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三节 科普活动

第三节 科普活动


  1983年,松岭区(局)科技人员创办互相交流、互相探讨等活动阵地——《松岭科技》刊物,先后出刊15期。松岭区医学会会员、区(局)医院医生吕彬,根据自己多年临床观察,利用中药剂芫花醇中期引产,获得成功并将经验撰写成学术论文。教育学会会员、区(局)第二小学教师夏志岚结合自己多年的教学经验,撰写的《小学识字教学初探》在大兴安岭地区教育学术交流会获二等奖。
  1984年4月,区(局)科技部门从内蒙古林学院聘请教授卢广第做《国内外采运机械化概况和贮木场发展趋势》专题报告。6月,聘请大兴安岭地区科研所3名工程师讲解化学药剂灭草等有关农业生产、经营发展趋势方面的讲座,区(局)内相关行业的科技人员聆听报告和讲座后,得到启迪和技术方面的理论指导,小改革、小发明、小创造不断产生。8月,区(局)科委邀请地区有关部门专家做《锅炉改造技术》学术报告;邀请北京农学院教授李树容做《塑料大棚容器育苗技术》讲座;邀请东北林学院教授黄仁楚做《国内外营林机械发展动态和现状》学术报告。9月,邀请国家林业部教授池兴楠做《微机在林业企业中的应用》《国内外林业自动化技术》专场学术报告。
  1985年,松岭区(局)邀请省森林保护研究所研究员杨韵倩做《卫星遥感技术》讲座;邀请东北林学院经济系副教授施阳森做《行为科学》《第四次新技术革命》讲座;邀请省林科院教授刘大兴做《国内外林业科研动态》演讲。
  1987年7月,松岭区(局)邀请东北林业大学教授赵广炎做《关于美国的高速公路和林业方面的先进技术》学术报告。
  1988年6月,区科学技术协会在小扬气镇举办食用菌种植技术培训班,培训班举办2期,用时8天,全区(局)各相关部门技术人员和食用菌种植从业人员87人参加学习培训。9月,为普及推广食用菌栽培技术,有效利用资源,开辟新的生产领域,区科学技术协会在劲松镇(壮志林场)成立大兴安岭地区第一所食用菌技术培训学校,聘请有实践经验又有理论基础的科技人员担任教员,培训学员3期。
  1989~1990年,区(局)医药卫生学会举办护理培训班9期、医疗培训班7期、药剂培训班1期、中西医结合学习培训班3期,参加学习培训的医务人员、科技工作者及爱好者970多人次。区(局)各相关部门举办检尺员培训班、安全(生产)培训班、财务会计培训班、机械(操纵、维修、保养)培训班、营林(各项营林生产)培训班、锅炉(司炉工)培训班等各种培训班81期,有3000多人参加培训。
  1991年7月,应美国政府相关机构正式邀请,松岭区(局)科学技术协会会员、松岭林业局森林资源监督科技术员刘福元与黑龙江省自然资源研究所研究员徐利前往美国参加第九届国际熊类动物研究会议。同年,2人合作发表论文《中国大兴安岭棕熊越冬仓的观察》。
  1992~1996年,松岭区(局)科技人员针对林业生产过程中高山陡坡集材等生产生活实际问题,相互交流,实地考察,撰写出《运材车拖车滚动阻力与干车承载量安装位置的关系》《探讨王守平生态养猪法》《中密度纤维板调研》《林木施肥》《石条楞腿》等围绕经济建设、调整产业结构、提质降耗以及如何开发利用资源等方面多篇学术交流、探讨的文章,对林业生产和居民生活起到一定的启示和指导作用,对第三产业和乡镇企业的发展起到促进和推动作用。区科委营林工程师宋新生与采运高级工程师郭和平撰写的《水湿地造林后土壤变化研究》论文,应邀参加国际林联第三学部在中国哈尔滨东北林业大学举办的森林采伐与林区可持续发展国际学术研讨会,在会上参与交流并被编入论文专辑。
  1997年,营林工程师宋新生撰写的《北美短叶松在大兴安岭地区的引种技术研究》在江西九江市召开的全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林业体制改革研讨会上与专家、学者交流,被评为优秀论文二等奖。
  1998年,区科委营林工程师宋新生和赵启文、梁义、陈跃强合作撰写的《实施天然林保护工程,开发利用野生经济植物》获大兴安岭地区自然科学技术优秀论文奖。
  1999~2001年,教育科技部每年与区(局)工会、小扬气镇等单位联合举办或单独举办多期北药种植技术、食用菌栽培技术、特色养殖技术培训班,聘请地区食用菌栽培方面专家、农业知识方面专家、部分门类养殖方面研究专家以及区(局)内有实际经验的食用菌专业户、养殖专业户讲课,共举办20期各种类型的实用技术培训班。
  2002年5月,区科学技术与信息产业局(科协)在小扬气镇时代广场举办科技活动周科普宣传活动。现场赠送科普知识图书4000余册,展出科普知识图片50余幅。大兴安岭地区科学技术协会与区科学技术与信息产业局、区科协一起在天鹿特产实验场建立松岭区(局)内第一个科普教育基地。
  2004年夏,松岭区(局)组织各镇(场)部分领导和职工到内蒙古阿里河、齐奇岭参观学习食用菌栽培技术与特色养殖技术。秋季,区科学技术与信息产业局带领古源、中心苗圃等单位技术人员到牡丹江市省林副特产研究所学习食用菌二级菌制作技术。全国知名食用菌种植大户映山红公司到松岭区(局)发展食用菌产业。同年,中心苗圃被大兴安岭地区确定为地区五大食用菌栽培基地之一。全年,区(局)栽培食用菌(黑木耳、蘑菇等)500万袋。
  2005年,区委、区政府、林业局把中心苗圃建成集食用菌栽培、北药开发、花卉种植、苗木果木繁育和特色养殖产业于一体的综合基地。区政府派科学技术与信息产业局局长到内蒙古根河林业局交流学习发展食用菌产业的做法与经验。同年,全区(局)各类食用菌栽培达1200万袋。

