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八、反抗日本殖民统治的民族解放斗争

八、反抗日本殖民统治的民族解放斗争


  “九·一八”事变的炮声一响,摆在中华民族面前一个最大的问题就是战不战的问题。正如毛泽东所说:“战则存,不战则亡”——这是一切爱国党派和一切爱国同胞的结论。“战则亡,不战则存”——这是一切投降主义者的结论。
  “九·一八”事变第二天,中共满洲省委就召开紧急会议,发表《为日本帝国主义武力占领满洲宣言》,号召工农兵劳苦群众“罢工、罢课、罢市,反对帝国主义占据满洲”,“发动游击战争”。9月20日和22日,中共中央相继发表了反对日本帝国主义强占满洲的宣言和决议,号召“在满洲更应该加紧地组织群众的反帝运动,发动群众的斗争(北宁路、中东路、哈尔滨等),来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组织游击战争,直接给日本帝国主义以严重打击。”
  在中共中央和中共满洲省委的号召下,9月21日,哈尔滨各界群众即纷纷集会、演讲,举行反日示威,声讨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东北。26日(中秋节),哈尔滨反日会、市总工会,组织铁路、电业、印刷、制鞋、船厂、码头、烟厂工人及各界群众,举行抗议日本侵略东北的游行示威。在党的号召下,黑龙江各地工人、农民、学生、士兵,不断进行罢工、罢课、罢操、游行示威、集会演讲等各种反日活动。9月,哈尔滨市成立了反日总会,许多工厂、商店、学校都成立了反日会。
  随着日本侵略军对黑龙江各地的进犯,黑龙江广大爱国军民进行了英勇的抗日斗争。1931年11月,马占山率黑龙江省防军,进行了著名的“江桥抗战”。1932年1至2月,李杜率吉林自卫军各部,进行了哈尔滨保卫战。
  哈尔滨沦陷后,黑龙江地区的抗日斗争形势发生了急剧的变化,马占山曾一度降日;李杜等退往巴彦、依兰、密山一带;丁超后来降日当了汉奸。以东北军为主体的抗战走向沉寂,各地义勇军抗战继之而起。在黑龙江东部地区除李杜的吉林自卫军各部继续抗日外,还有活跃在牡丹江地区的王德林率领的吉林国民救国军。各地的义军有活动于五常一带的袁海龙部;活动于肇东、庆城、讷河、海伦等地的李海青、徐子鹤、邓文等部。1932年4月,马占山在黑河重举抗日义旗,将所部10余支义勇军组成黑龙江抗日救国军再度抗日。10月1日,哈满护路军司令苏炳文在海拉尔宣布成立东北民众救国军进行抗日。各地农民也纷纷组织“大刀会”、“红枪会”等抗日武装。杨青山组织的木兰县五顶山红枪会,“以保国救民为宗旨”,曾攻破东兴、巴彦等城镇。“平南洋”、“天照应”等许多山林队也加入到抗日救国斗争的行列。1932年,各种抗日武装曾攻克过宁安、方正、宾州、珠河、五常、阿城、一面坡、横道河子、肇州、安达、庆城、龙镇、海伦、松浦、马家船口等许多城镇,掀起了黑龙江民众自发抗日斗争的高潮,沉重地打击了日本侵略者,推迟了日军对黑龙江各地的武装占领。
  1931年末,中共满洲省委由奉天(沈阳)迁至哈尔滨。在党的领导发动下,哈尔滨电车、邮务、烟厂的工人,鹤岗煤矿矿工,呼海路筑路工人,珠河县的农民,都曾举行过反日罢工、示威。黑河、海林、奇克、铁岭河等地驻军也纷纷进行反日哗变。1932年4月12日,在中东路工人的配合下,反日会的赵尚志等人在哈尔滨的香坊至城高子区间,炸毁5辆载有几百名日军的军用列车,这些都沉重地打击了日本侵略者。
  “九·一八”事变后,党抽调周保中、李兆麟、冯仲云、魏拯民、赵一曼等许多优秀党员来到东北,组织和领导东北人民进行武装抗日斗争。党一方面派党团员到救国军、自卫军、义勇军中去宣传党的抗日主张,号召工农学生支持他们的抗日斗争。如:周保中到吉林自卫军、救国军中工作;李延禄到王德林部抗日救国军中工作;赵尚志曾到哈东孙朝阳部工作,藉此领导和壮大革命力量;另一方面,为开展抗日游击战争,党还组织与发动工农群众,创建党直接领导下的抗日游击队。从1932年起,党在黑龙江地区创建了巴彦、珠河、汤原、饶河、密山、宁安、海伦等抗日游击队。除巴彦和海伦游击队外,各游击队都在战斗中发展壮大,成为东北抗日游击战争的骨干力量。1933年1月,李延禄率救国军补充团在宁安地区成立的“抗日救国游击军”,也是党直接领导下的抗日队伍。
