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二节 整风运动与反右派斗争

第二节 整风运动与反右派斗争


  一、全党整风运动

  随着第一个五年计划的胜利完成,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的顺利结束,党面临着全面建设社会主义强国的任务。为了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克服官僚主义、宗派主义和主观主义,以提高党的战斗力,更好地团结广大人民群众,克服各种困难,推进社会主义建设,中共中央于1957年4月27日发出《关于整风运动的指示》。
  这次整风的主题,是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由于国内的敌我矛盾已经基本解决(还没有完全解决),层出不穷的人民内部矛盾日渐显现和突出。这些矛盾,通过或者联系到人民群众同他们的领导者即人民政府和执政的共产党之间的矛盾而集中表现出来。解决这些矛盾,从思想教育的角度来说,一方面是教育担任领导职务的共产党员政府工作人员、经济和文化机关工作人员,认真听取群众的批评意见,努力克服脱离实际、脱离群众的主观主义、宗派主义、官僚主义作风;另一方面是要教育群众提高觉悟,提倡以集体利益和个人利益相结合为原则的社会主义精神。前一方面是主要方面,全党整风就是着重从这一方面来解决人民群众同领导者之间的矛盾,并且学习在由革命转入新形势下如何正确处理人民矛盾的新课题。
  中共黑龙江省委根据中央指示,5月1日成立以欧阳钦为首的省整风领导小组和整风办公室,要求各部门成立由主管书记和常委分工负责的部门的整风领导小组。5月13日,省委发布了《执行学习中央关于整风运动的计划》,省直机关、哈尔滨市直机关和文教科研单位在5月13日以后,开始第一批整风。随后各级党组级别陆续开展整风。整风中,要求各级党组织,首先学习好文件,重点学习毛泽东《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的讲话,要求各级领导干部起带头表率作用,自己认真学习好,并联系检查政治思想、工作方法和工作作风等方面的问题。干部职工采取“大鸣、大放、大字报、大辩论”的形式,揭发批判领导干部在执行党的方针政策上的问题以及官僚主义、宗派主义和主观主义等问题。在整风中,省委主要领导带头,全省各级党的领导,都亲自下乡、下厂,和社员、工人一起劳动,听取意见,对提出的工作中严重缺点和错误,采取边整边改的方法,使整风见到成效,使工作面貌有所改观。6月8日后,各地的整风运动和反右派斗争结合进行。
  10月末,机关整风的重点转向整改,首先是克服领导上的官僚主义、宗派主义和主观主义,抓住精简机构、减少脱产人员、上山下乡等几个环节。根据边整边改精神,对群众提出的缺点、错误,提出改进办法,予以纠正,从而改进了领导作风及机关工作。领导干部能经常深入基层,开展调查研究,参加体力劳动,并形成制度,密切了干群关系。同时也紧缩了机关的部分机构,下放6000多名干部充实基层和劳动锻炼,机关工作效率得到提高。
  8月8日,中共中央发出《关于向全体农村人口进行一次大规模的社会主义教育的指示》。黑龙江省委立即进行部署。省委成立了农村整风运动办公室,组织5万多名干部下乡,指导农村整风运动。农村的社会主义教育,就是农村的整风运动。主要围绕农业合作社的优越性、粮食及其他农产品的统购统销是否正确,怎样看待工农关系及城乡关系、实行镇反和革命法制是否正确和必要等内容,采取大鸣大放大辩论的方式进行。全省共有9135个农业社对粮食统购统销等问题进行了大辩论,参加辩论的人数近600万,占农村人口的60%多。在100多个乡社还进行了以整改为中心,以农业社的经营方针、管理形式、社的领导权以及经济互利等为内容的生产合作大辩论。农村整风运动改进了基层干部的工作作风和思想作风,提高了农民的社会主义觉悟,推进了增产节约、粮食工作和征购粮工作,促进了农业合作社的巩固。但有的地方也发生了思想教育工作不够或出现过火斗争的偏差。农村整风运动于1957年底结束。
  工交企业的整风运动分为两批,第一批于1957年国庆节前后开始。企业整风主要以改进领导作风、改进企业管理为中心,进行大鸣大放。第一批开展整风的666个工交基建企业,有50多万名职工参加。各企业通过大字报等形式,共提出367万多条意见。各企业领导听取群众意见,主动检查,边整边改,从而调动了工人和干部的积极性,劳动纪律普遍好转,生产难关不断突破,增产节约形成风气。第二批工交企业整风在1958年进行,有20多万名职工参加。在企业整风中,省委总结出两参一改三结合的经验(干部参加劳动,工人参加管理,领导干部、工人和技术人员三结合),全省工交企业整风到1959年基本结束。
  中共黑龙江省委于10月8日和11日相继发出《关于在财贸企业、事业部门进行整风和社会主义教育的指示》、《关于加强自由市场的领导和在小商小贩中间开展社会主义教育的指示》,全省财贸系统整风从此开始。参加整风的职工18.9万人,同市、县、农村整风部署同步进行,于1958年结束。
  县级整风运动采取试点后相继铺开。县级机关的整风运动前期主要是克服官僚主义、主观主义和宗派主义,运动中期即转入反右派斗争,运动后期进行了反浪费、反保守为中心的整改工作。
  全省中小学校整风从1957年10月份开始,然后利用寒假集中进行。全省5.9万名中小学教师参加了整风运动。中小学整风除进行大鸣大放和整改之外,重点进行了反右派斗争。到1958年5月份基本结束。

