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二节 加快发展国民经济和社会事业

第二节 加快发展国民经济和社会事业


  一、开辟“第二战场”思路的提出

  邓小平在南方谈话中强调,要抓住当前有利时机,加快我国经济发展,力争隔几年上一个台阶。中共十四大进一步明确提出,要把我国经济发展的速度由原来的国民生产总值年均增长6%调整到8%至9%,到20世纪末使国民经济整体素质和综合国力迈上一个新的台阶。
  根据上述精神,中共黑龙江省委、黑龙江省人民政府制定了《黑龙江省经济发展上新台阶总体方案》。1993年5月召开的中共黑龙江省第七次代表大会,进一步明确提出了经济发展上新台阶的八项主要任务。1994年11月召开省委七届三次全委(扩大)会议,讨论通过了《中共黑龙江省委关于开辟经济发展“第二战场”的决定》,提出经济建设的总体思路是:在绝不放松农业、国有企业等经济发展“第一战场”的同时,积极开辟经济发展的“第二战场”,大力培育新的经济生长点,到20世纪末初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实现翻两番奔小康的战略目标。为此,会议提出要着重抓好以下工作:(1)以发展两高一优农业为重点,加快提高农村经济的整体效益;(2)以转换企业经营机制和明晰产权关系为重点,加快国有企业进入市场经济的步伐;(3)以发展乡镇企业为重点,加快培育壮大非国有经济;(4)以发展精深加工业和高新技术产业为重点,加快培育和壮大具有地方优势的支柱产业;(5)以建立和完善统一开放的市场体系、社会化综合服务体系和社会保障体系为重点,加快发展第三产业;(6)以加强南联为重点,扩大全方位开放,加快发展外向型经济。
  遵循党的十四大精神和开辟“第二战场”的思路,全省人民进一步解放思想,共同努力奋斗,使黑龙江省经济发展速度不断加快,实现了上一个新台阶的目标。1993年至1997年的5年间,全省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9.3%,比1979年至1992年的年均增速高2.5个百分点,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国民经济发展最快的时期。但是,经济总量在全国的位次却仍在后移。在贯彻开辟“第二战场”思路的过程中,省政府曾做出“限制大豆出省”等规定,违背了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在一定程度上妨碍了本省经济的健康发展,特别是对农业生产和农民收入造成了不应有的损害。不久,这些规定被停止执行。

