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三节 习俗

第三节 习俗


  一、生活习俗

  (一)服饰

  建局初期,男女服装的样式简单、颜色较为单一,多为蓝色或青色的便服或中山装。冬季穿棉袄、棉裤加外罩,或是劳动保护发的皮袄,头戴毛皮帽,脚穿棉胶鞋或“大头鞋”。
  1966~1976年,草绿色衣装盛行,继而“涤卡”“腈纶”盛行。
  1980年以后,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的衣装开始由实用型向审美型发展。尤其青年人,衣装的颜色和样式渐趋多样化,开始追求新颖奇特服装及样式,西装、喇叭裤、牛仔裤、体形裤、羊毛衫、皮夹克衫、长短毛呢大衣、各式样的女裙、羽绒服、皮靴等进入居民家庭,改变传统的清一色。衣着的质地由棉布、化纤品发展到丝绸、呢绒、毛料、皮革等。同时人们也开始增加饰品的装饰,主要饰品有领带、发夹、发卡、发套、头花、纱巾等,继之胸花、领结、项链、耳环等高中档饰物逐渐流行。男女烫发、染发较为普遍,女士开始纹眉、描眉、涂口红、做双眼皮、去下眼带等。化妆品、护肤品和金、银、珍珠等首饰进入寻常百姓家。
  1990年以后,休闲服装、套装、旗袍、高跟鞋、旅游鞋、狐领皮衣、旱獭帽等进入家庭;传统民族款式及纯棉、丝绸面料受到欢迎。引领款式新潮者仍是青年男女。春秋多着夹克衫、西服、休闲服;夏季男性多着短袖衫、T恤衫,女性多着各式裙装,七分、九分裤颇为流行;冬季内着保暖内衣、羊毛衫,外套为各种款式的羽绒服、皮衣等。有些老年人也开始穿红着绿,追求时尚、美观大方、色式多样、朴素端庄、款式新奇的衣着。

  (二)饮食

  1989年前,居民主食以粮店供应的玉米面、玉米碴子为主,白面、大米次之;豆类多为加工后食用,如豆腐、豆芽等;食用油是供应的豆油和自制的少量猪油;蔬菜夏季以自种的角瓜、黄瓜、大头菜、豆角、西红柿、芹菜、韭菜、辣椒、菠菜以及葱、蒜为主,冬春季节以自储白菜、马铃薯、萝卜、腌酸菜和豆角干、茄子干为主,腌制卜留克、苤蓝等咸菜辅之。每到严冬,副食蔬菜供应部门进些蔬菜,人们排队整筐或成包装的抢购。区内无霜期短,能生产的蔬菜品种有限且只能吃两个月左右,其余全靠储备和外购;副食品有猪、牛、羊、鸡肉和鸡、鹅、鸭蛋;鱼类有海鱼、淡水鱼和冷水鱼。
  1990年后,粮油放开,主要以大米、白面为主食,色拉油、花生油、非转基因油等食用油品种增加,外进蔬菜品种多样,人们论斤、论质地购买。野生食用植物和食用菌类丰富,白酒、果酒等酒类也渐增多,奶制品随时可购买。
  居民一日三餐,早餐较简便,午、晚餐较为丰盛,炒菜、炖菜,鸡、鱼、肉、蛋等成为普通职工家庭的美味佳肴。进入21世纪,随着居民生活水平提高,对营养、保健类食品较为重视,饮食讲究粗细粮搭配,奶制品、绿色蔬菜、蛋类、鱼类比重增加。

  (三)住宅

  1965~1972年,全区建住宅总面积121562平方米,其中,砖木结构45654平方米,占37.56%;土木结构(含白大块)75908平方米,占62.44%。人均住房面积由1965年的1.43平方米增加到1972年的4.65平方米。
  1987年10月,区政府印发《关于职工住房标准的暂行规定》。
  1989年,实施住房制度改革,逐步取消福利分配住房,将公有房逐步优惠出售给居民。私有房产占全区住房13.94%。之前居民日常生活的燃料以柈子为主,以煤、电为辅。
  1990年起,陆续建造住宅楼,集中供热给水。
  1991年起,开始使用煤气燃料。
  1994年,小扬气镇有544户居民家庭入住楼房,劲松镇有部分居民入住复式楼房。
  1995年,经自建公助、集资建筑,居民住房面积217661平方米,其中砖木结构163858平方米,占75.28%。集中供热面积2.25万平方米,占总面积的10.33%。
  2002年,集中供热给水的住宅面积增加到30362平方米。居民住宅总面积245198平方米,人均住房面积13.93平方米。
  2005年,人均住房面积16.07平方米,私有住房率进一步加大。

