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贯彻邓小平南巡谈话和中共十四大精神
第一节 贯彻邓小平南巡谈话和中共十四大精神
一、传达贯彻邓小平南巡谈话精神
1992年1月8日至21日,邓小平先后到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地视察,沿途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谈话。2月28日,中共中央以1992年2号文件形式将邓小平谈话要点传达到全党。3月9日至10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全体会议,研究如何贯彻落实邓小平谈话精神,并对我国今后改革和发展过程中的若干重大问题作出部署。
邓小平南巡谈话的中心思想,就是要坚持党的基本路线,抓住有利时机,大胆解放思想,加快改革开放步伐,集中精力把经济搞上去,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推向前进。邓小平深刻阐述了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灭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强调要坚持党的“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100年不动摇。邓小平要求抓住当前有利时机,加快改革开放步伐,集中精力发展经济,力争隔几年上一个台阶。他指出,要警惕右的影响,但主要是防止“左”;要摆脱姓“社”姓“资”的困扰,坚持以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为判断的标准。邓小平提出,要坚持两手抓,一手抓改革开放,一手抓打击各种犯罪活动,这两只手都要硬。他强调要注意培养人,选拔德才兼备的人进领导班子,正确的政治路线要靠正确的组织路线来保证。总之,邓小平的重要谈话,科学地总结了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的基本实践和基本经验,从理论上深刻地回答了长期困扰和束缚人们思想的许多重大认识问题,为全党和全国人民指明了前进的方向,也为即将召开的中共十四大作了思想上和政治上的准备。
1992年3月14日至15日,中共黑龙江省委召开六届九次全体委员会议,就如何结合黑龙江实际贯彻邓小平南巡谈话和中央政治局全体会议精神进行了讨论和部署。省委书记孙维本代表省委常委在会上作了题为《进一步解放思想,加快改革开放步伐》的讲话。会议指出,随着治理整顿的结束,黑龙江省经济开始步入正常状态,但是深层次矛盾并没有根本解决。结构失衡,效益低下,国民经济整体素质不高,仍然严重制约着全省经济和社会的发展。而这些深层次矛盾依然是体制上的弊端造成的。解决这些矛盾和问题,必须加快改革开放的步伐。会议提出了黑龙江省进一步改革的重点。强调要在体制转换和经济发展的关键环节上有所突破,其中包括加快企业经营机制转换,加快价格改革和市场发育,鼓励和支持非公有制企业发展,把握机遇,扩大开放,以更大的气魄进入国际经济大舞台,特别是要抓住国家批准黑河、绥芬河为沿边开放区的有利时机,加快各项工作的启动,把这篇文章做好、做大。
在同年3月底至4月初召开的全国人大七届五次会议和全国政协七届五次会议期间,中共黑龙江省委、黑龙江省人民政府主要负责人代表省委、省政府提出了加快黑龙江省改革开放步伐的意见和措施。省委书记孙维本提出要正确处理六个关系:一是正确处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与反和平演变的关系;二是正确处理坚持四项基本原则与坚持改革开放的关系;三是正确处理清除“左”的影响与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的关系;四是正确处理社会稳定与深化改革的关系;五是正确处理扩大对外开放与巩固社会主义制度的关系;六是冲破姓“资”、姓“社”的思想禁锢,正确处理坚持与发展的关系。期间,《黑龙江日报》连续发表9篇社论,全面论述了解放思想、加快改革开放问题。4月7日,省委、省政府召开全省电话会议,对全省农村开展奔小康大讨论工作作出部署,强调大讨论必须以邓小平关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论述和中央政治局全体会议精神为指导。一个学习贯彻邓小平谈话和中央政治局全体会议精神的热潮迅速在黑龙江省兴起。
全国人大、政协“两会”之后,中共黑龙江省委、黑龙江省人民政府主要领导分赴黑河、绥芬河考察,要求两市认真贯彻邓小平谈话和中央政治局全体会议精神,大胆地闯出一条具有沿边特色的开放路子。5月下旬,省委、省政府领导率领省直部门负责人先后到黑河、绥芬河召开现场办公会议,落实两边境开放城市政策。会上宣布了省委、省政府《关于赋予黑河、绥芬河边境开放城市的若干管理权限和优惠政策的通知》,要求两市用足用活这些政策。