  二、搞好“二次创业”总体思路的提出

  1997年9月,党的十五大做出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面推向21世纪的战略部署。为贯彻十五大精神,使黑龙江省的经济发展跟上全国的新形势,中共黑龙江省委于1997年12月17日至20日召开了七届八次全委(扩大)会议。会议审时度势,在总结“一次创业”经验的基础上,并根据近五年新的实践和探索,提出了“搞好二次创业、实现富民强省”的跨世纪任务。总的目标是由资源大省变为经济强省,人民生活从温饱达到小康、走向富裕。阶段性目标是:到20世纪末,提前一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翻两番,如期完成“九五”计划确定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目标。21世纪前10年,经济总量在全国各省区的位次前移,成为中部地区的先进省份之一;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争取进入全国中上游水平,农民人均纯收入居全国前列。到2030年,发展步伐继续加快,进入全国发达省份行列。到21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现代化。与经济发展相同步,各项事业加快发展,文明程度和人口素质明显提高,生态环境全面改善,更好地发挥战略资源后备基地作用和沿边开放窗口作用,继续为国家做出新的贡献。
  1998年1月8日至15日,黑龙江省第九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在哈尔滨召开。省长田凤山代表省政府所作《黑龙江省人民政府工作报告》中,根据党的十五大精神和省委七届八次全委(扩大)会议确定的“搞好二次创业、实现富民强省”的总体思路,提出了未来五年全省的总任务,这就是:全面实现黑龙江省现代化建设第二步战略目标,确保国内生产总值翻两番,并持续稳定增长;初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基础设施建设明显增强;各项社会事业协调发展;综合省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进一步增强;人民生活达到小康走向富裕。报告强调,要集中力量打好建设农业强省、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发展非国有经济和第三产业、扩大对外开放四个硬仗。会议选举王建功为省九届人大常委会主任,单荣范等8人为副主任;选举田凤山为第九届省人民政府省长,选举王先民等7人为副省长。在同月举行的政协黑龙江省八届一次会议上,周文华当选为省政协主席,马国良等8人当选为副主席。同年11月8日,省人大常委会主任王建功因病逝世。翌年2月6日,省九届人大二次会议补选徐有芳为省人大党委会主任。2000年1月8日,省九届人大常委会第14次会议,鉴于田凤山已调国务院工作的情况,决定接受其辞去省人民政府省长职务的请示;任命宋法棠为省人民政府副省长,决定其为省人民政府代省长。同年2月26日,政协黑龙江省八届三次会议,鉴于周文华年龄原因不再担任省政协主席的情况,补选马国良为省政协主席。2月28日,省九届人大三次会议,选举宋法棠为省人民政府省长。
  1998年4月26日至29日,中共黑龙江省第八次代表大会在哈尔滨召开。会议代表634名,代表全省192万多名党员。省委书记徐有芳代表七届省委向大会作了题为《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为“搞好二次创业、实现富民强省”而努力奋斗》的报告。会议确定了今后五年的任务和总的指导思想。会议提出,力争2002年黑龙江省国内生产总值超过4100亿元,年均增长9%以上;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42%,年均增长1.5个百分点以上;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超过6000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超过3300元,年均增长分别达到8%以上;基本解决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再就业问题,使农村中相对贫困人口明显减少;实现社会事业全面进步。为实现上述“二次创业”目标,重点围绕以下六个方面来进行:(1)发挥特有的资源优势,创农业强省之业;(2)以深化国有企业改革为突破口,创工业经济优化升级之业;(3)大力发展非国有经济和第三产业,创多元发展之业;(4)推进对外开放战略升级,创开放型经济之业;(5)实施科教兴省和可持续发展战略,创知识经济之业;(6)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和民主法制建设,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和依法治省之业。会议强调,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提高党组织的战斗力和党员素质,为搞好“二次创业”提供强有力的政治保证。会议选举出由50名委员、9名候补委员组成的中共黑龙江省第八届委员会;由37名委员组成的中共黑龙江省纪律检查委员会。在随后举行的八届省委一次全会上,徐有芳当选为省委书记,田凤山等3人当选为副书记。
  “二次创业、富民强省”这一总体思路的提出,极大地振奋了曾为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做出过重大贡献的黑龙江省各族人民的革命精神,在面临亚洲金融危机的严重冲击、国内市场疲软和1998年超百年不遇的特大洪涝灾害的情况下,黑龙江省经济和社会仍然得到较快发展,1998年至2000年,全省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8%。2000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3253亿元,首次超过3000亿元,在全国的位次由上年的第14位上升到第13位。全省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8562元,按市场汇率推算,折合为1034美元,首次超过1000美元大关,居全国第10位。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913元,农民人均纯收入2148元。

