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三节 经受各种风险考验 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发展

第三节 经受各种风险考验 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发展


  一、大力发展质量效益型农业

  1995年7月,中共黑龙江省委七届四次全会作出建设农业强省的重大战略决策,制定了15年总体发展规划,并系统地提出了建设农业强省的具体措施。这一决策,有力地推动了全省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全面发展。但是,1997年以后黑龙江省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中出现了一些新的情况和问题,主要表现为以粮食为主的农副产品出现相对过剩,“卖难”问题比较突出,农民收入增幅明显减小,影响了农业和农村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面对这一形势,如何实现由农业大省向农业强省的跨越,全省上下为此进行了积极探索。根据1998年10月中共十五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农业和农村工作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精神和本省实际情况,中共黑龙江省委、黑龙江省人民政府提出了大力发展质量效益型农业的工作思路。按照这一思路,进一步调整了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适应市场需要,重点是改善种植业的品种结构和品质结构。2000年,全省粮食产量主动调减40亿公斤左右,粮豆薯总播种面积比上年减少1450万亩,经济作物比上年增加300万亩,饲料作物则由上年的50万亩猛增到1050万亩。全省粮经饲的比例,由上年的87.7:12:0.3,调整到77.5:14.5:8,种植结构发生了明显变化。
  根据本省资源条件,省委、省政府提出了“打绿色牌,走特色路”的口号,在全省大力建设绿色食品生产基地。到1999年底,全省已建立起国家级绿色食品生产加工基地4个,绿色食品生产企业93家,生产9大类129个品种的绿色食品,占全国绿色食品总数的12.6%。全省已有40个市县、42个农场生产绿色食品,绿色食品生产监测面积达300万亩。1999年,全省绿色食品产业实现产值20亿元,利润1.6亿元。2000年5月,省政府办公厅向全省印发了《黑龙江省绿色食品产业发展实施方案》。提出,要紧紧围绕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目标,依托生态和资源优势,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经济效益为中心,以科技进步为动力,按产业化经营的要求,建设一批各具特色的绿色食品原料生产基地,扶持壮大一批绿色食品深加工龙头企业,培植一批在国内外市场叫得响的名优品牌,逐步形成生态农业和食品工业协调发展的绿色食品业,稳步推进绿色食品大省建设,促进全省经济发展。为开拓农产品市场,省政府组织先后在广州、北京、上海、杭州、澳门等地开展了绿色食品展销活动,收到良好成效。到当年底,全省有效使用绿色食品标志的产品和监控面积分别比上年增加28%和36%。2000年,全省绿色食品种植面积发展到50万公顷,总产量380万吨,占全国总量的28%;产值70亿元,占全省农业总产值的14.9%。在大力发展绿色食品的同时,实施了“大豆振兴工程”和粮食优质工程,提高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2000年,全省各类农作物优质品种种植面积达到9800万亩,优良品种率达70%,比上年提高10个百分点。
  畜牧业和乡镇企业得到较快发展。2000年5月,省政府办公厅印发了《黑龙江省畜牧业发展实施方案》,提出了畜牧业发展的任务目标和主要措施。到当年底,全省奶牛存栏69.8万头,比1996年(下同)增加4万头;生猪存栏1085.4万头,增加184.7万头;羊存栏507.4万只,增加75.8万只。全省畜牧业产值达175.7亿元,比1995年增长30.8%。2000年底,全省乡镇企业已发展到24.6万个,从业人员154.3万人。全年完成增加值290.1亿元,净利润53.5亿元,实缴税金14.1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13.8%,9.6%和7.5%。在乡镇企业增加值中,个体私营企业占60%以上。
