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节 建党建政建立群团组织
第六节 建党建政建立群团组织
一、党的组织建设
中共中央东北局派遣大批干部到黑龙江地区开辟工作初期,各地党的基础薄弱,人民群众对中国共产党还不够了解。中共松江、黑龙江、嫩江、合江等省和地市县级党组织建立后,就把发展党员、建立党的基层组织作为党的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开始进行秘密建党工作。黑龙江省工委于1945年11月19日就对发展党员提出了“控制发展”的方针,要求县工委、区委干部直接掌握,选择经过斗争考验的积极分子秘密发展。松江省工委、松江军区政治部在12月31日发出的《关于目前发展党员的联合指示》中,规定发展党员采取“严密与慎重的方针”。当时发展党员主要是在军队和地方机关中发展。到1946年2月,北满各省共发展党员1000余名,其中部队党员占3/5。
1946年4月4日,东北局发出《关于发展党的指示》,对发展党员的方针、对象、条件作了明确规定,要求各省注意在斗争中大量地慎重地发展党员。随着清算分地斗争的开展,各省发展党员的数量很快增加。到1946年10月,黑龙江省发展党员2566名,建立了206个党支部。松江省、合江省发展党员8098名。由于各地要求入党的积极分子成分复杂,对发展党员的条件掌握不严,甚至集体入党,致使发展的部分党员不合格,甚至造成严重的组织不纯。
1946年10月30日,东北局针对建党中出现的一些问题,发出《关于积极发展党员与建党的指示》。指出:“党的发展不能和平地发展。必须在群众斗争中吸收真正有阶级觉悟、勇敢积极的、为人正派的、富于自我牺牲精神的积极分子入党,建立党的组织。”发展党员的对象是工人、雇农、贫农及革命知识分子。强调发展新党员在注意考察表现的同时,尤其须注意阶级成分和历史是否清楚。并提出“对已吸收入党者,必须严格审查,必要时予以洗刷,以保持党的纯洁性”。北满各省委按照东北局的指示,在煮“夹生饭”运动中对新党员进行了审查,重新登记,清除了混入党内的坏分子。仅松江、合江两省就清洗1100余人,基本解决了党员成分不纯的问题。与此同时,各省结合煮“夹生饭”运动、“砍挖”运动大量发展党员,并注意严密发展党员的步骤,注重发展党员的质量。至1947年10月,北满各省发展党员工作取得很大成绩。黑龙江省党员发展到5285人,其中农村党员3758人;全省建立党支部309个,其中农村支部247个。松江省党员发展到5000人,建立党支部352个;合江省仅10月至11月就发展新党员1580人,全省党员总数达到3665人。
为加强党的建设,根据中共中央和东北局的统一部署,北满各省从1947年12月至1948年1月进行了整党。整党的重点是关内来的党员干部及抗联的党员干部。从省委整起,工作团干部由贫雇农大会或代表会审查。整党主要是整思想、整作风、整生活。要求以刘少奇在全国土地会议上的报告和中央各项指示为依据,进行一次有系统的党内思想斗争。反对那些没有群众观点,没有阶级观点的地主富农思想、自由主义、两面派、官僚主义、和平享乐、贪污腐化等现象,展开批评与自我批评。在整党中,党员在学习文件的基础上写反省笔记,写自传,查工作。老党员重点检查到东北后的工作作风,新党员着重于查历史、查思想、查作风、查生活,提高对形势任务和党的政策的认识水平。北满各省整党于1948年1月基本结束。这次整党解决了党内思想、组织和作风不纯的问题,党员普遍受到一次教育。
为进一步加强党的组织建设,在平分土地运动中吸收一批积极分子入党,东北局于1947年12月在北满省委书记联席会议上,提出了公开的积极发展党员的方针。1948年3月,东北局进一步明确指出:“建党的重点应放在基本区中工作较好、人多地肥的区域,基本区党的组织一般应公开。”要采取“自报、公议、党批准”的办法发展党员,即经过相当的思想酝酿过程后,愿入党者在贫雇农大会上作报告,经过群众讨论审查,最后由当地党委按照党章规定的手续,经个别介绍、个别审查、个别吸收入党。党员发展的对象着重吸收工人、雇农、贫农和革命知识分子,并应注意吸收妇女党员。要求各地党委在一两个地区试办,取得经验后加以推广。北满各省自1948年1月开展了公开建党工作。