  二、反右派斗争

  整风运动采取了大鸣、大放、大字报、大辩论的形式,但在整风运动中有少数人利用“四大”,向党向社会主义进攻,妄图改变社会主义制度,取代共产党的领导。根据中共中央5月17日《关于大鸣大放,充分暴露右派分子的指示》,从5月份到6月10日的一段时间内,中共黑龙江省委统战部、宣传部分别召开民主党派负责人和无党派民主人士、工商联、文化教育、新闻出版、文艺、美术等各界举行座谈会,实行大鸣大放。在此过程中,大多数人对党提出了许多正确的、善意的批评,但也有少数人打着帮助共产党整风的旗号,向党向社会主义进攻。6月8日,中央发出组织力量反击右派分子进攻的指示,同日人民日报发表《这是为什么》的社论,标志着整风的指导思想开始发生变化,运动的主题开始由处理人民内部矛盾转向对敌斗争,由党内整风转向反击右派。一场全国规模的反击右派斗争猛烈地开展起来了。
  在中央发出指示的当日,黑龙江省委召开会议,决定省内的大专院校、民主党派、文化艺术界、科技界和各机关要抓紧时间、集中力量、深入开展大鸣大放,因而召集各种形式的座谈会,继续鸣放,以使右派分子充分暴露,同时准备反击右派。6月13日,省委再次召开会议,具体布置反击右派问题。省委认为,反击右派分子反党反社会主义言论,必须划清界限,明确是非,具体分析,以理服人,错多少批判多少,实事求是,对于右派中少数核心分子要坚决打击,使其在群众中陷于孤立;对于一般右派,可批判其言论和观点,对他们进行争取分化。6月27日,省委召开地、市委书记会议,决定在工矿企业和大专院校广泛开展反击右派斗争的教育,从此全省正在开展整风的单位普遍转入反右派斗争。7月17日,毛泽东在《1957年夏季的形势》一文中指出,“资产阶级右派和人民的矛盾是敌我矛盾,是对抗性的不可调和的你死我活的矛盾。”关于右派性质的定论,使全省反右派斗争更加猛烈。7月24日,全省按中央统战部《关于划分左、中、右的标准》对党外人士,包括非党处长以上的实职干部、工程师、技师、主治医师、高等学校讲师以上人员、民主党派人员、省人民委员、省人民代表、省政协委员等都进行了排队。紧接着省委又提出了划分右派分子的七条标准。尽管省委要求各单位在确定右派分子时,一定要实事求是,认真慎重,不要扩大化,但在“左”倾思想占领导地位的情况下,反右斗争还是犯了扩大化的错误。全省各地在反击右派分子的斗争中,把许多人在整风中对党提出的善意批评建议以至具体工作中的意见和学术观点等问题,当作借整风之机向党进攻的反党反社会主义言论,予以批判,并把这些人定为右派分子。在斗争方式上,也出现了打人、骂人、逼供诱供、“车轮战”等情况,致使个别被斗者自杀、逃跑。10月份以后,黑龙江省在县一级党政机关和城乡中、小学教员中,也开展了反右派斗争。由于对阶级斗争形势估计过于严重,及不适当地追求划定右派分子比例数字,使划定右派分子的数字不断上升。对县级反右派斗争,省委规定右派分子的比例应控制在职工总数的3%,但实际进行中划定了4273名右派,比例达6.3%。
  11月9日,省委提出了《关于右派分子的临时处理办法》。对于被定为右派分子的,在运动后期组织处理中,受到严重惩罚:党团员一律开除党籍、团籍;干部降职降薪,甚至开除公职,监督劳动;学生有的留校察看,有的被开除学籍,劳动教养。全省省、地、市级机关、大专院校、民主党派、文化艺术界、科技界、工矿企业等单位的反右派斗争到11月末基本结束。此后转入整风运动的整改阶段。
  黑龙江省的反右派斗争严重地扩大化了。据当时估计,全省被定为右派分子总数达11586人。定为右派分子的人员中,有的是长期同党合作的朋友,其中有不少是有才能的知识分子,致使许多同志和朋友因而遭受到了长期的委屈和压制,使他们不能在社会主义中发挥应有的作用。这不但是个人的损失,也给黑龙江省和国家的经济、文化建设带来了很大的影响。
  黑龙江省从1959年国庆节后根据中央指示开始了右派摘帽工作。1959年和1960年全省分两批为2461名右派分子摘掉右派帽子。1961年到1964年又分别为5488名右派分子摘掉了右派帽子。直至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才真正落实了党的政策,除极少数右派分子外,对所有错划右派分子彻底平反,恢复名誉,并重新安排了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