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一节 机构

第三章 粮油

第一节 机构


  1965年,成立松岭粮食局,设供应股、储运股、计统股、财务股、后勤股。下设单位有望峰粮站、壮志粮站、环宇粮站、古源粮站和绿水粮站,各粮站财务均实行报账制。全区粮食系统有职工62人。
  1967年10月,成立松岭区商粮组。粮食和商业实行一个领导班子,分两组工作人员,商粮分别配备1名组长和1名副组长,工作人员12人。
  1970年3月,商、粮分设,分别成立商业组和粮食组。粮食组设有计统股、储运股、财务股、供应股,编制23人。
  1971年,粮食组改称粮食科,配科长1人,副科长2人。
  1972年,成立翠峰粮店。10月,在小扬气成立三八粮站和粮食加工厂。撤销绿水和环宇两处战备粮库,成立松岭粮库。
  1975年,粮食科将计统股改称计调股,储运股改称仓储股。6月,成立粮食青年队,有知青工45人。
  1976年,三八粮站改称松岭粮站。
  1978年,粮食科改称粮食局,编制30人。全区粮食系统有职工199人。
  1982年3月,粮食局归属大兴安岭地区粮食系统管理,增设保卫股。
  1984年,在小扬气镇成立粮油贸易公司和饲料公司。
  1985年,在小扬气镇成立新兴粮站。
  1986年,粮食局筹资金15万元,建办公楼631平方米。同年,增设价检股和审计股,撤销饲料公司。
  1989年3月,粮食局增设盐业股、市场管理股、企业管理股。10月,增设劳资股和监察室。同年,粮食青年队解体,成立多种经营站。松岭全区粮食系统职工213人,其中局机关职工42人。
  1990年,粮食局有12个业务股,即计调股、仓储股、供应股、盐业股、财务股、保卫股、企管股、价检股、审计股、劳资股、秘书股、市场管理股。下设10个独立核算单位。全系统有职工224人,其中,机关职工48人,粮库33人,多种经营站14人,松岭粮站16人,绿水粮站19人,古源粮站14人,新兴粮站21人,大扬气粮站17人,壮志粮站18人,新天粮站7人,粮油贸易公司17人。
  1991年3月,粮食局增设高科教股,成立册籍管理站,将原粮食青年队正式命名振兴多种经营站。8月,撤销粮油贸易公司。粮食局设局长兼党支部书记1人、副书记2人,副局长2人(其中1人兼副书记),工会主席1人。
  1992年5月,成立双岭食品厂。11月1日,继续执行国家统销价格,同时,对城镇居民口粮供应实行价格放开,议价供应,随行就市。
  1993年2月,重新成立松岭区粮油贸易公司(又名松岭粮库)。3月,组建松岭盐业公司,为副科级单位并具有法人资格。10月,小扬气镇内的松岭粮站、绿水粮站、新兴粮站并入松岭粮库,成立松岭区粮油购销公司。
  1994年4月,松岭粮油购销公司筹备建立铁西粮油加工厂。
  1995年1月,铁西粮油加工厂建成运营,注册资金80万元。3月,松岭粮站、绿水粮站、新兴粮站与松岭粮库分离,成立松岭粮油食品经销公司(又名松岭粮站)。
  1996年1月,成立粮油检验检测站。3月,粮食系统体制改革,由地区粮食局归口管理改为人、财、物全部由当地政府管理。5月,区粮食局重新定岗定编,精简人员,设局长兼党支部书记1人、副书记1人,副局长1人,工会主席1人。内设机构有行管股、综合股、计财股、保卫股、人秘股和工会,编制23人。所属单位有松岭粮库、新天粮站、壮志粮站、大扬气粮站、古源粮站、松岭粮站、盐业公司、粮油贸易公司和粮油检验检测站。
  1997年8月,组建粮食稽查队。
  2000年5月,双岭食品厂撤销。6月,区粮油贸易公司解体,松岭粮站、古源粮站、大扬气粮站、壮志粮站、新天粮站进行改制,实行国有民营。粮油市场逐步放开,粮食稽查队解散。
  2001年5月1日,粮油市场全部放开,册籍管理站撤销。粮食系统有职工207人,粮食局设党支部书记1人、副书记1人;局长兼副书记1人,副局长2人。年末体制改革,有61名职工参加一次性安置。
  2003年6月,松岭粮站、古源粮站、大扬气粮站、劲松(壮志)粮站、新天粮站解体注销,各粮站职工分配到所在镇(场)。10月,松岭粮库建立社区放心粮店6户。
  2005年,区粮食系统有职工80人,设局长兼党支部书记1人。所属单位有松岭粮库、盐业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