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贯彻“八大”精神,发展生产力
第一节 贯彻“八大”精神,发展生产力
一、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
1956年全国胜利地完成了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中国革命实现了由新民主主义革命向社会主义转变之后,开始进入了全面社会主义建设时期。
从1956年到1957年初,党中央和毛泽东为探索中国建设社会主义道路,提出了一系列方针,特别是1956年9月召开的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为中国进行全面的社会主义建设指出了正确的方向。“八大”总结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以来革命和建设的经验。明确提出,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已经基本建立起来,国内的主要矛盾已经不再是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矛盾,而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状况之间的矛盾。这一矛盾的实质是在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已经建立的情况下,也就是先进的社会主义制度同落后的社会生产力之间的矛盾。全国人民当前的主要任务是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实现国家工业化,逐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需要。国家的主要任务已经由解放生产力变为在新的生产关系下保护和发展生产力,全党要集中力量去发展生产力。
黑龙江省为促进经济建设的全面发展按照党中央提出的经济建设方针,带领全省人民开始了大规模的社会主义建设。
1957年是完成“一五”计划最后一年。这一年黑龙江省经济建设任务十分艰巨。工业要兴建一大批大型企业,一些新建的工厂将开工生产,试制和生产新产品的任务也日益增多;农业上还不能满足全省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农业生产合作社在经营管理、生产组织等方面需要进一步调整、完善和加强;其他战线也需要积极改进工作,才能适应大规模经济建设的形势。黑龙江省根据中央“保证质量、适当压缩”的方针,确定1957年全省的工作方针为“巩固成绩,提高质量,重点发展,全面安排”,规定全省今后的主要任务是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进行以工业、农业、林业为中心的社会主义建设。号召全省人民“努力完成和超额完成第一个五年计划,并为第二个五年计划做好准备而奋斗”。在工作方针中还根据中共八届二中全会提出的合理调整各部门之间关系,以适应国家财力、物力可能性的精神和黑龙江省的实际情况,提出工业战线要加强党的领导,健全集体领导和个人负责相结合的领导制度,提高技术水平,改进管理工作,开展增产节约运动;基本战线要合理使用资金,保证重点工程,缩减不必要的项目,反对不顾事实,求多贪大的思想;一切企业部门都要在总结自己经验的基础上,吸收国内外的先进管理经验,扩大车间、科室的权限,调动各级组织与技职人员的积极性。农业战线要千方百计办好农业合作社,争取丰收,开展提高耕作技术和提高单位面积产量为中心的增产节约运动,大力发展畜牧业和多种经营;财贸战线要搞好粮食统购统销工作,改进市场管理,扩大商品收购,加强物资供应,多为国家积累资金。在党的工作上,特别强调要加强对经济工作的领导,提高经济计划的工作水平,加强对全省经济、文教等各方面的调查研究,搞好各部门的综合平衡。要求各级党组织必须认真贯彻执行“八大”路线,把“八大”精神作为进行各项工作的依据和思想动力,加强政治思想工作,树立实事求是、深入实际、调查研究、密切联系群众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作风。
1957年由于全省的生产建设大发展,出现了财力、物力不相适应的矛盾和生产资料、生活资料供应不足的问题。为了缓和财力和物资供应的紧张状况,保证经济建设的顺利进行,解决供求之间的矛盾,黑龙江省合理地安排了基本建设,反对不顾事实,求多贪大的思想,缩减一批不十分紧迫工程投资,以保证重点工程。物资部门开展清仓查库和物资回收工作,清出钢材6000多吨,木材5.5万立方米,生铁2.7万吨,以及其他许多急需物资,增加了生产资料供应。商业部门加强了商品采购和市场计划销售工作,扩大货源,扭转了销大于进的局面。肉类、蔬菜等副食品供应也有所改善。