  加强农田水利、农业综合开发和生态农业建设,逐步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对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投人不断增加,特别是1998年特大洪涝灾害之后,水利建设的投入大幅度增加,完成了一批防洪除涝工程。坚持除涝抗旱并举,抗旱水源工程建设取得重要进展。加快以小流域为单元的水土保持建设,在全省推广了拜泉、穆棱等县(市)生态农业建设的成功经验,大搞退耕还林、退耕还草。采取工程措施、生物措施、耕作措施相结合的办法,加强小流域的综合、配套治理,改善农田基本条件,建成了一批标准化高产稳产农田,提高了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深入实施科教兴农战略,搞好农科教结合,促进农村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坚持把科技作为发展质量效益型农业的关键常抓不懈,不断提高农业生产的科技含量。1999年,全省农作物优质品种播种面积达8400多万亩,比上年增长40%;各项农业实用技术推广面积达4.2亿亩次,比上年增加1200万亩次。围绕“绿、白、黑、蓝”(色)四大革命,大力推进栽培方式和耕作制度改革,全面提高农业生产的集约化水平。大力推进农科教结合,继续抓好科技示范区的建设,结合“三下乡”活动,组织农业科技人员、专家深入农村推广先进农业技术,采取多种形式对农民进行培训,提高他们的科技文化素质,促进科技兴农事业的发展。1999年全省科技对农业的贡献率已达45%以上。2000年,全省农林牧渔业总产值625.1亿元,实现增加值353.6亿元。全省粮食总产量2545.5万吨,其中大豆450.1万吨。
  全面落实党的农村政策,调动和保护农民的积极性。根据中央统一部署,从1998年开始,在全省农村逐步完成了延长土地承包期30年的工作,发放了《土地承包经营证书》,稳定了农村土地承包关系。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有关规定,省委、省政府出台了一系列减轻农民负担的政策措施,使农民负担过重的状况有所改变。继续加强了扶贫攻坚工作力度,针对1998年特大洪涝灾害之后农村贫困人口大幅度增加的情况,增加了扶贫投入,国家和省两级的扶贫资金即达6800多万元。广泛开展科技扶贫,继续实行党政机关单位定点扶贫和领导干部联系贫困户制度,促进了贫困地区、灾区的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

  二、搞好结构调整,推进工业经济振兴

  早在1995年,省政府就根据中央领导同志的指示和本省实际情况,制定并出台了对全省工业结构进行战略性调整的实施方案,到1997年,国有企业的战略性调整工作已取得初步成效。中共十五大以后,省政府于1998年2月印发了《关于三年搞好国有大中型骨干企业的实施意见》。明确提出:认真贯彻党的十五大精神,围绕经济体制和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转变,以“三个有利于”为原则,大胆探索公有制的有效实现形式,从战略上调整国有经济布局,对国有企业实施战略性重组,对经济结构进行战略性调整,加大“三改一加强”的实施力度,力争在本世纪末大多数国有大中型骨干企业初步建立起现代企业制度,经营状况明显改善,以新的姿态跨入21世纪。《实施意见》提出了3年搞好国有大中型企业的总体目标和措施要求。
  对国有企业的战略性重组,重点是组建一批大型企业集团。以资源和产业优势为依托,以骨干企业和名牌产品为“龙头”,以资产为纽带,采取自己培植和向外靠拢相结合、企业自愿与政府引导相结合等多种形式,加快企业集团的组建,带动了全省优势产业和特色经济新格局的形成。到1998年底,全省已组建和发展了127个企业集团,其中年销售额超过20亿元的大型企业集团10个,哈尔滨电站设备和哈尔滨医药等6个集团列入了国家试点企业集团。同时,按照国家产业政策要求,压缩过剩生产力,重点是压缩了煤炭、制糖和纺织行业的过剩生产力,逐步构造了新的经济格局。加大了企业兼并破产工作力度,并对“五小”工业企业进行了清理整顿,关闭了一批小煤矿、小炼油厂、小水泥厂、小玻璃厂、小发电厂等。
