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四节 开发“北大荒” 开发大庆油田 开发大兴安岭

第四节 开发“北大荒” 开发大庆油田 开发大兴安岭


  一、十万官兵开发“北大荒”

  黑龙江省地域辽阔,可垦荒地很多。从1947年就在荒原上开垦荒地,建立农场,至1955年包括荣军农场和二师农场在内,已有农场54个,耕地336万亩。1956年铁道兵1.7万人开赴黑龙江建设农场,至1957年,全省已有国营农场72个,耕地面积879.2万亩。
  1958年1月24日,中共中央发出《动员十万转业官兵参加生产建设》的指示。3月20日,中共中央八届二中全会通过《关于发展军垦农场的意见》,指出:“军垦既可以解决军队复员就业问题,又可以促进农业的发展,在有些地区还可以增强国防和巩固社会治安。因此,在有大量可垦荒地、当地又缺乏劳动力,又有复员部队可调的条件下,应该实行军垦。”
  当时兼任农垦部部长的王震将军认为黑龙江地广人稀,又有了铁道兵农垦局经验,可以接收大批转业官兵兴办军垦农场。1958年3~4月,人民解放军各军、兵种,包括机关、部队、军事院校的转业军人,从全国各地向黑龙江进发,开赴铁道兵农垦局所在密山地区和新成立的合江农垦局所在的萝北地区。按照部署,转业到黑龙江的官兵共81500人,连同随行军属、部队非军籍的工薪制职员、未成年的军人子弟、军队下放“右派”以及闻讯而来的青年学生等,号称“十万”。在转业军队中,有参加长征的老红军,有身经百战的师、团指挥员,有战斗英雄、先进模范等,党、团员占85%以上,排以上干部6万人,营以上干部1200人,其中7个预备师、两个预备区医院和志愿军后勤部所属两个兽医院。他们不计名利,唱着“一颗红心交给党,英雄解甲重上战场”的战歌,进军“北大荒”。成千上万的人马在同一时间从祖国各地汇集东北边陲,之后又兵分百路,徒步行军,分赴各处,建点开荒。这在黑龙江开荒建场历史上是空前的。
  十万转业官兵满怀豪情向荒原开战。在虎熊出没、狐兔为家的茫茫荒原上,在极端艰苦的条件下,他们发扬“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南泥湾精神,继承了人民军队艰苦奋斗、排除万难的光荣传统,按照“边开荒、边生产、边建设、边积累、边扩大”的“五边”方针,风餐露宿,披荆斩棘,踏查布点,拓荒建场。这次开发的规模、形式是前所未有的,后来通称“十万官兵开发北大荒”。
  由于转业官兵和农场职工的共同奋斗,黑龙江的农垦事业获得巨大发展。据1960年统计,黑龙江省境内形成地方国营和中央直属农场两大农场系统,五大农场群:即嫩江、讷河的九三农场群;甘南的查哈阳农场群;北安的赵光农场群;德都的劳改农场群;密山、虎林、宝清、饶河等县境内的军垦农场群;富锦、集贤、萝北等县境内的农场群。农场总数达到92个,耕地面积1767万亩,人口达到52万多人。
  “北大荒”的开发,使全省农垦事业出现了一个新的局面。中共黑龙江省委和省人民委员会对农垦工作和国营农场工作进一步加强了领导,提出了“一业为主,多种经营”的方针,向农、林、牧、副、渔业和工业多方面发展;在实现机械化方面,提出一系列两条腿走路方针;在经营管理方面,引进工业战线“两参一改三结合”的经验。黑龙江省垦区的大力开发建设,促进了全省经济和社会的全面发展。1960年与1957年相比,耕地面积增加了近558万亩,增长63%;生产队增加770个,增加101%;联合收割机增加了596台,增长75%;拖拉机增加1981台,增长91%;汽车增加396台,增长67%;粮豆总产量和生产总值也大幅度增长。粮豆总产量1957年为2.7亿元,1958年增加到3.6亿元,1960年增加到5.4亿元,总产量增加了5亿多公斤,生产总值增加2亿多元。经营亏损由4543.8万元,转为盈利546万元。多种经营为国家增加了农牧产品出口量。1959年到1960年,仅据合江农垦局统计,两年就出口猪肉1517吨,禽肉191吨,蛋134吨。垦区由过去单一经营粮食和畜牧,向农、林、牧、副、渔和工业多方面发展。到1960年,工副业总产值已占农场生产总值的60%。