与此同时,黑龙江省委作出《关于1957年在全省开展增产节约运动的方案》,要求广辟财源、增加收入,节约一切不必要的开支。计划全省增产节约35800万元,其中增产24620万元,节约11180万元。《方案》贯彻后,增产节约运动在全省广泛、深入的开展起来,工业、交通、基本建设、财贸、农业等各条战线以党政机关由于增产节约都收到了明显的效果。基本建设战线从勘察、设计、施工等各个环节都注意节约,减少了大量国家投资,其节约9400万元。
在增产节约运动中,还在国家机关、群众团体和企事业单位普遍进行了精简机构、紧缩编制的工作,省直机关精简了原编制的27%,全省逐级下放了1万多名干部,充实了市、县和基层生产单位领导骨干力量。以后,增产节约成为全省一项经常性的指导方针。
1957年全省财政收入完成47369万元,为预算的103.77%;财政支出43489万元,为预算的95.27%,收支相抵略有节余。财政收入增加,保证了各项建设资金的需要。同年工业建设预算内投资2806万元,新建、扩建46个大中型企业,试制成功290种新产品;在农、林、水方面投资14590万元,对扩大耕地面积,提高农业机械化程度,增加农业生产,培育林业资源,实现水利化,起到了促进作用;在交通运输方面投资960万元,使全省的交通运输有一定改观;在文教、卫生方面投资8685万元,增加各类招生16万多人;社会救济投资963万元,发展了社会福利事业。
二、巩固农业生产合作社
黑龙江省的高级社大部分是在批判了办社中的“右倾”保守思想以后一哄而建立起来或勉强过渡到高级社的,致使高级社建社后,部分农业生产合作社由于生产不好,经济问题处理不合理,经营管理不善,多种经营和家庭副业衰退,干部强迫命令加之自然灾害,农业生产减产减少,有的农业合作社大牲畜死亡严重,社员收入减少,意见很大。
黑龙江省针对全省实现农业合作化以后,如何处理国家、集体、农民三者关系,把合作社从经济上、组织上、思想上完全巩固起来,以便发挥合作社的优越性,发展生产,夺取农业丰收,增加社员收入,成了当时亟待解决的问题。1957年3月,黑龙江省委召开第三次农村工作会议,提出1957年党在农村的中心任务是:“办好合作社,争取大丰收”,并提出正确解决农村人民内部矛盾,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充分发挥合作社的优越性,不断提高生产力,发展农业生产,使85%社员普遍增加收入,改善物质文化生活,从经济上、组织上、思想上巩固合作社的具体措施。省委还认真总结了农业合作化以来党在领导农村工作中的经验。根据黑龙江省委部署,全省农村普遍开展了整社运动。
在民主办社方面,普遍检查了合作社内部管理制度上存在的问题。一些农业社还制定了按时向全体社员公布财政收入的制度,重大财政开支由社员参加评议;在分配制度上,制定了将总收入60~70%分配给社员的原则,并严格控制管理干部的待遇标准,同时注意公共积累的增长与生产发展和福利事业增长的比例关系,合理平衡生产队之间的劳动工作量,以解决因自然条件不同所造成的各生产队之间的收益差别。
在合作社的组织整顿和建设方面,很多农业社调整了生产队的规模,把一些规模过大的生产队,调整为更有利于生产和领导、有利于社员收益的生产队,有些生产条件差的大社,也根据生产需要和社员要求缩小规模。
另外,还在生产计划体制、统购统销、副业生产、社员生活等方面进行了整顿,以便正确处理好国家、合作社、社员三者之间的关系,进一步调动农民社会主义建设的积极性。
经过整社,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普遍提高,1957年全省各地农作物长势良好。但是正当全省人民满怀信心去夺取大丰收时,在8月份,全省发生了一场特大洪水,淹没冲毁了数百万亩良田。面对这种情况,黑龙江省委、省人委发出生产救灾的指示,号召全省人民开展生产自救工作,由于黑龙江省各级领导和全省人民的共同努力,1957年农业总产值仍达到21.35亿元,比1956年增产5.3%。大灾之年能取得如此成绩,是可以看出整顿农业生产合作社取得了巨大成功。
三、战胜特大洪水
1957年,全省经济建设所以能取得巨大成就,胜利完成“一五”计划,这是和全省人民在省委、省人委领导下取得抗洪斗争的伟大胜利分不开的。
1957年夏秋之交,黑龙江省发生了有水文记载以来的最大洪水。自8月开始,松花江上游和嫩江上游由于多次降大雨、暴雨,致使第二松花江和嫩江发生洪水,加上小丰满水库连续十多天放流排洪,几股洪流汇合一起,形成松花江干流的特大洪峰,顺流直下,直接威胁着省会哈尔滨市和沿江两岸的村镇以及滨洲铁路的安全。在这危急的情况下,省委、省人委提出“坚决斗争,决不退让,全力以赴,战胜洪水,城乡兼顾,确保哈尔滨市”的口号。省委、省人委派出各级领导干部和水利技术人员,分赴三肇、佳木斯、富锦、双城、呼兰等沿江市县,统一领导抗洪斗争。8月27日,松花江水猛涨,突破了警戒水位,紧接着又刮起七八级的大风,洪水对沿江堤坝威胁十分严重。沿江人民首当其冲,同凶猛的洪水展开了搏斗,各市、县抽调大批民工和物资,全力以赴支持抗洪斗争,各兄弟省、市也支持了大批防洪物资和粮食,在各地人民群众大力支持下,经过抗洪人员日夜艰苦奋战,一次次战胜险情,保证了全省沿江地区的安全。