  (四)出行

  1964~1975年,随着大兴安岭林区的开发建设,纵贯全区的嫩林铁路开始修筑并陆续投入使用。各镇(场)均设有车站,居民乘车可直达大兴安岭地区范围内的大部分县、区、局、场,且经加格达奇站可中转全国各地。
  1978年,筑建的加塔公路贯穿松岭区境内6个镇、场。
  1980年以前,人们日常生活中的主要代步工具是自行车。计划经济时代,自行车凭票购买,每户居民平均不到1辆自行车。
  1993年起,出租车行业长足发展,给人们出行带来更大的方便,节假日串亲访友大多以“打的”取代步行和骑用自行车。同时,自行车数量也有所增加,平均每户1.8辆。
  2002年,加塔路改扩建,拓宽路面,并将终点延至漠河,改称加漠公路。公路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取得历史性突破。加漠公路于2003年10月竣工通车。
  2005年,建立客运站,出租车由20台,发展到105台;大客车由4个对次,发展到14个对次。

  二、礼仪习俗

  (一)婚嫁

  松岭区的婚嫁习俗,经历从传统到新事新办、文明简朴的演变过程。
  提亲一种方式是男女双方自由恋爱,为求名正言顺,托熟人做介绍人;另一种方式是通过介绍人介绍;第三种是一方看好另一方便托人提出。男女双方相处一段时间,沟通感情,相互了解,认为满意即可定亲(婚)。
  定亲俗称“会亲家”,也有称为订婚的。男女双方交往一段时间,认为满意即可定亲。男方家长邀请女方家长(包括双方直系亲属)约定时间聚会,也有邀请或选一个介绍人(媒人)参加的,男方设宴款待,以交谈方式将亲事定下。
  议婚条件成熟后,男女双方商议结婚时间、彩礼多少、接(送)亲方式等。男方此后开始准备结婚事宜。改革开放前,大多要购置“三转一响”即缝纫机、手表、自行车和收音机,称为“四大件”。改革开放后,移风易俗,彩礼经商议达成共识,流行的“大件”有洗衣机、电视机、音响及组合家具等。婚期多选择农历、公历的双号日子。
  婚礼婚日将至,双方遍告亲友。男方家布置新房,剪贴双喜字和对联,预备香烟、糖果、瓜子等用以招待宾客。吉期正典日,男方选定男女傧相(伴郎伴娘),由男方聘请有威望的长辈或单位负责人为领队,带着4根肋条不剥离的猪肉(俗称离娘肉)、4斤粉条、4棵大葱(最好是一根双株的),新郎胸戴红花,坐车去迎娶新娘。女方家备好糖茶招待迎亲队伍。新郎叫开有人把守的女方家门后,入室拜见岳父、岳母,称为“改口”,岳父、岳母要给新郎一份赏钱。盛装打扮的新娘由新郎抱上婚车,由傧相和1位压车小童陪伴坐车往里手绕弯道去新房。送亲人数大多为去时单数(包括新娘)回时为双数。迎送亲队伍到新房时,鞭炮齐鸣,进新房后新娘拜见男方父母,“改口”叫爸、妈,并收到公婆的一份赏钱,赏钱多为101元、1001元的(百里挑一、千里挑一之说)。接着在司仪的主持下举行婚礼仪式。仪式大多在7点58分、8点58分举行,由证婚人宣读结婚证书、请证婚人与主婚人讲话,新郎、新娘向父母、证婚人、主婚人及来宾分别敬礼,新郎、新娘互相敬礼和交换礼物,同辈小叔子、小妹妹们用准备好的五谷杂粮打新娘,在戏谑和欢笑中典礼结束。如男方备有酒宴,由代东(代替东道主的支客)指引先从娘家客人开始到亲朋好友,一对新人逐一敬酒,以示感谢。被敬酒人亦说上几句祝愿的话。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男女婚前多是拍婚纱照,结婚日请专业人员全程录像、照相并制成光盘以做纪念。宴席结束,客走人稀,小伙子与姑娘们前去闹洞房,婆母或长辈做好宽面条让新人吃,以示宽心平安的祝福,婚后3天,新郎新娘还要“回门”,路近的当天去当天回,路远的找机会再去访亲。随着人们思想不断进步,旅行结婚、从简操办的越来越多,逐渐形成婚事新办,文明简朴新风尚。