5月5日,中共黑龙江省委、黑龙江省人民政府召开全省进一步扩大开放、加快发展外向型经济广播电视大会。会上宣读了省委、省政府根据邓小平重要谈话和中共中央政治局全体会议精神作出的《关于进一步扩大开放、加快发展外向型经济的决定》。《决定》共14条,其中包括:进一步开放黑河、绥芬河市,做活两“眼”,带动全省;发挥哈尔滨市全省开放的龙头作用,办好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和经济技术开发区;建设沿边、沿线开放带;把大中型企业推向国际市场;发展境外合作,特别是与独联体国家的合作;坚持连续办好哈尔滨边境地方经济贸易洽谈会;积极引进国内外资金、技术和人才;鼓励外商成片开发土地;组织大中型企业搞“嫁接”改造;实行多元化市场战略;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改善投资环境;简政放权,提高办事效率;深化经贸体制改革,加强服务和协调工作;切实加强对外开放工作的领导。6月29日至30日,省委举行常委扩大会议,着重研究了如何进一步贯彻落实邓小平南巡谈话精神,加快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问题。7月22日至26日,省委、省政府召开研讨会,探讨进一步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使黑龙江经济更快更好地登上新台阶的目标和思路。
与此同时,全省各级党委和政府也都认真组织传达贯彻邓小平南巡谈话和中央政治局全体会议精神。通过传达学习,极大地促进了全省广大干部、群众的思想解放。各地纷纷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制定本地区加快改革开放的措施和办法。佳木斯市政府出台了企业劳动人事、工资和保险制度等6项综合配套改革方案,以促进企业综合改革的步伐。大兴安岭地区提出50条进一步扩大开放,加快发展边境贸易的实施办法,决定开通两个口岸,在沿黑龙江的3个县自办经济合作区,在4个江中岛上开放边民互市贸易点。
在全省传达贯彻邓小平南巡谈话的重要时刻,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乔石来到黑龙江视察。在省委书记孙维本、省长邵奇惠、省委副书记马国良的陪同下,乔石先后到哈尔滨、牡丹江和边境城市黑河、绥芬河等地,考察了一些工厂、街道、派出所、边防哨所、集贸市场、经济开发区和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同干部、群众进行了广泛交谈。乔石对黑龙江省认真贯彻邓小平重要谈话精神,充分发挥沿边优势,加快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步伐所取得的成绩,给予了充分肯定;对黑龙江省利用与俄罗斯毗邻的地缘优势,实施沿边开放战略表示赞赏和支持。他希望黑龙江要注意总结经验,制定长期规划,进一步发展同周边国家的睦邻友好关系和经济贸易往来。他还对发展乡镇企业和第三产业,政法、纪检和监察工作支持经济建设,支持改革开放,以及加强社会治安治理工作等提出了要求。乔石的视察及其所作的重要指示,对黑龙江省贯彻落实邓小平南巡谈话精神,起到了推动作用。
二、传达贯彻中共十四大精神
1992年10月12日至18日,中国共产党第十四次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会议主要任务是,以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为指导,认真总结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14年的实践经验,确定今后一个时期的战略部署,动员全党同志和全国各族人民,进一步解放思想,把握时机,加快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步伐,夺取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更大胜利。江泽民代表十三届中央委员会作了题为《加快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步伐,夺取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更大胜利》的报告。这次大会作出三项具有深远意义的决策:一是抓住机遇,加快发展;二是明确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三是确立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在全党的指导地位。这次大会是在中国发展的关键时刻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将为中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和扩大,为经济的持续发展,发挥极其重要的作用。