9月4日,第二松花江与嫩江两股洪峰汇合后形成特大洪峰到达哈尔滨市。这时哈尔滨水位已高达120.2米,超出警戒水位1.2米。保卫哈尔滨市的抗洪斗争进入最紧张、最激烈的关头。全市机关、工厂、学校、部队,除少数坚持工作外,全部投入保卫哈尔滨的斗争。11个非沿江市、县的7万民工和沈阳军区大批指战员前来支持哈尔滨的抗洪抢险斗争。在省、市领导的统一指挥下,数十万抗洪大军日夜守护在百里长堤上。仅从8月24日到9月15日,23天就动员了300多万人次,每日护堤人数达15万人,最高时日出工达18万人次,终于完成了沿江堤防100公里、农田防护54.5公里、沿江工厂堤防6.5公里的抢险加固工程。在洪水持续的20多天里,哈尔滨市150万人口中有40万人登堤抗洪。
9月6日,松花江洪峰超过历史最高水位0.25米,安全顺利通过哈尔滨市和沿江城乡,哈尔滨市区安全无恙,居民工作和生活正常,一度中断的滨洲铁路线也很快修复通车。哈尔滨的抗洪斗争取得了彻底的胜利。
这次松花江干流大洪水,水位高,持续时间长,又因受台风影响,连续出现6~8级大风,致使沿江堤防多处发生脱坡、渗水和液化等险情,虽经积极抢护,仍有多处溃决。由于堤防决口和山洪、内涝,全省共淹没农田1230万亩(其中河水泛滥淹农田645万亩),毁坏房屋4万余间,冲毁桥涵876座,死亡75人,经济损失达2.4亿元。
这次战胜历史上罕见的特大洪水的事实,对全省人民起到了极大的教育和鼓舞作用。这一年全省粮食产量比1956年减少19%。但由于各级党组织领导广大受灾群众开展生产自救,全省城乡人民生活安定,社会秩序井然。
1957年抗洪斗争的伟大胜利,充分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体现人民团结的巨大力量。它激发了全省人民的觉悟和建设美丽、繁荣、幸福黑龙江的革命热情,保证了“一五”计划的顺利完成。这场抗洪斗争,以它惊心动魄的场面、鼓舞人心的业绩,抒写了全省人民战胜洪水的光辉历史。
1957年抗洪斗争结束后,黑龙江省在哈尔滨市修建了美丽壮观的防洪纪念塔,以志全省人民及哈尔滨市人民战胜1957年特大洪水的光辉业绩。
四、超额完成“一五”计划
黑龙江省发展地方国民经济的“一五”计划,经过全省人民的艰苦努力,于1956年底提前一年完成。在实施“一五”计划中,全省各条战线取得了巨大成就,为以后的经济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1957年黑龙江省社会总产值达73.5亿元,比1952年增长75.8%;工农业总产值达到58.92亿元,比1952年增长71.7%,超过“一五”计划所规定的指标。工农业总产值的比重也有了显着的变化:工业总产值达到35.03亿元,比1952年增长95.9%,占工农业总产值的59.4%;农业总产值达到23.9亿元,比1952年增长45.7%,占40.6%;国民收入总额达到37.8亿元,比1952年增长63.6%。
“一五”期间,黑龙江省基本建设投资总额达35.81亿元,占全国工业总投资额的10.3%,居全国第二位。其中生产性投资29.17亿元,占81.4%。经过五年建设,全省新增固定资产达31.3亿元,其中重工业为19.4亿元,占全部新增固定资产61.9%。黑龙江省共建成2400多个工程项目,其中限额以上的工程122个,苏联援助的156个重点建设项目中22个在黑龙江省,已全部动工,其中19项建成投产。5年中,全省新建和改建了315个工业企业,平均每个月就有1座新厂投入生产。5年中共试制成功771种新产品,其中大、中型发电机,高、中压锅炉,精密量具刃具、滚珠轴承、各种电表仪器、新式切削机床、联合采煤机、机车车辆等都是国家重点产品,这些工程的建成和投产,使哈尔滨等8个大中城市相继成为新兴的工业城市,从根本上改变了黑龙江省过去工业基础薄弱、工业技术水平低下的状况,为实现基本工业化打下初步基础,使黑龙江省开始成为一个机电工业、森林工业和煤炭工业比较发达的地区。
经过“一五”计划,黑龙江省的农业得到较大发展,已经成为国家重要商品粮基地和全国十大牧区之一。1957年全省耕地面积达10660.5万亩,比1952年增加348.5万亩。在连续发生自然灾害的情况下,农业仍获得了好收成。1954年,全省遇到旱、涝、风、虫、早霜等各种自然灾害,粮食产量仍达到51.85亿公斤,比1953年增加1.45亿公斤。1955年粮食总产量达到61.9亿公斤。1956年黑龙江遭受洪水灾害,但全省粮食总产量仍达到59.6亿公斤。1957年,洪水灾害超过1956年,全省粮食产量虽然减少,但由于生产自救搞得好,农业总产值仍比1956年增加5.3%。“一五”期间,黑龙江省共向国家交售商品粮165.24亿公斤,粮食商品率由国民经济恢复时期的40.1%上升到1957年的47.3%。