  到60年代初,黑龙江垦区已开始建设成为农场布局广泛、机械化水平高、农业和各业协调发展,管理水平、体制比较完善,干部队伍素质较强的国家重要商品粮基地。昔日“北大荒”,开始变成“北大仓”。

  二、开发大庆油田

  黑龙江省的石油工业是1959年发现大庆油田开始起步的。
  50年代初期,国家地质部、石油工业部根据“陆相生油”的理论,先后在松辽盆地勘查石油。1959年9月26日,在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10周年大庆前夕,位于肇州县大同镇的1口探井——松基三井喷出了工业油流,为庆祝松基三井出油,省委将大同镇改为大庆镇,油田命名为大庆油田。从此,大庆这个光辉的名字作为中国石油工业突飞猛进的标志,闻名于世界。
  1959年10月23日,中共黑龙江省委向中央提出《关于大力开发石油资源发展油田工业的报告》,建议统一石油勘探队伍,将油田开发的配套建设列入国家计划。1960年2月13日,石油工业部向中央提出《关于东北松辽地区石油勘探情况和今后部署问题的报告》,建议集中兵力,开展一场声势浩大的开发大庆油田的石油会战。2月22日,中共中央、国务院批准石油工业部的报告,从玉门、新疆、青海、四川等石油系统的37个厂、矿、院校,抽调由主要领导带队的精兵强将,共有几十个优秀钻井队,几千名科技人员,自带设备,开赴大庆会战;万名退伍解放军战士和3000名转业军官也分别从沈阳部队、南京部队和济南部队开赴大庆;中央机关各部门和黑龙江省支援会战的干部、工人陆续到达大庆。到4月底,参加会战的队伍达4万多人,设备达40万吨。5月1日,石油工业部在萨尔图召开万人大会,宣布开发大庆油田大会战全面开始。从此,新中国石油工业走向崛起之路。
  大庆石油会战是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进行的。会战地区荒原一片,人烟稀少,几万人的会战队伍,吃、穿、住、行都有很多困难。当时又正值国家三年严重困难时期,粮食极端困难,副食和蔬菜也十分缺乏。特别是冬天,冰天雪地,零下30多度,各种条件更加严酷。广大会战职工凭着要甩掉石油落后帽子,要高速度、高水平拿下大油田,赶超世界先进水平,为国争光的志气,以不怕苦、不怕死、不为名、不为利的精神,工作不讲条件好坏,不计时间长短,不讲报酬多少,不分职务高低,不分份内份外,不分前线后方的精神,面对滴水成冰的严冬,喊出“不怕地冻九尺雪成山,石油工人无冬天”的战斗口号,克服重重困难,不断取得石油会战的节节胜利。
  从会战开始,黑龙江省就担负起支援大庆油田开发的繁重任务。1960年2月13日,省委常委会讨论支援石油大会战问题,确定对石油会战要贯彻“全力以赴,全力支援”的方针,要求各地区、各部门都要以积极的态度支援石油大会战。省委成立了支援石油会战领导小组,到3月底,领导小组召开6次有省、有关部门和地区负责人参加的支援石油会战的会议,具体安排各项支援任务。在省委、省人委的领导下,全省各条战线抽调大批干部和职工,组成公路、铁路、水源、电力、建筑、邮电等方面的建设大军,参加油田的基础设施建设。电力部门担负修筑大同镇的输电线路和1座年发电30万千瓦的发电站;邮电部门修筑以大同镇为中心同各井位连接的电话线路;水利部门开始迅速进行松辽嫩干渠的开发工作。为迅速培养石油工业科技人员,省委、省人委还帮助大庆油田建立了大庆石油学院和石油科学研究所。物资部门在安达县成立驻安达办事处,统一抽调1万多名职工支援油田建设,担负起大庆油田的物资供应工作。全省几乎每个县都给油田装备起1个或几个商业服务网点,商业部门密切配合,在油田大搞副食品生产,建立副食品生产基地和各种副食品加工厂。全省机械加工、文教、卫生、科学研究、公安保卫等部门也都为开发大庆油田作出了贡献。