  1999年9月,中共十五届四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要从战略上调整国民经济布局,推进国有企业战略性改组等。同年12月召开的省委八届三次全会提出,工业结构的调整,要以发展壮大优势企业和创造名牌产品为主攻方向,以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发展新兴产业,产业、产品和企业组织结构调整一体推进,努力构建能够充分发挥黑龙江省比较优势的现代化工业新格局。根据中央决定精神和省委提出的工作思路,黑龙江省围绕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发展壮大高新技术产业,努力增加技术改造投入,促进了产业化结构的优化和升级。“九五”期间,全省累计完成技术改造投资827亿元,是“八五”时期的1.39倍,完成重点技改项目61个。机械、石油化工、食品三大产业的支柱地位初步确立,成为拉动全省工业经济发展的主要力量;生物医药、电子信息、新型材料三大新生产业逐步发展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高新技术产业比重已由“八五”末期的4%提高到“九五”末期的11%。实施技术创新工程5年中,全省累计建立企业技术中心54个,其中国家级11个;完成重大技术创新项目100项,开发新产品近万种,其中重点新产品上千种,有166种被认定为国家级新产品。科技进步贡献率由“八五”末期的24%提高到“九五”末期的34%。
  经过战略性重组和调整,黑龙江省工业产业结构、产品结构和组织结构都发生了重大变化,工业结构调整的积极作用逐步显现,机械工业重大装备制造水平不断提高,以微型车为主的汽车工业得到迅速发展;石化工业进一步由单纯的炼油向油头化尾和精细加工方向转变;食品工业向绿色食品和粮食深加工拓展。工业经济逐步摆脱贫困,开始走向振兴。2000年,全省工业总产值3540.9亿元,比1995年增加1562.2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年均递增11.54%。全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指全部国有及年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的非国有企业)完成工业增加值1254.8亿元,同比增长11.8%,比上年同期提高4.3个百分点,比全国平均水平高0.4个百分点。这是改革开放20多年来首次出现增幅实现两位数,也是首次超过全国平均水平。工业增加值绝对数居全国第6位。其中,轻工业增长16.8%,高于重工业6.9个百分点;非国有工业增长18.9%,高于国有企业11.3个百分点。经济效益显著提高,全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税总额为823.2亿元,同比增长1.28倍,其中国有工业企业实现利税547.7亿元,同比增长2.16倍。国有企业扭亏增盈与脱困工作取得明显成效。2000年,全省纳入扭亏增盈考核范围的地方国有及国有控股工业企业实现利润总额-9.4亿元,比1997年减亏77.6%;亏损企业亏损额为21.16亿元,比1997年减亏57.6%,超额完成了3年扭亏计划目标。全省已有11个市(地)实现了工业整体扭亏为盈;纳入全省考核范围的地方国有大中型亏损企业累计232户实现扭亏或扭亏为盈,超额完成了原定3年脱困目标。纺织行业实现整体扭亏,煤炭、森工、制糖、军工等行业的扭亏脱困工作也取得较好成效。

  三、发展非国有经济和第三产业

