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准备作业
第一节 准备作业
松岭林业公司建立初期,伐区生产是常年流水作业。夏季生产的准备作业比较简单,只在公路边支起帐篷,不用设机库,简易路短,边准备作业边生产。
1967年开始,林业公司每年8月份召开伐区准备作业会议。
1974年,伐区原条生产由常年流水作业转为冬季季节性作业。冬季作业比夏季作业复杂得多,作业前,进行现场踏查,7月下旬开始准备作业施工。
一、现场踏查
现场踏查也叫现地复查,是每年冬运前的准备作业。每年的3~5月,主伐林场组织工段(作业组)长、技术员、计划员、劳资员等有关人员,对伐区准备作业的工程设计和伐区生产工艺设计进行实地踏查。看工程位置和技术要求是否符合技术和安全规程;明确各种标桩和标志设立点;看调查设计的采伐、集材与更新方式是否合理,看工程量大小,以便确定机械、劳动力的投放数量,安排劳动组织,落实技术措施,安排作业季节,编制施工计划,进行技术交底。
二、劳动力组织
1983年以前,松岭林业局各林木生产作业组劳动力组织的单位是不完全机械化作业的生产工段(即工段)。1个工段定员一般在24~30人之间,较大工段40人。60年代末70年代初,城市知识青年大批上山下乡,1个工段人员最高达50~60人。工段设党支部书记1人,队长(或称段长)1人,核算员1人,材料、检尺员各2人,后勤2~3人,采伐4人,集材8人,装车3人,清林5~6人。1个工段内机械设备有采伐油锯2台,集材拖拉机4台,柴油绞盘机1台。从准备作业到采伐、打枝、集材、装车、清理各工序的生产任务,均由工段完成,工段年木材产量在1.5万立方米左右。经过近20年的开发,森林资源日渐减少,林木资源分布也趋向零散,大规模的工段生产组织形式已经越来越不能适应伐区生产需要。
1984年下半年,松岭林业局开始推广十八站林业局的“采、集、运”综合新技术。全局组建“采、集、运”综合作业组57个,其中,“111”型作业组44个,“121”型作业组13个。作业组成员以企业内部职工为主,辅之以外聘人员。组成方式主要由作业组长邀集而成,生产管理方式采取承包经营责任制。作业组长与林场签订经营合同后,双方权、责、利明确,共同履行合同内条款。“111”型作业组设备有油锯1台,J-50拖拉机1台,柴油绞盘机1台,每组人员8人。“121”型作业组设备有油锯1台,J-50拖拉机2台,柴油绞盘机1台;每组人员12~15人,设采伐工2人,集材工2人,装车工3人,后勤工2人,清林工2~3人。这种“111”型和“121”型综合作业组的名称,是根据每年作业组的机械配属数量而定的。实行“采、集、运”综合作业新技术后,准备作业的工作(主要指冻板道和集材道的修筑)主要由林场成立专业准备作业队去完成。伐区清理由林场组织的家属队、青年队完成。
1986年,全局综合作业组发展到72个,其中,“111”型作业组56个,“121”型作业组16个。此后,各作业组在上年的基础上,又相应增加3~4个清林人员。原专职准备作业队解体,伐区清理工作由作业组自己独立完成。作业组完不成清林任务时,林场也组织家属队上山清林。部分冻板道由林场派推土机修筑。
1990年,随着南瓮河林业局施业区的开发,在古源林场组建2个“242”型作业组,配备4台拖拉机,但管理形势与过去完全不同。“242”型作业组实行承包责任制,工资按生产任务单独核算。“242”型作业组设备有油锯2台,J-50拖拉机4台,柴油绞盘机2台。人员每组17~20人。
1991年以后,林业局作业组发展到95个以上。
2000年,林业局“121”型作业组有5个。
2001年以后,林业局森林资源匮乏,单位林地面积上的活立木蓄积量减少,林木分散。林木分布主要是高山陡角,以团状为主。林业局部分主伐作业组大量采用畜力生产。作业组一般7~9人,组内设采伐工1人,畜力集材1~3人,装车工3人,后勤1人,清林工1人。
2002年,林业局“121”型作业组全部取消。“111”型作业组人员减至9人,其中,采伐工2人,集材工2人,装车工3人,清林工2人。
2003~2005年,林业局作业组增加到105个,其中,“111”型作业组49个,畜力作业组56个。
三、冻板道修筑
松岭林业局自建局以来,冬季木材生产一直沿用冻板道运材的方式。准备作业中先将路影伐开,清除倒木后再按需求修筑。
1983年以前,林业局年平均修筑冻板道180千米。此后,林业局年平均修筑冻板道290千米,年平均运材量24万立方米。
1990年以后,林业局木材采伐大部分为回头作业。以50推土机在原有的冻板道上推拖、整平。
截至2004年,全局修建运材公路1321.6千米,其中,干线256.8千米,支线948.85千米,岔线115.95千米,林道网平均密度每公顷1.46米。
2005年,无冻板道修筑任务。
四、集材准备
松岭林业局自建局以来,木材生产采用过冰雪滑道集材、畜力集材和拖拉机集材3种方式,集材工作按照不同的集材方式进行准备。
(一)冰雪滑道
