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疾病控制
第二节 疾病控制
一、传染病防治
1966年,使用统一的表、卡、簿、册,开始疫情统计工作。
1969年,建立防疫科。
1976年,法定报告发病较高的传染病主要有5种。菌痢占发病率的64.6%;肝炎占发病率的26.31%;猩红热占发病率的3.57%;百日咳占发病率的2.63%;麻疹占发病率的2.1%;流脑、破伤风等其他传染病占发病率的0.79%。
1977年6月,松岭区内发生疫情,31人患病,有关部门及时处理,控制传染源,对易感人群进行预防接种。建立健全防疫组织及网络,密切关注疫情动态,举办培训班,宣传预防传染病知识,加强传染源的管理工作。在伤寒易流行的季节组织检查,实施预防,从根本上防治。
1984年,按照省下发的《黑龙江省疫情管理办法》,统一工作质量要求、项目、程序,建立管理档案,完善疫情报告网络,建立保健中心为一级网络、各卫生所为二级网络,对发生的传染病按程序和时限进行报告。
1985年,全区传染病发病有菌痢、肝炎2种。进行病毒性肝炎流行病学调查,掌握流行情况,加强宣传教育工作,举办肝炎防治学习班。制订防治方案和措施,掌握乙肝疫苗的应用与观察,阻断母婴传播,建立肝炎防治专项科,落实防治任务。
1989年,《传染病防治法》实施,防疫人员经常到基层调查,监督和指导医疗单位和居民住地的传染病报告工作,定期举办传染病报告工作学习班,提出改进措施;坚持预防为主的方针,采取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人群等措施进行传染病防治。
1993年,世界卫生组织宣布“全球结核病处于紧急状态”,松岭区把结核病列为重点控制的传染病之一,举办结核病防治知识学习班。
1994年3月24日,在世界防治结核病日宣传结核病防治知识。4月,启动并利用结核病控制项目世界银行贷款和地方配套经费,对结核病人免费治疗,对区内咳嗽超过三周人员进行健康调查,对疑似患者进行拍片、痰检。
1999年,传染病总发病率为71.23/10万。
2000年,传染病主要以乙肝为主,结核病次之,菌痢等发病率大幅度下降。在实施结核病控制项目的6年间,接待门诊病人574人,确诊并收治病人208人,其中,初治涂阳病人156人,复治涂阳病人32人,涂阴病人20人。治愈207人,转院1人。
2001年,制定《松岭区结核病防治规划(2001~2010年)》。
2002年,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对疫情预防与控制报表实现微机化管理,各镇(场)卫生院实现电话传真直报。传染病总发病率为237/10万。
2003年,中国部分地区发生传染性非典型肺炎,松岭区政府成立“非典”防治领导小组,下设疫情报告组、消毒小组、后勤保障组;在区人民医院设立发热病人门诊,成立医疗小组,设“非典”病房和“非典”疑似病房以及医务人员与病人专用通道。全区各卫生机构设值班电话,工作人员24小时值班,建立“非典”情况登记,每天对外来和外归人员查访、登记、体检。对重点场所每周消毒1~2次。“非典”防治期间,实行疫情网上和直通电话直报、零报告、日报告等工作制度。检查外来和归来人员流行病学调查3200人次,向居民和公共场所免费发放消毒药(5%过氧乙酸)2.5吨,处理应急事件4起,区内未发生“非典”病例。同年,利用全球结核病控制项目基金,对结核病人免费治疗。实行三级网络责任制:地区疾病防控中心督导松岭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区疾控中心督导镇(场)结核病防治机构,发现结核病人实行全程督导治疗。传染病总发病率为199/10万。
2004年,全球结核病控制项目基金第一期结束,松岭区有疑似病例门诊110人,结核病人46人,全部治愈。传染病总发病率为98.62/10万。
2005年,启动全球结核病控制项目基金第二期,门诊收患者118人,发现肺结核病人22例,全部免费治疗。
二、计划免疫
1970年,没有实行计划免疫,也没有常规的接种方法。免疫预防接种工作无计划、无目标地在少部分人群中进行。
1973年,加强预防接种免疫工作。6月,防疫站获省级卡介苗接种先进单位。
1977年5月,宣传预防春季流脑疾病知识。6月,向伤寒传染病易感人群接种疫苗4000人份。
1983年,加强麻疹防治措施,实施计划免疫,接种麻疹减毒活疫苗。
1985年,设立计划免疫科,固定专职工作人员4人,划分责任范围。各林场卫生所设计划免疫专职人员负责基层计划免疫工作。区内有计划地实施科学接种,针对疾病流行规律实施年度接种,并按照《黑龙江省计划免疫工作考核办法》建立统一的表、卡、簿、证和基础档案。
1986年,松岭区计划免疫工作达到国家标准,连续3年获省、地先进单位。
1988年8月,大兴安岭地区在松岭区做试点单位,首家推行计划免疫保偿制和全程制。
1989年,大兴安岭地区计划免疫工作现场会在松岭区召开,推广试点经验。
1995年,乙肝疫苗接种列入计划免疫,对儿童定时进行脊髓灰质炎、百白破、乙肝疫苗、卡介苗、麻疹5种疫苗接种。全区儿童计划免疫接种率96%,强化免疫接种率100%。
1998年,实现国家以乡为单位免疫接种率85%的验收目标。
2000年,5种疫苗接种率均达到97%以上,强化免疫接种率100%。
2003年7月,新生儿乙肝计划免疫实行免费接种。
2004年5月,计划免疫接种工作实现微机网上报表,工作管理规范化和科学化。
2005年,全区儿童计划免疫接种仍为脊髓灰质炎、百白破、乙肝疫苗、卡介苗、麻疹5种疫苗接种。全区儿童计划免疫接种率98%以上,强化免疫接种率100%。
三、地方病防治
1979~1982年,调查因机体缺碘引起的地方性甲状腺肿大病患者,以服用碘化钾片等方法进行治疗。
1983年,地方性甲状腺肿大病发病最高,患病率9.2%,肿大率59%,采取普及食盐加碘和重点人群投服碘油胶丸进行预防和治疗地方性甲状腺肿大病。
1985~1994年,抓好全民服用合格碘盐、中小学生将IDD防治知识纳入教学计划、普及IDD健康教育知识、工作中把住碘盐关和特需人群关等环节。地方性甲状腺肿大病肿大率从1985年的15.89%降至1994年的11.2%。
2004年,地方性甲状腺肿大病肿大率4.71%。
2005年,根据地方病肿大率每5年有一个较大的起伏特点,适时加以防治,发病率、肿大率呈逐年下降趋势。平均肿大率5.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