在以增加粮食、因地制宜发展多种经营方针指导下,黑龙江省农林牧渔各业都有明显增长,各种经济作物发展很快。1957年,农业总产值23.89亿元,比1952年增长22.5%。其中,农作物产值14.23亿元,林业产值0.18亿元,牧业产值1.7亿元,副业产值7.68亿元,渔业产值0.1亿元,麻类、亚麻、甜菜都比1952年成倍增长。
黑龙江省的林业在国民经济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为了发展林业生产,黑龙江省人民委员会一方面发动组织全省人民大力植树造林,把营造防护林和经济林列入农业生产计划,不断扩大森林资源;另一方面,注意搞好森林保护,实行抚育更新,加强防火,严禁一切不正当的采伐行为,保护现有森林资源。1957年,全省造林面积42万亩,比1952年增加22.5万亩;瘠地更新33万亩,比1952年增22.5万亩;育苗面积3万亩,比1952年增加1.5万亩;幼林抚育面积252万亩。
“一五”黑龙江省铁路运输能力不断提高。铁路通车里程、机车数量、客运量、货物周转量都有较大增加。公路和内河运输也有明显进步与改善。邮电在加强基础建设的前提下,也得到迅速发展。邮电局数量、邮路长度、邮电业务量都有明显增加。
经过“一五”计划期间的努力,黑龙江省的商业基本上形成了以国营商业为主、集体商业为辅、个体商业为补充的社会主义商业市场,商业供销全面发展。国营商业已掌握了全省主要商品货源,保证了物价稳定和广大人民生产、生活资料的充分供应。1957年全省商品零售额为19.5亿元,比1952年增加77.5%,5年间平均每年递增9.5%。在商品零售额中,国营商业占52.1%,合作社商业占25.7%,公私合营商业占17.9%。其中全民所有制商业实现利润9114万元,比1952年增加4000万元。社会商品购销两旺,供略大于销。城乡市场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繁荣兴旺景象,对外贸易亦有很大发展,从1957年开始与苏联远东地区开展了边境贸易。
“一五”期间,黑龙江省财政状况较好,根据中央在财政上实行“统一领导,分级管理”的方针,黑龙江省财政划分了中央和地方预算收支范围,建立市县级财政。贯彻“区别对待,繁简不同”的原则,运用税收工具,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利用、限制、改造。在农业税收上贯彻“平衡负担”的政策,促进了农业社会主义改造。1957年全省财政收入8.21亿元,比1952年增加3.48亿元;财政支出4.28亿元,比1952年增加2.66亿元。为了广泛筹集建设资金,从1952年开始发行了经济建设公债。至1957年,全省共发行公债10868万元。
“一五”期间,为了培养国家建设人才,以适应大规模经济建设的需要,黑龙江省教育经费每年都有较大增加。1957年达到5673万元,为1952年的1.76倍,1957年全省有高等院校8所,中等专业学校44所,普通中学和职业中学共213所,小学1.05万所。“一五”计划期间,全省共为国家培养高级专门建设人才11349人,各类中等技术人员22392人。“一五”期间,扫除文盲和工农业余教育也取得很大成绩。1957年,全省已有30余万职工参加业余文化学习,260万农民参加扫盲学习。1957年全省共建立自然科学研究机构21个,有科研人员885人,全省各类科技人员共有6.26万人。国家重点科研单位相继在黑龙江建成。全省取得了一批科学技术成果,提高了农业、工业等事业的科学技术水平。
“一五”期间,加强对文化体育事业的管理,大力开展群众文化体育活动,各项文化体育事业得到全面发展。广播、电影院及群众文化娱乐场所都有较大发展。
“一五”期间,黑龙江省拥有卫生机构3050个,比1952年增加1567个,其中医院231个,比1952年增加122个,其他医疗卫生机构245个。1957年有床位2.17万张,有医疗卫生人员6.58万人,比1952年增加4.05万人。
5年来,全省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得到明显的改善。“一五”期间,全省消费基金平均年增长9.2%,1957年人均消费水平达到178元,比1952年增加41元,其中农民消费水平达到150元,比1952年增加24元。1957年全省有职工148.9万人,比1952年增长79.2%。1957年全民所有制工资总额9.58亿元,比1952年增长164%,年人均工资达758元,比1952年增长51%。社会购买力大大增加,城乡居民住房得到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