10月22日,中共黑龙江省委发出《关于在全省组织开展学习党的十四大文件精神的通知》。要求紧紧把握抓住机遇,加快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步伐,夺取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更大胜利这个中心和主题,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统一全党和全体人民的思想。10月27日,省委召开省直单位干部大会,传达十四大精神。省委书记孙维本讲话强调,贯彻十四大精神,要结合实际,搞好调查研究,从黑龙江省经济再上新台阶出发,各级党委和政府应侧重研究6个问题:(1)转换国有企业特别是大中型企业经营机制问题;(2)加快县域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问题;(3)扩大沿边开放,带动全省外向型经济发展问题;(4)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和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步伐问题;(5)加快市场体系培育问题;(6)加速科技进步和发展教育问题。
11月初,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分别深入到基层,就加快本省经济发展步伐问题进行调查研究。11月中旬,省委、省政府召开全省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讨论会,探讨了黑龙江省由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换的思路、目标、重点及对策措施,着重研究了向市场经济过渡的起步问题,提出了许多有价值、可操作的建设性意见,为下步的决策作了必要的准备。在此基础上,省委于11月28日至30日召开了六届十次全体委员(扩大)会议,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四大精神,讨论确定《黑龙江省经济发展上新台阶总体方案》。会议提出,要以党的十四大精神为指导,围绕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进一步解放思想,实施科教兴省战略,加大以转换企业经营机制为重点的改革力度,同步推进政府职能转变,完善市场体系、分配制度和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加大以沿边开放为重点的全方位开放程度,搞好南联北开,发展外向型经济,实现对外开放的战略升级;加快以高产优质高效农业、精深加工业和第三产业为重点的发展速度,增加物质和技术投入,加速新经济增长点的成长,朝着集约化方向更快更好地登上经济建设的新台阶。会议还总结了1992年工作;对1993年工作作出部署,确立要抓好关系国计民生的12件大事。
中共黑龙江省委六届十次全委(扩大)会议以后,很快在全省掀起了传达贯彻党的十四大精神的热潮。各地在传达贯彻中,都结合实际提出了本地区加快改革和发展的具体措施,并选择突破口组织落实。
在邓小平南巡谈话和中共十四大精神的鼓舞推动下,黑龙江省各项改革加快进行,经济建设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1992年国内生产总值达到964亿元,比上年增加139.8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增长6.8%,其中第一产业171.3亿元,增长7.1%;第二产业493.1亿元,增长6.4%;第三产业299.6亿元,增长7.0%。人均国内生产总值2684元,比上年增加368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增长5.7%。农业获得全面丰收,粮食生产创最高水平,粮食总产量达到2366.5万吨,比上年增加202万吨,增长9.3%。边境和地方贸易得到突飞猛进的发展,进出口总值达到28.8亿美元,比上年增长42.75%。
三、黑龙江省八届人大一次会议和政协黑龙江省七届一次会议
1993年1月11日至17日,黑龙江省第八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在哈尔滨召开。这次会议是贯彻邓小平南巡谈话和中共十四大精神的一次重要会议。邵奇惠省长代表黑龙江省人民政府向大会作《政府工作报告》。报告共分4部分:(1)过去5年我省各项工作取得显著成就;(2)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奋力使我省经济上一个新台阶;(3)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两手抓,推进社会的全面进步;(4)坚持改革,从严理政,狠抓落实,做好新时期的政府工作。报告根据邓小平南巡谈话和中共十四大精神,提出黑龙江省今后5年以至20世纪末的总体目标是:基础产业和基础设施得到加强,投资环境大为改善,基本形成全方位开放的总体格局;企业特别是国有大中型企业以较强的竞争力全面进入国内外市场。争取10年规划8年完成,达到翻两番目标。