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开发油田、荒原和林区
第四节 开发油田、荒原和林区
一、开发大庆油田
黑龙江省的石油工业是从1959年发现大庆油田而开始起步的。
50年代初期,国家地质部、石油工业部根据“陆相生油”的理论,先后在松辽盆地勘探石油。1959年9月26日,在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十周年大庆前夕,位于大同镇的一口探井——松基三号喷出了工业油流,为庆祝松基三号出油,省委将大同改为大庆镇,油田命名为大庆油田。
1960年2月22日,党中央决定集中力量在黑龙江省大庆地区进行石油勘探开发大会战。从全国石油系统抽调几十个优秀钻井队和2000多名科学技术人员,加上转业、退伍的转业官兵以及中央机关和黑龙江省抽调的干部和工人,共计4万多人,设备达40万吨。会战是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进行的,会战地区草原一片,人烟稀少,又正值国家三年严重困难时期,粮食极端困难,副食蔬菜十分缺乏,特别是冬天,冒着零下40几度的严寒,各种条件更加严酷。参加会战人员本着要甩掉中国石油落后的帽子,要高速度、高水平拿下大油田,赶超世界先进水平,为国争光的志气,发扬不怕苦、不怕死、不为名、不为利的精神,工作不讲条件好坏,不计时间长短,不讲报酬多少,不分职务高低,不分份内份外,不分前线后方的精神,面对滴水成冰的严冬,喊出“不怕地冻九尺雪成山,石油工人无冬天”的战斗口号,克服重重困难,取得了会战的胜利。
从会战开始,黑龙江省就担负起支持大庆石油会战的繁重任务,1960年2月省委成立了以强晓初为组长的支持石油会战小组,确定对石油会战要“全力以赴,全力支持”的方针。在省委、省人委的领导下,全省各条战线抽调大批干部和职工,组成公路、铁路、水源、电力、建筑、邮电等方面的建设大军,参加油田的基础设施建设。与此同时,机械加工、文教、卫生、科学研究、公安保卫等部门也都为开发大庆油田作出了贡献。
在极端困难和艰苦的条件下,开发建设大庆油田在中国史无前例,缺乏经验。参加会战的领导干部、工程技术人员和广大石油工人,靠“两论”(毛泽东的《实践论》和《矛盾论》)指导,冲破重重困难,发出“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宁肯少活二十年,拼命也要拿下大庆油田”的豪言壮语,闯出了一条符合中国实际的石油勘探、开发的道路,高速度、高水平拿下了大庆油田。他们在实践中总结的“两论起家”、“三老四严”(当老实人、说老实话、办老实事;严密的组织、严肃的态度、严格的纪律、严细的作风)、岗位责任制以及“工农结合,城乡结合,有利生产,方便生活”的新型矿区建设的成功经验,对全国各条战线均有指导意义。在石油大会战中,锻炼和培养了一支有一定技术素质、组织严密、纪律严明、吃苦耐劳、能打硬仗的石油工业队伍,涌现出大批无私奉献、忘我劳动的英雄和模范,铁人王进喜就是这支队伍的优秀代表。
在党中央统一领导和黑龙江省人民大力支持下,大庆油田开发工作进展迅速。1960年已完成钻井340口,钻进总尺39.7万米,相当于旧中国42年(1907~1949年)总进尺的5.6倍;探清油田面积520平方公里。同时也在外围展开了勘探,并发现新的工业油流。油田的各项附属工程建设也取得了可喜成绩。原油日产达3000吨,月产达10万吨。这相当于当时经过几十年开发的玉门油田的生产水平。1960年6月1日,第一列满载大庆原油的列车开出了萨尔图站,这一喜讯极大地鼓舞了全国人民。到1960年底,共生产原油98.5万吨,有57万吨运往全国各地,此后原油产量继续上升。到1963年底,大庆油田初具规模,当年产原油493多万吨,占全国石油产量的67.8%,累计原油产量1166万吨,国家投资已全部收回,并开始为国家积累资金。从此,结束了中国人民使用“洋油”的历史。
大庆油田的开发,结束了黑龙江省无油的历史,改变了中国石油工业落后的面貌,同时,由于在会战中创造出成功的建设经验,使其成为中国工业战线一面红旗。