  根据黑龙江省非国有经济比较弱小、第三产业不够发达的状况,省委七届八次全委(扩大)会议和省八次党代会都把发展非国有经济和第三产业作为搞好二次创业、实现富民强省的四个硬仗之一,并且提出要解放思想,放手发展;突出重点,全面发展;放宽政策,促进发展的要求。省委、省政府下发了《关于发展个体私营经济的决定》,提出一系列促进个体私营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1999年12月,省委八届三次全会提出,要精干国有主体,壮大非国有经济和混合经济。要求以提高质量、扩大规模为重点,加快个体私营经济的发展。遵循“放手发展、积极引导、迅速提高”的方针,促进了全省个体私营经济不断发展壮大,使其逐步由数量规模型向质量效益型过渡,由一般流通领域向生产加工、科技开发领域拓展。截至2000年底,全省个体工商户达到125万户,比1995年增长23.8%,居全国第9位;私营企业发展到4.2万户,为1995年的2.8倍。其中,生产加工型企业14283户,占私营企业总数的35%;科技型企业1294户,占全省科技型企业总数的37.1%。私营企业注册资金超百万元的有4569户,超千万元的有412户,超亿元的有14户。
  黑龙江省个体私营经济不仅在流通服务领域中唱主角,而且在高新技术、科学研究、机械制造、电子信息等领域发挥了重要作用,有的已成为国家和全省同行业的龙头企业。私营企业管理得到加强,并向现代企业制度过渡,到2000年,全省私营企业有限责任公司已达18568户,占私营企业总数的44.2%,私营企业集团已达86户。个体私营经济注册资金总额达到417亿元,产值394亿元,分别为1995年的2.9倍和3.5倍;缴纳税金20多亿元,比上年增长11%;累计吸纳下岗职工再就业65万人。
  自1993年省政府公布《黑龙江省第三产业发展规划纲要》以后,通过不断增加投入,积极进行政策引导等措施,黑龙江省第三产业不断发展壮大,特别是中共十五大以后发展速度明显加快。省委八届三次全会进一步提出,第三产业要以流通、旅游、信息、交通和社区服务为重点,不断拓宽发展领域、提高发展层次,努力构建市场体系、社会化服务体系和社会保障体系完善配套的第三产业新格局。并提出,到2010年第三产业的比重要由现在的30%左右提升到50%以上。2000年,全省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达到1027.5亿元,比1995年增长79.8%,“九五”期间年均增长11.04%,比“八五”期间年均增长速度高1.98个百分点。尤其是基础设施建设和旅游业的发展更为迅速,信息产业、房地产业等也都有较大发展。第三产业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重,已由“八五”末期的28.6%,提高到“九五”末期的31.6%。
  以交通、通信为重点的基础设施建设有了新的发展。2000年,全省铁路营业里程为7226公里、铁路正线延展里程为9342公里,公路通车里程为50284公里(其中高速公路286公里,二级以上高等级公路5351公里),民航通航里程为11.2万公里,分别比1996年增加1931公里、3161公里、1297公里和4万公里;铁路、公路、水运、民航客运总量为49806万人,货运总量为57213万吨,分别比1996年增加11175万人和1645万吨。全省邮电业务总量达167.1亿元,为1996年的4.23倍;市内电话用户387.9万户,无线寻呼用户112.2万户,移动电话315.8万户,分别比1996年增加197.7万户、22.2万户和286万户。政府上网工程、百强企业上网工程、农业信息网络建设均取得成效。全省已有80%的县级以上政府部门实现了上网;企业上网用户超过3.6万户。1998年开通的黑龙江信息港,主网站主页日访问人次已超过10万,作为全省信息集散地和门户站的建设对黑龙江经济的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
  房地产业持续稳定发展,已成为拉动全省经济快速发展的支柱产业。“九五”期间,全省房地产开发完成投资额共338.9亿元,建设房屋竣工建筑面积共2634.6万平方米(其中住宅2062.2万平方米),实际销售房屋1547.8万平方米(其中住宅1321万平方米)。截至2000年末,全省城镇人均居住面积达到10.5平方米,比1995年增加1.7平方米;当年住宅建设完成投资额占全省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4.8%。城市道路、桥梁、路灯、供热、燃气、自来水以及园林绿化等基础设施建设发展速度加快,城市整体功能明显改善。村镇建设得到加强,逐步改善了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和居民生活条件。2000年末,全省农村人均住房建筑面积达17.81平方米,比1996年增加1.89平方米;住房砖瓦率达68.61%,比1996年提高22.55个百分点。环境保护工作得到加强,环保投资大幅度增加,环保目标责任制得到有效实施,全省环境质量恶化和生态破坏的趋势得到基本控制,局部地区环境质量有所改善,工业治污能力进一步提高。2000年,全省工业废气、废水处理率和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分别达到95.99%、95.67%和69.15%。
