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一节 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争取财政经济状况的根本好转

第十一章 国民经济的恢复和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

第一节 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争取财政经济状况的根本好转


  一、国民经济的恢复与发展

  从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1952年末是国民经济全面恢复时期。
  黑龙江地区在解放战争期间人民政府就抓紧了工农业生产的恢复和重建。1948年11月东北全境解放,部队入关,黑龙江地区全力转向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当时的有利条件是:东北全境已无战争,黑龙江地区几乎没有战勤负担,可以抽出人力物力投向生产建设;其次,土地改革已经完成,群众的劳动积极性空前高涨。1949年10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黑龙江地区在经济上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克服了资金短缺、设备和原材料不足、技术力量薄弱、管理经验少等严重困难,工农业生产迅速增长,与内地省份相比,商品供应增加,物价、金融相对稳定。
  根据黑龙江地区的有利条件之后,东北人民政府及时地明确了1950年东北工农业生产的方针:以恢复重工业为主,在三年内使东北工业恢复到历史最高水平,并在恢复中加以改造,使之适合中国独立自主的要求。贯彻公私兼顾与劳资两利的方针,发展私人企业。在农村,着重增产粮食,政府要提供粮种,兴修水利,发放农贷,以解决农民生活困难。积极组织农民的生产互助,提高农民生产积极性。
  根据上述方针,松江省和黑龙江省分别制定出经济工作的任务与计划。松江省提出“以发展工业为主,大力发展合作社,进一步提高农业生产,以达到繁荣经济的目的”。1950年3月提出农业要生产265.5万吨粮食,工业方面要巩固与扩大国营厂矿,有计划、有步骤地建立新厂,努力发展地方轻工业。黑龙江省由于解放前主要是农业地区,地方工业基础薄弱,从这一实际情况出发,黑龙江省提出“城乡兼顾,农业为主,在可能和必要的条件下积极发展工业,切实整顿和发展合作社。”提出1950年农业要生产400万吨粮食的计划,强调农业生产是黑龙江省压倒一切的中心工作。工业方面提出“在国家计划下根据本地土特产资源和军需民用,有计划有步骤地发展现代化工业,发展重点项目是面粉、制糖、火碱等本地有充足原料来源、又是市场迫切需要的工业生产”。松江、黑龙江两省这些方针对两省经济的恢复和建设起了重要作用。
  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在农村工作中,松江、黑龙江两省根据党的农村政策“总的是以普遍发展农村生产力,多打粮食与多产工业原料,提高农民大众生活水平”的要求,首先是进一步组织农民走互助合作道路,建立与发展各种形式的劳动互助组织,在走互助合作道路中,坚持积极而又慎重的态度,认真遵守自愿两利的原则,积极发展换工互助组。1950年松江省共组织了13.2万多个互助组,全省参加互助组的劳动力为66.7万人,占全省劳动力82%。黑龙江省1950年春就组织了10万多个互助组,其中常年互助组占44.7%,全省70~80%的劳动力和畜力参加了不同类型的互助组。1951年两省互助组又有新的发展,松江省90%以上的劳动力参加了互助组,黑龙江省的互助组有13.1万个。随着互助组的不断扩大,合作的内容也从农业生产扩大到林、牧、渔、猎、畜等副业生产,有效地发挥了剩余劳动力的作用,增加了组员的收入,农民的生活水平有了显着提高。1950年,黑龙江地区遭受严重的自然灾害,但松江省的粮食产量仍达到307.7万吨,黑龙江省也夺得75%的收成,收获粮食360万吨。
  为尽快发展农业生产,松江、黑龙江两省都十分重视组建农业科研机构和推广先进农业生产技术工作。建国初期,黑龙江省就建立了克山农业试验场和齐齐哈尔园艺试验场,松江省建立了佳木斯农业试验场。到1952年底两省共建立起农业技术指导站50多个。普遍发动群众选育优良品种,提倡及时播种,多产多趟,深耕细作,适当密植,提高单位面积产量,使耕作技术有明显提高。与此同时,松江、黑龙江两省还改良、引进、制造多种新式农机具。新式农机具的使用和推广,提高了劳动效率,大幅度提高了粮食产量。