  在极端困难和艰苦条件下,开发建设大庆油田在中国史无前例,缺乏经验。参加会战的领导干部、工程技术人员和广大石油工人,靠“两论”(毛泽东的《实践论》和《矛盾论》)指导,冲破重重困难,发出“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宁肯少活二十年,拼命也要拿下大油田”的豪言壮语,闯出了一条符合中国国情的石油勘探、开发的道路,高速度、高水平拿下了大庆油田。他们在实践中总结的“两论起家”、“三老四严”(当老实人、说老实话、办老实事;严密的组织、严肃的态度、严格的纪律、严细的作风)、岗位责任制以及“工农结合,城乡结合,有利生产,方便生活”的新型矿区建设的成功经验,对全国各条战线建设均有指导意义。在石油大会战中,锻炼和培养了一支有一定技术素质、组织严密、纪律严明、能吃苦耐劳、能打硬仗的石油工业队伍,涌现出大批无私奉献、忘我劳动的英雄和模范,“铁人”王进喜就是这支队伍的优秀代表。
  在石油大会战的极端艰苦年代,为改善职工的生活条件,1962年,大庆石油会战工作委员会根据刘少奇、周恩来关于石油企业兴办农副业生产的指示,组织领导会战职工开荒6.5万亩,耕地10万亩。当年收粮豆800万公斤,产菜1150万公斤,并在北安县兴建大型农场,作为大庆油田职工的生活基地。同时,把家属组织起来,参加集体生产劳动。1962年4月,钻井指挥部家属薛桂芳带领妇女走出家门,开荒种地,成为大庆家属参加生产劳动的先锋,很快家庭妇女参加生产劳动迅速扩及全油田。到1962年末,有3800多名家属参加劳动,办起托儿所、缝纫室、理发室、米面加工等服务业,成为大庆油田后勤工作的生力军。
  在党中央统一领导和黑龙江省各级领导和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援下,大庆油田开发工作进展迅速。1960年已完成钻井340口,钻井总进尺39.7万米,相当于旧中国42年(1907~1949年)总进尺的5.6倍;探清油田面积520平方公里;同时还在外围展开了勘探,并发现了新的工业油流。油田的各项附属工程建设也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修公路1000多公里、电话线路1000多公里、集油管线5000多公里,建成30多万平方米的房屋及其生产设施。原油日产达3000吨,月产达10万吨,这相当于当时经过几十年开发的玉门油田的生产水平。1960年6月1日,第一列满载大庆原油的列车开出萨尔图站,这一喜讯极大地鼓舞了全国人民。到1960年底,共生产原油98.5万吨,有57万吨运往全国各地,支援祖国的社会主义建设。此后原油产量继续上升,到1963年底,大庆油田已初具规模,当年原油产量达493万吨,占全国石油产量的67.8%。中国政府向世界庄严宣告,我国石油已经基本可以自给,中国人民使用“洋油”的时代即将一去不复返了。
  大庆油田的开发,结束了黑龙江省无石油的历史,为国家摘掉了“贫油国”的帽子。大庆油田的开发,使黑龙江省成为国家一个重要的石油工业基地,为中国石油工业的发展和全国的经济建设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三、开发大兴安岭林区

  大兴安岭林区位于黑龙江省最北部,地处大兴安岭山脉东北坡,东与黑河地区相连,西南与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盟为邻,北隔黑龙江与俄罗斯相望,地跨内蒙古、黑龙江两省区,总面积为84620平方公里。大兴安岭林区森林资源丰富,到处是未经开发的原始森林,盛产兴安落叶松、云杉、冷杉和樟子松等,被誉为“落叶松的故乡”,号称“绿色宝库”。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国家林业部曾经组织力量对大兴安岭林区进行综合性森林调查,但没有开发。1955年7月,中共黑龙江省委、省人民委员会决定在大兴安岭林区进行综合性营林事业建设,组建了由省、地(黑河)双重领导的大兴安岭建设委员会。至1955年在沿江建起呼玛、开库康、额木尔、漠河4个林管区,在森林腹地建起43个森林经营所,并修筑了部分公路和电话线路。
