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六节 动乱中曲折发展的国民经济

第六节 动乱中曲折发展的国民经济


  一、国民经济的基本状况

  在三年调整时期,黑龙江省国民经济得到了较好的恢复和发展。“文化大革命”爆发后,持续不断的动乱,使刚刚好转的国民经济又一次遭受了严重的挫折和损失。全省广大干部群众在极其困难的条件下,坚决抵制林彪、江青两个反革命集团的干扰破坏,坚守岗位,努力生产,使国民经济在艰难曲折中继续发展。
  1966年下半年,由于“红卫兵”运动和大串连的干扰,工业和交通运输业受到很大冲击。但当时的动乱还局限在文教部门和党政机关,工矿企业还没有大量介入运动,生产指挥系统尚保持完整,特别是由于三年调整给国民经济的发展打下较好的基础,因而1966年各项事业仍然取得较好成绩。全年工农业总产值达到140.71亿元,比1965年增长6.4%。但是,当1966年底动乱扩展到工交企业之后,就给经济建设带来严重灾难。在“全面夺权”中,经济工作的指挥、调度和管理系统陷于瘫痪或半瘫痪状态,使经济工作的运行失去了控制。企业内部许多行之有效的规章制度,三年调整时期制定并实行的比较完备的具体方针政策,也被当作“修正主义”的“管、卡、压”而遭到践踏,甚至把党委领导下的厂长负责制、按劳分配原则、利润指标等也当作资产阶级的东西加以批判和摒弃,结果导致企业管理混乱、产品质量下降、成本上升、劳动纪律松弛,工伤事故增多。加上许多干部离开岗位,交通运输阻塞,物资供应困难,协作关系中断,社会治安不好等原因,全省大批工矿交通企业处于停产或半停产状态。由此造成1967和1968连续两年生产大幅度下降。1967年全省工业总产值97.39亿元,比1966年的108.35亿元减少10.96亿元,降低10.1%;1968年全省工业总产值93.62亿元,比1967年又减少3.77亿元,降低3.9%。虽然1967年由于多年的农业开发,加上“文化大革命”对农村的冲击还不大,创造了黑龙江省粮食生产的最高水平,农业总产值36.3亿元,比1966年增加4亿元,但1967年工农业总产值还是比1966年减少7亿元。
  随着全省各级革命委员会的陆续建立和中共各级组织的相继恢复,全省形势稍趋安定,国民经济逐步恢复。1969年,黑龙江省按照周恩来总理的要求,加强了对国民经济的宏观调控,使国民经济有所回升。工农业总产值达到142.41亿元,超过了较好的1966年。从1970年起,由于黑龙江省执行了强调“以战备为纲”和追求高指标的全国《1970年和第四个五年国民经济计划纲要(草案)》,虽然1970年、1971年、1972年全省工农业总产值分别达到了171.81亿元、180.94亿元和180.06亿元,但却带来许多严重问题,如粮食和经济作物生产不能满足工业发展和人口增长的需要;原材料生产不能适应加工工业发展的需要;基建规模偏大、项目过多,积累率过高;产品质量下降,设备失修,事故增多,等等。造成国家粮食库存减少,国民经济比例失调,市场供应紧张,人民生活水平下降等严重恶果。如工业社会急需的产品短缺,不对路的产品大量积压,造成人力、物力、财力的极大浪费。由于把战备工作放在压倒一切的位置上,国防建设开支巨大,影响了其他工业的发展。铁路运输秩序混乱,列车晚点习以为常,各类事故频繁发生,对国民经济的发展也产生不良影响。由于在“农业学大寨”运动中搞形式主义,许多地方毁林开荒,盲目建设“大寨式梯田”,结果不但没能增产粮食,反而造成水土流失,破坏了生态平衡。农业上搞“割资本主义尾巴”,限制农民副业生产,造成市场上农副产品极度匮乏,既影响了城市居民的生活,又使农民收入下降,挫伤了农民的积极性。这些问题,发展到了1972年底,已经到了非常严重的地步。如黑龙江省新年、春节市场上出现了空前的供应不足,猪肉限制供应,每人新年半斤,春节1斤。鸡蛋月需1万多斤,收购只有6000多斤;奶粉月需63吨,只能生产37吨。有时连孕妇和婴儿也保证不了供应。煤炭生产下降,平均日产仅5.1万吨,入冬以来又降至3.5万吨,造成7个县没有煤烧而告急。粮食库存减少,调入不好,只能维持20天销售。群众心理紧张,大量抢购粮食,迁出粮票,给市场造成很大冲击。
  1973年以后,黑龙江省根据周恩来的指示,对国民经济进行了调整。压缩基建规模,精简职工人数,加强对劳动工资的管理,整顿粮食统销工作;调整农、轻、重的比例关系,把农业放到国民经济首位;调整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关系,适当降低国防建设费用;将原来的高经济指标降低;加强经济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强调统一计划和遵守纪律。到1973年下半年,经济冒进造成的危害得到缓解,经济形势逐渐好转。1975年,邓小平主持中共中央和国务院工作,在周恩来调整的基础上又进行了“全面整顿”。黑龙江省和全国各地一样,经济工作继续好转,收到了显著的效果。1974年,工农业总产值达到209.36亿元,超过了以往的任何时期;1975年,又达到了232.41亿元。这些成绩的取得当然不是“文化大革命”的功劳,而是“文化大革命”前经济调整和生产开发奠定的基础,是全省各级干部和广大群众排除“文化大革命”的干扰,坚持生产、努力奋斗的结果。如果没有“文化大革命”这种全局性的“左”倾错误,黑龙江省的发展还会更快。据不完全统计,“文化大革命”给黑龙江省造成的经济损失达100亿元左右。

