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整风运动和反右派斗争
第二节 整风运动和反右派斗争
一、全党整风运动
1957年,由于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的胜利完成和第一个五年计划取得巨大成功,中国共产党和全国人民面临着全面建设社会主义强国的任务。为了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克服官僚主义、宗派主义和主观主义,更好地团结广大人民群众克服各种困难,推进社会主义建设,中共中央于4月27日发出《关于整风的指示》。中共黑龙江省委根据中央的指示,于5月1日召开省委紧急扩大会议,决定成立以欧阳钦为首的省整风领导小组和整风办公室,要求各部门都成立整风领导小组,由主管书记和常委分工负责。5月13日,省委发表了《执行学习中央关于整风运动的计划》,省直机关、哈尔滨市直机关和文教科研单位首先开始整风。随之整风运动在全省范围内分期分批的开展起来。
这次全党整风的主题,是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由于国内的敌我矛盾已经基本解决,层出不穷的人民内部矛盾日渐显现和突出。这些矛盾,通过或者联系到人民群众同他们的领导者即人民政府和执政的共产党之间的矛盾而集中表现出来。解决这些矛盾,从思想教育的角度来说,一方面是教育担任领导职务的共产党员、政府工作人员、经济和文化机关工作人员,认真听取群众的批评意见,努力克服脱离实际、脱离群众的主观主义、宗派主义、官僚主义作风;另一方面是要教育群众提高觉悟,提倡以集体利益和个人利益相结合为原则的社会主义精神。前者是矛盾的主要方面,全党整风就是着重从这一方面来解决人民群众同领导者之间的矛盾,并且学习在由革命转入建设的新形势下如何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新课题。
中共黑龙江省委根据中央关于整风的指示精神,要求在整风中首先学习好文件,重点学习毛泽东《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和《在全国宣传工作会议上的讲话》。然后,领导干部主动检讨,干部、职工采取“大鸣、大放”的形式,揭露批判领导机关、领导干部在处理人民内部矛盾、贯彻执行党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长期共存,互相监督”方针和勤俭建国方针等方面的问题,以及官僚主义、宗派主义和主观主义等问题。在整风中,省委主要领导带头,全省各级党组织的负责人,都亲自下乡、下厂和社员、工人一起劳动,听取意见,对揭发出来的工作中的严重缺点、错误,采取边整边改的方法,使整风见到成效,使工作面貌有所改观。5月中旬以后,各地的整风运动和反右派斗争结合进行。
8月8日,中共中央发出《关于向全体农村人口进行一次大规模的社会主义教育的指示》。8月17日,省委召开部分地委、县委书记、县长和农业社主任会议,对全省农村进行大规模的社会主义教育进行部署,并发出《关于贯彻执行<中共中央向全体农村人口进行一次大规模的社会主义教育的指示>的指示》,指出,这次社会主义教育,就是农村的整风运动。决定立即有领导、有次序地向全省农村人口进行一次大规模的社会主义教育。农村整风主要围绕农业合作社的优越性、粮食及其他农产品的统购统销是否正确、怎样看待工农关系和城乡关系、实行镇反和革命法制是否正确和必要等内容。省委成立了农村整风运动办公室,组织5万多名干部下乡,指导农村整风运动。
农村人口的社会主义教育,同样采取大鸣、大放、大字报、大辩论的方式进行。全省共有9135个农业生产合作社普遍地对粮食统购统销等问题进行大辩论,参加辩论的人数有600万人,占农村人口的60%多。在100多个乡社还进行了以整改为中心,以农业社的经营方针、管理形式、社的领导权以及经济互利等为内容的生产合作大辩论。
