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概述

概述


  黑龙江省境内铁路位于全国路网的东北端,隶属于哈尔滨铁路局管理,是铁道部下属铁路运输企业,也是全国5个较大铁路局之一。2005年,哈尔滨铁路局管辖范围地理坐标北纬43度53分(斗沟子站外)至北纬52度58分(漠河县站,全路最北的车站),东经117度40分(满洲里站外国境线)至东经133度06分(前进镇站,全路最东端的车站)。全年管内最高气温35.5℃,最低气温零下41.0℃(漠河县站),年均气温25.6℃,年均降水437.4毫米。全局职工208967人,占全国铁路(以下简称全路)职工总数的9.8%。
  黑龙江省境内哈尔滨铁路局管辖的铁路线,以连接哈尔滨、齐齐哈尔、牡丹江三大枢纽的滨洲、滨绥两条主要干线为横轴,向东西延伸;京哈线(原长滨线)、滨北、绥佳、嫩林四条主要干线为纵轴,南北辐射,纵横交织,覆盖着黑龙江省境内大小兴安岭、长白山、完达山脉,松嫩平原和三江平原。11条主要干线、9条干线和8条支线,联结省内煤、木、油、粮等各个经济区,并以京哈线(原长滨线)、拉滨、通让、平齐、牡图5条线路南通省外各地区。滨绥线终点绥芬河站是黑龙江省与俄罗斯(苏联)贸易往来唯一的铁路口岸站。由此向东可与俄罗斯(苏联)远东铁路衔接,通往符拉迪沃斯托克(海参崴)。滨洲线向西经满洲里与后贝加尔铁路接轨,通往俄罗斯(苏联)的西伯利亚地区,线路有1/3的里程在黑龙江省境内,是中国东北地区一条重要的国际交通线。北京—莫斯科特快列车经滨洲线而出入于中俄国境,铁路运输成为黑龙江省客货运输的主力和国际贸易的主要通道。
  黑龙江省境内哈尔滨铁路局管辖的铁路规模大、覆盖广,经济吸引区物产丰富。在20年的发展进程中,黑龙江省境内铁路伴随着中国铁路改革的步伐,经历了不平凡的改革历程,既遇到诸多的困难与挑战,也迎来了难得的发展机遇。全局职工发扬“团结、奋斗、求实、争先”的企业精神,传承了“敢挑重担、勇当先锋”的“朱德号”精神;
“敢打硬拼、勇往直前”的“3005号”精神;“为国分忧、艰苦创业”的“铁牛号”精神;“不断探索、勇于实践”的“满超五”精神;“勤俭节约、艰苦奋斗”的“嵯岗”精神;“顾全大局、公而忘私”的“大兴安岭扑火救灾”精神;“在岗一分钟、负责六十秒”的“主人翁”精神;“甘愿奉献、冲锋在前”的“8·25抗洪”精神,成为哈尔滨铁路局改革与发展的驱动力,成为促进哈铁人不断进取的精神食粮。
  1.哈尔滨铁路局管辖线路网络日趋科学完善、合理高效。1986年,全局管辖营业线路43条,营业里程6712.2公里。其中:正式营业线6352.9公里,临时营业线359.3公里,营业线里程占全路的13%。黑龙江省境内营业里程4964.7公里,占74%;内蒙古自治区境内有1648.4公里,占24.5%;吉林省境内有99.1公里,占1.5%。至1994年,哈尔滨铁路局管辖线路营业里程6735.7公里。其中:黑龙江省内4834.2公里,占71.77%;吉林省内98.7公里,占1.47%;内蒙古自治区内1802.8公里,占26.76%,线路延展长度12455.4公里。其中:正线8694.9公里。全局主要干线、干线、支线和联络线共68条。其中:全线在黑龙江省内的有56条,跨省区(含全线在黑龙江省外)的12条。辖区最北边为嫩林线终点古莲站(北纬52度50分,东经122度25分),最东边为福前线终点前进镇站(北纬47度36分,东经133度06分),南部在京哈线(长滨线)新陈山至陶赖昭间120公里,拉滨线杜家至五常间120.943公里,通让线太阳升至立志间335公里,图佳线鹿道至斗沟子间146.257公里、平齐线街基至泰来间450公里,与沈阳铁路局的长春铁路分局、吉林铁路分局、图们铁路分局和白城铁路分局分界。