到20世纪末建成高效、开放的国民经济体系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运行机制,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为了实现这些目标,要完成好以下任务:加速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实现对外开放的战略升级;进一步巩固农业的基础地位,加快发展以乡镇企业为主体的县域经济;抓好扭亏增盈,加强重大项目建设;加速发展第三产业。省七届人大常委会副主任何首伦向大会作了常委会工作报告。省高级人民法院院长唐兰亭、省人民检察院检察长贾成文,分别向大会作了省高级人民法院工作报告和省人民检察院工作报告。会议批准了上述报告。大会号召,全省各族人民在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的领导下,紧紧抓住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黑龙江省经济发展带来的良好机遇,勇敢地面对困难和挑战,奋发努力,扎扎实实地工作,为实现全省经济更快更好地登上新台阶,促进社会的全面进步,做出新的贡献。
省八届人大一次会议选举产生了由54人组成的省八届人大常委会,孙维本为主任,李根深、安振东、戚贵元、谢勇、杜显忠、朱典明、赵吉成、刘汉武为副主任;选举产生了第八届省人民政府,邵奇惠为省长,陈云林、丛福奎、孙魁文、周铁农、杨志海、王宗璋、马淑洁为副省长;选举唐宪强为省高级人民法院院长;选举于万岭为省人民检察院检察长,报最高人民检察院呈请全国人大常委会批准(2月22日,第七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30次会议批准任命)。选举131人为黑龙江省出席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代表。
同年1月3日至8日,政协黑龙江省第七届委员会第一次会议在哈尔滨召开。大会选举周文华为政协黑龙江省第七届委员会主席,黄枫、戴谟安、傅世英、郭守昌、陈文志、谭方之、赵士杰、陈占元、王治田、吴鼎和为副主席。
省八届人大一次会议和省政协七届一次会议之后,对省人大常委会、省人民政府和省政协的部分领导成员相继作了调整。
1994年1月21日,省八届人大常委会第7次会议决定,接受陈云林辞去省人民政府副省长职务的请求,报省八届人大二次会议备案。此前,陈云林已调京工作。同年5月21日,省八届人大常委会第9次会议,鉴于邵奇惠已调国务院工作,决定接受其辞去省人民政府省长职务的请求,报省八届人大三次会议备案;决定任命田凤山为省人民政府副省长、代省长。
1995年1月18日,省八届人大常委会第13次会议,任命马国良为省人民政府副省长。2月28日,省八届人大三次会议选举田凤山为省人民政府省长。6月30日,省八届人大常委会第16次会议,接受丛福奎辞去省人民政府副省长职务的请求,报省八届人大四次会议备案。此前,丛福奎已调河北省工作。
1996年2月9日,省八届人大常委会第20次会议,鉴于杨志海工作调动,决定接受其辞去省人民政府副省长职务的请求,报省八届人大四次会议备案。同年2月25日至3月1日召开的省八届人大四次会议,接受李根深、戚贵元辞去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职务的请求;补选孟庆祥、赵林茂为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补选张成义、王振川为省人民政府副省长。同年2月29日,省政协七届四次会议,同意黄枫辞去省政协副主席职务。
四、中共黑龙江省第七次代表大会
1993年5月7日至11日,中共黑龙江省第七次代表大会在哈尔滨召开。本次会议代表644人,代表全省170万名党员。大会的主要任务是:以党的十四大精神为指导,总结中共黑龙江省第六次代表大会以来的工作,选举产生中共黑龙江省第七届委员会和纪律检查委员会,确定90年代的主要任务,动员和组织各级党组织、广大党员和全省人民,抓住有利时机,解放思想,创新务实,加快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步伐,使黑龙江省综合经济实力、人民生活水平更快更好地登上新台阶。省委书记孙维本代表中共黑龙江省第六届委员会向大会作了题为《解放思想,创新务实,推动全省经济更快更好地登上新台阶》的报告。报告共分3部分:(1)5年工作的回顾和总结;(2)90年代的主要任务;(3)加强党的建设和改善党的领导。报告指出,省六次党代会以来,在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指导下,全省各级党组织忠实执行党的基本路线,在思想上政治上同党中央保持一致,团结和带领全省各族人民坚持从实际出发,不断解放思想,积极推进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胜利完成了第六次党代会确定的各项任务,开创了黑龙江省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新局面。90年代,我们要加快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推动经济建设更快更好地登上新台阶。