二、十万转业官兵开发“北大荒”
黑龙江省从1947年就在荒原上开垦荒地,建立农场,至1955年包括荣军农场和农建二师农场在内,已有农场54个,耕地336万亩。1956年铁道兵1.7万人开赴黑龙江建设农场,至1957年全省已有农场72个,耕地879.2万亩。
1958年1月24日,中共中央发出《动员十万转业官兵参加生产建设的指示》。3月20日,中共中央八届二中全会通过《发展军垦农场的意见》,当时兼任农垦部长的王震将军,遵照中央决定,认为黑龙江省地广人稀,又有铁道兵农垦局的经验,可以接收大批转业官兵兴办军垦农场。1958年3~4月人民解放军各军、兵种,包括机关、部队、军事院校的转业军人,连同随行的家属等号称“十万”,从全国各地向黑龙江进发,主要去向为铁道农垦局所在的密山地区和新成立的合江农垦局所在的萝北地区。
十万转业官兵满怀豪情向荒原开战,按照“边开荒、边生产、边建设、边积累、边扩大”的方针,风餐露宿,踏查布点,拓荒建场,这次开发北大荒的规模、形式是前所未有的,后来号称“十万转业官兵开发北大荒”。由于转业官兵和农场职工共同奋斗,黑龙江的农垦事业获得巨大发展。据1960年统计,黑龙江省境内形成地方国营和中央直属两大农场系统,五大农场群:即嫩江、讷河的九三农场群;甘南的查哈阳农场群;北安的赵光农场群;德都的劳改农场群;密山、虎林、饶河等县境内的军垦农场群。农场总数达到92个,耕地面积1767万亩,人口达到52万多人。
黑龙江垦区的大力开发,促进了全省经济和社会主义的全面发展。仅就1958年至1960年的统计,垦区经济社会总产值:1957年为2.1亿元,1958年增加到3.2亿元,1960年增加到3.5亿元。1960年和1957年相比,副业总产值增长4.7倍,占当年农场总值的60%。国民收入1957年为6000多万元,1958年为1.1亿元,1960年为1.7亿元。粮豆总产量1957年为2.7亿元,1958年增加到3.6亿元,1960年增加到5.4亿元,同时,垦区的文化、教育、卫生等事业也有很大发展。
到60年代初,黑龙江垦区已开始建设成为农场布局广泛、机械化水平较高、农业和各业协调发展、管理水平比较完善、干部队伍素质较强的国家重要商品粮基地。昔日“北大荒”,开始变成“北大仓”。
三、开发大兴安岭林区
大兴安岭林区位于黑龙江省最北部,地跨内蒙、黑龙江两省,总面积为84620平方公里,到处是未经开发的原始森林,被誉为“落叶松的故乡”,号称“绿色宝库”。“一五”计划期间,国家林业部曾经组织力量对大兴安岭进行综合性森林调查,但没有开发。1955年7月,黑龙江省决定在大兴安岭林区进行综合性林业建设,组建了由省、地(黑河)双重领导的大兴安岭建设委员会,在沿江修建起呼玛、开库康、额木尔、漠河4个林营区,在森林腹地建起43个森林经营所,并修筑了部分公路和电话线路。
1958年7月,在“大跃进”的形势下,黑龙江省决定依靠本身力量,开发大兴安岭林区,建立黑龙江省第二个林业基地。省委、省人委给大兴安岭新建局包括沿江林业局调入2200名干部,招收了大量合同工、支边青年和自流人员,至1959年大兴安岭北坡林区职工猛增到3.5万人。广大干部、职工和家属也踊跃地投入开发建设大兴安岭的热潮。他们一不等,二不靠,冒着冬季零下50多度的严寒,靠着一双手,用斧、锯、锹、铲等工具,在林木丛生的山岭沟谷,披荆斩棘,筑路建房。经过两年多的开发建设,建立起12个林业局,64个林场,110多个居民点,修建了公路700多公里,塔河镇已初具规模。但由于大兴安岭林区没有列入国家计划,黑龙江省财力不足,再加之开发计划不同步,只上了林业项目,铁路建设没有跟上,采伐的木材运不出去,又时值三年困难时期,国民经济调整,投资削减,1962年2月,黑龙江省委、省人委根据中央“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决定大兴安岭林区开发建设下马撤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