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七节 经济和各项事业的恢复与发展

第七节 经济和各项事业的恢复与发展


  一、发展生产与统一财经

  黑龙江地区在进行剿匪和土改斗争的同时,为满足人民的基本生活需要,保证以充分的财力物力支持解放战争,发动群众大力开展了生产运动,在农业、工业、商业、交通、邮电和财经方面取得了很大成就。
  农业方面。1946年3月27日,东北局发布《关于开展生产运动的指示》,要求在“以农业为主”的发展生产总方针指导下,消灭熟荒,防止新荒,用一切办法增产粮食、棉花和其他农产品。1947年2月15日,东北行政委员会发布生产令,对农业生产作了具体规定:农民拥有土地所有权,任何人不得侵犯;凡个人土地,一律按时耕种,不得任意荒芜;奖励开荒。黑龙江地区各省积极贯彻东北局的指示,并结合本地实际,制定了一些有利于农业发展的政策,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为了解决农民生产中的困难,各省组织农民开展互助合作,实行换工插犋,成立互助组;领导农民修堤防洪,排水治涝;保护耕畜,发放贷款;提倡精耕细作,多铲多趟,消除虫害,改良品种和农具,等等。
  在党和政府领导下,1948年黑龙江地区农业大生产运动取得显著成绩。黑龙江省耕地面积比1947年增加242万亩,水田面积扩大77800亩,总产量比1947年增加537433吨,达到3098200吨。合江省总产量达到864230吨,比1947年增加17万吨。嫩江省总产量达到1454000吨,增产近35%。1949年初,黑龙江地区各省相继召开劳模大会,表彰1948年农业大生产运动中涌现出来的劳动模范,进一步调动积极性,坚定农民生产发家、劳动致富的思想。各省还采取一系列有力措施,发展农业生产,促使1949年有新的更大的发展。
  工业方面。日本投降前夕,侵华日军对黑龙江地区的工业设施进行了大肆破坏,工业生产处于瘫痪状态。为尽快恢复生产,东北局派遣干部将敌伪经营的工矿企业收归国有。东北行政委员会成立后,建立了东北国营工业的领导系统和组织机构,先是在财政委员会下设立了工矿处,后又改属经济委员会。下属国营企业,工矿业主要有鹤岗煤矿、鸡西煤矿、乌拉嘎金矿、黑河金矿等。从恢复生产到1948年,鸡西、鹤岗两大煤矿共产煤677万吨,各金矿产沙金57100两。电力工业到1947年恢复了镜泊湖、牡丹江、哈尔滨、北安、佳木斯等11个发电厂、所。森林工业主要是接管了大、小兴安岭,牡丹江和完达山林区各林场,恢复了林业生产。仅黑龙江省从1947年至1948年10月就生产木材1200多万立方米。轻工业主要有东北毛织厂和从瓦房店迁至牡丹江和佳木斯的东北第一、第二纺织厂,1948年开始生产。兵器工业主要是在哈尔滨、佳木斯、鸡西等地建立的14家兵工厂。此外,机械、化学、水泥等工业也都相继恢复生产。
  在恢复和发展生产的基础上,黑龙江地区各省还贯彻东北局第一次城市工业会议精神和全国第六次劳动大会精神,加强对工业生产的领导,推行企业化经营和民主化管理。逐步建立了成本核算、定额管理等制度,成立了工厂管理委员会、职工代表大会,开展了生产竞赛运动、反贪污浪费运动和创新纪录运动,克服了经营紊乱现象,调动了广大工人和技术人员的积极性,提高了生产效率。
  在恢复发展国营工业的同时,地方国营工业和私营工业也有很大发展。地方国营工业的来源主要是接收敌伪遗留的企业和没收地主、汉奸的企业,种类大多是粮谷加工业、烧锅、火磨、油坊等,也有一些小型工矿企业。私营工业在土改运动中曾受到不同程度的侵犯。1948年,黑龙江地区各省分别发出保护工商业的指示,纠正了“左”的错误,并采取贷款、补偿和免税等办法予以扶持,使私营工业重新发展起来。
  此间,在党和政府的支持下,黑龙江地区各省手工业合作社、公私合营企业和外侨企业也得到较快发展。