  (二)丧葬

  2005年以前,松岭区内过世后的人均施行土葬,棺木选用落叶松木板制作。制棺多采用“三五棺”(3寸帮、5寸天)或“四六棺”(4寸帮、6寸天)。未婚者死后,制作简易棺木,有的不涂油漆、不埋土、不立碑放入山中。成年人或老年人在弥留之际,子女及家人日夜守候。临终前,用事先准备或购置的寿衣更衣,衣裤以宽大为宜。然后移至临时搭建的简易停尸床,用黄纸蒙脸,尸体盖上黄布单。灵棚搭好后,尸体入棺内,棚门贴上挽联,挂上椁头纸,亲人戴上白色孝布,以示亲朋邻里。一般停放3天,出丧大都在清晨7时左右。出殡时,先让亲人瞻仰遗容,向死者遗体告别。之后拆掉灵棚,用拖拉机拉拽爬犁将棺材拉走或用吊车将棺木吊上汽车,亲人跪在灵车前,待灵车启动,长子摔丧盆(停尸期间烧纸的泥瓦盆),亲人哭送于途。出殡队伍一般是灵车在前,孝子扛幡走在前头或站在灵车上一侧,另一侧有抛撒纸钱的,俗称“买路钱”,于桥头、岔路口要多扔些;灵车后是装花圈车以及送葬车。灵车一路不停。死者入土后第3天,亲友去圆坟、添土、烧纸(防火期除外)。死者死后每7天要上坟烧纸,叫“烧七”,只烧单数“七”(1、3、5、7),如有的“七”恰逢农历初七、十七、二十七,便避开上坟而在家中祭奠。随后“百日”“周年”“三周年”也要上坟,周年时还要添土圆坟,纪念亡人。

  (三)生日

  小孩出生后,在自家大门上钉一红布条以示亲朋邻里。孩子满月或百天,有的家庭要宴请曾来祝贺过的亲朋好友,有的要照相留作纪念,也有的要连年给孩子过生日。
  中年男女一般不做生日礼仪。
  上年纪的老人,由子女张罗给其过生日、祝寿,地点多在家庭,参加人员仅为家庭成员和直系亲属。买来寿糕,大家欢聚,或照相以留纪念,或唱支歌以示欢愉,或买件衣服以示增岁。66岁时比较隆重,女儿买6两肉、6两面,包66个饺子,希望老人多福添寿。20世纪90年代后,许多家庭宴请亲朋到酒店去为老人祝寿,还有的到电视台点播喜庆类歌曲表示孝心和敬意。

  (四)其他习俗

  松岭区内居民来自四面八方,没有较深远、较具特色的地方风俗。很多习俗,都带有各地方特点而逐渐被人们所接受。随着时代的前进、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科学知识的普及推广和文化知识的积淀,部分不健康、不为人们所接受的习俗逐步被遗弃,一些寓意吉祥且又有一定约束力、影响力的习俗延续至今。
  宴请亲朋好友,菜肴要成双数样。
  家里有老年人去世,3年内春节不贴春联。
  年岁大的人去世不说“死”而说“老了”;父母中一方先去世的,丧葬期间宴请宾朋的菜肴要成单数样,待另一方去世时才要双数样。
  人们把农历七月十五称为“鬼节”,上坟烧纸,祭奠故去的人。
  节庆日如碰碎碗碟等,不说打破而说“岁岁(碎碎)平安”;春节期间煮饺子煮破、裂的,不说“坏了”“破了”而说“挣了”;蒸馒头“裂”的不说“两瓣”而说“笑了”或“开花”。
  除夕日扫地时要由外向里扫并将垃圾堆放在角落而不立即倒掉,第二天再将垃圾清除。
  除夕的团圆饭要有鱼并要剩一些而不能吃光,称“年年有余(鱼)”。
  年夜饭包饺子时在馅中放进几枚(大都1~4个)硬币,吃到者为新年吉利有财运。
  女人生小孩,忌别人带钥匙等能开、闭的金属物进产房,怕带走奶水。
  借出的骨折所用的拐杖和药罐,忌讳送还。
  看望病人尤其是年老的病人,忌讳下午探望。
  高龄老人(越老越好)去世,灵柩前摆放的贡品,人们要拿(偷)去给儿童吃,企望能避邪少病、健康长寿。
  乘车忌讳说“翻”。
  过本命年的人,要扎系红布裤腰带等。