  旅游业是第三产业中的重点之一。中共十五大以后,省委、省政府采取加强旅游产业管理和旅游设施建设的措施,依托本省特有的旅游资源优势,大力开发旅游产品和旅游市场,促进了旅游业的迅速发展。2000年,全省共接待海外旅游者55.2万人次,国际旅游外汇收入1.89亿美元,比1995年增加39万人次和1.29亿美元;接待国内旅游者2712万人次,国内旅游收入121亿元,比1995年增加1212万人次和86亿元。冰雪旅游十分活跃,不仅哈尔滨冰雪节愈办规模愈大,而且从1998年开始连年举办了中国黑龙江国际滑雪节,在省内其他一些地方也相继开展了冰雪旅游活动。其他像森林、湖泊、江河、跨国等独具特色的旅游活动也越来越红火。齐齐哈尔观鹤节、牡丹江镜泊湖金秋节、佳木斯三江国际旅游节、伊春小兴安岭森林节、海林中国雪乡旅游节、木兰滚冰节、依兰漂流节、阿城金源文化节、漠河北极光艺术节等等,不仅丰富了本地群众生活,而且带动了全省旅游业乃至整个经济的发展。

  四、扩大对外开放,发展对外经济贸易

  为了实现“二次创业、富民强省”的目标,黑龙江省充分利用经济区域化、全球化的机遇及本省所处地缘优势,继续深入贯彻“南联北开、全方位开放”的方针,加快实施大经贸战略。坚持以扩大外贸出口和吸引外商投资为重点,大力发展对俄贸易,积极引进外资,全面推进经济技术合作,均取得显著成效。到2000年末,黑龙江省已同14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贸易往来,其中对欧美国家的贸易额已占全省进出口总额的62.7%。“九五”期间,全省外贸进出口总值为121亿美元,其中,出口总值57亿美元,进口总值64亿美元。1998年和1999年,受亚洲金融危机影响,黑龙江省外贸出口额曾大幅度下降,但由于及时采取促进出口措施,使外贸额迅速回升。2000年,全省进出口总额达到29.86亿美元,比上年增长36.28%;其中出口总额14.51亿美元,比上年增长52.7%,占当年全省国内生产总值的3.7%;进口总额15.35亿美元,比上年增长23.7%。在对外贸易中,对俄罗斯和东北亚地区的边境贸易成效尤为显著,边贸进出口总额12.35亿美元,比上年增长47.87%,占全省进出口总额的41.4%。
  利用外资是对外开放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借用外国资金、吸收外商直接投资、补偿贸易、证券融资等多种形式,使黑龙江省利用外资规模不断扩大,水平逐步提高,对促进全省经济的发展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九五”期间,全省共签订利用外资协议项目1842项,实际利用外资累计38亿美元,比“八五”时期增加21亿美元。外商投资企业在国民经济中的作用日益突出,企业经济效益不断提高。仅据1998年统计,全省外商投资企业即向国家缴纳税金11亿元人民币,占当年全省工商税总额的8.7%。“三资”企业的出口创汇能力不断增强,“九五”末期的创汇额已占全省全部出口额的三分之一。“三资”企业吸纳就业人数达32万人。
  在大力发展对外贸易的同时,黑龙江省充分利用现有力量和技术,在国外承包工程和进行劳务合作,推进技术交流与合作。“九五”期间,全省共签订对外承包工程合同156份,完成营业额达38915万美元;签订对外劳务合作合同953份,完成营业额达14482万美元,均比“八五”时期有较大增长。1997年至2000年期间,平均每年劳务派出人数近万人次,派出的国家主要有俄罗斯、蒙古、孟加拉、日本、韩国、新加坡、菲律宾、德国、博茨瓦纳等20多个国家。与国外的技术合作不断拓展,仅2000年全省高新技术产品进出口总额即达38043万美元。

  五、全面发展各项社会事业