哈尔滨铁路局下辖7个铁路分局(以下简称分局),哈尔滨分局、齐齐哈尔分局、牡丹江分局、佳木斯分局均在黑龙江省界内,海拉尔分局、伊图里河分局在内蒙古自治区东北部,加格达奇分局设在大兴安岭地区,属内蒙古自治区界内,行政由黑龙江省(租用)管辖。1994年平均气温1.04℃,极端最高气温39℃(7月漠河),极端最低气温零下53℃(1月劲涛),年降水量管内平均616.9毫米。自然条件利害相交,平均冰冻期半年左右,每年运输工作是“过了冬运就准备冬运”。物产丰富,货源以煤、木、(石)油、粮大宗货物居多,接入以矿建材料为主。哈尔滨铁路局处于全路北部路网末端,交出多,接入少,运用车不足且不均衡,给每年运输任务的完成带来诸多客观困难。运输成本支出高,设备陈旧老化,地域经济不够发达,是哈尔滨铁路局运输生产的先天不足。1999年1月,加格达奇、伊图里河分局撤销;至2005年3月18日,哈铁劳联〔2005〕35号文件公布:自2005年3月18日起撤销哈尔滨、齐齐哈尔、牡丹江、佳木斯、海拉尔铁路分局机构及定员编制,实行铁路局直接管理站段的体制,设立哈尔滨、齐齐哈尔、牡丹江、佳木斯、海拉尔铁路办事处,为哈尔滨铁路局派出机构。生产力布局大幅度调整,打破原分局管辖界限,对运输站段进行跨区域撤并,对站段管界进行跨区域调整,全局运输站段减少到68个,进一步打开了限制生产力发展的原始布局。车务段管辖营业里程由410公里增加到514公里;工务段管辖正线里程由475公里增加到658.9公里;列检保证距离最长区段超过700公里。站段内设机构、生产资源大范围整合,在站段内部严格实行站段—车间—班组三级管理,全局原有的12个机务分段、15个车辆分段全部整合为车间,11个机务车间的37个小修台位整合为8个。工务领工区由214个减少到186个,平均管辖跨度由76公里增加到98公里;电务领工区由126个减少到62个,平均管辖跨度由71.1公里增加到161.4公里,管辖线路覆盖黑龙江省全境,兼跨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市。有干线、支线和联络线65条,营业里程6516.7公里,其中黑龙江省境内4781.2公里、内蒙古自治区境内1735.5公里。滨绥线东端的绥芬河站和滨洲线西端的满洲里站,分别与俄罗斯远东铁路、后贝加尔铁路接轨。管辖线路南端在5条铁路的分界点(京哈线167公里处的兰棱站、平齐线450公里处的泰来站、通让线335公里处的立志站、拉滨线120.955公里处的五常站和图佳线146.224公里处的斗沟子站)与沈阳铁路局管辖线路衔接,占全国铁路总里程的8.64%,全省国有铁路延展里程有6452公里。2005年统计,它承担全省货物运量21994万吨,旅客运量8.868千万人次。
  2.哈尔滨铁路局运输组织方式、运输效率和能力得到大幅度提高。20年间,全局共发送货物30.9亿吨,到达货物21.4亿吨。哈尔滨铁路局铁路运输对黑龙江省乃至邻近的内蒙古自治区和吉林省的经济发展、城乡交流、国防巩固、国际贸易诸方面都发挥着重要作用。1986年,为适应国民经济的发展,铁路全面实行经济承包责任制(“大包干”),为实现“七五”战略目标,铁路从生产型走向经营开拓型,从限制型走向适应型,从被动走向主动,为走上良性循环轨道创造极为良好的条件。哈尔滨铁路局立足拼搏,勇于开拓,转变经营管理观念,把增加吨公里作为重点来抓,改革运输组织方法,把空行程变成重行程,减少空率,增加换算吨公里,提高列车牵引定数和车辆静载重。1987年5月6日至6月2日,在持续28天的大兴安岭扑火救灾中,哈尔滨铁路局干部职工以“扑火救灾需要到哪里,我们就把火车开到哪里”的精神,全力以赴参加扑火救灾,先后开行专用军列88列,运送3万多名官兵到达扑火战区;运输救灾物资592车;输送灾民40列62100多人。1991年,哈尔滨铁路局根据黑龙江省铁路地处路网末端的特点,为缓解运能紧张,解决运用车不足,增加换算周转量,超额完成国家计划,提出“精心指挥,确保重点;敞开口子,大出大入;管内放开,搞活企业;收入周转,提效增益”三十二字的运输组织原则。