1982~2005年松岭区科技论文发表(交流)与获奖情况表 表17-13

论文题目

作者

发表(交流)情况

获奖情况

阑尾切除阑尾根部与阑尾系膜处理的改进

孙楠田

1982年地区交流

芫花醇中期引产的讨论

吕 彬

1982年地区交流

口服补液盐治疗小儿肠炎100例初步临床观察

张宝林

1982年地区交流

谈口服给药的体内吸收

王垂学

1982年地区交流

长期服用阿司匹林引起消化道出血一例报告

李玉顺(女)

1982年地区交流

极北小鱼儿生态的初步观察

刘福元

1982年《黑龙江水产》第4期

肌注氨基比林引起过敏性休克导致死亡一例报告

邸文才

1982年地区交流

全麻后的处理

王 驰(女)

1982年地区交流

FO-1型伐木定向机理论与使用效果

于绍谦、李有成

1983年地区交流

电动绞盘机自动节电装置

虞丙荣

1983年地区交流

水湿地改造及造林与研究试验初探

孙茂玲(女)

1983年地区交流

塑料大棚容器育苗技术引进实验报告

杨淑芳(女)

1983年地区优秀论文奖

结合我区情况谈如何提高经济效益

赵志强

1983年地区交流

46例中毒住院患者的临床分析

张宝林

1984年地区交流

努力做好妇幼保健工作,提高妇幼保健水平的综述

孙占荣

1984年地区交流

大量输液治疗低血溶量休克的体会

孙楠田

1984年地区交流

科雷氏骨折治疗方法的改进

高学仁

1984年地区交流

碳酸氢钠治疗重症肺炎的体会

吴春芝(女)

1984年地区交流

食道癌16例X线分析

南日岛

1984年地区交流

对高寒山区多发病临床分析

宋维祥

1984年地区交流

伊勒呼里山麓的水产资源现状

刘福元

1984年《黑龙江水产》

小学识字教学初探

夏志岚(女)

1984年地区

二等奖

普通高中语文教学点滴

杜 雪

1984年地区教育学会

二等奖

浅谈职业高中学生的心理特点

杨敬东

1985年地区教育学会

二等奖

松岭林业局主体开发战略设想

刘国成

1988年地区

二等奖

运材汽车滚动阻力与车梁
安装关系

郭和平

1988年地区

三等奖

关于大扬气胶合板厂技术
改造意见

孙绍德

1988年地区

三等奖

示波器测量功率的原理和方法

田志学

1988年地区

三等奖

畜禽硒—维生素E缺乏
症的探讨

刘 库

1988年地区

三等奖

浅谈数学课的趣味性

张梦茹(女)

