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科技管理 一、标准化管理 1986年,路局各分局、工业处、工程处在相应的技术管理部门设有专职或兼职的人员管理标准化工作。
1989年,路局计量工作划归局计量测试中心,总工程师室标准计量科改为标准质量科。
1990年,建立健全铁路局、铁路分局、铁路站段标准化机构,充实完善标准化管理体系。路局成立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各分局级单位和绝大多数站段都成立标准化机构,推进标准化的贯彻落实。
1992年6月,路局标准质量科划归局企管办。
1994年10月,路局标准质量科又划归局总工程师室,并改称标准化管理科。
2000年,路局《关于重新公布路局机关行政各部处室主要职责的通知》,对局总工程师室主要职责重新做出规定。把研究分析主要技术设备状况和综合通过能力,组识制定、审查运输能力、改善设备标准和改造挖潜等技术措施,研究分析客货运输发展趋势等列入总工程师室的重要职责。
(一)技术标准
1.软件标准
1986~1994年,路局共组织制定、修订企业标准147项。其中包括《国际铁路联运货物换装作业标准》《车机联控作业标准》等运输作业标准63项;《东风型内燃机车检查、给油作业》《TDJ减速顶检查与修理》等工艺、维修标准21项;《信号维修劳动定额》《铁路特、一、二等站五项管理》等管理标准22项;《车务监察工作》《班组建设工作》等工作标准14项。至此,路局主要行车作业标准已基本配套。路局制定的铁路运输作业标准中有一部分系属全路首创,有的已供兄弟局参考,有的(如事故救援、国际联运等标准)已供铁道部在制定作业标准时参考。此外,《内燃机车乘务员一次乘务作业过程》等13项作业标准经主管处编排后,制成录像带,作为宣传贯彻标准化的辅助教材,并向全路交流。路局、分局和大口及基层单位制定的各种作业标准,为全局开展百日安全活动、企业的定级和升级以及“学标、对标、达标”活动奠定了良好基础,对促进运输生产安全,提高质量起了积极作用。《车机联控作业标准》《东风型内燃机车检修工艺》《能源统计基本规定》等21项局企业标准,因保证运输安全、提高修车质量、节约能源消耗,成绩显著,先后获局科技进步成果奖励。
1988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标准化法》颁布后,路局相继举办标准化培训班、标准化研讨会等十余次,对各业务处、分局及部分基层站段的标准化管理人员进行培训。在培训过程中,重点学习《标准化法》,并结合铁路运输特点,宣讲《对标准化中若干概念的归纳与研讨》《标准化广义概念与铁路运输作业标准化》等辅助材料。同年发布《哈尔滨铁路局标准化管理办法(试行)》,对局企业标准的分类、制定、修订、审批和发布,标准的贯彻执行,标准化的监督和奖励,标准化的管理机构及其职责等做出明确的规定。
2003年,路局共完成企业标准制定、修订33项,发布28项,待发布5项,其中运输系统1项、车辆系统1项、机务系统18项、电务系统3项、劳动定额管理10项。技术、作业标准的编制不仅是检查、维修作业的依据,也是培训及考核职工的教材。特别是劳动定额标准的编制,提高工时利用率和劳动生产率水平,为下一步制定生产定员标准、完善和规范劳动班制标准提供科学依据,为局生产部局调整和劳动组织、生产组织改革起了推动作用。年内审查企业产品标准工资15项,在审查中加大指导力度,为编制生产工艺提供依据,为生产企业向铁路提供合格产品起了重要技术保证作用。
2004年,路局共完成局企业标准制定、线路大修岗位作业标准等16项,其中4项待发布。在局企业标准制定、修订工作中,坚持执行对标准的起草单位及人员编前培训、编中指导、编后审查的原则,参与编制的全过程,确保局企业标准的制定、修订质量。对局内企业自产路用工业产品中10个企业的16项产品,进行企业标准编制。代表路局参加10个铁道行业标准审查,其审查的标准是机车动车用柴油机喷油泵、喷油器等2个标准,机车动车用空气压缩机技术条件、试验方法等4个标准、机车车辆用螺纹管接头技术条件、接头螺母、球接头等4个标准。对局发布的企业标准进行清理核查,自1984年以来共发布局企业标准314项、废止75项、其中现行的技术标准45项、产品标准35项、作业标准94项、管理标准50项、工作标准15项,核查对全局标准体系的修改完善奠定基础。对局内企业自产产品的标准情况进行核查,在自产1635项产品中没有产品标准的有989项,虽然有些产品已淘汰,但这一调查充分说明,标准化意识的薄弱和源头质量的失控。完成标准信息软件建立工作,对现行标准、废止标准及修订标准及时了解和掌握,为下一步标准化管理进入良性循环轨道奠定基础。