推行“一局多型”的内部经济承包方案,放开管内不合理运输限制。1998年6月8日至8月26日,由于受嫩江、松花江超百年一遇特大洪水袭击,哈尔滨铁路局遭受建局以来前所未有的特大水害,全局干部职工及家属全力抗洪救灾,取得决定性胜利。1999年,为进一步适应市场经济的需求,进行铁路支线改革,因线制宜,实行有别于干线的管理方式,促进支线减亏,相继成立富锦、塔韩、林碧、伊春等铁路公司(铁路管理中心)。2001年,滨江站在全国率先开行夕发朝至“货运快车”。“滨江快车”相继开行大庆、海拉尔、加格达奇、满洲里、漠河、扎赉诺尔等20个到站,确立长期的稳定客户,成为享誉全路的货运品牌列车。2005年,哈尔滨铁路局以主要运输生产指标大幅度提高为主要标志,运输生产力得到快速释放和发展,投入9720万元,圆满完成全局TDCS信息化建设工程。在全年运输工作中,全局充分发挥新体制优势,大力扩充运输能力,努力提高运输效率,优化动力布局。客运机车形成以三棵树机务段为主、齐齐哈尔机务段为辅的动力网,全局客运机车交路平均延长317.4公里,其中满洲里至绥芬河间单程达到1470公里。货运机车形成以昂昂溪、牡丹江、佳木斯、哈尔滨机务段为基地的西部、东部、北部和南部动力网。全局货运机车交路平均延长239.6公里,最长区段达到850公里。全局干线机车全部实行轮乘制,单司机值乘达到1378人。全年机车日产量完成122.9万吨公里/台,同比增长14.1%。在已经形成“5、4、3”重载系列的基础上,全年先后三次提高牵引定数,以煤运通道和口岸后方通道为重点,40个交路牵引定数普遍提高。其中:鸡西、七台河至哈南间上行牵引定数提高到6500吨,满洲里至三间房间上行牵引定数提高到6000吨,全年货车平均牵引总重完成2828吨,同比增长8.9%。大力开行直达列车,全年直达比重达到70%。特别是成功实施佳木斯、牡丹江到齐齐哈尔方向的煤炭运输直达列车方案,减少运输中间环节。深入开展“全员抓停时,全员抓卸车,全员抓畅通”攻关活动,大力压缩车站装卸作业停留时间。以鸡西地区为重点,在“东四矿”大力建设煤炭战略装车点,实行“单批计划、日历安排;集中配空,整列装车:一站始发、全程直达”的运输组织方式,大幅度提高运输效率和能力,煤炭装车站整列装车时间压缩在70分钟之内,货车一次作业停留时间由16个小时压缩到3.5个小时,仅鸡西地区日均装车能力就由1000车增加到1600车。同时,在重点粮食装车站建立粮食战略装车点。发挥新体制下铁路局直接面对运输市场的优势,把重点运输纳入制度化、规范化管理轨道,实施大客户管理,畅通“绿色通道”,重点运输需求得到有力保证,全年煤炭运量完成9393万吨,同比增加1224万吨。哈尔滨铁路局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加快对外开放的战略决策,坚持把口岸运输作为加快中国对外贸易、促进国民经济发展的重大举措,全力实施“大口岸”“大通关”工程,强化口岸运输组织,增强后方通道能力,保证俄方来多少、接多少,全年进出口运量完成2426万吨,同比增加492万吨,增长25.4%。在运用车日均保有量同比减少1064辆的情况下,日均装车完成8917车,同比增加788车;换算周转量完成1287亿吨公里,同比增长7.2%;货车周转时间完成2.90天,同比压缩0.34天。全年货物发送量完成19522万吨,同比增长10.3%。
