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民兵组织
第二节 民兵组织
一、队伍建设
1965年10月21日,松岭区(林业公司)组建大兴安岭林业管理局民兵师第三团,设团长、副团长各1人,政委、副政委兼政治处主任、政治处副主任各1人,参谋长、副参谋长各1人。经林业公司党委批准,第三团任命营长、副营长、教导员、副教导员等营级干部;连、排干部由各营挑选任职。
1966年,进行民兵组织整顿。
1971年,组建1个民兵独立团。
1972年,各民兵连做到“一板、二柜、三簿、四册”。即有反映民兵编制序列、集结联络方法、民兵军事与政治工作统计、奖惩等情况的综合图板;有图书柜、资料柜;有党支部议兵、民兵参加公益活动、干部例会3个登记簿;有民兵年度先进单位登记册、先进个人花名册、好人好事登记册、民兵军事训练登记册。
1973年1月,民兵组织进行调整,基干民兵、普通民兵按年龄编组。重点调整武装民兵,武装民兵编制望峰、壮志、环宇、古源、绿水5个林场各有1个连,机修厂、工程处各有1个独立排。
1974年4月,重新组建民兵团,设团长1人,政委1人,副团长3人,副政委、参谋长、政治处主任各1人。
1975年,推广民兵、治安、消防“三位一体”经验,成立松岭区(局)民兵总指挥部,民兵总指挥部与武装部合署办公,挂两块牌子。民兵总指挥部设秘书组、政工组、武装组、治安组,下设绿水、古源、环宇、壮志、望峰、平岚、翠峰7个民兵指挥部。组建整顿站车秩序的执勤民兵,全区抽民兵103人,每半年轮换1次,由各民兵指挥部安排统一领导。
1977年6月,松岭区(局)撤销民兵指挥部。11月,组建民兵步兵团。
1979年1月,在民兵步兵团的基础上组建松岭基干民兵团。基干民兵团一切按照战时部队编制编成,建制落实到班,兵员落实到人,编组原则班不跨工段,排不跨镇(公社)。
1981年,简化民兵组织层次,精减武装民兵组织,保留普通民兵和基干民兵2种组织。同时压缩参加民兵的年龄,男性公民18~35周岁,女性公民18~23周岁;其中基干民兵为18~28岁。女性公民只编入基干民兵,不编普通民兵。
1984~1988年,落实大兴安岭军分区关于民兵组织要精干,素质好,有战斗力的要求,每年进行一次民兵整组工作,调整基干民兵组织。
1993年,各民兵组织相继达到有办公室、有活动室、有工作展示板、有各类活动册、有书刊、有科技攻关标本、有活动记录、有资料柜和有专人管理的“两室”“七有”标准。
1998年,组建民兵应急分队、民兵专业技术分队、民兵对口专业分队,各镇(场)编制基干民兵应急排,连部设在区武装部。民兵应急分队除装备轻武器外,还配备防毒面具、头盔、警棍、盾牌等防暴器材。严格落实“四课”教育,每年不少于2次、每次不少于2天的课堂教育。
2000年,区人民武装部根据各单位不同时期、不同任务和不同工作内容,开展民兵连部、执勤室、民兵之家的建设活动,制定《基层武装工作目标管理考核细则》,民兵连部达到有“九册”,即基干民兵花名册、普通民兵花名册、民兵活动记录册、民兵外出登记册和整组、教育、训练、征兵、执勤登记册;民兵之家达到“五有”,即有文体器材、有娱乐用品、有图书刊物、有学习园地和活动场地。
2001~2005年,区人民武装部多次开展和组织民兵读报阅刊、“百题知识竞赛”活动,《中国国防报》《中国民兵》《东北后备军》等宣传资料与报刊及时订购和下发,并将刊物上登载的有关知识整理成答题或复习题下发给民兵,限期答卷,定期竞赛。
二、民兵训练
1966年7月,区人民武装部开始抓民兵的战备训练。除政治训练外,普通民兵坚持早操活动,每周5个早晨进行队列、爬山训练;基干民兵在完成普通民兵训练科目和保证完成生产的前提下,每周抽出4小时进行射击、战术等训练;各林场邮电所、电讯所,训练战场投递、收发报、通讯架线等;各林场卫生所,练习战场急救和原子袭击后的紧急处理;各林场汽车队,结合木材运输练习发动车辆、排除故障等。