  二、经济成就和科技成果

  作为中国能源建设重要支柱的黑龙江省大庆油田,“文化大革命”开始后也受到严重干扰。但大庆广大干部群众排除干扰,顽强抗争,不仅一天没有停产,而且大幅度提高了原油产量,对全省乃至全国国民经济在大动乱中仍能取得进展起了重要作用。1966年生产原油1060.8万吨,为1965年的1.27倍。在这期间,广大科学技术人员在不断被围攻和批判的情况下,顶住压力,坚持进行科学研究和开发设计。在科技人员和油田工人的密切合作下,1966年大庆1205和1202钻井队在11个月零5天的时间里,分别突破钻井10万米大关,不仅大大高于苏联一个钻井队一年钻井40816米的最高水平,也超过了美国创造的一个钻井队一年钻井90325米的世界最高纪录。1974年,在“批林批孔”运动中,大庆广大职工与江青一伙鼓吹的“不为错误路线生产”的谬论针锋相对,喊出了“大干社会主义有理,大干社会主义有功,大干社会主义光荣,大干了还要大干”的响亮口号,形成了大干社会主义的热潮,该年的原油产量比1973年增长了40%。1975年达到年产4625.9万吨,为实现1976年以后“高产上五千,稳产十年”的宏伟目标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为保证原油外运,1970年8月,中国第一条“地下大动脉”——大庆至秦皇岛输油管道工程开始施工。这项工程北起黑龙江,纵贯吉林、辽宁,到河北北部,全长1152公里,是中国自行设计、自己提供设备、自己施工建设的第一条大口径、长距离输油管道。1973年国庆节前完工投产后,月月超额完成输油计划,表明工程质量良好,输油安全平稳。大庆原油通过这条输油管道源源不断地运往全国各地。在此之后,1974年9月29日,纵贯松嫩平原的大运河——黑龙江北部引嫩(江)第一期工程建成通水,第二期工程也在顺利进展中。这一工程全长250公里,投资1.59亿元。工程建成后,不仅为大庆油田提供了充足的水源,而且对改变松嫩平原的自然面貌,解决沿线数万人民的生活用水,也将起到重大的作用。在石油高产的带动下,黑龙江省的石油化学工业也得到迅速发展,相继建设了黑龙江省石油化工厂,大庆石油化工总厂炼油厂和化肥厂、化纤厂,林源炼油厂、哈尔滨炼油厂等。全省农用化肥产量1976年达到51.65万吨,为1966年的11.6倍多。
  黑龙江省农业在“文化大革命”期间也有显著发展。由于早期开发和“文化大革命”前5年调整,黑龙江省农业生产到1966年正值丰产期,1967年粮食总产达到1222.5万吨,比创历史最高纪录的1966年又增加184万吨。此后到1973年,由于运动的干扰,粮食产量有所减少,但仍在1000万吨左右徘徊。1973年4月,经中共中央批准,杨易辰被任命为省委书记、省革命委员会副主任,主抓农业生产。杨易辰在抓调整、抓整顿的几年中,把“文化大革命”中被批判、被取消,但实践证明是正确的东西,坚持予以恢复。他抓住黑龙江省农业生产中单产不高、总产不稳,经营单一这个主要矛盾,大抓农田基本建设。冻前搞“三田”,冻后搞改土,春秋两季抓造林,常年积肥干水利,努力改变靠天吃饭,“产量随着老天变”的被动局面。他还恢复了“两社”,对发展农业生产起到了推动作用。一是恢复了供销合作社,组织扶持多种经营,扩大农副产品收购,组织工业品下乡,支持农业生产发展,安排好农民生活。二是恢复农村信用合作社,调剂农村闲散资金,帮助农民解决农业生产中的困难,抵制高利贷活动,保证农民的合法权益。这些措施,得到了黑龙江省农业战线广大干部群众的欢迎和支持,调动了农民发展农业生产的积极性。到1974年,全省粮食总产1294万吨,1975年又达到1408.5万吨。
  这一时期黑龙江省还取得其他一些重大工程项目和科技项目成果。位于黑龙江省高寒地区的嫩林铁路于1973年完成铺轨任务,1974年交付运营。经过艰苦开发,大兴安岭部分林场开始木材生产。工业和科研战线的科技人员和广大工人相结合,研制成功了20万千瓦双水内冷汽轮发电机、800到1000吨取料机,填补了我国空白。大庆化工总厂甲苯热脱甲基制苯装置1975年投入生产。尚志县研制的石英钟,第一台产品即被中央广播电台用作报时的标准钟。所有这些都表明,黑龙江省各条战线上的广大工人、农民、科技人员和干部,在长期动乱的局面下,始终以党、国家和人民的利益为重,排除万难,辛勤工作,努力在自己的岗位上为社会主义建设多作贡献,显示了广大黑龙江省人民在爱国主义、社会主义旗帜下所凝聚起来的巨大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