合江省是公开建党较早的地区之一。1947年12月,合江省委在全省各县党的干部会议上传达了东北局公开建党的指示,要求各地有重点地慎重地在贫雇农已充分发动起来的村子进行公开建党试点,取得经验。1948年2月,全省公开建党有重点地扩大到30%的工作较好的地区。到4月上旬,全省新发展党员2416人,占全省党员的43.8%;新建支部192个,占全省支部总数的38.6%。之后,合江省委两次召开各县委组织部长会议,研究解决公开建党中出现的问题,提出在公开发展党员的同时,加强教育巩固工作。至1948年12月,全省15个县的党员数发展到16603人,其中女党员2730人;农村支部1170个,占全省行政村的77%强。党的组织在合江普遍建立起来。
嫩江省首先在讷河、甘南、富裕等县进行了公开建党试点,取得经验后逐步推开。各县把公开建党与大生产运动结合起来,公开发展了一批积极分子入党。至1948年7月,新发展党员4388人,全省党员总数达到16524人。但各县发展党员很不平衡,半数以上的村屯还没有建立党的组织。1948年8月,嫩江省委召开全省第一次组织工作会议,总结了公开建党的经验,确定了有准备、有领导、有重点、积极地公开建党的方针。要求各地采取“自报、公议、党批准”的办法公开建党,并提出城市建党的重点放在工厂、学校。此后,全省公开建党工作普遍开展起来。至1948年末,全省新发展党员5074人,建立农村支部250个,在工厂、学校、街道建立支部38个;全省党员总数达到42960人,其中女党员4875人,农村党员33404人,工厂、街道、学校党员2620人;全省共建有党支部2798个,其中农村支部2215个,占行政村总数的89%。
黑龙江省公开建党工作从1948年4月开始。当年6月1日,省委组织部关于《加强生产运动中建党工作的指示》下发后,公开建党试点工作逐步铺开。在7月全省县委书记联席会议上,省委制定了《组织建设纲要》,推动了公开建党试点和培训组织员工作。在取得经验的基础上,自10月15日开始,全省公开建党工作有领导有计划地开展起来。到1948年12月,全省共发展新党员9768人,使党员总数达到18903人;共建立党支部1325个,其中农村支部1029个,占行政村总数的50%。
松江省公开建党工作自1947年12月在工作较好地区首先开展起来。平分土地运动中,全省发展新党员700人,建立支部108个。1948年4月以后,各县普遍进行了公开建党试点。7月,松江省委召开各县委组织部长、宣传部长联席会议,提出建党工作的具体任务,并随后普遍举办了党员训练班,培训了大批组织员,全面开展了公开建党工作。至1948年末告一段落,期间共发展新党员9000余人。
在此期间,城市公开建党工作也开展起来。1948年7月,经东北局批准,哈尔滨市的党组织开始公开。齐齐哈尔、牡丹江、佳木斯等市及铁路、矿山企业党组织也相继公开,并进行公开建党。仅据哈尔滨市1949年3月统计,全市发展新党员1400余人,党员总数达到4231人,建立党支部269个。
1949年,北满各地公开建党工作转入以巩固党的组织和教育提高党员为主。各地通过开办党员训练班,建立健全支部生活制度,加强支部建设,加强对党员的教育,发挥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
北满各省公开建党,在党的建设史上具有重大历史意义,标志着党的发展已经有了一定的基础,党在人民群众中已经扎下了根,从而保证了土地改革、发展生产和支援解放战争等各项斗争的胜利。
二、民主政权建设
(一)调整政权组织设置,适应战争形势需要
1946年9月,北满面临着国民党军队进攻的严峻形势,抽调大批干部下乡建立牡丹江后方根据地已成为当务之急。9月24日,东北政联第五次会议决定撤销绥宁省,设置东北政联直属牡丹江专区,绥宁省政府改组为东北政联直属牡丹江行政督察专员公署,任命张静之为专员。10月7日,绥宁省临时参议会召开会议,传达了东北政联的命令。10月8日,牡丹江专员公署开始办公。与此同时,根据东北局指示和东北民主联军总部命令,中共绥宁省委改为牡丹江地委,绥宁军区改为牡丹江军分区。