1988年地区教育学会

一等奖

关于二次方程判别式与根与系数之间关系的讨论

孟兆祥

1988年地区教育学会

优秀奖

六因素教学法结合我处学情在课堂中的实践

李雅茹(女)

1988年地区教育学会

优秀奖

我是怎样讲平面几何
总复习课的

王金龙

1988年地区教育学会

优秀奖

论教师队伍建设

元金昌

1988年地区教育学会

优秀奖

初中数学教学分析

张继花(女)

1988年地区教育学会

优秀奖

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效果初探

张学文

1989年地区教育学会

二等奖

浅谈初中与小学数学衔接

张继花(女)

1989年地区教育学会

二等奖

浅析平面几何入门教学

于长华(女)

1989年地区教育学会

优秀奖

浅析一题多变

孙绍祥

1989年地区教育学会

优秀奖

怎样提高初中数学教学质量

刘 莹(女)

1989年地区教育学会

优秀奖

对大兴安岭森林资源合理利用与保护发展的探讨

李玉玺

1989年地区

二等奖

解决北方国有森林林业危机最佳方案的初步探讨

王启尊

1989年地区

二等奖

松岭林业局加快后继产业
发展的初探

曹广耀

1989年地区

三等奖

松岭区常冻害及其防治

满淑珍(女)

1989年地区

三等奖

大兴安岭紫貂及其保护

刘福元

1989年《自然资源》

大兴安岭地区珍稀动物
初步研究

刘福元

省野生动物学会

优秀论文

大兴安岭地区棕熊明仓
冬眠的观察

刘福元

1989年东亚地区国际熊类研究会

沼泽地的综合开发大有可为

宋新生、暴凤良

1990年地区林学会论文交流会

优秀论文三等奖

水湿地改造及其造林
效果的研究

宋新生、李英敏

《林业科技》1990年6期

北美短叶松引种初探

宋新生、杨淑芳(女)

1991年地区自然科学论文交流会

优秀论文三等奖

黑加仑的开发利用

宋新生、张云路、李长河

1991年地区自然科学论文交流会

优秀论文三等奖

中国大兴安岭棕熊越冬仓的观察

刘福元、徐 利

1991年在美国第九届国际熊类研究会

对桦树资源充分利用的探讨

龙云峰、宋新生、赵树峰

1992年地区自然科学论文交流会

优秀论文三等奖

速生丰产林经济效益的分析

宋新生、暴凤良、张云路

《林业科技》1992年2期

中国大兴安岭地区南麓
湿地现状

刘福元

1992年在匈牙利国际湿地会议

兴安落叶松人工速生丰产林
技术研究

宋新生、龙云峰

1992年大兴安岭地区青年科技工作者学术交流会

优秀论文一等奖

黑加仑的引种技术措施

宋新生、张云路
李玉玺、李长河

《中国林副特产》1993年3期

大兴安岭地区药用动物现状

刘福元

1992年地区

三等奖

班克松在大兴安岭南部地区
引种试验研究

宋新生、王俊新、杨淑芳(女)

《林业科技通讯》1996年2期

1995年地区自然科学优秀论文三等奖

兴安落叶松人工速生丰产林
技术的研究

宋新生、郭守义、王俊新

《林业科技》1996年3期

水湿地改造及造林后土壤变化

宋新生、郭和平

1996年6月中国哈尔滨“国际林联第三学部国际学术研讨会”

收入《森林采伐与可持续发展》论文专辑

草苁蓉在大兴安岭的开发利用

宋新生、梁 义
赵启文、李长河

《中国林副特产》1998年3期

实施天然林保护工程,开发利用野生经济植物

宋新生、赵启文
梁 义、陈跃强

1998年地区自然科学论文交流

优秀论文奖

沼泽地改造及造林后
土壤的变化

宋新生、朱有成、刘立春

《林业科技通讯》1999年第11期地区自然科学论文交流会

2000年地区优秀论文三等奖

黄菠萝种源苗期试验初报

张晓晨

《延边大学学报》2002年2期

蕨菜栽培技术

王晓花(女)

《延边大学学报》2002年4期

坚持生态发展战略,调整产业结构,实现林区经济的可
持续发展

王学义、宋新生、张志刚

2003年国家林业局林业学术
研讨会

刺五加硬枝扦插技术

陈彩杰

《延边大学学报》2003年12期

卫星定位仪GCPS在森调中的应用

王之安、张桂英(女)

《森林工程》2004年2期

森林的净化作用

张桂英(女)、王之安

《黑龙江科技信息》2004年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