  松江、黑龙江两省还采取互助组之间开展爱国劳动竞赛办法鼓励群众发展农业生产,两省涌现出大批爱国增产劳动模范。
  由于实行互助合作,改进农业生产技术,改良农具,开展爱国生产竞赛运动,松江、黑龙江两省农业生产得到较快恢复和发展。
  工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松江、黑龙江两省工业在解放战争中已有所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两省开始全面恢复国民经济,发展工业生产,重点是建立和发展煤炭、电力、机械、有色金属等国营重工业及森林工业,同时也注意发展纺织、造纸、油脂、制材、日用化工等轻工业。这一时期,通过增加国营工业企业投资,开展创造新纪录和增产节约运动、改善经营管理等措施,使两省的工业生产得到迅速发展,工人阶级队伍得到壮大,工业品产量大幅度增加。
  新中国成立初期,松江、黑龙江两省选派大批干部充实加强经济部门,这些干部热情高、干劲大,但也存在着不愿作计划的游击作风。对此两省都强调领导和组织工业生产要有计划性,不能盲目自由发展。国营经济的大工厂、矿山、铁路、银行都要在省政府的统一计划指导下,对本地区、本部门制定地方生产计划与经济发展计划,在生产和经济活动中,推广合同制,把私有企业及小生产者同国家计划联系起来,加强计划性,减少盲目性。
  当时,松江、黑龙江两省许多任务业企业存在着一些不合理的管理制度和责任不清、制度不明、管理混乱、损失浪费等问题。为解决这些问题,两省国营企业先后均成立由厂长、党支部书记、工会主席、工人代表组成的工厂管理委员会。在此基础上,两省政府号召各级厂矿企业、工厂管理委员会加强经济核算、制定责任制度,搞好经营管理。各厂矿企业在工厂委员会的监督下,逐步建立起内容包括定员、定额、定质量、定时间、定原则和督促检查的责任制,从而增强了职工对生产计划的重视,加强了责任心。为提高工作效率,两省广泛开展了创新纪录运动,黑龙江省198个工厂共创造新纪录713项,同时涌现出大批先进生产者和先进集体。企业民主化管理的加强,促进了工业生产明显提高。1950年,松江、黑龙江两省的工农业总产值27.91亿元,比上年增长28.6%,其中工业总产值11.08亿元,比1949年增长24.5%,原煤完成491万吨,比1949年增长1倍。工农业的发展也促进了商业、合作社以及文教卫生事业的恢复与发展。1950年,黑龙江、松江两省的商品零售额达到4.3亿元,比1949年增加10%。高等学校在校生比1949年翻了一番。此外,由于党和人民政府贯彻公私兼顾、劳资两利政策,1950年私人工业企业达5213户,比1949年增加649户,产值1.61亿元,占工业总产值的14.5%。
  1950年6月,朝鲜战争爆发。为避免南满的工厂遭受战争破坏,中共中央东北局决定实行“南厂北迁”,将沈阳、瓦房店、丹东等地20多个较大工厂的部分设备和骨干迁至松江、黑龙江两省。两省政府十分重视南厂北迁工作,做到边建、边安装、边开工生产,使南厂北迁工作经半年时间即顺利完成。与此同时,松江、黑龙江两省还认真抓了新厂兴建工作,搞好国家和省投资安排的建设项目。在哈尔滨和齐齐哈尔相继建有亚麻纺织厂、林业机械厂、香坊木材加工厂、农机配件厂、造纸厂等,两省还到外省招聘人才,调得力的党员干部领导新建厂的工作。
  南厂北迁和大批工厂兴建,使黑龙江、松江两省的工业结构有很大变化。建国前,哈尔滨工业主要是制油、制粉、酿造、纺织、卷烟等,轻工业占整个工业比重的82.6%,重工业仅占17.4%。南厂北迁后,轻工业占整个工业比重的44.4%,重工业为55.6%。两省工业产值也有显着增加。
  1951年下半年,黑龙江、松江两省积极响应毛泽东提出的增加生产、厉行节约的号召,开展了轰轰烈烈的爱国增产节约运动。1952年初,松江省委提出,将爱国增产节约运动作为压倒一切的中心任务。两省各工矿企业党委积极引导职工深入开展爱国增产节约运动,努力发展工业生产。1951年1月5日,齐齐哈尔第二机床厂马恒昌小组率先提出5项竞赛条件,并向全国各兄弟工厂挑战,《工人日报》发表了马恒昌小组的挑战书,号召工人阶级积极参加爱国竞赛运动。实践证明,增产节约运动在当时情况下,是组织群众推动生产发展的有效形式。