  三、国民经济快速发展

  实施农业强省战略成效显著。黑龙江省是农业大省,经济快速增长的潜力主要在农村。早在中共十四大之前,中共黑龙江省委、省人民政府就提出实行贸工农、产加销、农科教、城乡四个一体化的农村改革发展的思路,并通过制定政策、进行试点等措施,逐步在全省推进“四个一体化”。十四大以后,省委、省政府于1993年提出发展“两高一优”农业的思路,即实现农业生产“高产、高效、优质”的目标。1994年底至1995年初,省委、省政府在总结“四个一体化”的基础上,明确提出了实施农业产业化战略。在1995年8月,省委、省政府作出“农业强省”的决定中,进一步提出,把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和农村稳定作为农村工作的中心环节;把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产业化作为建设农业强省的根本途径;把发展粮食、畜牧业、乡镇企业作为建设农业强省的三个战略重点;把基础建设、科教兴农和增加投入作为建设农业强省的根本保证;把深化改革、全面落实党的农村政策,保护和调动农民积极性作为建设农业强省的根本动力。强调要发挥地域优势,把对主导产业和主导产品实行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规模化经营、社会化服务、企业化管理,形成市场牵龙头,龙头带基地,基地连农户的产供销、种养加、贸工农、经科教一体化的“龙形”生产经营体系,逐步实现农业现代化、农村城镇化、城乡一体化。
  “农业强省”战略的实施,推动了黑龙江省农业产业化的进步,使农村经济得到全面发展,尤其是粮食生产、畜牧业和乡镇企业发展迅速。全省粮食产量先后于1994年和1996年登250亿公斤和300亿公斤两个台阶,1997年达到310.5亿公斤,创历史最高水平。2000年,全省牧业产值达到175.7亿元,比1992年增加118.6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年均增长11.1%。乡镇企业已成为农村经济的主要增长点,1993年至1996年期间,乡镇企业总产值以年均49.9%的速度递增。2000年,全省乡镇企业增加值达到290.1亿元,比上年增长13.8%,超过全省国内生产总值增长速度5.6个百分点。但是,在90年代末期,由于农副产品价格持续下降,加之自然灾害严重,农村经济效益下滑,农民纯收入增长缓慢。1993年至1997年的5年间,全省农业总产值年均增幅为7.7%;1998年至2000年的3年间,增幅仅为0.8%。全省农民纯收入,扣除物价因素之后,前5年年均增幅为7%,后3年基本上为零增长。
  工业在结构调整中振兴。黑龙江省是一个老工业基地,产业结构、产品结构、企业组织结构不合理是长期制约经济发展的一个突出问题。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工业调整工作取得一定成效,但还没有从根本上解决工业结构不合理的问题,工业整体经济效益仍不明显。要摆脱困境,实现振兴,出路在于搞好工业的战略性调整。中共十四大以后,省政府在进行大量调查研究的基础上,于1995年制定了全省工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实施方案,简称“15116”工程,内容包括:发展电站成套设备、大重型机械设备、建材、亚麻纺织等10大产品基地;培育汽车、电子、石化、医药、食品等5大新兴支柱产业;组建和完善10大企业集团;重点改造100户大中型骨干企业;培育60个名牌拳头产品。1996年,这些调整任务被纳入黑龙江省“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1998年,省政府下发了《黑龙江省三年搞好国有大中型骨干企业实施意见》,提出从战略上调整国有经济布局,对国有企业实施战略性重组,对经济结构进行战略性调整,加大“三改一加强”的实施力度。在实施上述方案的过程中,黑龙江省在财力十分有限的情况下,千方百计增加投入,加大对老工业基地和老企业的技术改造。同时,关停了一批浪费资源、污染环境、亏损严重、扭亏无望及不符合调整方向的企业,并制止了新的重复建设。到1998年,全省累计实施技术改造项目1241个,总投资206亿元,开发新产品1830项,新增产值43亿元。工业品市场不断拓展,为工业生产的发展创造了条件。1999年,在有效需求不足的情况下,全省工业品产销率达到95.2%,实现利税比上年增加1.4倍。