农村整风运动提高了农民群众的社会主义觉悟,改进了基层干部的工作作风和思想作风,推进了增产节约、粮食工作和征购粮工作,促进了农业生产合作社的巩固;但有的地方也发生了思想教育工作不够或出现过火斗争的偏差。农村整风运动到1957年底基本结束。
1957年9月12日,中共中央发出《关于在企业中进行整风和社会主义教育运动的指示》。省委立即对工交企业整风进行了部署。企业整风主要以改进领导作风、改进企业管理为中心,进行大鸣、大放,边整、边改。第一批开展整风的666个工交基建企业,有50多万职工参加。各企业通过大字报等形式,共提出367万多条意见,各企业领导听取群众意见,主动检查,边整边改,从而调动了工人和干部的积极性,劳动纪律普遍好转,生产难关不断突破,增产节约形成风气。第二批工交基建企业整风运动有20多万名职工参加,在1958年进行。在企业整风中,省委总结了建华机械厂、庆华工具厂、华安机械厂干部参加劳动、工人参加管理和业务改革的经验,概括为“两参一改”。11月3日,省委在齐齐哈尔召开现场会议,推广这一经验(后来加上领导干部、工人和技术人员三结合,称为“两参一改三结合”),全省工交企业整风到1959年基本结束。
县级机关和中小学校的整风运动从1957年10月份开始,全省5.9万名中小学校教师参加整风运动。各系统整风运动进行中期即转入反右派斗争。
在全党整风过程中,黑龙江省委和各级党组织诚心诚意通过整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包括人民群众同领导者之间的矛盾,克服党内不良倾向,加强党和人民的团结,整风运动取得了明显的成绩。
二、反右派斗争
整风运动采取了“四大”的形式,即大鸣、大放、大字报、大辩论,但在整风运动中有少数人利用“四大”,向党向社会主义进攻。根据中共中央5月17日《关于大鸣大放,充分暴露右派分子的指示》,从5月中旬到6月10日的一段时间内,中共黑龙江省委统战部、宣传部等单位分别召集民主党派负责人和无党派民主人士、工商联、大专院校、新闻、出版、文艺、音乐、美术等各界代表举行座谈,在座谈会上大多数人对党提出了许多正确的、善意的批评,但也有极少数人打着帮助共产党整风的旗号,向党向社会主义发起猖狂的进攻,攻击“共产党骑在人民头上”,提出“公方代表撤出公私合营”等等,妄图改变社会主义制度,取代共产党的领导。为此,省委提出要在党内党外、机关、企业、学校除工人外,全面发动大鸣大放,充分暴露右派面目,标志着整风的指导思想开始发生变化,运动的主题开始由正确处理人民矛盾转向对敌斗争,由党内整风转向反击右派。6月8日,中央发出组织力量反击右派分子进攻的党内指示,同日《人民日报》发表《这是为什么?》的社论,一场全国规模的群众性的疾风暴雨式的反击右派运动迅猛地开展起来了。黑龙江省委在当时的形势下,认为黑龙江省“鸣放”得还不够,决定各大专院校、民主党派、文化艺术界、科技界和各机关,要抓紧时间,集中力量,深入开展大鸣大放,因而继续召集各种形式的座谈会,大鸣大放,同时,具体布置反击右派分子的问题。6月13日,省委召集第85次常委会议,决定反击右派分子的进攻。省委认为,对于右派分子反党反社会主义言论的反击,必须划清界限,明确是非,具体分析,以理服人,错多少批判多少,对于右派中少数核心分子要坚决打击,使其在群众中陷于孤立;对于一般右派,可批判其错误言论和观点,对他们进行争取分化。6月27日,省委召开地、市委书记会议,决定在工矿企业和大专院校广泛开展反击右派分子斗争的教育。从此全省正在开展的整风普遍转入反右派斗争,并认为资产阶级右派和人民的矛盾是敌我矛盾,是对抗性的不可调和的你死我活的矛盾。黑龙江省各大城市人民群众纷纷集会,声讨右派分子的反党罪行,表示坚决拥护共产党,保卫社会主义。哈尔滨市1000多名劳动模范、先进生产者也举行集会,痛击右派分子,并向全市工人提出:“要以实际行动,粉碎右派分子企图推翻共产党领导,破坏社会主义建设的阴谋诡计。”