1970年前后,在环宇林场22支线采用过冰雪滑道(冰沟)集材。线路伐开宽度4米,在距滑道30米以外处修人行道,在曲线外侧设安全标志。槽宽0.6~0.8米,最宽不超过1米;槽深一般为0.3~0.4米;根据材长和地势确定曲线的半径,不小于60米。滑道曲线处槽道加宽20%左右,外侧加高40%左右。为充分利用地形地势,在凸出的地段修槽道,要取土挖沟;在低凹地段,要挡土培雪筑槽,以降低工程造价。槽底形成凹形,槽帮必须坚固。槽内的树根、石头等障碍物必须清除。槽道终点出材口处,应尽量沿偏坡设缓冲岔线,便于归楞。
(二)畜力集材
自建局以来,在林业局的木材生产过程中,每年都有部分木材通过畜力集运到装车场。安排畜力集材,多为高山陡角及坡度在19°以上的场地条件下,按设计的线路修整通道,把主、支道上的树根砍掉与地面相平,清除一切障碍物,整平路面。凡陡坎地段,需进行切方,减缓坡度,以保证人、畜的安全。
(三)拖拉机集材
松岭林业局始建之初,采用专用集材拖拉机集材。集材方式依据林业部颁发的《森林采伐更新规程》《黑龙江省森林采伐更新规程实施细则》进行。先修建从伐区装车场修到各支道衔接点,贯穿于装车场周围的所有小班的集材道。集材主道路面宽3.5~4米,曲线半径不小于50米,弯道处加宽0.5~1米。最大纵坡控制在19°,坡长30米以上。
1982年以后,集材主道有40%是机推冻板道,在此基础上再用机推和人工打设而成。
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集材作业是遵循“百米三条道”作业法。1条支道能集中两侧伐倒木,道宽3~3.5米,曲线半径不小于30米,坡度最大不超过16度。
20世纪90年代末,不专门修集材支道,在采伐作业时,按作业顺序采伐,自然形成集材支道。
冬季作业时,修筑沼泽地段的集材道,在严冬到来之前,先用空载拖拉机行走1次,再用半载拖拉机行走几次,待泥土冻结坚实后开始集材。
夏季作业的集材道,根据集材量的大小和土质坚实程度,确定铺设小杆或枝丫,一般只选用劣质材铺道。
2005年,基本上沿用老办法,加之生产中的经验,进行集材道的准备和修建。
五、装车场(楞场)准备
修建山场采伐装车场(楞场)的时间,在每年的8~9月,与伐区其他准备作业项目同时进行。装车场的位置依据调查设计图纸来确定,原则上要求地势平坦、干燥、排水良好,顺装车方向有1°~2°的倾斜,能固定绞盘机。
1984年后,林业局推广“采、集、运”综合作业新技术后,60%的生产作业组装车作业采用J-50拖拉机牵引的原条大捆预装法,省去绞盘机操作过程,装车场准备工作从简。
六、伐区营地建设
松岭林业局建局初期,伐区营地多用帐篷搭制,床是用小杆铺成的大通铺,取暖用汽(柴)油桶改制的或立或卧的铁炉子。
1970年后,营地职工宿舍开始建造木刻楞或板夹泥房,以木板铺取代小杆铺,取暖用“地火龙”。建筑面积一般每人3~4平方米。
1980年以后,随着林业政策对资源消耗的限制,逐渐淘汰木刻楞房,林业局先后从绥化和小兴安岭引进用塑料薄膜搭建房舍和机库。这种房舍具有采光好、保温、用工用料少、建造快、成本低、节约木材、安全防火等优点,很快在全局林场各工段推广使用。为进一步解决保暖问题,又设计帐篷顶、塑料围二合一帐篷,逐渐形成墙帷子、塑料围、帐篷顶三合一房。
1982~1985年,相继在大扬气林场、古源林场试用移动式绞盘机房。
1984年,全局推广使用内设活动铁床和有供热设备的活动板房,结束自建局以来靠“地火龙”取暖的历史。
1986年冬运,林业局为每个作业组配备5瓦的电台通信设备,结束长期靠运材车传递信息的历史,形成全局木材生产系统电讯指挥网络,陆续给各作业组配备宿营车。
1987~1988年,购进600瓦和1000瓦的微型发电机,全局伐区作业组照明实现电气化。
1980~1990年,林业局先后为山场职工生产配备收录机、洗衣机和其他娱乐品,个别林场为作业组安装闭路电视。山场的生产和生活管理工作达到标准化、规范化、文明化。
2000年后,可采森林资源逐年减少,伐区营地搬迁频繁,房舍又向成本低、简单化、轻便化的二合一房舍、机库方向转变。
至2005年,松岭林业局5个主伐林场先后进行机械设备的有偿转让,把准备作业、踏查、森调、建点等各项成本全部承包给各作业组。
七、检查评比
1982年以前,松岭林业局自行组织林木采伐准备作业的检查评比工作。
1983年9月7日,检查评比执行林管局印发的《准备作业评比标准试行办法》,规定林管局、林业局、林场逐级组织检查。准备作业工作由林业局的自检自查上升为林管局的联检联查,纳入木材生产管理工作的重要日程。
1985年9月11日,检查评比执行林管局印发的《伐区准备作业检查评比标准》,增加地中衡的项目检查,规定准备作业进度检查评比标准,按计划进度要求,拖欠20%不计分。
1986年8月13日,检查评比执行林管局重新修订的《伐区准备作业检查评比办法》。在新办法中规定,准备作业工程质量评分达到70分以上为合格,不合格的工程要返工,不得验收,不准投入生产。对因质量不合格投入生产造成损失和人身、机械事故的工程,要追究领导及有关人员的责任。
1982~2004年,林业局的林木采伐准备作业工程质量在大兴安岭林管局的检查评比中,平均成绩90分以上。
2005年,松岭林业局的林木采伐准备作业工程质量达到优秀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