  1933年1月26日,中共中央发出了《给满洲各级党部及全体党员的信》(即“一·二六”指示信),要求在东北实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同时,要保证无产阶级在统一战线中的领导权。“一·二六”指示信的精神传达贯彻到东北各级党组织和各抗日游击队后,从1933年夏到1937年底,在黑龙江地区形成了以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武装力量为核心的抗日斗争新高潮。
  1934年到1935年底,吉东(以宁安为中心)、哈东(以珠河为中心)、下江(以汤原为中心)等地的“抗日救国会”等群众反日组织有了普遍的发展,游击区得到了扩大。在珠河县创建的“红地盘”内,不仅建立了党领导的抗日武装;建立了农民自卫队、游击连、青年义勇军、青年反日大同盟、妇女会、儿童团等群众组织;还建立了抗日政权——农民委员会。1934年7月,建立了珠河县农民委员会总会(即县级抗日政权),1935年冬,正式成立了珠河县人民政府,人民公举吴景才为珠河县人民革命政府主席。在“红地盘”内的各抗日群众组织,为游击队筹粮筹款、站岗放哨、侦察敌情、配合作战等。在“红地盘”内实行了减租减息政策,农业生产有所发展。珠河的“红地盘”,实际就是抗日游击根据地。
  这一时期,战斗在黑龙江地区的各抗日游击队,在对敌作战中迅速发展,陆续编成人民革命军、反日联合军或抗日同盟军。
  为贯彻“一·二六”指示信精神,1933年7月,在密山县将东北抗日救国游击军改称为东北人民反日革命军,下辖3个团,1934年9~10月与密山游击队正式合并为“东北抗日同盟军第四军”,军长李延禄,政治部主任何忠国。1935年8月,饶河反日游击队加入第四军,编为四团。该军活动于密山、鸡西、宝清、勃利、饶河、抚远等地。
  1935年1月,东北反日游击队哈东支队(即原珠河游击队),在珠河改编为东北人民革命军第三军,军长赵尚志,政治部主任冯仲云,下辖3个团,活动于珠河、延寿、方正、五常、双城一带。
  1935年2月,绥宁反日同盟军在宁安地区改编为东北反日联合军第五军,军长周保中,政治部主任胡仁,活动于安宁、汪清等地。
  1936年1月,汤原反日游击总队(即原汤原游击队),在汤原扩编为东北人民革命军第六军,军长夏云杰,代理政治部主任张寿籛(即李兆麟),下辖4个团,活动于鹤岗、汤原、依兰等地。
  此外,1936年2月,中共珠河县委将活动于五常东南山区的一支抗日义勇军(原双龙队),改编为东北人民革命军第八军,军长汪雅臣,政治部主任侯启刚。
  各人民革命军的相继建立,标明黑龙江地区的人民抗日斗争已从分散状态,发展到有大规模组织的新阶段。各军都贯彻了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团结了许多抗日义勇军和山林队,成立联合作战指挥部,或订立协同作战协定等,为建立东北抗日联军,迎接东北抗日斗争的新高潮作了准备。
  1935年8月1日,中共中央发表了《为抗日救国告全体同胞书》(即《八一宣言》),东北各抗日武装积极响应《八一宣言》的号召,于1936年2月发表了《东北抗日联军统一军队建制宣言》。此后,东北人民革命军、反日联合军、游击队联合其他抗日武装,统一编为东北抗日联军,共编成11个军,除一、二军活动于辽、吉两省外,其余9个军均战斗在今黑龙江省境内。
  东北抗日联军的建立,翻开了东北抗日游击战争的新篇章。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抗联各军坚持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方针,团结各种抗日武装力量开展游击战争,沉重地打击了日伪法西斯统治,开辟了抗日游击根据地,特别是抗联各军活动比较集中的三江地区,已成了抗联将士“骑大马,逛大屯”的“红地盘”。
  全国抗战开始后,东北抗日游击战争的战略地位发生了重要变化,即由东北局部抗战,变为全国抗日战争的一个组成部分。自此,配合全国抗战,袭击敌人后方,牵制日本侵略军入关已成为东北抗日游击战争的战略任务。
  全国抗战的爆发,极大地增强了东北军民抗战必胜的信心。当时东北抗日联军第三、四、五、六、七、八、九各军及独立师,大都集中在松花江下游和牡丹江下游两岸的广大地域里,在中共北满临时省委和吉东省委的领导下,抗联各部队或协助组织人民武装暴动,或策动伪军伪警反正抗日,或直接向敌人发起进攻,有力地呼应了关内总抗战,掀起了黑龙江人民抗日斗争的新高潮。