为适应战争形势的变化,东北政委会于1946年12月30日决定黑龙江、嫩江两省合并。1947年1月7日,东北政委会常委会第13次会议决定合并黑龙江、嫩江两省政府为黑龙江、嫩江联合省政府,任命于毅夫为省政府主席,杨英杰为副主席。2月2日,黑嫩两省行政委员、驻会参议员及省政府各厅、处、局长在齐齐哈尔嫩江省政府大礼堂举行联席会议,传达东北政委会关于两省合并的命令。会议一致通过定名为黑龙江嫩江联合省(简称黑嫩省),成立黑嫩省政府,管辖1市5个专员区3旗38县。2月4日,黑嫩省政府正式开始办公。
与此同时,根据西满分局的指示,撤销黑龙江、嫩江两省委,以原黑龙江省委为基础组建西满分局一地委,地委机关驻北安;以原龙南地委为基础组建西满分局三地委,地委机关驻望奎;原黑河地委改为西满分局五地委,地委机关驻黑河;以原嫩江省委为基础组建西满分局二地委,地委机关驻富拉尔基;以原嫩江省四地委组建西满分局四地委,地委机关驻肇州。齐齐哈尔市委由西满分局直接领导。同时,根据西满军区的命令,黑龙江、嫩江两军区撤销,成立西满军区第一、二、三、四、五军分区,齐齐哈尔卫戍司令部直属西满军区领导。
1947年7月,随着东北民主联军夏季攻势的胜利,东北解放区不断扩大。为组织力量开辟新区工作和充实前线,东北局于7月27日决定“西满仍恢复龙、嫩两省单位”。9月16日,东北政委会第28次常委会通过决议,黑嫩联合省政府重新划分为黑龙江省政府和嫩江省政府。恢复黑龙江、嫩江两省原建制。9月17日,嫩江省政府正式成立,于毅夫任主席,顾卓新任副主席。9月22日,黑龙江省政府在北安开始办公,范式人为主席,杨英杰为副主席。与此同时,成立中共黑龙江省委,王鹤寿任书记;成立中共嫩江省委,刘锡五任书记。黑龙江军区、嫩江军区也相继恢复,叶长庚、王明贵分别任司令员。
为便于统一领导牡丹江专区和合江省东安专区的工业建设,东北政委会于1947年8月18日发布命令,决定将两区合并成立牡丹江省,任命张静之为牡丹江省政府副主席代理主席。牡丹江省辖1市13县。此时,中共牡丹江省委、牡丹江军区也相继成立,何伟代省委书记,刘子奇任军区司令员。1948年7月9日,为抽调大批干部到新解放区工作,东北政委会决定撤销牡丹江省建制,牡丹江地区1市7县归松江省管辖,东安地区6县划归合江省管辖。7月13日,牡丹江省政府撤销,中共牡丹江省委、牡丹江军区也随之撤消。
1948年11月,东北全境解放;次年春,新区土地改革基本完成。此后,东北地区各级党组织和各级政府压倒一切的中心任务转变为进行经济建设,建立新民主主义的经济基础,巩固东北根据地,支援全国解放战争。为了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需要,东北行政委员会于1949年4月21日发布《重划东北行政区划并任命各省主席副主席令》,决定重划东北行政区域为6省4直辖市;同时,将各级政府冠以“人民”二字。据此,黑龙江省与嫩江省合并成立新的黑龙江省,省会为齐齐哈尔市,下辖1市41县(旗);松江省与合江省合并成立新的松江省,省会为哈尔滨市,下辖4市32县;哈尔滨市改为松江省省辖市。5月11日和5月15日,松江省人民政府和黑龙江省人民政府先后成立,冯仲云、于毅夫分任两省政府主席。同时,成立新的中共松江省委,张策任书记;成立新的中共黑龙江省委,张启龙任书记。
(二)改造政权
1945年11月,从关内解放区来的干部和本地抗联干部一起,开始自上而下地接收政权,相继建立了黑龙江、嫩江、合江等省政府和各市、县民主政府,使民主政权建设有了一个初创的局面。但由于干部缺乏,伪满职员全部留用,有的县还保留了伪满的机构。各级政府成立后,就着手进行政权的改造工作。1946年6月,张闻天到合江后,立即纠正原来建政思想的错误,坚决镇压了窃踞省政府要职的大汉奸王禹,撤换了一些伪满的官吏。省政府清除了绝大部分伪满职员,县政府清除了一部分伪满职员。