要抓住机遇,知难而进,励精图治,乘势而上,努力完成8个方面关系全局的主要任务:一是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加快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过渡;二是发挥沿边开放优势,实现对外开放的战略升级;三是加强农业基础地位,全面繁荣农村经济;四是加快国有大中型企业技术改造和重点项目建设,重振老工业基地雄风;五是加快发展第三产业,积极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六是积极发展科技教育事业,提高人民群众的科学文化素质;七是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创造稳定的社会政治环境;八是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促进社会全面进步。报告指出,加强党的建设和改善党的领导,既是90年代的重要任务,也是加快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步伐的根本保证。大会号召,全省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共产党员要增强历史责任感和时代紧迫感,紧密团结在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坚持党的基本路线,解放思想,真抓实干,为实现全省90年代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宏伟目标而努力奋斗。
大会根据《中国共产党章程》,选举产生了由45名委员和14名候补委员组成的中共黑龙江省第七届委员会;由35名委员组成的中共黑龙江省纪律检查委员会。在5月11日举行的中共黑龙江省第七届委员会第一次全体会议上,选举孙维本为省委书记,邵奇惠、马国良、田凤山、单荣范为省委副书记;孙维本、邵奇惠、马国良、田凤山、单荣范、陈云林、孟庆祥、杨光洪、王先民、李清林、于景常为省委常务委员会委员。批准李清林为中共黑龙江省纪律检查委员会书记。
1994年4月17日,中共中央决定,岳岐峰任黑龙江省委委员、常务委员、书记;孙维本不再担任黑龙江省委书记、常务委员职务;免去邵奇惠黑龙江省委副书记、常务委员、委员职务。同年12月,中共中央决定,王建功任黑龙江省委委员、常务委员、副书记。1997年7月10日,中共中央决定,徐有芳任黑龙江省委委员、常务委员、书记;岳岐峰不再担任黑龙江省委书记、常务委员、委员职务。
五、江泽民总书记视察黑龙江
1995年6月16日至27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江泽民先后到辽宁、黑龙江、吉林三省,就如何进一步推进国有企业特别是国有大中型企业的改革和发展问题,进行调查研究,广泛听取意见。其中,6月18日至21日在黑龙江省进行了为期4天的考察,作出了一系列重要指示,对黑龙江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在黑龙江省委书记岳岐峰、省长田凤山等的陪同下,江泽民先后在哈尔滨和牡丹江视察了第六届哈尔滨边境地方经济贸易洽谈会展厅,哈尔滨东安发动机制造公司、东北轻合金加工厂、哈尔滨亚麻纺织厂、龙江电工厂、牡丹江康佳实业有限公司、桦林集团总公司、牡丹江制药厂、牡丹江木工机械厂等国有大中型企业,在黑龙江省军区接见了军队和公安武警代表,听取了省委、省政府领导的工作汇报。江泽民对黑龙江省一年来的工作给予了充分肯定,并对今后工作提出四点殷切希望:
第一,进一步振奋精神,扎实苦干,把黑龙江建设得更好。江泽民说,黑龙江是我国工农业大省,战略地位十分重要,土地辽阔、资源丰富,是我国第一个五年计划建设起来的重点工业基地,是全国的煤炭、木材、电站设备、军工产品的重要生产基地,也是我国的最大粮食基地,为国家的经济建设作出了重大贡献。从所处地理位置看,边境线很长,建设好黑龙江,对全国的经济建设,对发展中俄、中朝经贸合作和维护北部边疆的稳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目前,黑龙江的经济发展中确实遇到了一定的困难。黑龙江重工业比重较高,承担的指令性计划比较多,结构比较单一,传统的计划经济影响也较深。在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过程中,矛盾和问题比较突出。再加上资源枯竭、军工企业订货减少,使得我们一些行业,如森工、煤炭、石油、军工等企业不太景气了。有相当一部分企业停产、半停产,欠发工资的现象不少。对此我们必须高度重视,认真解决。对待困难,要强调两点,一是要认真地对待困难。只要我们认真分析困难,找出原因,扎实工作,没有什么困难是不可以克服的。二是要振奋精神。毛主席讲过,人总是要有点精神的,只要精神不垮,就会有克服困难的勇气和毅力。我们还要看到黑龙江的潜力和优势还是很大的。像富拉尔基一重、哈尔滨三大动力都是国宝啊!亚麻厂、桦林橡胶集团都是全国数一数二的企业,实力雄厚,潜力很大。只要我们振奋精神,扎实工作,就一定能开创经济工作的新局面。