1969年3月,依据珍宝岛自卫反击战的实际,区人民武装部组织民兵开展以射击、投弹、爆破等基础科目和“三打”(打坦克、打空降、打飞机)、“三防”(防原子、防化学、防细菌)为主要内容的训练,并根据作战需要,部分民兵侧重突出通信、防化、侦察等专业技术训练。
1971年,民兵训练本着“平战结合,劳武结合,常备不懈”原则,根据林区山多林密等特点,开展民兵“游击战”“地雷战”“麻雀战”等军事训练。适时组织民兵进行野营拉练、紧急集合、战备防空等训练。
1973年8月,区人民武装部举办松岭区第一届民兵步枪射击、投弹、刺杀、冲锋枪点射、机枪点射等项目的民兵军事大比武。
1977年,区人民武装部举办各类民兵骨干军事培训班11期,培训的科目主要是学习毛泽东的军事思想、战略战术;常备武器的使用、保管、装卸以及队列、刺杀、步枪1、2、3练习。基干民兵主要进行射击、队列、投弹、战术、埋设地雷等科目的训练和“三打”“三防”、土工作业、地雷爆破、民兵传统战法以及各专业技术分队的培训。
1979年,区人民武装部组织民兵开展兵器常识、手中武器的急用先学、缺啥学啥、先学会打、后练打准等训练,举办各种类型训练班4期,防御演习1次,培养小教员136名。全区共有28名武装干部参加军分区教导队训练。各基层单位举办打坦克训练班22个,地炮训练班4期,重机枪训练班3期。在236名排以上的民兵干部中,有85%以上的都达到“三会四能”。
1981年,区人民武装部根据林区特点,把民兵训练集中安排在6~7月防火和木材生产淡季进行。
1983年,区人民武装部侧重民兵专业技能和游击战术的训练,把炮兵分队和打坦克爆破班训练列为重点。5月,参加军区民兵军事训练器材革新展览,松岭区民兵团无线报警器获沈阳军区革新奖;8月,参加大兴安岭军分区军事比武,松岭区民兵步兵班获半自动步枪精度射击团体第一名。
1984年,区人民武装部采取集中轮训、短期培训等形式,请领导干部和老党员、老民兵、复退军人、英雄模范人物当教员,举办各类培训班14期,培训民兵骨干325人。
1986年,区人民武装部进行战术思想、参谋业务和军兵种知识的学习和训练。8月1日,开展民兵轻武器5个项目的比武。
1989年,区人民武装部举办民兵“四会”教员培训班,有20人参加30天的培训。
1990年,区人民武装部举办纪念毛泽东“关于民兵工作三落实指示”发表28周年民兵大比武竞赛。
1992年,落实沈阳军区和省军区关于民兵军事训练的指示,结合林区特点,采取基地化训练方法进行民兵军事训练。
1986~1995年,区人民武装部对专职人民武装干部的集中军事培训有所减少,以军分区集中培训为主。在每年的“六一九”“八一”“九一八”“十一”等纪念日组织专职人民武装干部过军事日,开展军事技能比赛。
1996年,专职人民武装干部与主管地方防火人员实行兼职,训练上侧重于防火技术培训。同年,区人民武装部开展“日答一题、周标一图、月写一文”的民兵干部训练,提高民兵干部运筹谋划、独立办事、对下指导、总结概括、文字表达、组织协调、当家理财等工作能力。
1998年,区人民武装部进行民兵工作基础知识、军事技术知识、人武部正规化建设知识和军事地形学、战术标图、手枪射击等的学习和训练。修建民兵军事训练基地和民兵射击场、训练场、战术场和民兵训练基地“三场一地”。民兵训练基地占地654平方米,“三场”占地2.8万平方米。
2000年,区人民武装部进行军事地形学、野外生存、自救互救、扑火常识等技能训练。投资4万元整修长300米、宽80米的民兵训练射击场。8月1日,规范新《民兵军事训练大纲》内容,开展以比促训的全区民兵军事比武活动。
2004年6月,区人民武装部与松岭区防火指挥部共同举办纪念毛泽东“关于民兵工作三落实指示”发表42周年民兵训练成果表演大会。
2005年6月,为庆祝毛泽东“关于民兵工作三落实指示”发表43周年暨建军78周年,区人民武装部组织召开全区民兵军事训练比武大会。大会设2个表演科目、6个比赛科目。决出12个单项奖,18个团体奖,新天林场获得团体总分第一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