7月24日,黑龙江省按中共中央统战部《关于划分左、中、右的标准的建议》,对党外人士,包括非党处长以上的实职干部、工程师、技师、主治医师、高等学校讲师以上人员、民主党派人员、省人民委员、省人民代表、政协委员等进行了排队,紧接着省委又提出划分右派分子的7条标准。右派分子的标准就是看是否反对党的领导,是否反对社会主义。不论他的发言如何尖酸刻薄,只要他在实际上承认党的领导,拥护社会主义,就不是右派,反之就是右派;对那些有个别右派观点或受右派思想影响和讲了一些带有右派色彩的话的人,是属于思想认识问题,需要进行说服教育,做争取和团结的工作;对一些给领导和工作提了一些意见,虽然意见偏激,有牢骚和怨言,这些同志更不是右派。并且要求各单位在确定右派分子时,一定要实事求是,认真慎重,不要扩大化。但在“左”倾思想占领导地位的情况下,反右斗争还是犯了扩大化错误。全省各地在反击右派分子的斗争中,把许多人在整风中对党提出的善意批评建议,以至属于具体工作中的意见和学术观点问题,当作借整风之机向党进攻的反党反社会主义言论,予以批判,并把这些人定为右派分子,在斗争方式上也出现了打人骂人、逼供诱供、“车轮战”等情况。
10月24日至31日,中共黑龙江省委召开一届六次全会,贯彻中共八届三中全会精神。会后,黑龙江省在县一级党政机关和城乡中、小学校教员中,也开展了反右派斗争。由于对阶级斗争形势估计过于严重及不适当的追求划定右派的比例数字,使被划右派分子数字不断上升,对县级机关反右派斗争,省委规定右派分子的比例控制在职工总数的3%,但实际进行中划定了4273名右派,比例高达6.3%。
对于被定为右派分子的,在运动后期组织处理中,受到了严重的惩罚:党员一律开除党籍,团员开除团籍;干部降职降薪,甚至开除公职,监督劳动;大学生有的留校察看,有的被开除学籍,劳动教养。全省省、地、市级机关,大专院校、民主党派、文化艺术界、科技界、工矿企业等单位的反右派斗争到11月末基本结束,此后转入整风运动的整改阶段。
黑龙江省直机关第一批开展整风的单位总人数19.32万人,定为右派分子的2068人,占1.07%;民主党派定为右派分子的116人,占民主党派成员总数的5.81%,占参加整风运动人数的10.3%;中、小学教职员中被定为右派分子的3375人,占教职员总数的5.57%。全省被定为右派分子总数达11586人。
正如中共中央《关于建国以来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所指出的:“在整风过程中,极少数资产阶级右派分子乘机鼓吹所谓‘大鸣大放’向党和新生的社会主义制度放肆地发动进攻,妄图取代共产党的领导,对这种进攻进行坚决的反击是完全正确和必要的。”邓小平在对这份决议的意见中讲得也很明确:“1957年反右派斗争还要肯定。三大改造完成以后,确实有一股势力、一股思潮是反社会主义的,是资产阶级性质的。反击这股思潮是必要的。我多次说过,那时侯有的人确实杀气腾腾,想要否定共产党的领导,扭转社会主义方向,不反击,我们就不能前进。错误在于扩大化”①黑龙江省同全国一样,反右派斗争犯了严重扩大化的错误。在被定为右派分子的人员中,有的是长期同党合作的朋友,其中有不少是有才能的知识分子,使许多同志和朋友因反右扩大化而长期遭受委屈、压制和不幸,使他们不能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发挥应有的作用,也给黑龙江省和国家的经济、文化建设带来了很大的影响。
黑龙江省从1959年国庆节后,根据中央指示开始了右派摘帽工作。1959年和1960年全省分两批共为2461名右派分子摘掉右派帽子。1961年到1964年,又分别为5488名右派分子摘掉了右派帽子。直至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才对所有错划的右派分子彻底平反,恢复名誉,并重新安排了工作。
①《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29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