  三、节庆习俗

  (一)法定节日

  元旦 公历1月1日为元旦,俗称阳历年,全国放假1天。机关、学校等单位门前悬挂彩旗、红灯笼,悬挂“欢度新年”“庆祝元旦”等大字或横幅,举办座谈会、茶话会、文艺活动等叙旧谈新。有的单位或个人寄出新春贺年卡,同庆新的一年到来,贺卡上多写共勉的祝福语言。家庭多举行丰盛家宴庆贺新的一年。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电子邮件和手机短信成为庆祝的新时尚。
  春节 也称农历新年,全国放假3天。从腊月二十三(俗称小年)开始准备过年。有关单位开始组织文娱活动、召开“迎新春茶话会”、老工人干部“恳谈会”、走访慰问军烈属和困难户及有关人士。家家户户打扫卫生,开始采购过年用品以及蒸年干粮、包冻饺子、杀鸡、烀肉、给长辈送贺礼。除夕之日(农历十二月最后一天),上午贴春联和“福”字、立灯笼杆挂彩灯;晚饭较平时提前一点开始,菜肴很丰盛,饭前放鞭炮,举家团圆,开怀畅饮,充满喜气祥和气氛。晚饭后或看电视或做各种娱乐活动,儿童和青年人穿上新衣走街访友。23时左右,居民开始燃放烟花爆竹,煮饺子吃年夜饭,守岁聚餐;长辈给晚辈(儿孙)“压岁钱”,饭后家人或坐一起游戏,以扑克、麻将为主,或睡觉,或亲友聚会玩通宵。初一,亲朋好友相互拜年,路上碰见熟人也道一声“新年好”。初二,青年夫妻回娘家。初五,俗称“破五”,家家还要吃饺子。
  国际劳动妇女节 3月8日为国际劳动妇女节,简称“三八妇女节”,有关部门召开表彰大会或总结会议,组织妇女开展文化娱乐活动。
  植树节 每年3月12日为中国植树节。因大兴安岭气候寒冷,将植树节改至4月28日。每年组织职工、学生开展义务植树活动。
  国际劳动节 5月1日为国际劳动节。原放假1天,1999年9月18日,国务院发布《全国年节纪念日放假办法》,定为3天,加上前后调整的两个双休日,为长假7天,也被称作黄金周。有条件的家庭到郊外或外地旅游或借机探亲访友。
  青年节 5月4日为中国青年节。为纪念1919年“五四”爱国运动,团组织举办演讲会、报告会,开展“志愿者服务”“青年献爱心”等活动。
  国际儿童节 6月1日为国际儿童节。此期间,中小学和幼儿园都组织文娱活动,少先队组织少年儿童加入少先队仪式,召开学生田径运动会。各级党政部门向学校、幼儿园赠送礼品,有些家长也为孩子送上一份礼物。
  中国共产党诞生纪念日 7月1日为中国共产党成立纪念日。各级党组织举行纪念活动,举办职工群众歌咏比赛、文艺演出、召开各类会议,回顾党的历史,歌颂党的丰功伟绩,进行革命传统教育。
  建军节 8月1日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节。军营内举行庆祝活动,各级党政机关、群众团体开展拥军优属、拥军爱民活动。有关部门召开座谈会和慰问军烈属活动。
  教师节 9月10日为教师节。自1985年设立教师节以来,每年都召开教师表彰大会,举办庆祝活动,社会各界开展尊师重教活动,慰问老教师和退休老师,政府拨款为教师送上一份礼品,学生多送贺卡表达对老师的敬爱之心。
  国庆节 10月1日为国庆节,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纪念日。原全国放假1天,1999年10月1日,根据国务院发布的《全国年节纪念日放假办法》,开始实行7天(包括前后调整的2个双休日)黄金周。各党政机关、单位召开各种形式会议、组织文艺演出等活动,表达对祖国的热爱之情。有的家庭借此放长假之际探亲访友或去外地旅游。国庆节亦为结婚佳日。