  中共黑龙江省第八次代表大会提出,要把科教兴省作为“二次创业”的一个重大任务和战略措施来抓,主动迎接知识经济的挑战。黑龙江省对科技事业的投入逐年增加,科研机构体制的改革不断深化,并且大力发展民办科技企业,着力推进科技成果的转化工作,推进了全省科技事业的发展,特别是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迅速。2000年,哈尔滨、大庆两个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和哈尔滨南岗、牡丹江阳明、大庆让胡路3个民营科技企业示范区,共完成技工贸收入266亿元,利税30.5亿元。哈尔滨高新区已形成以电子与信息、机电一体化、新材料、节能与环保为主体的高新技术产业群,2000年实现总收入150亿元,利税19亿元。全省已有13户民营科技企业总收入超过亿元。在全省初步形成了以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民营科技示范区、高新技术园、企业高新技术角为格局的科技产业化体系;以高等院校、省属科研院所和企业开发机构为主体,以重点实验室、中试基地、工程技术中心、企业技术开发中心为构架的研究开发体系;以生产力促进中心、技术市场、科技信息网为纽带的技术中介服务体系。黑龙江省科技综合实力明显增强,2000年全省有大专院校40所,独立科研机构276个,各类专业技术人员140万人,科技人才资源居全国第6位,科技活动直接产出居全国第10位,科技综合实力列全国第10位。“九五”期间,全省年均获省部级以上奖励的科技成果达1300项。
  黑龙江省认真贯彻《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坚持进行教育体制改革,制定颁布一系列地方性教育法规,促进了全省教育事业的迅速发展。2000年,全省已有96%的人口地区完成了普及九年义务教育,人均受教育年限达到8年。初中毕业生升学率已达39.9%,普通高中在校生达32.9万人。中等职业教育长足发展,职业高中、中等专业学校、技工学校、成人中专学校在校生占高中阶段在校生总数的47.3%。成人教育成果显著,全省青壮年文盲率下降到1%以下。普通高等教育持续快速发展,在校生达21.01万人,比1995年增长85.1%。“九五”期间,全省普通高校共培养研究生9243人,本、专科生156038人;成人高校共培养本、专科生185150人;中等专业技术师范学校共培养毕业生315万人,为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了大量的实用专门人才。师资队伍建设整体水平显著提高。2000年,全省小学、普通初中、普通高中专任教师学历达标率分别达到97.8%、85.7%、71.3%,分别比1995年提高6.3、5.5和16个百分点。普通高校学术带头人的“断层”问题已基本解决,专任教师中有副高职以上职称的共4990人,占专职教师的41.2%,比1995年提高7.5个百分点。全省高校拥有两院院士16人,享受国家特殊津贴的专家和学者352人。
  省委、省政府根据党的文艺方针和黑龙江省情,提出了“繁荣黑土文化,造就北疆劲旅”的文化工作指导思想,把发展积极向上的社会主义文化作为激励全省人民进行“二次创业”的重要力量,培养出许多德艺双馨的优秀文艺家,创作了大批优秀文艺作品,涌现出不少文化工作先进单位,全省文化事业呈现空前繁荣景象。在1999年国庆50周年的时候,广大文艺工作者以对党、对祖国、对人民的无限热爱之情,创作了大量歌颂党、歌颂祖国、歌颂人民的文艺作品,举办包括电视晚会在内的各种文艺晚会,弘扬了时代主旋律,激发了人民群众进行“二次创业”的热情。在全国举行的各项文化活动和文艺比赛中,黑龙江省创作的许多文艺作品、演出的不少文艺节目等获得大奖。1997年大庆市话剧团创作演出的话剧《地质师》,荣获文华大奖、“五个一工程”奖、曹禺戏剧文学奖三项大奖;该剧主人公罗大生的扮演者张立君还获得1998年第15届“梅花奖”。在1998年举行的第八届全国群星奖中,黑龙江省夺得4枚金牌,再次荣登全国金牌榜首。在2000年第17届全国戏剧“梅花奖”评选中,黑龙江省评剧院的现代评剧《喜鹊登枝》中喜鹊的扮演者王向阳获得梅花奖。至此,黑龙江省已有11人获得此项大奖。群众文化活动丰富多彩。2000年,全面启动的“文化下乡、文化留乡、文化兴乡”工程,组织全省万名文艺工作者在农村开展文化活动5000余场次,下乡演出4000多场,辅导、培训文艺骨干2800多人,赠送图书77万册,大大丰富了农村文化生活。黑龙江省的文学艺术、广播电视、新闻出版以及文博、图书等各种文化事业,都取得长足发展,较好地适应了两个文明建设的需要。