  3.哈尔滨铁路局客运服务质量不断提高。20年间,全局发送旅客22亿人次。不断推出客运新产品,改善服务设施,改进服务方式,提升服务质量,努力满足旅客需求。1994年8月23日,哈尔滨铁路局首次开行“兴凯湖号”鸡西—哈尔滨东站间游1/游2次旅游特快列车。这趟列车的开行主要缓解鸡西—哈尔滨站间旅客运输紧张状况,促进鸡西、密山、虎林、牡丹江与俄罗斯东部地区经贸发展。1997年,以哈尔滨、齐齐哈尔为支点,辐射省内各大城市,开行16对夕发朝至列车,旅客满意称“列车旅馆”。1998年,改进客运运输产品结构,开行14对旅游列车、28列夕发朝至列车、9对城际列车。自2000年开始,根据每年5月、10月赶赴三江平原参加春耕、秋收生产的市场需求,专门在哈尔滨、齐齐哈尔、绥化站组织开行发往前进镇方向的插秧专列,为农民工兄弟集中赶赴垦区插秧、秋收创造条件。为保证插秧专列开行安全有序,有关部门专门抽调机车车辆和乘务人员,全力投入此项工作中。对齐齐哈尔、绥化等客流集中车站,采取为插秧农民工办理集中团体订票、设立集中候车区域、开辟绿色通道等措施,助力他们踏上垦区插秧的“淘金路”。自2003年夏季,哈尔滨铁路局开行首趟“高考专列”以来,这趟列车已经成为内蒙古自治区鄂伦春自治旗少数民族学子参加高考的主要交通工具。大杨树镇是鄂伦春、达斡尔、鄂温克等少数民族聚居区,由于高考考点必须设置在旗(县)所在地,每年高考期间都有千余名考生要去135公里之外的阿里河镇参加考试,“高考专列”极大地方便了少数民族学子参加高考。哈尔滨铁路局在每年夏季的旅游旺季和冬季“中国·哈尔滨国际冰雪节”,开行百余趟哈尔滨—亚布力的滑雪旅游专列、龙江北大荒旅游专列、“纵横中国”旅游专列、“夕阳红”旅游专列、边境游旅游专列,以及哈尔滨—黑河的“龙江之星”旅游专列等不同形式的各类旅游专列。车辆部门把“红皮车、绿皮车”整治作为“品牌工程”,对配属的523辆“红皮车”和571辆“绿皮车”进行三轮整治,每一轮整治都使车辆质量提升到一个新的标准,车顶亮了,腰带黄了,地板平了,水路畅通了。车辆外观让人赏心悦目,车辆内部清新典雅,旅客感受到家庭般的温馨。电务系统针对传统维修方式不适应换代设备的实际,实行设备分块、人员技术分等、收入分档、一包到底的“三分一包”维修改革,调动全员安全生产的积极性,职工的服务意识、设备质量明显增强,故障率较2001年下降58%。2003年,在抗击“非典”的3个月中,哈尔滨铁路局共派出消毒人员8693人次、列车双添乘人员3348人次、车站巡视人员2540人次,为取得抗击“非典”的全面胜利做出重要贡献。在1997年、1998年、2000年、2001年四次提速的基础上,于2004年,全路实施第五次大面积提速调图,全局实施“打足北京、打满大连、打活管内”和“停开旅游,加开临客,保证加挂,减编管内,满足需求”策略,以满足旅客出行需求。2005年,实施“直通增收、管内增量、内涵挖潜、管理增效”营销战略,不断优化列车开行框架,新开旅客列车9对,调整运行区段15对,调整等级6对。投资4540万元,改善部分站车条件,全局319个客运营业站全部实现计算机售票,K39/40和N41/2次列车更换为空调车体,客运服务质量不断提高,市场竞争实力不断增强。全年,加挂客车12900及辆次,套用车体29对,开行临客859列、旅游列车73列,有效提高运能利用效率,旅客发送量8868万人次,哈尔滨铁路局客运收入历史上首次突破40亿元大关。
  4.哈尔滨铁路局线路基础设施质量取得重大改善与升级。根据各条线路列车密度的不同情况,先后对线路有计划地进行维修、大修和中修,改善路基,更换重型钢轨和水泥轨枕,延长和增加站线股道,改善闭塞方式,增加会让站,改造枢纽站,扩建和新建编组站和部分站场,提高枢纽的编解能力和线路通过能力。1986年,全局线路总延展长度11406.3公里(含临时营业线)。其中:正线8089.1公里;复线开通有9条,共1271.9公里。桥梁总计1870座65195延长米;隧道共有39座28446延长米;道岔总计11158组;道口2795个。1996年,哈尔滨铁路局首次成功铺设区间无缝线路18.232公里,这是哈尔滨铁路局从普通无缝线路奔向区间无缝线路的一次飞跃,也为铺设跨区间超长无缝线路奠定了良好基础。通过实施哈尔滨枢纽工程、王岗至万乐联络线工程、口岸站扩能工程、哈尔滨—齐齐哈尔提速改造工程等12项大规模铁路建设工程,进一步对基础设施实施提档升级,为黑龙江省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运输保证。