  二、国民经济恢复任务的完成

  由于两省政府认真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的一系列方针、政策,并结合本省情况,采取一系列坚决而有力的措施,黑龙江地区的国民经济得以很快恢复,提前完成了全面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的任务。
  国民经济恢复时期,松、黑两省的社会总产值由1949年的24亿元增加到1952年的41.8亿元,工农业总产值由19.22亿元增加到34.25亿元。国民收入总额由12.94亿元上升到23.09亿元。
  两省的工业,在原来仅有的制油、酿酒、粮食加工、煤炭、木材、皮革等工业基础上,增加了军工、机械、橡胶等大工业。1952年工业总产值由1949年的6.9亿元增加到17.9亿元,增长1.6倍,高于全国同一时期的平均增长速度。1952年两省工业企业全民所有制单位由659个增加到1117个,集体所有制单位由96个发展到320个。煤炭工业采用新法采煤比重达85%,煤炭产量达614.7万吨,比1949年增长了33.4%;森林工业机械化程度达27.7%,木材产量由277万立方米增加到446万立方米;机械制造业产值增长3.4倍,占全部工业总产值的比重由6%上升到10.5%。其他如电力、纺织、水泥等也有较大程度的增长。
  两省农业总产值由1949年的12.3亿元增加到1952年的16.4亿元,耕地面积由1949年的8547万亩增加到1952年的9729万亩。粮食产量由577.5万吨增加到803.5万吨,平均亩产由71公斤提高到89公斤,大牲畜和生猪都有很大的增加。
  两省的交通运输、通讯邮电产业亦有发展。铁路通车里程由1949年的3588公里增加到1952年的3669公里;公路通车里程由5912公里增加到8919公里,邮电事业也有较大提高。
  两省的金融事业也迅速恢复和发展。1950年两省城镇储蓄存款292万元,1952年增加到611万元。新中国成立初期,为支持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银行发放了大量贷款,对国营工业的中短期贷款由1950年的2740万元增加到1952年的1.23亿元,两年间增长了3.5倍。国营商业贷款增长了2.1倍。城乡人民生活水平普遍得到提高。1952年,松黑两省城市全民所有制职工已达82万人,比1949年的38.4万人增加了43.6万人。全民所有制的职工年平均工资达502元,并且还有劳保福利和医疗方面的待遇。在农村,农民人均消费为126元。由于收入增加,城乡人民购买力大大提高,3年中,主要消费资料销售额由1949年的3.9亿元增加到1952年的11亿元。
  总之,松江、黑龙江两省由于采取了积极灵活的经济发展政策,使1952年经济工作呈现一派繁荣景象,工农业生产各项计划进展顺利,恢复国民经济的任务提前完成,两省的财政经济状况根本好转,人民群众的精神面貌大为改观。黑龙江地区通过3年的全面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取得了巨大成就,为即将到来的大规模的社会主义建设,也为加快黑龙江地区由传统农业地区向现代化工业基地转轨打下了坚定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