1946年10月1日,东北政委会发出《对目前政权工作的指示》。指出,“必须完全废除敌伪封建统治的组织机构,代之以人民所需要的民主的组织机构。扫除官僚衙门脱离群众的一切恶习,建立人民的民主的朴素踏实的作风。对于旧公务人员应主动地坚决地洗刷其中一切不易改造或不能为人民服务的分子”,要求省、市、县各级政权的改造于半年内基本完成。在东北局、东北政委会的领导下,北满各省、市、县政权改造工作进一步展开。嫩江省政府大批清洗了伪满职员,省政府干部编制精简到70余人,加上其他警卫、勤杂人员共250人。黑龙江省政府多次审查行政人员,到1946年10月,留用的原伪北安省公署70多名官吏只剩下十几人,黑龙江省政府全部人员共80人。松江省政府1946年5月接收政权时,省直属各部门有六七百名旧职员,经过洗刷,将旧职员裁减到10余人。哈尔滨市政府将原来接收的9个局改为6个局,并对旧职员进行洗刷,到1946年末,市政府由1200余人减到290人,其中尚有旧职员110余人。北满各省县级政权原有伪满职员300至500人不等,经过洗刷,一般留任旧职员30至40人。对一些留任的职员,组织他们学习政治,参加训练班和民运工作队,改造其思想和作风。到1946年末,各省县以上改造政权工作基本完成,克服了过去文牍主义的官僚习气,转变了工作作风,密切了政府和人民群众的联系。
随着土地改革运动的开展,城市和农村基层政权也得到改造。哈尔滨、齐齐哈尔、佳木斯等市废除了保甲制,建立了街政权。农村政权一般由农会所取代。
(三)村选建政
1948年7月2日,东北政委会发出《关于准备建政工作问题的指示》,指出:“在土地改革业已完成地区,应即着手准备建政工作”,把建立基层政权组织作为工作重点,要求每省组织3至5个工作小组进行村选试点。同月,东北行政委员会在哈尔滨召开第二次行政会议,要求各省把建政工作作为秋后一个时期的重要工作。北满各省贯彻这次会议精神,从10月至11月分别派出工作组在汤原、林口、龙江、宾县、海伦等30多个县进行了村选试点,为全面建政提供了经验。1949年1月25日,东北政委会发出通知,要求春耕前完成村选。北满各省加强对村选的领导,并培训了大批建政干部,于1949年2月全面开展了村选工作。村选的步骤和主要做法:一是广泛宣传动员,提高群众参政意识,动员群众积极参加建政。二是成立选举委员会,负责办理公民登记、审查公民资格、召开选举会议、监督选举等事宜。三是投票选举人民代表。选举以公民小组为单位,首先对候选人进行充分酝酿讨论,然后进行选举。选举方法一般为口头、投豆、投票3种。四是召开首届人民代表会议,选举村政府委员会和正副主席;讨论全村生产计划和经常制度,制定村民公约。至3月末,北满各省村选工作基本结束。
经过村选建政,广大农村建立了以劳动人民为主体的政权形式,实现了人民群众当家做主。
三、群团组织的建立
(一)建立省、市工会
1946年10月,哈尔滨市首届工人代表大会召开,选举产生了哈尔滨市总工会第一届委员会,正式成立了哈尔滨市总工会。1948年5月,又举行了哈尔滨市第二届职工代表大会。大会决定哈尔滨市总工会改为哈尔滨市职工总会,选举产生了市职工总会第二届委员会。市工会组织的建立,推动了全市工会工作和工会组织建设。据1948年统计,全市公私营业共有549个分工会,会员达68132人,比1946年扩大了3倍。
1948年5月,黑龙江省已建立基层工会组织179个,会员3.5万人,为建立省工会奠定了基础。6月2日至10日,黑龙江省第一届职工代表大会在北安省政府礼堂召开,选举产生了省职工总会执行委员会,正式成立了黑龙江省职工总会。
1948年8月,全国第六次劳动大会在哈尔滨召开,推动了各省工人运动的发展。10月20日至28日,松江省首届职工代表大会在阿城召开,选举产生了省职工总会第一届执行委员会,正式成立了松江省职工总会。据1948年统计,全省共有工会组织55个,会员发展到36533人。同年12月15日至18日,合江省首届职工代表大会于佳木斯召开,选举产生了省职工总会第一届执行委员会,正式成立了合江省职工总会。是时,全省已建立工会组织218个,会员达2.3万人。1949年5月,合江省职工总会并入松江省职工总会。
1949年5月3日至11日,嫩江省首届职工代表大会在齐齐哈尔市民众教育馆召开,选举产生了省职工总会第一届执行委员会,正式成立了嫩江省职工总会。同月,随着黑嫩两省合并,嫩江省职工总会与黑龙江省职工总会合并为新的黑龙江省职工总会。