第二,理清思路,为制订好“九五”发展计划做好准备。必须总结这些年的经验,把我们的思路理清,重要的是加快转变经济增长的方式。必须把经济转移到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把提高经济增长质量、效益作为今后经济工作的一个重要指导思想。要从主要依靠铺新摊子、上项目、扩大建设规模,转移到立足现有企业的技术改造和提高上来;从主要依靠增加能源、原材料和劳动力的消耗,转移到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加强科学管理,提高劳动者素质,降低消耗、减少浪费上来,使得同样的物力、财力能够做更大的文章,创造更多的社会财富;从追求产值、速度,转移到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注重产品的质量、性能和品种,提高结构优化效益、规模经济效益上来。挖掘黑龙江农业潜力十分重要。下个世纪,我们也要靠自力更生解决我们的吃饭问题。国家将在投资和政策上支持黑龙江发展粮食生产,希望你们从本省实际出发,很好研究,精心策划。
第三,深化企业改革,搞好老工业基地改造。国家把深化企业改革作为经济改革的重点。黑龙江大中型企业比较多,而且大部分是老企业,深化企业改革的任务很重,更要下功夫切实抓好。深化企业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目前要积极搞好试点工作,这是一个非常复杂而又艰巨的任务。省里要重点抓好一批大型企业,抓好一批大的,放活一批小的。现在黑龙江有条件进一步扩大利用外商直接投资。需要引起重视的是,企业与外商合作,引进先进的管理技术和管理办法,这里面有很大学问,要认真地学习。黑龙江的乡镇企业和其他的经济成分,相对来说是慢了一点,这是由很多历史因素造成的。所以在抓好国有企业的同时,要加快发展乡镇企业,适当地发展私营经济和其他经济成分,当然也要发展第三产业。江泽民反复强调,黑龙江的国有大中型企业比重大,实力强,这个优势我们必须牢牢抓住,要通过进一步技术改造和深化改革,重振雄风!
第四,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改革是动力,发展是目的,稳定是前提,三者辩证统一,相辅相成。这是我们十几年改革的经验总结,来之不易。把改革、发展、稳定三者的关系处理得恰到好处,是衡量我们干部能力的重要方面,也是我们应该共同努力达到的境界。黑龙江目前发展遇到的困难比较多。各级干部一定要深入群众,一方面尽可能安排好职工的就业和工资按时发放;一方面要做过细的思想政治工作,化解矛盾,保持稳定。江泽民最后说,黑龙江的工作要搞上去,要靠全体人民的努力,全体党员的努力,全体干部的努力,要靠党政领导,最主要的是省委的领导、省委常委的集体领导。如果把整个省委一班人的力量都发挥出来,就可以带领全体党员、全体人民团结奋斗。我相信,黑龙江不仅能够很快扭转目前经济比较困难的局面,也一定能够登上一个新的台阶。
6月26日,江泽民在长春主持召开东北三省国有大中型企业座谈会,听取了12家企业的负责人关于进一步搞好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的思路和经验的汇报,并发表了《坚定信心,明确任务,积极推进国有企业改革》的重要讲话。江泽民指出,搞好国有企业特别是大中型企业,既要充分看到国有企业的优势和改革取得的成效,坚定搞好国有企业的决心和信心;又要正视和加紧解决国有企业存在的困难和问题,扎扎实实,锲而不舍地下苦功夫去增强国有企业的活力,努力完成搞好国有企业的改革发展这个历史赋予我们的重任。
7月14日,中共黑龙江省委、黑龙江省人民政府在齐齐哈尔市召开市地及省直部门负责人会议,传达学习江泽民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并提出全面贯彻落实的意见。会议提出:(1)突出改革重点,坚定决心信心,努力搞好国有大中型企业;(2)立足长远发展,搞好当前工作,切实加强农业的基础地位;(3)坚持大胆探索创新,加快培育乡镇企业等新的经济增长点;(4)从省情实际出发,坚持科教兴省,制定好黑龙江“九五”计划和2010年的发展规划;(5)加强领导班子建设,用好干部,用好人才,为加快改革和发展提供坚强的组织保证;(6)发扬“三大精神”,争创一流业绩,推动各方面工作再上一个新台阶。
1995年7月下旬和1996年7月初,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乔石,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李鹏,先后到黑龙江视察,对黑龙江的改革和发展工作作出许多重要指示。他们强调,必须始终把农业放在第一位,在抓紧粮食生产的同时搞好多种经营,发展乡镇企业,搞好小城镇建设。国有企业要克服所面临的困难,不断深化改革,搞好技术改造,重振老工业基地雄风,重振黑龙江雄风!中央领导的视察和所作一系列重要指示,给全省人民以极大的鼓舞,为黑龙江加快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指明了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