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二、鸦片战争前的民族构成

二、鸦片战争前的民族构成


  我们伟大的祖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黑龙江省是我国多民族聚居的省区之一,明清以来这里是满族、汉族、蒙古族和其他各族人民共同劳动、居住的地方。到鸦片战争前,在这块辽阔富饶的土地上居住的有汉、满、蒙古、达斡尔、鄂温克、鄂伦春、赫哲、费雅喀、锡伯、恰克拉等10多个民族。其中汉族人口居多数,满族和蒙古族次之,其他各族人口较少,且散居在边远的地区。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各族人民在经济、政治、文化、生活等方面,不仅相互影响,且都和汉族有着密切的联系,他们共同为开发和建设黑龙江地区做出了贡献。
  汉族 春秋战国时汉人已分布在黑辽分水岭以南,到了汉代汉族更远达松花江上游,辽金时期移入黑龙江地区,明清时,尤其是清代汉人大量北来使汉族成为黑龙江地区的主体民族。在明初奴儿干永宁寺碑文记载的百余人中,有汉族的官员,也有汉族各业的劳动者。永宁寺碑文不仅是明朝疆域范围的确凿物证,它也是汉族同各少数民族共同开发黑龙江流域的历史见证。清代,汉族人民大量北迁,顺治末年,清政府把以汉族为主的“流人”由发遣尚阳堡改放到宁古塔、齐齐哈尔等地,康熙初年流放人数最多,关内各省流入黑龙江地区者几乎“无省无人”。特别是山东、直隶等省破产的农民(即“流民”),不断冲破清政府的“封禁”,由南向北来到黑龙江地区垦荒,他们“始而为佣工,远出投身服役,继而渐向旗人佃种田亩”,且“借旗田之名,额外开荒,希图存身。旗人亦借以广取租利,巧为护庇”。由于“流民较多,居者已渐习为汉语”。在城镇里,更是“商贾云集,汉人十居八九”。据《柳边纪略》载:宁古塔东关有32家商铺,其中有23家是流寓的汉人经营的。汉人不仅在黑龙江腹地,还远至黑龙江以北、乌苏里江以东居住。乾隆年间黑龙江北岸有20多个汉人村屯,乌苏里江以东有数以千计的“沟民”(指内地汉人来这里采掘人参、淘金者,因他们居住在山沟溪谷而称为“沟民”)。到鸦片战争前,汉族已成为黑龙江地区人口最多的民族。
  满族 其先世建州女真原居住在三姓(今黑龙江省依兰县)一带,满族是以建州女真、海西女真为主体,吸收大部分东海女真而逐渐形成的。从16世纪中叶到17世纪初,努尔哈赤以赫图阿拉(今辽宁省新宾满族自治县)为中心逐渐统一了女真各部,1616年称汗,国号大金(史称后金),以赫图阿拉为兴京。1635年皇太极宣布废除“诸申”(女真满语之称)旧号,定族名为满洲。清朝定都北京后,东北满族大部分“从龙入关”,并派往全国各地长期驻防,部分人户和驻防兵仍留居东北,1840年前后黑龙江地区的满族人口仅少于汉族。
  蒙古族 是东胡系室韦的后裔,明、清时期分布在贝加尔湖以东、直至黑龙江上游石勒喀河流域的广大地区。其中茂明安部在贝加尔湖以东至尼布楚一带;布里亚特蒙古在贝加尔湖东、西和额尔古纳河流域;喀尔喀蒙古在哈拉哈河流域;科尔沁蒙古在嫩江流域。清代,黑龙江蒙古诸部主要分布在呼伦贝尔和嫩江流域。呼伦贝尔地区有陈巴尔虎一旗,新巴尔虎二旗,均是布里亚特蒙古分支,清初驻热河围场,1733年(雍正十一年),由齐齐哈尔迁至陈巴尔虎旗。翌年由哈拉哈迁来者为新巴尔虎左旗和新巴尔虎右旗。东、西布特哈蒙古,清初游牧于尼布楚、雅克萨一带,顺治年间,因沙俄入侵迁至大兴安岭和嫩江一带。嫩江流域的科尔沁蒙古其牧地原在额尔古纳河、呼伦湖和海拉尔一带,明时属兀良哈三卫地,后迁嫩江流域;扎赉特、杜尔伯特、郭尔罗斯皆为科尔沁部所分。康熙年间科尔沁共10旗,分布于今内蒙古通辽市、兴安盟、呼伦贝尔市东部和黑龙江省西部。他们在17世纪中叶反抗沙俄侵略黑龙江流域的斗争中,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达斡尔族 清初居住在黑龙江上中游一带,西起石勒喀河流域,东越额尔古纳河、黑龙江、精奇里江、牛满江,北抵外兴安岭,南到大小兴安岭北麓的广大地区。达斡尔族的经济生活主要从事农业,种植小麦、燕麦、荞麦、糜子、黍子、豌豆等农作物,饲养牛、马、鸡等家畜家禽,还兼狩猎生产。他们在黑龙江流域建立了许多城屯,其中包括著名的雅克萨木城。17世纪中叶,沙俄侵略者入侵达斡尔族居住地区,达斡尔族人民“遂由黑水之北,携老扶幼,渡江越岭,迁到嫩江、讷河、诺敏、格尼、阿荣、雅鲁等处,分族落村居住,并无混杂异姓人家”。他们对黑龙江上、中游地区和精奇里江流域的开发,对保卫祖国北部边疆有特殊的贡献。