1999年,开展“五五工程”建设,对管内各类设备进行全面整治和改造。2002年,工务系统以“不断挑战自我,更新观念创一流精神;以汗水换质量,无私奉献的主人翁精神;把一分钱掰成四瓣花,勤俭办企业的艰苦奋斗精神”三种精神奋发图强,完成线路综合维修3160.2公里,道岔3284组,整治路基冻害708处17215延长米;桥梁综合维修384座20224延长米;隧道综合维修9座5116延长米,涵渠综合维修842座16652米。全年线路质量评定合格率完成99.1%,线路状态合格率完成84.9%,桥梁状态合格率完成66.2%,隧道状态合格率完成13.6%,实现设备质量创一流的目标。2005年,以提速安全标准线高质量竣工为主要标志,基本建设取得重大进展。把兰棱—哈尔滨—齐齐哈尔部级安全标准线建设作为哈尔滨铁路局的发展工程、希望工程,按照“十全标准”,全力组织、集中会战,实现重点突破。哈尔滨铁路局开展更换Ⅲ型轨枕会战,全部采取人工单根抽换方式,胜利完成87万根更换任务;开展道口平改立会战,实施六次大型推进活动,对“问题”道口实施专人包保、责任联挂,实现哈齐间52处平改立道口全线贯通;开展线路两侧绿化会战,共植树56万株,特别是保证哈齐间70公里盐碱地和沼泽带两侧树木成活;开展京哈提速通道建设会战,完成总投资额的92.8%,为全路第六次大提速做好准备。紧跟提速安全标准线建设步伐,全力推进各项重点工程建设。平齐线新增二线、绥佳线四座病害桥改造、王万联络线建设等基本建设工程正在全力推进;同江合资铁路一期工程全面竣工,2005年11月20日开通运营。哈尔滨铁路局立足自身挖潜,采取利旧方式,对哈南站场进行第二轮会战改造,形成日办理3万辆的编解能力;大力实施“线路质量”和“路基防护”工程,全面整治桥涵孔径不足、河道冲刷、山头落石、泥石流冲击路基、路肩宽度不足、道床厚度不够、翻浆冒泥和道床板结等长期制约哈尔滨铁路局基础质量的难点问题,线路基础设备质量得到显著提高。截至2005年年末,线路总延展长度12062.5公里,其中正线延展长度8552.3公里。道口2226个,其中有人看守道口166个。道岔11776组。桥梁1815座79092.7延长米。隧道39座31426.9延长米。黑龙江省铁路共有正线延展长度6452公里,营业里程4781.2公里;无缝线路1889.2公里。新线建设大多集中在省内西北部大兴安岭林区和东部产粮区、煤矿区。
  5.哈尔滨铁路局经营管理逐步走向成熟。国民经济第七至第十个五年计划期间(1986~2005年),哈尔滨铁路局面对市场经济的新形势,分析自身的优势和困难,找准主要矛盾的关键,加强劳动力管理,提高劳动生产率。严格控制基建,更改规模,坚决降低工程造价,充分发挥投资效益,为搞好铁路改革、深化改革,加快铁路建设和振兴地方经济做出应有的贡献。20年间,有针对性地制定和实施推进哈尔滨铁路局发展的战略措施。为适应五次大面积提速调图需要,在技术改造上,以打通运煤通道和实现内燃化、电气化为主线,进行旧线改造和站场新建,提高通过、编解、牵引能力,由限制型运输向基本适应型运输转变;在科教兴局上,实行“科技兴局,教育为本”的方针,推进技术进步,提高装备水平和安全质量控制能力,运输生产能力获得较快发展。1991年,编制《哈尔滨铁路局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十年规划和“八五”计划纲要(草案)》,加快铁路建设步伐,提高综合运输能力;加速运营设备的更新改造,偿还设备失修欠账,加强行车安全措施,铁路运输在质量上有较大提高;把安全、路风作为永恒主题,常抓不懈,持之以恒,继续把安全工作放在“重中之重、首中之首”的位置;贯彻“科技兴局”方针,推动科技计划,铁路运营设备在技术上有新的突破。