  1937年9月18日,汤原县格节河区举行了1000多人的抗日反满大暴动。暴动群众手持武器举行声势浩大的示威游行,割断了汤原县城至莲江口的电话线,砍倒电线杆30余根,烧毁公路桥梁数十座,完全阻断了佳木斯到汤原县城的交通,使驻守丁家粉坊的日本守备队龟缩在据点里不敢出动,并于20日夜里逃走。与此同时,汤原县的龙区、鹤区、汤区也都发生了反日暴动。
  在全国抗战和人民反日斗争高涨形势的影响下,不少具有民族意识的伪军、伪警也纷纷反正抗日。1937年7月12日,在抗联五军一师参谋长张镇华等人的引导和带动下,宁安县三道河子伪森林警察大队长李文彬率全队150余人举义抗日,他们击毙日本指导官、教官等8名,把50余名武装监视队全部缴械,焚毁伪森林警察队的防所,携带全部武器和装备,投向抗联五军。8月21日,驻依兰的伪军第三十八团机枪连等共118名士兵举义抗日,参加了抗联六军。
  在支援群众反日暴动、策动伪军哗变的同时,抗联各部队纷纷主动出击打击敌人,与关内总抗战相呼应。1937年7月14日,抗联五军一师颠覆了自牡丹江开往佳木斯的一列军车,击毙日伪军130多人;8月21日,抗联五军警卫旅联合抗联八军、独立师等部队在依兰东五道岗歼灭日军300余名;同月,抗联四、五、六军各一部协同作战,攻打宝清县凉水泉子伪警察署,缴获步枪100余支。与此同时,抗联各部队还普遍开展了捣毁日伪修筑的“集团部落”和瓦解伪自卫团等小股武装的活动。
  日本帝国主义为巩固其扩大侵略战争的后方基地,从1937年底起,集中5万多日伪军对在“三江”地区的抗联各军,采取军事(连续进攻)、政治(招降)、经济(割断抗联与群众的联系,断绝抗联粮食和服装的来源)相结合的“特别大讨伐”。从1938年起,东北抗日游击战争进入艰难困苦阶段。为了粉碎敌人将抗联各部队在“三江”地区“聚而歼之”的阴谋,抗联各军除留部分队伍坚持原地斗争外,主力部队分别向嫩江平原远征和向黑吉交界的五常、舒兰、榆树一带突围。当年5月,抗联四、五军一部共680余人,组成远征军向抗联十军活动的五常、舒兰地区转移。10月下旬,五军一师等部在返回途中,到乌斯浑河渡口(今林口县境),遭敌袭击。妇女团冷云等8名女战士,在子弹打尽后退无路的紧急关头,宁死不屈,背扶着受伤的战友,步入滚滚激流,溺江捐躯,壮烈殉国,即著名的“八女投江”。
  根据北满临时省委决定,抗联三、六、九、十一军近800人,在北满抗联总政治部主任张寿籛、三军政治部主任金策、六军参谋长冯治纲、九军政治部主任魏长魁的具体组织领导下,于1938年6~10月,分三批向黑嫩平原远征。他们冲破敌军阻击,历尽千辛万苦,在群众的支持帮助下,翻越小兴安岭,于同年年底分别抵达海伦县境,与活动在当地的抗联三军部队会师,保存了北满抗联主力,为开辟黑嫩平原的抗日游击战争创造了条件。
  1938年3月18日,抗联五军三师八团一连16名战士,在连长李海峰带领下,为拖住200多名日伪军对五军密营的逼进,在宝清县境的小孤山与敌展开激战,除4名负伤战士返回总部报告战况外,其余12名指战员全部壮烈牺牲。这次战斗共毙伤日伪军70余名。五军三师党委决定,将小孤山命名为“十二烈士山”,以作永久纪念。
  同年9月18日,抗联七军代军长崔石泉率军部和少年连40余人,在饶河县挠力河下游西风咀子截击日军汽艇,击毙到饶河县视察“集团部落”的伪军政部日野武雄少将等39人,使敌人发出了“满洲国防将星殒落一个”的哀鸣。
  但是,由于敌强我弱,在1938~1939年的反对日伪军三江“特别大讨伐”中,抗联各军普遍受到了严重的损失。抗联四军军长李延平,副军长王光宇,五军代政治部主任王克仁,六军师长张传福,八军政治部主任刘曙华,十一军政治部主任金正国等和许多团连干部英勇牺牲;但是也有个别不坚定的党员干部,如吉东省委代理书记宋一夫和投机革命的八军军长谢文东、九军军长李华堂等先后叛变投敌。
  1939年后,东北抗日联军的斗争环境更加艰苦,人数锐减。在党的领导下,东北抗联将士为了民族的解放,更坚定地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抗日游击战斗。1940年初,抗联七军缩编时全军只有100多人;2月23日,东北抗日联军第一路军总司令、著名民族英雄杨靖宇在濛江县境壮烈殉国。但在这时,黑嫩地区的抗日游击战争却有了发展。