  经过战略性调整,黑龙江省工业产业结构、产品结构和组织结构都发生了重大变化,工业经济逐步摆脱贫困,走向振兴。机械工业重大装备水平不断提高,以微型车为主的汽车工业得到迅速发展;石化工业由单纯的炼油向油口化尾和深细加方向转变;食品工业向绿色食品和粮食深加工拓展;生物医药、电子信息、软件业逐步成长壮大。高技术产业发展态势良好,对产业结构优化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起到积极作用。涌现出一批混合所有制和非公有制工业企业。2000年,全省工业总产值达到3540.9亿元,比1992年增加2437.8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年均递增11%强。其中非国有工业产值已占全省工业总产值的41.5%,比1992年高21.9个百分点。纳入考核范围的地方国有大中型亏损企业累计232户实现扭亏或扭亏为盈,超额完成了原定脱困目标。
  第三产业长足发展。1993年5月,省政府批转《黑龙江省第三产业发展规划纲要》,提出第三产业的发展目标是:争取到20世纪末,逐步建立起适合本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要求的开放的市场体系、比较健全的城乡社会化综合服务体系和比较合理的社会保障体系。《纲要》还提出了第三产业发展的重点,一是交通、邮电通信和教育事业;二是商贸、物资、金融、旅游、饮服、房地产和文化体育事业;三是科学技术、咨询信息;四是为农业和为农民服务的行业。
  通过不断增加投入,深化改革,实施积极政策引导,黑龙江省第三产业获得长足发展,特别是交通运输、邮电通信和旅游业发展更快一些,信息咨询、房地产业等也不断壮大。在全省国内生产总值中,第三产业所占比重,已从“七五”时期的26.6%提高到“九五”时期的30.3%。2000年,交通运输业的客、货运量分别比1992年增长40.9%和109.9%。铁路营业里程达到7226公里,比1992年增加1919公里;公路总里程达到50284公里,增加2402公里;其中高速公路和二级以上高等公路分别达到286公里和5351公里。邮电业务总量达105.4亿元,比1992年增加97.6亿元。市内电话用户已从1992年的40.8万户增加到2000年的387.9万户;移动电话用户从3999户猛增到315.8万户。旅游业通过开发旅游资源、加强设施建设、提高服务质量,而得到快速发展,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不断上升。2000年,全省国内旅游收入121亿元,国际旅游外汇收入18905万美元,分别比1995年增加86亿元和12843万美元。政府上网工程、百强企业上网工程、农业信息网络建设均取得进展。房地产业持续稳定发展,已成为拉动全省经济快速发展的支柱产业。2000年住宅建设完成投资占全省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4.8%。
  内外贸易空前活跃。中共十四大以后,黑龙江省在积极发展商品生产的同时,大力开拓国内外贸易市场,促进了贸易的发展。在国内贸易方面,坚持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为导向,以流通体制改革为动力,放手发展非公有制经济成分,建设多元化流通网络,形成了国内市场购销两旺、繁荣活跃的局面。全省生活资料市场和生产资料市场已由过去短缺时期的卖方市场转向了货源充足的买方市场。市场上有90%以上的商品供过于求,各种商品琳琅满目,货丰价稳。“九五”期间全省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每年都以9%左右的速度增长。2000年,全省社会商品零售总额实现1094亿元,比1992年增加651.8亿元。居民消费结构发生明显变化,吃的商品和日用工业品消费比重逐年下降,用的和穿的商品以及教育、医疗、住房、服务型消费逐年上升,旅游消费迅猛增长。
  在对外贸易方面,实行沿边开放战略,开拓多元化市场,尤其是对欧美市场开拓成效明显。到2000年,黑龙江省已同14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贸易往来关系,其中对欧美市场的贸易额已占全省进出口总额的62.7%。1993年至2000年的8年间,全省进出口总值202.1亿美元,平均每年25.3亿美元,其中进口总值104.2亿美元,平均每年13.0亿美元;出口总值97.9亿美元,平均每年12.3亿美元。1998年和1999年,受亚洲金融危机影响,出口额曾有大幅度下降,但由于及时采取促进出口的措施,使对外贸易迅速回升。2000年,全省进出口总额达到29.86亿美元,比上年增长36.28%,是1994年以来进出口额最高的一年。其中,出口总额14.51亿美元,比上年增长52.7%,占全省国内生产总值的3.7%;进口总额15.35亿美元,比上年增长23.7%。在对外贸易中,对俄罗斯和东北亚地区的边境贸易成效尤为显著,边境贸易的进出口额约占全省进出口总额的50%左右。利用外资额持续增长,1993年至2000年,全省实际利用外资金额累计64.5亿美元。