“八五”期间,把科技兴局作为重要发展战略增加科技投入,实行科技“先行计划”;继续贯彻“为运输生产建设服务”的方针,加强工业生产和设备物资管理,调整结构布局,提高产品质量,把工业生产和物资管理水平提高到一个新水平,把工业生产发展方向更紧密地与运输生产需要结合起来;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在争取改善外部环境的同时,健全内部机制,在经营管理上有新的进步。在争取铁道部和地方政府扶植优惠政策的同时,进一步深化改革,加强管理,完善内部机制,完善配套铁路局内部经济承包制,进一步搞好哈尔滨铁路局内部经济承包制和站段指标管理控制体系,搞活企业。从参与市场竞争必须首先转变思想观念,树立新的经营理念出发,提岀“调整自我,适应挑战,占领市场,服务人民”总体经营战略。1998年夏秋之交,《哈尔滨铁道报》上的一篇文章《从“富小拖”的流失看铁路改革方向》,在全局引发一场广泛而深刻的观念大讨论。“富小拖”是佳木斯分局管内富锦拖拉机厂生产的龙江牌小四轮农用拖拉机,年产量4万台,销售范围基本在黑龙江省内。1995年以前,“富小拖”几乎百分之百通过铁路运输,但1996年后,受公路运输的冲击,铁路运量逐年下降。截至1997年年底,铁路运量只占该厂产量的4.1%,“富小拖”通过铁路运输几乎彻底流失。面对区域经济不景气和运输市场激烈竞争的严峻形势,哈尔滨铁路局不失时机抓住“富小拖”货源流失这一典型事例,从转变观念入手,向自己开刀。一场持续时间最长、推进力度最大、覆盖面最广、触及问题最多最深的“富小拖”现象大讨论在全局展开。通过大讨论,人们不仅找到货源流失、市场份额缩小的直接原因,还看清铁路运输企业在观念、体制、机制和管理上存在的一系列问题,带动广大干部职工转变观念在运输市场需求不旺的严峻形势下,铁路实施营销战略,放下“铁老大”架子,变“坐商”为“行商”,充分发挥自身运量大、运距长的优势,突出稳定大宗物资运输,积极争夺高附加值、高运价率的“白货”市场,从而增加运输收入。1999年,铁道部对铁路经营管理方式实行改革,在全国各铁路局实行资产经营责任制。铁道部作为国有资产出资人代表,实施以明确企业法人财产权为基础,以落实国有资产保值增值责任为核心,以提高国有资产经营效益为目的的经营责任制度。哈尔滨铁路局从确立的市场主体地位出发,明确哈尔滨铁路局、各分局、各站段的市场定位,界定相互权责关系。建立资产经营责任制和安全生产经营责任制相结合的“双责”考核保证体系,层层传递资产经营的动力和压力,调动各个层次的积极性。深化“三项制度”改革,推行以聘任制为基本方式的干部管理新体制;在劳动用工上,初步形成科学定岗、竞争上岗、合理下岗、培训提高的良性循环;全面实行工效挂钩的分配原则。进行全面整顿,实施以经济责任制为中心的各项改革,逐步转换经济体制,铁路建设进入新的发展阶段,铁路企业实现由单纯生产型向生产经营服务型转变。2004年,大力度推进基础性改革,认真做好社会职能移交地方的后续工作,齐齐哈尔铁路职工大学、齐齐哈尔铁路司机学校、黑龙江铁路高级技工学校、哈尔滨铁路成人中专和哈尔滨地区4所铁路幼儿园完成移交工作,5个原分局技工学校人员移交和分流工作全部到位。全局共移交教育卫生机构181个,在职职工16746人,离退休职工7355人,铁路基础性改革取得积极进展,为继续深化铁路改革奠定了坚实基础。
  6.哈尔滨铁路局牵引动力有了很大增强。1986年,全局配属机车总共1259台。其中:蒸汽机车923台,内燃机车336台,运用机车930台,非运用机车70台(其中检修67台),备用248台,出租9台。在运用机车中,有内燃机车250台,蒸汽机车680台。至1992年年末,哈尔滨铁路局内燃机车配属台数达676台,首次超过总配属台数的半数,超出蒸汽机车33台。1994年年末,全局配属机车1346台,内燃机车753台,占机车配属总数的56%,杂型蒸汽机车已被淘汰。全局21个机务段中,三棵树等5个机务段已全部配属内燃机车,哈尔滨机务段等13个为混合段,只有北安机务段等3个为蒸汽机务段。