  1958年7月,在“大跃进”的形势下,黑龙江省委、省人委决定依靠本省力量,开发大兴安岭北坡林区,建立黑龙江省第二个林业基地。确定了以老局包新局办法在大兴安岭北坡建立11个林业局。9月13日,从全省各个林业局抽调800名干部和工人,作为先遣队进入林区,到达预定建局的地点,开辟场地,架设帐篷,准备锅灶等。随后,开发大军陆续到达大兴安岭地区。省委、省人委给大兴安岭新建局包括沿江林业局调入2200名干部,招收了大量合同工、支边青年和自流人员。至1959年大兴安岭北坡林区职工猛增到3.5万人。广大干部、职工和家属踊跃地投入到开发大兴安岭的热潮。他们一不等,二不靠,冒着冬季零下50多度严寒,靠着一双手,用斧、锯、锹、铲等工具,在林木丛生的山岭沟谷,披荆斩棘,筑路建房。经过两年多的开发建设,在北坡建立起12个林业局,64个林场,110多个居民点,建筑简易砖瓦房舍24万多平方米;修建了嫩江到漠河、三河站到塔河两条公路共733公里。塔河镇已初具规模,商业、粮食、银行、邮电以及饮食服务行业基本齐全。但由于开发大兴安岭林区没有列入国家计划,黑龙江省财力不足,再加之开发计划不同步,只上了林业项目,铁路建设没有跟上,采伐木材运不出去,又值三年严重经济困难时期,国民经济调整、投资削减,1961年下半年,开发建设大兴安岭林区处于进退维谷境地。1962年2月,黑龙江省委、省人委根据中央“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决定大兴安岭北坡林区开发建设下马撤转。虽然开发建设取得很大成绩,但损失也很严重。
  1964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批准了林业部、铁道部联合提出的《关于开发大兴安岭林区的报告》,决定采取大庆油田会战的经验,开发建设大兴安岭林区,建立了由中央任命的军地联合的大兴安岭林区开发建设会战指挥部,建立横跨黑龙江、内蒙两省、区的特区人民政府,动员各方面的力量予以援助。按照中央决策,以铁道兵三、六、九师为开路先锋,进入林区,修筑嫩林铁路。黑龙江省委、省人委从伊春、牡丹江等地调集2万名干部、工人参加会战,总共调集15个省、市、区的干部、工人,号称十万会战大军进入会战区。遵照中央领导同志“一定要站住脚,一定要取得全胜”的指示,开发大兴安岭林区的会战在千里林海、万里雪原打响了,其势迅猛异常,锐不可当。
  开发大兴安岭林区是一场艰苦的斗争。大兴安岭处于高寒地带,冬季最低气温达零下55℃,嫩林线南段加格达奇年结冻期7个月,北段塔河、古莲年冻结期9个月,深度2.5米,原始森林河流纵横,沼泽遍地。参加开发新林区、修筑嫩林铁路的数万名干部、工人和铁道兵指战员,在雪岭上开路,在冰河中架桥,条件极端困难。这次开发,首先修筑嫩林铁路,“林区开发,铁路先行,机械和人力一起上”,特别是修筑嫩林路北段,进入我国东北边疆的最北部,这里是荒无人烟的原始森林,冬季凿冰化水,夏季吃脱水干菜;铁路每前进1米,都要砍倒树木,挖去树根,再炸掉石头或永冻层冻土,其困难是很难想像的。广大铁道兵指战员、林业职工学习大庆铁人精神,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团结一致,并肩作战,克服种种来自大自然的艰难和“左”的干扰,不但在“禁区”站住脚,安下了家,而且以惊人的勇气和智慧创造了开发建设千宗万件奇迹。修路中铁道兵涌现出许多英雄模范人物,有几百名指战员献出宝贵的生命,被国防部授予“铁道兵硬骨头战士”称号的张春玉就是其中杰出的代表。开发大兴安岭林区的会战,到“文化大革命”开始前已取得一定成绩,一些林场已开始木材生产。