  体育事业蓬勃发展。冬季运动项目在全国继续保持领先地位,其他运动项目有的也有明显提高,群众体育活动有了新的发展。在1997年10月举行的第八届全国运动会上,黑龙江省代表团获金牌9.5枚,总分702分,均列全国第14位。1997年共有10人次夺得世界冠军,是黑龙江历史上夺得世界冠军最多的一年。孟宪娟在第八届世界女子举重锦标赛上获54公斤挺举、抓举和总成绩3枚金牌,这是黑龙江省举重项目在世界大赛中的历史性突破。1998年,短道速滑运动员杨扬在世界短道速滑锦标赛、世界杯短道速滑赛、世界短道速滑团体锦标赛上,共夺得9次世界冠军,成为我国当年获世界冠军最多的运动员,因此被评为当年度全国“十佳”运动员。在1999年1月举行的第九届全国冬运会上,黑龙江省代表团以金牌26枚、总分1596.5分的成绩取得金牌和总分两个第一。在第四届亚冬会上,我国代表团获得15枚金牌,其中黑龙江选手获得8枚,为我国取得金牌总数第一做出了突出贡献。申雪/赵宏博在花样滑冰世界锦标赛上夺得双人滑亚军,这是我国选手在这个项目上的历史性突破。2000年8月19日至24日,黑龙江省第九届运动会在齐齐哈尔举行。来自13个地区和哈尔滨铁路局、省农垦总局的3613名运动员参加比赛。有1人超1项世界纪录,3人3次超两项全国纪录,56人次创36项省纪录,102人151次创(平)62项省青少年纪录。在这一年中,黑龙江省运动员在国内外大赛中共获金牌171枚、银牌142枚、铜牌122枚,其中夺取世界冠军12个,是历史上取得世界冠军最多的一年。其中乒乓球运动员孔令辉获得第27届奥运会乒乓球男子单打冠军,成为集奥运会、世锦赛、世界杯赛三大赛乒乓球男子单打冠军于一身的“大满贯”运动员。杨扬在世界杯短道速滑系列赛、世界短道速滑锦标赛和短道速滑团体锦标赛上,再掀旋风,共夺得10枚金牌,成为黑龙江历史上年度获得世界冠军最多的运动员。2000年5月,阎庚华成功登上珠穆朗玛峰,成为我国只身登上珠峰第一人。在从珠峰下撤过程中阎庚华不幸遇难,但他不畏艰险勇攀高峰的精神将永远鼓舞着全国人民。群众体育十分活跃,全省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约有1400多万人,连年实施的全民健身计划取得显著成绩,仅2000年全省就举办各类运动竞赛会584次,达到《国家体育锻炼标准》的共468.7万人,被国家授予全民健身活动优秀奖。全省已有35个县(市)被评为全国或全省体育先进县(市),在全国居第7位。
  医疗卫生事业有了长足发展。2000年底,全省共有医疗卫生机构8038个,其中县级及县级以上医院846所;有医疗床位11.4万张;卫生人员22.3万人,其中技术人员17.1万人。医疗设备改善,医疗技术提高,医疗科研取得新的成果。农村医疗卫生工作进一步加强。截至2000年末,农村卫生“三项建设”(基本建设、装备设备、技术培训)投资已达3.6亿元,大大改善了县卫生防疫站、妇幼保健院和乡镇卫生院的基础设备条件,提高了医疗卫生技术水平,为1998年特大洪涝灾害之后没有发生大的疫情发挥了重要作用。传染病防治工作取得明显成效,如期实现了消灭脊髓灰质炎的目标;实现了国家规定的消除碘缺乏病的目标;肺结核病防治效果大幅度提高;有效地控制了流行性出血热等鼠传染病的流行;加强了对艾滋病防治的宣传工作。全省农村自来水的普及率已达49.96%,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已达50.06%,城乡卫生面貌发生了可喜变化。
  计划生育工作取得显著成绩。2000年,全省一孩计划生育率已由1995年的96.6%提高到98.3%,多孩率已下降到0.34%。“九五”期间,全省人口出生率和人口自然增长率分别为11.38‰和6.1‰;5年间全省共出生312.6万人,比计划少出生88.4万人,比“八五”期间少出生63.1万人。其中,2000年全省人口出生率为10.2‰,人口自然增长率为4.7‰;农村计划生育率达到95%,城市计划生育率达到98%;年底全省总人口为3807万人,全面完成了国家下达的人口计划。

  六、战胜1998年特大洪水灾害

  1998年夏秋之交,由于气候异常,降雨量过大而且集中,黑龙江省嫩江、松花江流域发生了超历史记录的特大洪水,而且持续时间比较长。8月13日,嫩江第四次洪峰到达齐齐哈尔水文站,最高水位达149.30米,超过保证水位1.10米,超过警戒水位2.30米,超历史最高洪峰水位0.69米,流量1.48万立方米/秒,为300年一遇特大洪水。8月14日,齐齐哈尔下游江桥水文站,最高水位为142.37米,流量1.75万立方米/秒,为500年一遇特大洪水。8月22日2时,松花江第三次洪峰到达哈尔滨水文站,最高水位为120.89米,超过保证水位1.89米,超过警戒水位2.79米,超过1957年历史最高水位0.84米,最大流量1.74万立方米/秒,为150年一遇特大洪水。两江洪水持续时间长达两个多月。