截至2000年,淘汰蒸汽机车,全面实现牵引动力内燃化。牵引动力内燃化的变革有力地促进机车运用效率的提高,有效地缓解哈尔滨铁路局在严寒期间冬运的特殊困难。2001年8月,哈尔滨铁路局引进第一台电力机车,开启牵引动力电气化历史。2005年3月18日,铁路分局撤销后,机务系统经过撤并整合,共有6个机务段、5个水电段。机车总数1099台,其中韶山型电力机车40台,内燃机车1059台。机务系统在“双达标”中,启动“三包、四定、五奖励”机制,各机务段分阶段组织开展机车质量攻关大会战,干部职工昼夜不休息,瞄准样板车,力创达标车,用“流汗不流泪,掉肉不掉队”的誓言,使机车质量全面达标,机破率由2001年年初的每10万公里0.39件,下降到0.10件,为保证安全奠定基础。
  7.哈尔滨铁路局运载车辆车型不断更新。1986年,全局配属客车2338辆,1994年增加到2846辆。20世纪90年代配属25型客车,1994年年末,共有YZ25B型115辆,YW25B型113辆,RW25B型26辆,已达164.5对,客车运行速度得到提高,极大地缩短区间运行时间。货车除特殊车辆(如罐车、长大平车、矿石漏斗车等)经铁道部批准配属一定数量外,皆全路运用,其总体数量成倍增加,车型由小变大。1994年,全局日均运用货车保有量为25016辆。2001年,是铁道部第四次客车大提速,也是哈大电气化铁路开通第一年,为实施新运行图,共购置客车130辆,其中25K型客车107辆、25B型客车23辆。把原哈尔滨—广州25B车体更换为25K车体,变成特快列车,增开齐齐哈尔—大连261/2次特快列车。管内增开佳木斯—哈东—伊春K593/4次和佳木斯—牡丹江K599/600次2对快速列车。此次新运行图共调整客车165辆,确保新运行图的顺利实施。2001年年末,全局配属客车3308辆,其中硬座车1631辆、硬卧车973辆、软卧车207、软座车20辆、餐车183辆、行李车218辆、发电车64辆、软硬卧和软硬座10辆、公务车6辆、专用车20辆。截至2005年年末,客车总数3212辆。其中:软座车8辆,硬座车1629辆,软卧车248辆,硬卧车1048辆,餐车180辆,公务车5辆,试验车3辆,维修车13辆,空调发电车77辆,其他1辆。
  8.哈尔滨铁路局通信信号设备更新进展快速。1986年,全局信号设备:自动闭塞490.5公里,半自动闭塞5777.4公里,电话闭塞85.0公里,机车信号极频467.6公里,接近报警212.4公里,变频点式3240.4公里,双频点式1720.1公里,机车自动停车装置943台(套),调度集中指挥设备317.687公里;大站集电站69个3625组,小站集电站185个1678组;色灯电锁器联锁的车站220个2160组,臂板联锁器联锁的车站97个474组。通信设备:架空明线6886.9杆路公里,其中长途6434.0公里,导线132158.2公里;地下电缆3298皮长公里,其中长途486.4公里;载波电话端机615端,电报设备761台,自动地区交换机回线容量34057门,实装容量26253门;无线列调1812台。至1994年,全局有电气集中大站83/5338(站/组)、小站366/3200(站/组);驼峰信号:半自动化2/52(场/组)、机械化1/39(场/组)、非机械化9/125(场/组)。在复线区间安装色灯信号,设置自动闭塞和半自动闭塞,提高列车通过能力。全局管内自动闭塞已达1107.75公里,半自动闭塞5631.4公里。机车信号:移频22.9/1681.4(连续/接近连续)公里、极频1084.8/2124.8(连续/接近连续)公里。对通信线路进行改造,在较大地区装置12路载波机和自动交换机,更换自动电话。1985年,哈尔滨铁路局对北京、沈阳、吉林铁路系统和管内7个分局所在地及15个较大铁路地区,都可直接拨叫通话。