  四、社会事业全面发展

  科学技术不断进步。黑龙江省认真贯彻“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和《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速科学技术进步的决定》,坚持实施“科教兴省”战略,大力发展科技事业,推动了科学技术的全面进步。一是科技队伍不断壮大。2000年,全省地方国有企事业单位五大类专业技术(工程技术、农业技术、卫生技术、科学研究、教学)人员共73.8万人,比1992年增长8.4万人。黑龙江省的科技实力位居全国第6位。二是科技成果丰硕。据1998年、1999年两年统计,全省获奖科技成果共3578项,其中国家级奖82项,省部级奖1091项。三是科技对经济的拉动作用增强。全省50%以上的科技人员进入经济主战场,科技成果的转化率不断提高,1999年科技对全省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38%。高新技术产业快速发展,哈尔滨、大庆两个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和哈尔滨南岗、牡丹江阳明、大庆让胡路三个民营示范区,2000年共完成技工贸收入266亿元,利税30.5亿元。
  教育事业协调发展。黑龙江省认真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1994年2月转发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坚持以改革为动力,促进基础教育、高等教育、职业教育、成人教育、特殊教育等协调发展。到1999年,全省已有95%以上人口地区实现了普及九年义务教育。2000年,全省共有普通高等学校36所,专任教师1.6万人,在校生20万人;中等专业学校109所,专任教师0.7万人,在校生11.5万人;普通中学2674所,专任教师14.4万人,在校生248.7万人;职业中学240所,专任教师0.8万人,在校生10.5万人;小学13995所,专任教师19.3万人,在校生283.1万人。全省平均每万人口中大学生数达52.7人,比1992年增加19.1人。此外,还有成人高等学校54所,在校生6万余人;成人中等专业学校292所,在校生6.1万人。1993年至2000年,全省共培养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23.1万人,其中研究生1.3万人;中等学校毕业生486.3万人,其中中等专业学校毕业生24.2万人。特殊教育、幼儿教育也有较大发展。
  文化体育事业空前活跃。中共十四大以后,在党的文艺方针和省委、省政府提出的“繁荣黑土文化,造就北疆劲旅”指导思想的推动下,黑龙江省文化事业呈现出空前繁荣的景象。培养出众多优秀作家、艺术家,创作了大批优秀的文艺作品,涌现出不少文化工作先进单位。到2000年,全省共有各类文化事业机构1496个,文化专业人员1.2万多人,电视人口覆盖率已达98%。在全国的各项文化活动和文艺大赛中,黑龙江省摘取了一个又一个“梅花奖”、“文华奖”、“群星奖”、“曹禺戏剧文学奖”以及“五个一工程奖”等,许多文化活动都走在了全国的前列。
  体育事业呈现出蓬勃发展的局面。竞技体育水平不断提高,仅1997年至1999年的3年中,黑龙江省运动员就夺得24个世界冠军,其中乒乓球运动员孔令辉在奥运会、世锦赛、世界杯赛三大赛中均夺得男子单打冠军,成为世界上少有的三大赛“大满贯”运动员。黑龙江省冰雪运动一直处于全国领先地位,多人次在冬奥会和世界其他大赛中夺得金牌。2000年阎庚华成功登上珠穆朗玛峰,成为我国只身登上珠峰的第一人。在从珠峰下撤过程中阎庚华不幸遇难,他不畏艰险勇攀高峰的精神将永远鼓舞着全国人民。群众体育活跃,仅2000年全省就举办各类运动竞赛会584次,达到《国家体育锻炼标准》的达468.7万人。截止1998年,全省已有35个县(市)跨入全省体育先进县(市)行列,其中27个县(市)为全国体育先进县(市),在全国列第7位。
  1996年2月,黑龙江省成功地举办了第三届亚洲冬季运动会,在亚洲奥运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这次亚冬会,从1993年12月申办成功到1996年2月召开,仅用了两年多的筹备时间,在国际上是罕见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江泽民亲自参加开幕式,并宣布第三届亚洲冬季运动会开幕。这次赛会有17个国家和地区的458名运动员参加,共进行了8个大项、43个小项正式比赛和1个大项2个小项表演比赛。参赛国家(地区)、人数和比赛项目均超过前两届亚冬会。我国运动员以15枚金牌、37枚奖牌的优异成绩,首次获得亚冬会金牌数和奖牌总数双第一。这次亚冬会的成功举办,得到亚奥理事会及参赛国家和地区的高度评价与充分肯定。亚奥理事会主席谢赫·艾哈迈德·法赫德亲王代表亚奥理事会向本届亚冬会组委会主席、黑龙江省省长田凤山授予勋章,以表示对黑龙江省人民的感谢。
  卫生事业迅速发展,人民健康水平不断提高。进入20世纪90年代,黑龙江省卫生服务能力大幅度提高。截止2000年底,全省卫生机构达到8038个,医院床位11.4万张,卫生人员22.3万人。农村卫生工作逐步加强。1992年至1998年,全省共投入2.7亿元用于农村“卫生三项”建设,大大改善了县卫生防疫站、妇幼保健院和乡镇卫生院的物资、设备条件,全省已有59个县(市)初级卫生保健通过国家评审。合作医疗覆盖率达到40.1%。预防保健工作取得显著成效,儿童计划免疫接种率已达85%以上。婴儿死亡率由1992年的30.1‰下降到1999年的29.4‰;孕产妇死亡率由1992年的38.2/10万下降到1999年的26.9/10万。由于卫生防疫工作做得好,在1998年特大洪涝灾害之后而没有发生大的疫情。爱国卫生运动持续开展,城乡环境卫生面貌发生了明显变化,全省各级卫生先进单位覆盖率已达45%以上。
  计划生育取得可喜成绩。“八五”期间,全省计划生育率一直保持在90%以上,人口出生率和人口自然增长率分别比“七五”时期降低2.56个千分点和2.98个千分点,共比计划少生56万人。“九五”期间,全省人口出生率和人口自然增长率分别为11.4‰和6.1‰,比原定计划分别低3.7个千分点和3.9个千分点,5年共比计划少出生88.4万人。2000年末,全省总人口为3807万人。