  但是,两江堤防却是标准低、险工弱段多。嫩江、松花江干流堤防总长1899公里,其中哈尔滨堤防(26公里)标准为百年一遇,齐齐哈尔、佳木斯堤防(共80公里)标准为50年一遇,其他20年一遇标准的693公里,20年一遇以下标准的1100公里。而且嫩江、松花江干流上没有骨干水量控制工程,调解能力差,一遇大洪水只能靠加高堤防和耗费巨大的人力物力来抢险。这次洪水造成全省52个县(市、区)、622个乡镇、4830个村屯、850万农村人口受灾。受灾农田面积312.2万公顷,成灾面积123万公顷,其中绝产93.7万公顷;水淹草原260万公顷,冲毁鱼池8.9万公顷;死亡大牲畜18.3万头,倒塌和损坏房屋157万间;冲毁路基路面2253公里、桥涵2290座、通信线路1100公里、输电线路908公里,铁路断道376处。造成直接经济损失296.1亿元,上百万人痛失良田家园。
  在罕见的特大洪灾面前,中共中央、国务院领导十分关注,他们不仅及时打电话询问汛情、灾情,对抗洪抢险斗争做出重要指示,而且在抗洪抢险的关键时刻,江泽民总书记、李鹏委员长、朱镕基总理、胡锦涛副主席、李岚清副总理和温家宝副总理等,先后来到黑龙江抗洪抢险第一线和灾民安置点,亲自视察灾情,指挥抗洪救灾及重建家园工作。全国政协主席李瑞环委托副主席陈俊生考察了黑龙江灾情并慰问抗洪人员。全国人大常委会、全国政协机关以及国家许多部委的领导也先后来到黑龙江抗洪救灾前线进行具体指导,并在物资上给予大力支持。人民解放军和武警部队遵照中央军委命令,迅速奔赴抗洪第一线,用他们的血肉之躯与肆虐的洪水进行殊死搏斗,充分发挥了中流砥柱作用。仅沈阳军区就先后出动12个师、7个旅、65个团,计97548名官兵。
  中共黑龙江省委、黑龙江省人民政府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部署,在洪水到来之前,及时组织全省人民积极进行防洪抗洪的各项准备工作;在洪水灾害发生之后,迅速指挥全省军民开展抗洪救灾斗争。各级党政军领导干部始终站在抗洪抢险第一线,哪里情况最危险,哪里就有领导干部、共产党员和解放军官兵。全省直接参加抗洪的军民共达200多万人,累计出动车辆、船只256万台班(艘)、飞机220架次,使用土石方2639万立方米、编织袋1.45万条、编织布100万平方米,直接用于抗洪抢险的费用达10多亿元。经过两个多月艰苦卓绝的奋战,抗御了一次又一次洪水的袭击,成功地保住了嫩江、松花江干流的堤防,保住了齐齐哈尔、哈尔滨、佳木斯等重要城市,保住了大庆油田和主要交通干线,保护了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把灾害损失减少到了最低限度,取得了抗洪抢险斗争的全面胜利,谱写了一曲惊天动地的壮丽凯歌。
  洪水过后,省委、省政府立即组织全省人民全力以赴地开展抗灾自救、恢复生产、重建家园的斗争。首先就灾民越冬住所、口粮、烧柴、棉衣被、子女就学和卫生防疫等进行了妥善安排,保证了灾区社会秩序的安定、群众情绪的稳定和群众生活的基本需要。进而组织恢复生产,进行生产自救,通过各种途径、采取各种办法,努力弥补灾害造成的损失。在党中央、国务院的关怀和全国人民的大力支援下,经过全省人民的共同努力,在大灾之后没有发生大的瘟疫,在大灾之年不仅较快地重建了家园、恢复了生产,而且经济建设和社会事业仍然取得令人瞩目的成就。1998年,全省国内生产总值实现2843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8.5%,仍然称得上是迅速发展的一年。
  特大洪水灾害之后,黑龙江省人民痛定思痛,认真汲取洪水灾害的深刻教训,进一步调整和优化了基本建设投资的结构,加强了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和小流域综合治理,采取改善和保护生态环境的措施,提高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保证全省经济和社会的持续发展。在抗洪斗争中形成的“万众一心,众志成城,不怕困难,顽强拼搏,坚忍不拔,敢于胜利”的抗洪精神,是全省人民创造的又一宝贵精神财富,它为实现“二次创业、富民强省”的宏伟目标,增添了新的强大精神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