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五节 支援解放战争

第五节 支援解放战争


  一、动员参军

  为抵御国民党军队的大举进攻,争取东北解放战争的胜利,黑龙江地区各省在创建根据地初期,就动员大批贫苦农民和进步青年参军。1946年4月,北满分局发出紧急指示,要求各省输送新兵,补充主力部队。各省迅速行动起来。黑龙江省绥化、铁力、望奎、庆安4县半个月内即有500人参军,松江省和哈尔滨市也很快动员1500名新兵奔赴前线。随着土改斗争的开展,翻了身的农民为了保卫胜利果实,纷纷报名参军。据统计,黑龙江地区5省1946年共补充主力部队10万余人。1947年春,随着剿匪斗争取得全面胜利和三下江南战役的发起,各省又掀起参军的高潮,为前线提供了充足的兵源,确保了三下江南作战的胜利,使东北战局发生了根本变化,民主联军转入战略反攻。
  1947年5月5日,东北局作出《关于东北目前形势与任务的决议》,指出民主联军已从战略防御转入战略反攻,要求后方积极组织力量,保证前方兵员补充,准备反攻。黑龙江地区各省根据决议精神,成立扩军委员会,加强扩军领导。并把参军参战同土改相结合,通过诉苦、启发广大群众阶级觉悟,召开祝捷大会、宣传前线胜利和开展扩军立功运动等形式,掀起又一个参军参战的高潮。鸡宁县不到10天就参军1000余人;五常县7天内扩军900人,都大大超出了原扩军计划。7月,东北局决定在扩军工作中采取组建二线兵团的办法,即参军者不经过地方武装逐步升级的阶段,而是直接编成独立团,抽调野战军和地方武装的干部和老战士作骨干,实施短期训练后,直接补充主力或编成独立师,以适应大兵团作战的需要。到10月末,黑龙江地区各省组建了27个二线兵团。1948年3月,各省又开始第二批二线兵团的组建工作。到4月末,完成了20个二线兵团的组建任务,共54000余人。东北全境解放后,东北军区于1948年11月决定北满各省再组建第三批二线兵团。到1949年4月,又组成5个独立团,13000余人。据统计,解放战争期间黑龙江地区参军人数达41万人,为夺取全国解放战争的胜利做出了重大贡献。

  二、战勤军需工作

  东北解放战争时期,黑龙江地区不仅为前线输送了源源不断的兵员,还积极参加战勤,组织军需,为战争的胜利提供了可靠的保证。
  战勤工作。三下江南作战期间,靠近前线的松江、嫩江和哈尔滨等省市承担了战勤工作。翻身后的农民在各县县长的带领下,纷纷走上前线参加战勤服务。他们顶着严寒,冒着炮火,勇敢地抢运伤员,输送军需物资,保证了战斗的胜利。1947年4月,东北行政委员会颁布《东北解放区人民爱国自卫战争勤务暂行规定》,规定解放区内17岁至50岁的男子,18岁至45岁的妇女及具有运输力量的牲畜、车辆、船只均应担负战勤的义务。黑龙江地区各省据此相继制订了有关战勤工作的具体法令和办法,加强战勤工作的组织领导。1947年5月至1948年3月,东北民主联军发动夏秋冬三季攻势,黑龙江地区各省又掀起战勤热潮,涌现出许多动人事迹。一些集体和个人立功受奖,被评为功臣模范。1948年9月辽沈战役打响后,黑龙江地区各省分别发出指示,紧急动员大批民工参战。参战民工以高度的革命热情随军转战,输送物资,救治伤员,接收伤兵,收容俘虏。哈尔滨铁路局自1948年9月1日至10月20日开展了支援辽沈战役大军运,把大批军需物资运往前线。齐齐哈尔铁路局3005次列车组苦战四昼夜,完成了1600吨弹药的运送任务,保证了锦州战役的胜利,受到了东北行政委员会和第四野战军的嘉奖。据不完全统计,东北解放战争时期,黑龙江地区五省共动员战勤民工32万余人,担架2.6万副,大车3.3万辆,役马15.2万匹,在解放战争的历史上写下光辉的一页。
  军需工作。作为后方,黑龙江地区各省积极征购粮食,以供军需。1946年购粮73.8万吨,保证了前线的需要。1947年初,合江、松江、黑龙江、嫩江等省先后发出紧急指示,采取措施收购军粮,保证三下江南作战的胜利。1947年各省共完成征粮116.6万吨。1948年,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广大农民更加踊跃缴纳公粮,各省都超额完成了任务。除此之外,各省还积极供给前方干菜、蛋类等物品,为夺取战争的胜利做出了贡献。
  东北军工部在兴山、佳木斯、哈尔滨、齐齐哈尔、鸡西建立的14家兵工厂,承担了为前线部队生产武器弹药的任务。广大工人在设备简陋的条件下,克服困难,日夜苦战,生产出大量枪械、弹药,并担负起部队武器的维修。1947年,设在鸡西的军工部第三办事处生产八二迫击炮炮弹10万发,子弹70万发,掷弹筒5万发。哈尔滨市各厂1947年至1948年8月前生产六〇炮1523门,炮弹20万发,掷弹筒256个,掷弹筒弹4万发,八一迫击炮弹1万发,爆破筒4000根,信号枪1054支,还生产了大批手榴弹、刺刀、马刀等。
  黑龙江地区各省还通过各城市乡镇组织被服、鞋帽和皮革等行业,为部队生产加工大批军需物品,有力地支持了前线。

  三、拥军优属

  黑龙江地区各省在大力支前的同时,还把拥军优属、安置荣军工作放到重要位置。1947年春节,各省普遍开展了慰劳军队活动,掀起捐款、捐物高潮。哈尔滨市把农历正月定为拥军优属月,共捐款4000多万元,还组织60多个秧歌队到双城、拉林等地慰问演出。合江省慰问团带着2500多万元、锦旗58面和大量慰问品、慰问信到前线劳军。1948年春节,黑龙江、嫩江、合江三省又捐款1亿多元,捐赠肥猪4000多头、肉类20万斤及米面等大批物品。同年10月,根据东北局和东北行政委员会的部署,各市县又通过开展冬鞋代金募集、献干菜、捐款捐物等活动进行劳军,有力地支持了前线。
  各地开展的优属活动,在农村主要是由群众为军属代耕土地。据1948年统计,黑龙江省有军属9.1万户,群众代耕土地9万多垧。嫩江省有军属9万多户,群众代耕土地10万多垧。在城市主要是通过办合作社和工厂等办法,安排军属就业。这些优属活动,大大解除了参军者的后顾之忧,使他们在前线能够安心作战。
  为了安置在战争中伤残的荣誉军人,各省还专门成立了荣军管理委员会或荣军管理处,建立了一批荣军学校、荣军休养所,为荣军的治疗、休养、学习和工作创造条件。1948年,嫩江省各市、县、旗普遍成立了荣军机构,到1948年底,共有1121人经过疗养重返前线,其余人也都得到妥善安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