  鄂温克族 自称鄂翁喀拉,意为“住在大山林中的人们”。其族源与室韦中的“北室韦”有着密切的联系。原散居于贝加尔湖东北,黑龙江上游、石勒喀河一带的原始森林中,从事狩猎和饲养驯鹿。明末清初,鄂温克族分为3支,一支在黑龙江上游石勒喀河和聂尔察河地区;一支在精奇里江与牛满江一带与达斡尔毗邻,并与之共称索伦部;一支在勒拿河一带。清顺治年间沙俄入侵黑龙江流域,鄂温克人进行了英勇抵抗,一部分鄂温克人迁移到甘南、诺敏河、阿伦河、济沁河、讷莫尔河、雅鲁河等地居住,清政府把他们编为“佐”,任命佐领管辖。鄂温克族在巩固边疆、维护祖国统一的许多战役中,在镇守瑷珲、墨尔根、齐齐哈尔、呼伦贝尔等边镇中做出了贡献。
  鄂伦春族 鄂伦春是本民族的自称,意为“山岭上的人”。它与鄂温克族同源,居住在黑龙江以北、外兴安岭以南,直至东海沿岸及库页岛的浩瀚林海中,以狩猎为生。由于居住地的不同,鄂伦春人也有不同的自称,在黑龙江上游石勒喀河至精奇里江两岸的鄂伦春称玛涅克尔人;中游精奇里江至牛满江一带居住的鄂伦春因游猎于毕拉尔河称毕拉尔人;下游的称奇勒尔人。17世纪中叶,在沙俄入侵者的威逼下,玛涅克尔一部迁至大兴安岭地区,即今鄂伦春自治旗的鄂伦春人;毕拉尔人一部迁到黑龙江右岸,即今呼玛、逊克一带的鄂伦春人。
  赫哲族 是多源多流的民族,它与肃慎、黑水靺鞨及明代东海女真有族源关系。赫哲族世代居住在松花江、黑龙江下游和乌苏里江沿岸,以捕鱼为主要谋生手段,使用狗拉雪橇。以其居住地不同而有不同称呼,如居住在今黑龙江省富锦市大屯以上松花江沿岸者称“那乃”;居住在嘎尔当一带者称“那贝”;同江市街津口以下、勤得利以上者称“那尼傲”。这三种自称的含义均为汉语“本地人”、“土人”之意,是本族内部的不同自称。赫哲族对外族又有“赫真”、“奇楞”之称。清代文献中的黑斤、黑金、黑折、赫金、赫津等即今赫哲族的先民。
  费雅喀族 自称尼夫赫,即费雅喀语“人”之意。我国史书金代称吉里迷,元代称帖烈灭,明代称乞烈迷。费雅喀族与赫哲族相邻,居住在黑龙江入海口及库页岛。
  锡伯族 是居住在大兴安岭、嫩江流域的一个古老民族,是我国北方鲜卑族的后裔。锡伯、席帛、失比、席北等不同写法都是鲜卑的音转。鲜卑属东胡的一支,西周时东胡被西周击破,散居于鲜卑山(即大兴安岭)者便以鲜卑为名。到北魏,拓跋鲜卑的主体不断南迁入主中原时,其中一部分仍居留原地,在大兴安岭嘎仙洞一带看守祖宗之庙,他们便是今天锡伯族先民。清初将锡伯族迁至齐齐哈尔、伯都纳(今吉林省扶余县)、墨尔根等地,1692年(康熙三十一年),编入满洲八旗的镶黄、正黄、正白上三旗,分驻齐齐哈尔、伯都纳、乌拉(今吉林市)、盛京(今沈阳市)等地。部分锡伯族于乾隆年间自东北西迁至新疆,在伊犁地区屯田驻守,同当地各族共同开发和保卫祖国西北边疆。
  恰克拉族 又作恰喀尔、奇雅喀喇,自称乌德盖或乌德赫,即林中人之意。明代是东海女真的一支,主要分布在乌苏里江支流,尼满河两岸,锡霍特山脉一带,是以农耕、狩猎、渔猎为生的部族。
  鸦片战争前,由于黑龙江各族社会经济结构的差别,在社会发展上呈现出较大的不平衡性,甚至在同一部族内部的不同地区之间也不平衡。汉、满、蒙古、达斡尔等族在不同程度上已进入封建社会;以渔猎为生的鄂伦春、鄂温克、赫哲、费雅喀等族,还保留着浓厚的原始公社制残余。

  ①方拱乾:《绝域纪略》
  ②《吉林通志》,卷三
  ③《清高宗实录》,卷三五六
  ④《达斡尔情况》(一),第一六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