各省工会组织成立后,认真维护职工利益,加强对职工的教育,培训输送工人干部参加工厂的管理和政权工作,领导职工开展生产立功运动,在开展生产、支援战争中发挥了积极作用,涌现了一大批劳动模范。
(二)建立省、市青年团组织
1946年6月,中共中央青委常委、东北局青委书记蒋南翔到哈尔滨开展青年工作,组织青年参加青年自学会、青年俱乐部和青年之家活动。青年学生思想觉悟不断提高,建立青年进步组织的条件逐步成熟。同年8月11日,正式成立了哈尔滨市民主青年联盟(简称民青)。1947年4月,哈尔滨民主青年联盟召开了第二次代表大会,大会决定将哈尔滨民主青年联盟改名为东北民主青年联盟。至当年8月,民青盟员发展到3500人,建立了43个总支、支部,其中哈尔滨有15个支部,盟员2000人。为适应青年政治上进步的要求,东北局青委决定在此基础上建立毛泽东青年团。经过试点,于1947年12月29日在哈尔滨电车厂建立了东北解放区第一个毛泽东青年团团部。1948年4月18日,东北民主青年联盟召开第三次代表大会,通过了“五四青年节”成立哈尔滨毛泽东青年团的决议,并成立了毛泽东青年团哈尔滨市筹委会,审查民青盟员转团事宜。5月4日,正式成立了毛泽东青年团哈尔滨市团部。10月12日,毛泽东青年团哈尔滨市团部改为新民主主义青年团哈尔滨市委员会。1949年1月1日,中共中央发出《关于建立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的决议》后,为进一步加强团的建设,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哈尔滨市第一次代表大会于3月15日至18日在兆麟电影院召开,选举产生了第一届执行委员会,正式成立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哈尔滨市委员会。
在此期间,松江、嫩江、合江等省建团工作也取得很大成绩,建立了新民主主义青年团齐齐哈尔市团部、佳木斯市团部。据1948年12月统计,嫩江省有19个县市成立了团的组织,发展团员3000余人;松江省建立了27个分团,38个支团,16个团小组,团员2000余人;合江省发展团员1400余人。松江、嫩江、合江3省分别成立了团省委筹委会。由于1949年5月松江省与合江省合并、嫩江省与黑龙江省合并,3省团省委都没有建立起来。
1949年9月14日至18日,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黑龙江省首届团员代表大会在齐齐哈尔市召开,参加会议的代表361人。大会选举产生了第一届委员会,正式成立了青年团黑龙江省委。据9月统计,全省已发展团员318242人,建立了15个团委,25个团县筹委,794个团支部,2637个团小组。
青年团是一支朝气蓬勃的青年突击队,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各省市团组织带领广大团员青年积极学习政治、文化、技术,参军参战,参加土改和各项生产建设,做出了很大成绩。
(三)省、市妇女组织的成立
在反奸清算斗争中,哈尔滨妇女开始发动起来,政治觉悟不断提高。为加强妇女工作,哈尔滨各界妇女300余人于1946年9月15日召开大会,选举产生了第一届执行委员会,正式成立了哈尔滨市各界妇女联合会。1949年1月,哈尔滨市第二届妇女代表大会召开,选举产生了第二届执行委员会。4月,哈尔滨市各界妇女联合会改为哈尔滨市民主妇女联合会。
1949年1月,松江省在各县建立妇女联合会的基础上,召开了松江省第一次妇女代表大会,选举产生了松江省民主妇女联合会第一届委员会,正式成立松江省妇女联合会。
1949年2月,合江省民主妇女联合会建立。1949年5月,合江省与松江省合并,合江省妇联并入松江省妇联。在此期间,黑龙江、嫩江两省妇女工作也全面开展起来,分别成立了省妇联筹委会,各市、县建立了妇女联合会。
各省、市妇联组织带领妇女积极参加生产、支前、劳军等各项工作,为东北解放战争的胜利做出了积极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