  1939年5月,东北抗日联军第三、六、九、十一军合编为东北抗日联军第三路军,张寿籛任总指挥。9月18日,在讷河人民抗日先锋队的密切配合下,抗联六军参谋长冯治纲率队一举攻占讷河县城。
  1940年初,吉东和北满省委在苏联伯力举行联席会议,确定了东北游击运动以保存实力为主和实行收缩的方针。会后,抗联第三路军改编为三、六、九、十二共4个支队。9月25日,冯仲云率三、九支队(即龙北支队),在地方党组织的配合下,攻下了克山县城,毙俘日伪军警130余人,释放了关押在监狱中的200多名群众。10月13日,抗联三支队在王明贵率领下,取得了攻袭嫩江县霍龙门车站的胜利。抗联十二支队在许亨植的指挥下开赴三肇(即肇州、肇源、肇东)地区开展游击战争。9月11日,夜袭肇州县丰乐镇获胜。11月8日,在当地抗日救国会的协助下攻入肇源县城,占领伪县公署,打开监狱释放了被关押的大批爱国群众,毙伤日本警务股长等10余名,俘虏伪警察116名,许多爱国青年踊跃参军,使抗联十二支队迅速扩大到140余人。随后,又连续攻破了三站、托古村、古龙站等,很快打开了三肇地区抗日斗争的新局面。在三肇地区抗日斗争的影响下,1941年初,发生了震撼伪满洲国的哈尔滨王岗伪满第三飞行队起义。
  从1940年末到1941年初,东北抗日游击战争进入极其艰难困苦阶段,抗联各部继续遭受严重损失。1940年12月,抗联第一路军第三方面军指挥陈翰章在牡丹江镜泊湖地区战斗中牺牲;1941年初,抗联十一军军长汪雅臣在突围负伤后牺牲,队伍失散。3月8日,中共南满省委书记、第一路军副总司令魏拯民,因疾病、冻馁而逝世。
  为了保存东北抗日联军的实力,使东北抗日游击战争能够坚持到最后胜利,1940年10月到1941年初,东北抗联各路军除留少部坚持原地斗争外,大部分队伍退入苏联境内,相继在双城子(乌苏里斯克)和伯力(哈巴罗夫斯克)附近,建立了A、B两个野营,进行休整和整训。在苏方的支持帮助下,于1942年8月和9月,建立了东北抗联教导旅和东北党委会,使东北抗日联军的斗争进入以小部队的侦察和发动群众为中心,为重返东北战场准备条件的新阶段。
  从1942年春天开始,东北抗联先后由野营派出许多小部队返回东北侦察敌情,开辟群众工作。此时,抗联三路军第三、十二支队和二路军第二支队,在今黑龙江地区的孙吴、北安、德都、黑河、甘南、庆城、铁力、木兰、东兴、巴彦和虎林、饶河、宝清等地坚持开展抗日游击活动,袭击敌人后方,牵制日军,配合全国抗战。
  1945年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和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取得最后胜利的一年。5月8日德国法西斯无条件投降,8月8日苏联政府宣布对日作战,9日,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主席毛泽东发表《对日寇的最后一战》,指出:“苏联政府宣布对日作战,中国人民表示热烈的欢迎。由于苏联这一行动,对日战争的时间将大大缩短……最后的战胜日本侵略者及其一切走狗的时间已经到来了。”号召“中国人民的一切抗日力量应举行全国规模的反攻,密切而有效力地配合苏联及其他同盟国作战。”
  苏军在对日宣战前,从抗联教导旅中抽调数十名战斗员组成多支先遣小分队,空降到远东军对日作战地区,执行侦察和协助大部队进攻任务。如空降在海林的李明顺、空降在林口的刘忠臣、潜入穆棱的孙明山等小分队。8月16日,在苏军进攻牡丹江时,李明顺分队已组织了百余人的队伍,给苏军以积极配合,在击溃日军顽固防守时起了重要作用。原在东北的抗联小分队,在苏军进入东北时也积极配合苏军的进攻。如穆棱县泉眼河的王亚东(王杰忱)小分队迅速扩大到100余人,并拥有3挺机枪,曾在一次战斗中歼灭了一支700余人的日军。其他地区抗联小分队,在饶河、宝清、同江、汤原等地的对日战斗中,也都有力地配合了苏联红军。
  在苏联红军和八路军、新四军、东北抗日联军的毁灭性打击下,驻扎在中国东北各地的日本关东军的抵抗迅速崩溃,1945年8月15日,日本政府广播日本天皇的“停战诏书”,宣布无条件投降,伪满洲国随之垮台,沦陷了14年的中国东北光复,黑龙江人民迎来了民族的解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