  五、战胜1998年特大洪水灾害

  1998年入汛以后,由于气候异常、降雨量过大而且集中,黑龙江省嫩江、松花江流域发生了超历史记录的特大洪水。这次洪水水势大、持续时间长。嫩江江桥站第四次洪峰最高水位为142.37米,流量为14800立方米/秒,为500年一遇特大洪水;松花江哈尔滨段第三次洪峰最高水位为120.89米,超过1957年历史最高洪峰水位0.84米,流量为17400立方米/秒,为150年一遇的特大洪水。两江洪水持续时间长达两个多月。但是,两江堤防却标准低、险工弱段多。除哈尔滨城防堤坝为百年一遇,齐齐哈尔、佳木斯城防堤坝为50年一遇外,2000多公里的堤防线,只靠抵御20年或不足20年一遇洪水标准的堤防抵御超百年一遇的特大洪水。全省受灾的县市区52个、乡镇622个、村屯4830个,受灾农村人口850多万。受灾农田面积312.2万公顷,成灾面积123万公顷,其中绝产93.7万公顷;水淹草原260万公顷,冲毁鱼池8.9万公顷;死亡大牲畜18.3万头,倒塌和损坏房屋157万间;冲毁路基路面2253公里、桥涵2290座、通信线路1100多公里、输电线路908公里,铁路断道376处。全省直接经济损失296.1亿元。
  在罕见的特大洪灾面前,中共中央、国务院领导十分关注,他们不仅及时打电话询问汛情,对抗洪抢险斗争做出重要指示,而且在抗洪抢险的关键时刻,江泽民总书记、李鹏委员长、朱镕基总理、胡锦涛副主席、李岚清副总理和温家宝副总理等,还先后来到黑龙江灾区,亲自视察灾情,指挥抗洪救灾工作。全国人大、全国政协以及国家各部委的领导也先后来到黑龙江抗洪救灾前线进行具体指导,并在物质上给予大力支持。人民解放军和武警部队迅速奔赴抗洪第一线,用他们的血肉之躯与洪水进行搏斗,发挥了中流砥柱的作用。
  省委、省政府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部署,在洪水到来之前,及时组织全省人民进行防洪抗洪的各项准备工作;在洪水灾害发生之后,迅速指挥全省军民开展了抗洪救灾斗争。各级党政军领导始终站在抗洪抢险第一线。哪里情况最危险,哪里就有领导干部、共产党员和解放军官兵。全省直接参加抗洪的军民共达200多万人。经过两个多月艰苦卓绝的奋战,抗御了一次又一次洪水袭击,成功地保住了嫩江、松花江干流的堤防,保住了重要城市、大庆油田和主要交通干线,保护了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把灾害损失减少到最低限度,取得了抗洪抢险斗争的全面胜利,谱写了一曲惊天动地的壮丽凯歌。在抗洪中,全省累计动用车辆、船只256万台班、飞机220架次、土石方2639万立方米、编制袋1.45亿条、编制布100万平方米,直接用于抗洪抢险的费用达10多亿元。
  洪水过后,省委、省政府立即组织全省人民全力以赴地开展了抗灾自救、恢复生产、重建家园的工作。首先就灾民越冬住所、口粮、烧柴、棉衣被、就学和防疫等进行了妥善安排,保证了灾区社会秩序的安定、群众情绪的稳定和群众生活的基本需要。进而组织恢复生产、进行生产自救,通过各种途径、各种办法,努力弥补灾害造成的损失。在党中央、国务院的关怀和全国的大力支持下,经过全省人民的共同努力,在大灾之年,黑龙江省不仅较快地重建了家园、恢复了生产,而且经济建设和社会事业仍然保持了良好的发展势头,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1998年,全省国内生产总值实现2843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8.5%。
  1998年特大洪水灾害之后,黑龙江省痛定思痛,认真吸取洪水灾害的教训,进一步调整和优化了基本建设投资结构,加强了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和小流域综合治理,改善生态环境,提高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保证经济和社会的持续发展。抗洪斗争中形成的“万众一心、众志成城,不怕困难、顽强拼搏,坚韧不拔、敢于胜利”的抗洪精神,是全省人民创造的又一宝贵精神财富,为实现“二次创业、富民强省”宏伟目标增添了新的强大精神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