  (二)传统节日

  元宵节 正月十五,俗称元宵节,又称灯节。多数家庭门前院内点上灯,各单位门前也制作各式各样的彩灯、冰灯或举办灯展。晚饭一般都是吃元宵,饭后有的家庭用木锯末拌柴油或玉米芯拌柴油在门前路上点燃十几堆,称为撒灯。有的家庭有为已故者送灯习惯,传说送灯是给逝者照明道路。有的单位在夜晚燃放鞭炮礼花,条件好的家庭也放礼花、烟花以示庆祝。
  二月二 青龙节又称春耕节,俗称“龙抬头”。很多汉族居民这天有吃猪头肉的习俗,还有很多大人、小孩都赶到这天理发,意为“剃龙头”;女人洗头,意寓“洗龙头”。
  清明节 二十四节气中的清明这天为清明节,亦称“寒食节”。很多居民祭扫故人墓地,在坟头上压纸(因防火期不许烧纸)、坟前放些供品祭奠死者。学校及部分社会团体祭扫烈士墓、向烈士敬献花圈,缅怀先烈,进行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
  端午节 农历五月初五为端午节,俗称“五月节”。人们凌晨起床,日出之前从四面八方涌向河畔、树林边,用河水或露水洗脸,采集艾蒿、折些鲜树枝,挂上五色纸叠制的葫芦插在屋檐下和门窗旁,还有的给未成年人的手腕、颈上系五彩线。早饭多以准备好的粽子和鸡蛋为主。
  中秋节 农历八月十五为中秋节,也称“团圆节”或“丰收节”。节前人们携带月饼、水果等看望亲友。晚上家人团聚,摆上月饼和各种水果,边赏月、边叙家常,吃上月饼与水果,其乐融融。
  此外,还有“立春”吃萝卜祛病免灾;“立秋”吃肉抢秋膘身体好,女人吃黄瓜身体苗条;“鬼节”(农历七月十五)上坟烧纸送供品;“重阳节”(农历九初九日)祝老人身体安康;农历十二月初八俗称的“腊八节”吃粥饭俗称腊八粥;小年(腊月二十三)在仓房摆上一碗米饭以祝粮满仓等传统习俗。

  (三)外来节日

  情人节 公历2月14日为情人节。起源于古罗马,是欧美青年人喜爱的节日。21世纪初传入松岭区。夫妻、恋人、朋友互赠鲜花、贺卡、巧克力等以示情思,并以约会、请客等形式互诉衷肠,联络感情。
  愚人节 公历4月1日为愚人节。西方国家传统节日,21世纪初传入松岭区。人们互开玩笑,用善意的谎言愚弄对方。
  母亲节 公历5月的第二个星期日为母亲节。自1995年起,每逢此日,儿女们买来康乃馨送母亲表达爱意,或用手机短信向母亲表达爱意和敬祝。
  父亲节 公历6月第三个星期日为父亲节。儿女们以各种方式向父亲表达爱父之情。
  圣诞节 公历12月25日为圣诞节(耶稣圣诞日)。21世纪初,在青年学生中逐渐盛行。商家利用圣诞节推销节日用品。

  四、宗教习俗

  2005年,松岭区内宗教有伊斯兰教、基督教、佛教,信教763人,其中,伊斯兰教180人,佛教500人,基督教83人,占全区总人口2%。

  (一)伊斯兰教

  在区内亦称为回教或清真教。回族婴儿出生后,要请阿訇起个“经名”。伊斯兰教教众婚礼,先把回族中德高望重的老一辈请到家中,由阿訇主持写好“伊扎布”(相当于结婚证书),再念祝贺词。伊斯兰教教众吃的牛羊肉、禽、鱼,大多要清真宰杀。1996年建立清真寺起,每年小扬气镇内的回族信众都去参加开斋节、古尔邦节等活动。

  (二)佛教

  每月农历初一、十五为活动日,佛家弟子及部分信众到念佛点去上香、拜佛、传诵经文。农历二月初八、四月初八、四月十八、六月十九、九月十九等释迦牟尼、观音菩萨、文殊菩萨、药王菩萨等佛教创始人诞辰日或成道日,要组织“放生”活动。四月初八等大的道场念诵经文,为部分信众消灾、解难与为亡者“超度”。施主不须择日便可“放生”和“超度亡灵”。还有一些生意人、盼愿望早实现的人,在生意场或是家庭一角供上佛像、佛龛,农历初一、十五和重大节日都要摆上供品,烧香礼拜。

  (三)基督教

  每周活动2~3天,内容主要以念圣经、唱圣歌为主。庆祝节日有复活节、圣诞节等。忌食勒死类和直接用血制作的食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