  商业方面。黑龙江地区各省十分重视商业。1946年,各省先后建立起名称不一的贸易机构。1946年5月和1947年春,在哈尔滨成立了北满贸易公司和东兴公司。1947年8月,东北贸易管理局在哈尔滨成立后,加强了对贸易工作的领导,开始了统一经营的新时期。1948年7月,各省贸易局改为商业厅或工商厅,下设粮食、百货、土产、企业公司,改变了政企合一的管理体制。到1948年末统计,各省已有80%以上的城镇设立了国营商店。国营商业的主要任务是收购和出口粮食,换回工业品、布匹、食盐等物资供应军需民用,扶助工农业生产,调剂金融与物价,为经济建设服务。据统计,松江省1949年国营商业发展到193家,购粮33.7万吨,收买土产1300余亿元,推销布匹42万余匹,棉花736吨,食盐29400吨,豆饼13000余吨,回笼货币13700余亿元。黑龙江省1949年推销布匹60万匹,购粮45万吨,收购土产品2200余亿元,回笼货币16600余亿元。此外,还积极开展了对苏联等国的贸易。国营商业对沟通城乡关系和物资交流,保障人民生活,促进工农业生产发挥了积极作用。
  在抓好国营商业的同时,黑龙江地区各省还积极发展合作社商业,并采取一系列措施,使私营商业和外侨商业得到较快发展。
  交通邮电方面。为了尽快恢复黑龙江地区和东北的铁路运输,支持解放战争,1946年7月,在哈尔滨成立了以陈云为总局长的东北铁路管理总局,下设哈尔滨、牡丹江和齐齐哈尔铁路管理局。在党的领导下,铁路员工自己动手,日夜奋战,抢修铁路,修复机车,使黑龙江地区铁路交通很快恢复,大批机车、车辆开始运营。到1949年,黑龙江地区铁路运行线路达到4124.9公里,拥有机车555台,客车722辆,全年货运量22亿吨。
  在恢复铁路交通的同时,公路交通和航运也在抓紧恢复和建设。各省动员力量修复公路,补修新建桥梁,打涝沉船,建造新船,到1949年末,仅松江省即有公路42条,通车里程达4666公里;有船舶1254只,客货轮6只,拖轮128只,驳船94只,木帆船926只,总吨位19939吨,年货运21.6万吨,客运8.4万人。
  邮电事业也是在敌伪疯狂破坏的条件下发展起来的。1946年10月9日,东北邮电管理局在哈尔滨成立,加强了对邮电事业的领导。到1946年末,初步形成了以哈尔滨、齐齐哈尔、牡丹江、佳木斯为中心的邮电网。1947年7月,黑龙江地区电信线路恢复畅通,线路全长6415公里,办理电话电报业务的局所达160余处。1947年6月以后,黑龙江地区各省认真贯彻东北邮电管理总局提出的邮电工作要面向前方、面向农村的两大任务,增设邮电局、所,整修县区间线路,建立四乡邮政,扩大业务,特别是开通了军用线,为战争服务,发挥了邮电传递信息的作用。1949年5月,根据东北邮电管理总局邮电工作转变为以城市为中心的指示,黑龙江地区的邮电行政区划又做了调整。各局调整了业务人员,加强了城市邮电工作,提高了工作效率和服务质量,使邮电事业不断发展。
  财政金融方面。黑龙江地区各省成立初期,财政收入无固定来源,主要靠没收敌伪资财,自筹自给,自收自支解决。1947年1月和8月,在哈尔滨分别召开了北满各省财经工作会议和东北解放区财经会议,提出了统一财经的总任务。要求各省统一财政制度,建立财务系统,统一编制,统一预决算。经过近一年的努力,到1948年7月,黑龙江地区各省实现了财政统一,保证了战争的供给。
  1948年11月东北全境解放后,财政工作由保证战争为主转入以生产建设为主。至1949年4月各省财政收入全部统一到省财政厅。同年六七月间,松江、黑龙江两省分别成立了财经委员会,加强对财经工作的领导,使财政工作进一步走向正规,保证了资金的合理使用。这一时期,各省财政收入主要是公粮收入、税收收入、企业收入、发行公债等几个方面。财政支出主要是军费、经济建设、文教事业、机关经费、战勤费、民政费和社会救济等。
  为防止货币泛滥和解决财政困难,1945年11月15日在沈阳成立了东北银行,而后在哈尔滨成立了北满总分行。1946年9月,东北银行移驻哈尔滨,北满总分行并入东北银行,设立了黑龙江、松江、合江、嫩江和绥宁省分行。1946年8月和1947年1月,根据东北政委会决定,各省行先后停用苏联百元券和伪满币,一律流通东北银行地方流通券,统一了黑龙江地区货币。与此同时,各银行积极开办信贷、代理金库、汇兑、收买金银和保险等业务,促进了经济和各项事业的恢复和发展。

