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把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推向新世纪
第八章 把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推向新世纪
1997年9月12日至18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五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这次大会是在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关键时刻召开的一次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历史性会议,是保证全党继承邓小平遗志,坚定不移地沿着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正确路线前进的大会;是我们党带领全国人民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全面推向21世纪的大会。黑龙江省坚决贯彻党的十五大提出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提出并实施了“搞好二次创业、实现富民强省”的跨世纪任务,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取得令人瞩目的成就,全省人民以崭新的姿态,信心百倍地跨入新的世纪。
1996年至2000年的“九五”期间,黑龙江省国民经济快速健康发展,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8.9%,2000年达到3255亿元,实现了“翻两番”的战略目标。三类产业结构的比重由1995年的19.2:52.4:28.4调整到10.9:58.6:30.5。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5年累计完成3695亿元,比“八五”时期增长1.2倍,公路、航空、水利、城市基础设施等建设得到加强。对外开放不断扩大,2000年进出口总额实现29.9亿美元,比1995年增长25.1%;“九五”期间累计利用外资49亿美元,是“八五”时期的1.9倍。科技、教育等各项事业全面发展,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高等教育快速发展;科技体制改革全面展开,科技成果转化加速;文化、体育、卫生等各项社会事业全面进步。人民生活继续改善,“九五”期间全省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45.6%,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21.6%,全省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
“九五”期间,黑龙江省的各项改革不断深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如期实现了地方国有大中型企业改革和脱困的3年目标,商品市场和要素市场进一步发展,以养老、失业、医疗保险为重点的社会保障体系初步形成。民主法制和精神文明建设得到加强,社会保持稳定,经济发展环境明显改善,为新世纪的更大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
黑龙江省进行“二次创业”的开局几年,是在战胜严重自然灾害、克服亚洲金融危机影响、解决体制性和结构性矛盾的过程中前进的,是在缓解煤炭、森工等危困行业和企业的困难中发展的,上述成果的取得是非常不易的。同时,在全省经济和社会发展中,仍然存在着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其中包括:经济结构、产业结构不合理的状况没有根本性改变,工业产业层次较低,国民经济整体竞争力不强;农业抗御自然灾害能力较弱,农民收入增长缓慢;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够完善,许多国有企业运行机制还没有根本转变,阻碍生产力发展的体制因素还比较突出;科技创新能力不强,人才资源的开发利用不够;对外开放程度不高,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不强;社会保障任务重,就业压力大;消极腐败现象比较严重,等等。解决好这些问题,是新世纪摆在全省各级党组织、各级人民政府和全省各族人民面前的重要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