:1945年11月14日在齐齐哈尔成立,于毅夫任主席,车向忱任副主席。12月30日省会迁至甘南,后又移驻讷河,1946年4月23日返回齐齐哈尔。6月30日,嫩江省临时参议会召开,于毅夫再次当选为省政府主席。
合江省政府:1945年11月21日在佳木斯成立,李延禄任主席,李范五任副主席。1946年1月,省会移至依兰。2月21日,合江省人民代表大会在佳木斯召开,选举产生了合江省政府,李延禄当选为主席,李范五当选为副主席。省会又迁回佳木斯。
绥宁省政府:1946年4月8日,绥宁省临时参议会在牡丹江召开,选举产生了绥宁省政府,张静之当选为主席。省会设在牡丹江。
哈尔滨市政府:1946年5月3日成立,刘成栋任市长。7月16日至21日,哈尔滨市临时参议会召开,选举产生了哈尔滨市政府,刘成栋再次当选为市长。哈尔滨市归东北行政委员会直接领导。11月18日,哈尔滨市改为哈尔滨特别市。哈尔滨是全国第一个建立人民政权的大城市。
在中共接收日伪政权,建立民主政府的过程中,遭到了国民党特务和土匪的极端仇视和疯狂破坏。他们以暗杀手段,把黑手指向了各级政府的负责干部。1945年12月24日,嫩江省政府代理秘书长马识途等4人遇害。1946年1月31日,佳木斯副市长孙西林被杀。3月9日,原抗联三路军总指挥李兆麟遇难。据统计,先后共有154名党的干部在接收政权中献出了宝贵的生命。
黑龙江地区各级民主政权的建立,使长期处于日伪残酷统治下的黑龙江地区广大人民翻身作了主人。他们从认识共产党到相信共产党、拥护共产党,决心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为建立和巩固根据地、解放全中国、迎接新生活而奋斗。
三、组建地方武装,发展人民军队
中共11万大军挺进东北时,由于政治上的原因,中共中央决定不使用八路军和新四军的番号。为了加强对东北地区人民军队的统一领导和指挥,1945年10月1日,中共中央及中央军委决定将关内各解放区进入东北的部队和东北抗日联军合编,统称东北人民自治军。1946年1月,东北人民自治军改称东北民主联军。随后,东北局根据中央建立根据地的指示,建立了东、南、西、北满四大军区,并对原来的各省军区、军分区作了调整,补充加强了地方武装。
日本投降后,东北抗联干部即在黑龙江地区开始了人民军队的组建活动。关内派来东北的干部抵达后,会同抗联干部,在北满军区的领导下,以抗联干部的建军活动为基础,在黑龙江地区成立了5个省军区,具体情况是:
嫩江军区:1945年11月9日成立。王明贵任司令员,刘锡五任政委,张平洋任副司令员,朱光任副政委。下辖2个警卫旅,并成立了白城子、泰来、讷河3个军分区。部队扩展到2万人。
黑龙江军区:1945年11月15日在北安成立。叶长庚任司令员,范式人任代政委,王钧任副司令员。到12月,部队发展到1.2万人,下辖3个支队和黑河地区保安总队及各县县大队。1946年1月,各支队改为警卫旅,县大队改为团,总兵力达1.4万人。
松江军区:1945年11月16日在哈尔滨成立。卢东生任司令员,后聂鹤亭任司令员,张秀山任政委,李寿轩任副司令员,钟子云、李兆麟任副政委。下有哈东、哈西、哈南、哈北4个军分区,辖10个团14个县大队。
合江军区:1945年12月下旬成立。方强任司令员,李范五任政委,孙靖宇、戴鸿宾任司令员。部队整编时有兵力730人,辖有2个军分区和各县县大队。
绥宁军区:1946年4月由原牡丹江地区司令部改建而成。李荆璞任司令员,李大章任政委,刘贤权任副司令员,金光侠任副政委。
黑龙江地区各地方武装的迅速建立和发展,在保卫人民政权、清剿土匪等斗争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是落实中共中央指示,建立巩固的东北根据地的坚强柱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