  二、文教卫生事业的全面发展

  抗战胜利后,党和政府不仅使黑龙江地区广大人民从政治上、经济上翻了身,还很关心和重视他们文化、教育、卫生等方面的翻身,从而使新民主主义的文教卫生事业有了长足发展,并取得了重大成就。
  文化方面。随着解放战争的节节胜利,根据地的文化事业蓬勃发展起来。东北局、西满分局和黑龙江地区各省、市委开办的机关报、电台,如《东北日报》、《西满日报》、《黑龙江日报》、《合江日报》、《嫩江新报》,东北新华广播电台、齐齐哈尔新华广播电台等作为党的喉舌,在宣传党的方针政策,报道时事新闻,团结教育人民,打击敌人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一些群众团体和民间报纸也迅速发展起来,仅哈尔滨就有《北光日报》、《民声日报》、《大众白话报》、《松江商报》等十几家。来自关内解放区的一批作家、艺术家等文化工作者还在哈尔滨、佳木斯等地创办了《东北文化》、《东北画报》、《文化周刊》、《知识青年》等文化、美术期刊,推动了根据地的新文化建设。
  根据地的文艺创作也很活跃。小说创作有周立波的长篇小说《暴风骤雨》,马加的中篇小说《江山村十日》。这是两部反映农村土改斗争的好作品,《暴风骤雨》已成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优秀代表作品之一。戏剧创作有话剧《反翻把斗争》、《军民一家》,秧歌剧《光荣灯》、《土地还家》、《送公粮》,活报剧《活捉谢文东》、《皇帝梦》,新歌剧《火》等,这些作品以现时生活为素材,深刻地反映了根据地波澜壮阔的斗争风貌。电影创作有《民主东北》、《追悼李兆麟将军》、《桥》、《瓮中捉鳖》等纪录片、故事片、美术片和科教片,受到观众的欢迎。这些电影作品都是由1946年10月在兴山建立的东北电影制片厂拍摄的,该电影制片厂被誉为“新中国电影事业的摇篮”。音乐舞蹈创作有《咱们工人有力量》、《因为有了共产党》和《红绸舞》、《拥军花鼓》等。随着文艺创作的繁荣,文艺舞台也异彩纷呈。东北文工团、东北鲁艺文工团等10多个大型文艺团体轮流到黑龙江地区各省演出,各省也建立了自己的文工团。各地还纷纷开展了音乐、歌咏活动和新秧歌运动。
  此间,图书出版发行也取得很大成绩。东北书店先后在哈尔滨、佳木斯、牡丹江、北安等地办店,出版发行了大批政治理论书籍、文艺作品和通俗读物等。1948年5月在哈尔滨出版发行的《毛泽东选集》,对全党理论学习发挥了重要作用。一些省、市、县还建起了图书馆,到1949年,黑龙江省各级图书馆已有11处。
  教育方面。解放战争时期,黑龙江地区教育事业经历了以政治教育为主转向以文化教育为主两个阶段,人民教育事业得到很大发展。此时,高等教育发展很快。东北大学、中国医科大学、东北军政大学先后办学,还创办了东北行政学院、东北炮兵学校、航空学校、卫生学校等,培养了3万名干部到各部门工作。哈尔滨工业大学、哈尔滨医科大学、哈尔滨大学、哈尔滨外国语专科学校等也有新的发展。中小学发展也很迅速。据1948年统计,黑龙江地区5省1市共有中学50所,在校生1.8万人。到1949年1月,中学发展到59所,在校生达22300多人。松江和黑龙江两省还有中等专业学校11所,其中师范学校6所。据1949年末统计,松江省有小学校5097处,小学生50多万人。学校数比1946年增加了3倍,是1948年的110%;小学生数是1946年的380%,儿童入学率由当年的34.0%增加到50.2%。
  卫生方面。黑龙江地区医疗卫生事业是随着战争的需要迅速发展起来的。为及时救治伤病员,各省根据东北政委会和东北民主联军的决定建立了后方医院、军区医院等医疗机构。一些市县医院也根据需要接收伤员,形成了一个医疗网。各省还组织了野战医院,到前线为战地服务,为保证战争胜利做出了很大贡献。与此同时,各省地方卫生事业也发展很快。据1949年统计,松江、黑龙江两省共有医疗卫生机构213处,其中医院68处,医务人员达2000多人。这期间,医疗卫生方面的大事,是1946年扑灭了由侵华日军“731”细菌部队在哈尔滨市平房进行细菌试验而造成的鼠疫。这场鼠疫蔓延至哈尔滨市太平区、东西傅家区以及五常、榆树、一面坡等地,致使117人死亡,记载了日本侵略者的累累罪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