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节 广播电视
第六节 广播电视
一、广播
1965年,松岭区(林业公司)在加格达奇建立广播站,配有工作人员12人,购置2×275广播扩大机2台,430收讯机1台,601录音机1台。转播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和黑龙江省人民广播电台的节目。广播站播放时间为周一至周六每天播音3次。第1次播音5点55分至8点;第2次播音11点25分至12点;第3次播音17点25分至20点。星期日播音2次,第1次播音8点25分至11点;第2次播音17点25至20点30分。自办新闻节目分中午和晚间2次播出,每次15分钟。
1970年,广播站迁址到小扬气,原10名工作人员和全部设备留在加格达奇。广播站重新购置2×275广播扩大机6台,收讯机2台,601收音机2台。同年,古源、环宇、壮志、望峰、翠峰5个公社广播站先后建立。4台2×275广播扩大机下拨给古源、环宇、壮志、望峰4个公社广播站。
1973年,区广播站改称为松岭广播事业管理科,晋升为科级单位。下设广播站、编播组、事业组、外线组和后勤组5个机构。人员增加到12人。
1975年,区广播事业管理科架设松岭镇至望峰公社有线广播专用线路,广播节目实现全区联播。除转播外,每星期一至星期五的中午和晚间加播自办节目,各播出30分钟。自办节目主要有《全区新闻联播》《护林防火》《安全生产》《计划生育》《法制教育》《改革之窗》《听众喜爱的歌曲》以及生产建设、先进事迹等专题节目。同年,在松岭镇镇内进行小喇叭入户安装工作。
1980年,区广播事业管理科办公楼建成。
1986年4月,广播事业管理科改称为广播电视局。同年,区广播电视局对陈旧设备进行更新,将小扬气镇内主街的原有高音喇叭全部更换成音柱,并重新安装4处高音喇叭,提高广播节目的音响效果。12月,购置脉宽发射机1部,无线广播发射机测试柜1台,型号76米发射天线1座,无线接收机、电源配电盘及601型录音机各1台。同年,黑龙江省广播电视厅批准建立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转播台松岭中波广播实验台,隶属黑龙江省广播电台的转播台,在松岭技工学校暂借一个房间,进行装机试播,使用频率1143千赫。
1987年,黑龙江省广播系统调入1台广播脉宽发射机。
1988年,林业局投资在中心苗圃东侧建广播实验台机房。机房面积200平方米,架设边宽0.5米、高76米拉线发射塔1座。12月,实验台由技工学校迁移到新建台址,经过安装调试后正式开播,主要转播黑龙江省广播电台第一套节目,每天播放时间4时50分至13时30分,16时55分至零时。
1989年,在小扬气车站广场建立1座20米高的铁塔,安装高音喇叭4个。同年,更换有线广播线路3000米。
1990年,松岭区有线广播覆盖率为97%。
1993年,有线广播电视台成立,古源、大扬气、壮志、新天4个广播站改名为广播电视站。各广播站星期一至星期六每天播音3次,星期日播音2次。每天播放时间105分钟或185分钟不等,自办节目每天播放25分钟。
1996年,广播实验台迁回区广播电视局办公楼内,试验台由脉宽发射机改为调频广播发射机。10月,广播电视局更名为广播电视事业局。
1997年7月,广播电视事业局经费实行半剥离,工资由林业局支付,其他经费自筹自支。
1998年,增购调频发射机1台,水平十字发射天线1个。全天候转播中央人民广播电台、黑龙江人民广播电台新闻节目和大兴安岭人民广播电视台全区联播节目。
1999年1月,广播电视事业局自负盈亏。
2002年,古源、大扬气、壮志、新天4个广播电视站归属松岭区广播电视事业局,人员、财务、设备等由广播电视事业局统一管理。广播电视事业局人员由原来的30人增加到59人,下设机构有无线电视转播台、有线广播电视台、广播站、编播股、技术股、财务股、行政股和4个广播电视站,负责全区广播电视管理、新闻节目制作及播出等任务。
2005年,松岭区有广播实验台1座,有线广播电视站4个。广播覆盖率100%。
二、电视
1980年7月,松岭区投入18.8万元资金,开始筹建松岭区电视转播台(电视与广播为一个机构、一套班子)。购置北京生产的50瓦电视差转机1部,电视发射机1部,9200松下录像机4台,松下20寸彩色监视器8台,索尼13寸彩色监视器1台。