  四、“二五”计划头三年的成就

  “二五”计划头三年,尽管受“左”的影响,给黑龙江省的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带来严重危害,但由于全省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的热情高涨,又由于“一五”计划打下了良好基础,黑龙江省的许多战线和部门,仍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在工业方面,由苏联在黑龙江省援建的项目又有8项建成投产(含“一五”期间共计18项建成投产),加上其他工程相继建成,全省已由原来工业基础薄弱的省份变成了国家重要的工业基地之一。有了相当强大的机械工业,能够创造成套的发电设备、冶金设备、交通运输设备及精密工具、轴承仪表等;有了现代化采煤设备的采煤工业,1960年,原煤产量达3078万吨,比1957年增长138.6%。1960年原木产量达到1273万立方米,比1957年增长70.4%。全省已有千人以上的工厂250多个,万人以上的工厂17个,工业企业单位总数10017个,比1957年增长136.7%。工业总产值由1957年的32.24亿元,发展到1960年的105.70亿元,3年中增长228%。其中,轻工业总产值1960年达到33.85亿元,比1957年增长123%;重工业总产值1960年达到71.85亿元,比1957年增长298%。在1959年大搞技术革命和技术革新运动中,各行业创造了一些先进技术和先进经验,如机械工业的自动控制仪,电力工业的“四合一环形供电”,基本建设的热风采暖,冷作施工新技术,煤炭工业的掩护支架等。
  在农业方面,全面进行了大规模的农业技术改造,建立了强大的国营农场群,为机械化打下了良好基础。粮豆产量1959年达到74.15亿公斤,比1957年增长27.9%。1959年大牧畜总头数达到210.3万头,比1957年增加3.2万头;生猪523.3万头,比1957年增加97.3万头;1960年羊达到71.3万只,比1957年增加28.5万只。1960年造林面积107万亩,比1957年增加64.8万亩。农业总产值1959年达到22.88亿元,比1957年增长25.4%。
  交通运输方面也有很大的发展。1957年至1960年,铁路通车里程由4153公里增加到4501公里,运输量由3673万吨增加到7214万吨;公路由16892公里增加到23324公里,运输量由4033万吨增加到8045万吨;内河航运由4095公里增加到5049公里,运输量由131万吨增加到292万吨。同时,财贸、政法、科技等方面也都有发展。
  这个时期教育事业也有很大发展。仅在1958年,全省就新建了黑龙江大学、黑龙江工学院、哈尔滨体育学院、齐齐哈尔医学院、黑龙江省教师进修学院等高等院校和一批中等专业技术学校。大学招生人数和中小学入学率都有显著增长。此外,各地还兴办了民办、职业、成人、幼儿、自学、夜校等方面的教育。
  全省的文化面貌有很大改观,文化机构日益增多,相继成立了黑龙江省图书馆、省电影新闻摄影站、广播科学研究所等单位,各种类型的广播站、文化馆、俱乐部、图书馆(站)、业余剧团遍及城乡。到1959年,平均每4.3户就有1个广播收听工具,平均每7人有1份报刊。体育事业发展也较快,到1959年,全省已有200多万人参加了体育协会,113万多人通过了体育锻炼标准,出现了15.9万名等级运动员,其中有40名国家级运动健将。卫生保健工作也取得较大成绩,基本形成了省市有中心医院、专科医院、卫生防疫站,县有妇女保健站,公社有卫生院的全省城乡卫生保健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