管内架空明线总计6650.833杆路公里,电缆总计5344.07皮长公里,导线总计125596.758条公里;载波电话端机总计784端,地区电话交换机总机容量61187门,实装容量46486门,长途自动接续机246台(6路和15路),无线列调、站调合计12757台;电报设备563台。是年,投资13113.5万元,用于干线通信网的光缆工程和哈尔滨通信枢纽程控交换机工程。2001年2月28日,哈尔滨铁路局通信设施及人员,正式从哈尔滨铁路局剥离出去,成立铁通公司黑龙江省分公司,各通信段、电务段的通信生产维护作业组织划入黑龙江省分公司。至2005年年末,电务设备公里数为6625.674公里,电气集中车站522个,计算机联锁站47个,联锁道岔10008组,信号设备换算组数62729.985组。是年,完成牡丹江中场等19个电气集中车站大修,完成32个非集中站改造为电气集中车站,至此全局消灭非集中信号联锁设备。全局共建成电气集中车站(场)504个,其中继电集中联锁车站(场)466个,计算机联锁车站(场)56个,驼峰场12个;大站继电集中站(场)75个,计算机联锁站(场)33个;非集中车站2个,辅助所12个。完成兰棱—哈尔滨及哈枢纽138公里自动闭塞大修改造及电码化工程,开通哈枢纽6个站2000型电码化设备。全局复线自动闭塞1912.798公里;半自动闭塞5259.906公里。
  9.哈尔滨铁路局运输安全生产日趋稳定。哈尔滨铁路局以构建新体制下安全管理体系取得重要进展为主要标志,运输安全基础在适应中不断强化。哈尔滨铁路局站在确保人民生命财产绝对安全的政治高度,把规范运输安全管理作为最核心、最根本、最重要的工作,积极健全规章制度,强化专业管理,改进综合服务,完善检查监督,提高站段能力,优化干部队伍,强化安全基础。期间,行车安全事件每年均在2~10件限内波动,其中1989、1992年均只有2件。1993年8月24日,全局连续实现无责任行车重大、大事故936天,创历史最好成绩。加格达奇分局达成第11个安全年,实现无责任行车重大、大事故4182天,创全路安全生产新纪录。8月17日,齐齐哈尔分局也达成安全生产10周年。自1992年以来,围绕“安全建线”工作方针,“三基”安全管理工作法,逐步稳定安全运输生产形势,直至2005年,全局安全管理在理顺中不断规范,现场控制在对接中不断加强,管理能力在实践中不断提高,初步建立起适应新体制要求的安全管理体系。充分发挥两级培训网络和业务系统培训作用,以主要工种职工和管理干部为重点,开展脱产培训和现场全员理论百题、实作技能及教师教学竞赛活动,职工技术业务素质和干部管理能力不断提高。全年共完成脱产培训58393人次;组织运输站段干部到西南交通大学、北京交通大学和大连交通大学培训。哈尔滨铁路局投入9000万元,为工务系统配置小型养路机具6026台,对31个非电气集中站进行改造,全局非电气集中设备基本销号。哈尔滨铁路局加大科技保安全力度,全年完成新技术研究48项新技术推广22项。抓住影响现实安全的关键问题,开展6次安全大检查活动,对车辆溜逸、折角塞门关闭等重点问题实施专项攻关整治,取得明显成效。全年消灭责任行车重大、大事故,一般责任行车事故同比减少4.3%,路外伤下降17%,实现全局连续无责任行车重大、大事故406天。
  时光荏苒,岁月如梭。1986~2005年哈尔滨铁路局风雨兼程、自强不息、拼搏进取,奏出了哈铁发展的辉煌乐章,描绘出哈尔滨铁路局发展的斑斓画卷,谱写了哈尔滨铁路局发展的壮丽诗篇。哈尔滨铁路局干部职工在发展中付出的是辛勤,感受的是欣慰,得到的是幸福。为打造哈尔滨铁路局发展诸多成果而幸福,为让全省人民感受铁路新时速而骄傲。为让发展持续、幸福延续,哈尔滨铁路局将与时代同行,承付更多使命,做强企业的执念不变,为龙江旅客出行提供优质服务,为企业货主提供方便保障,为推动黑龙江经济腾飞再展新作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