1981年12月,松岭区无线电视转播台建成,并正式用1频道向全区开播,电视节目主要来源于设立在北京、上海、哈尔滨录像点复录的中央和省台节目。
1982年,在区广播事业管理科办公楼南侧架设边宽1米、高46米拉线发射塔1座。同年,古源公社、大扬气公社分别建立电视差转台。
1983年,区电视台购进300瓦电视差转机1部,2630录像机2台,松下100N电视摄像机1台,开始有自办《松岭新闻》电视节目,并插播广告。自办节目每星期一、星期三、星期五播出3次,每次15分钟。星期二、星期四、星期六重播。节目有《松岭新闻》和不定期开办的《观众点播》《林业风采》《护林防火》《精神文明建设》等,以及专题片和系列报道。同年,新天公社、劲松公社分别建立电视差转台。
1984年,开办《松岭在改革中前进》系列报道。
1986年1月,小扬气镇建立电视地面卫星接收站1座,购进50瓦电视差转机1部。镇内可同时收看到中央电视台第一套节目、中央电视台第二套节目、松岭电视台节目。同年,宣传部和电视台联合录制的精神文明建设专题片《绘得千峰翠色来》在黑龙江电视台分3集播出,每集10分钟;录制的专题片《青春在闪光》在大兴安岭地区电视专题节目评比中被评为二等奖。
1988年,购进E31三管摄像机1套,M7一体化摄像机2台。同年,劲松镇建立卫星地面接收站。
1989年,购进电视节目编辑机2套,特技效果发生器1台。录制《安全促进生产,生产必须安全》《发展中的松岭教育》专题片。同年,开办《林区美》《龙年的回顾》系列报道节目;开办《党员教育》专题节目,其中《永不停步的人》被大兴安岭地委组织部评为三等奖。
1990年,《党员教育》专题节目《献给党的赤诚》被大兴安岭地委组织部评为二等奖。
1991年,开办《今日松岭》系列报道,其中,录制的《深情》在大兴安岭地区优秀党员电教片评比中获一等奖。
1993年,无线电视台停止转播中央电视台第二套节目和松岭电视台节目,改为转播中央电视台一套、黑龙江省电视台一套节目。2月,开始筹建有线电视台,购置卫星接收机11台,调制器11台。7月,正式开播,播出电视节目11套。小扬气镇安装有线电视用户1845户,每户每月收取8元有线电视服务费。同年,录制的《赤子情》在大兴安岭地区优秀党员电教片评比中获二等奖。
1994年,增添卫星接收机11台,调制器12台。同年,大扬气镇、古源镇分别成立有线电视站。大扬气有线入户安装720户,古源有线入户安装630户。
1995年,劲松镇、新天镇分别成立有线电视站。劲松有线入户安装960户,新天有线入户安装380户。同年,《今日松岭》系列报道录制的《为了这方热土》在大兴安岭地区电教片评比中获二等奖。
1997年,购进光发射机8台,开通加密频道,全天24小时转播36套电视节目。同年,开设有线电视光缆传输,实现有线电视全区联网,各镇(场)能收看到松岭电视台播放的节目。广播电视事业局经费实行半剥离,向居民每月每户收取12元有线电视服务费,用于设备更新、管理费用、办公费用等支出。
1998年,更新调制器36台,卫星接收机22台。
2000年,开办《时代先锋》栏目,其中党员教育专题片《党员王大轮》在大兴安岭地区优秀党员电教片评比中获一等奖,《社区党建落地生根》获大兴安岭地区电视新闻一等奖。同年,增购光端机1套,EZ35数字摄像机4台,数字编辑机1套。
2001年,改造有线电视线路1万米。全年收入617073.68元,支出617383.68元。
2002年,架设光缆1300米,购买加密数字机4个。录制的党员教育专题片《一个党代表的情怀》在大兴安岭地区优秀党员电教片评比中获一等奖。同年,大扬气、劲松、古源、新天广播电视站分别被授予黑龙江省广播电视厅先进广播电视站荣誉称号。
2003年,投资11万元购进数字卫星接收设备,对原电视信号模拟接收改为数字接收。同年,电视专题片《走进松鹤》在大兴安岭地区广播电视学会获二等奖。
2004年,专题片《今日松岭》在大兴安岭电视台获“好新闻”二等奖。同年,增购JVC数字摄像机1台。
2005年,区广播电视局自办节目主要有《松岭新闻》《林区风光》《家庭致富》《先锋岗》《消防与防火》《法制教育》《松岭在前进》《常识讲座》专题节目和录像播放。同年,设无线电视台、有线电视台各1座,有线广播电视站4个,有电视卫星地面接收站5座。全区所有镇、场有线电视节目实现全覆盖、无间断播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