2005年,面对路局直管站段生产力布局调整,路局重新制订标准质量科工作职责和全年工作计划,重新建立全局各系统、各单位负责标准及质量工作专(兼)职人员的信息网:组织有关业务处(室)及基层单位对现行局、站段有关标准进行清查整理和修改完善;重新修订《哈尔滨铁路局标准化管理办法》《哈尔滨铁路局企业标准制定修订程序》《哈尔滨铁路局标准化科学技术进步奖励办法》,组织审查各系统申报的《客车运用作业标准》等22项各类标准,并发布《哈尔滨铁路局运输业生产定员》等17项局企业标准;转发铁道部有关《铁路碎石道碴》等89项行业标准。
2.硬件标准
1988年,随着改革的深入发展,为使工业处所属工厂和多经、集经系统的企业所生产大量产品适应市场需要,按照国务院《工业产品生产许可证试行条例》和铁道部《铁路工业产品生产许可证实施管理办法》以及哈铁总〔1984〕第711号文件的规定,路局制定《哈尔滨铁路局工业产品投产技术鉴定管理、实施办法(试行)》和《哈尔滨铁路局工业产品、工程质量监督管理办法》。
1994年,路局制定《哈尔滨铁路局工业产品鉴定管理办法》和《哈尔滨铁路局工业产品鉴定工作程序》。
1988~1994年,路局对全局工业系统、工程系统、多经系统、集经系统以及少数路外厂家开发的111项工业产品进行技术鉴定。其中,绝大部分属于铁路机、辆、工、电、运等部门使用的,与行车安全直接有关的设备和配件,如哈尔滨机车车辆配件厂生产的内燃机车换向限制阀;齐齐哈尔机车车辆配件厂生产的内燃机车柴油机用180气缸套;齐齐哈尔工务机械厂生产的高锰钢辙叉、液压轨道车起重机;齐齐哈尔电力机械厂生产的S7型低耗电力变压器;双城堡铸造厂生产的弹条Ⅰ型扣件组件;哈尔滨铁路局焊轨厂试制的500米焊接长钢轨等。这些产品缓解了路局运输生产中所急需的配件、机具,确保机车运用、线路改造等任务顺利完成。
路局多经系统生产的内燃机车松孔镀铬气缸套、P2Y塑料护套综合扭绞低电容信号电缆、增韧尼龙弹条扣件;集经系统生产的轨道变压器、电气集中组合、内燃机车用蓄电池、铁路客车用蓄电池、客车用螺旋翅片散热器、机车电缆、无石棉低摩擦系数合成闸瓦等都是局运输生产急需的配件和器材。这些产品经过鉴定投产,路局的科研成果及时地转化为生产力,不仅加速了铁路技术设备更新改造进程,而且安置了大量待业人员,取得明显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二)产品质量监督检验
在产品质量监督工作中,路局多次抽调专人组成工作组,深入产品使用现场和生产厂家,对哈尔滨信号厂等30多个厂家生产的电气集中组合、内燃机车蓄电池等50余种产品进行质量调查,协助他们查找质量波动原因,改进提高质量后组织复检,促使他们提高产品质量和更好地为用户做好售后服务工作。同时,对机车信号语音提示自停控制盒、内燃机车前照灯等40余种新产品存在的无标准、标准不清、标准过时或有标准但与上级标准有抵触等问题进行整顿,并协助厂家制定可锻铸铁轨距挡板等10余项产品标准。
在铁道部的统一安排下,通过考核,路局生产的橡胶垫板、弹条I型扣件尼龙档板座、高磷铸铁闸瓦等18项产品获得铁道部生产特许证或由铁道部纳入统一供货计划。内燃机车橡胶密封圈、铁路客车用自控高效茶炉、内燃牵引车等产品不仅供应全局管内使用,而且远销乌鲁木齐等兄弟铁路局和路外地方用户。
20世纪80年代中期,路局相继成立黑龙江省钢窗质量检验站,黑龙江省铁路专用量具检验站,铁道部产品质量监督中心低温站和国家商检局减速顶调速系统检验站,承担全省、全路以至全国的产品鉴定和质量检验任务,做了大量工作。
2005年,路局制定《哈尔滨铁路局工业产品质量监督管理办法》;组织局内有关部门对哈铁车辆配件厂试制的铁路货车L—B型制动梁进行技术审査。该厂生产L—B型制动梁已通过铁道部专家组审查和认证,并同意装车使用;参加铁道部运输局和科技司组织对齐齐哈尔富拉尔基构件厂生产的60千克/米Ⅲ型轨枕进行质量抽检;组织局工务处和电务处对局四家工厂生产的60千克/米型轨枕三橡胶垫板进行质量监督抽查,并对产品质量存在的问题,及时提出整改意见。
二、计量管理 (一)计量组织
1988年8月,路局将标准计量科负责的全局计量工作移交给计量测试中心,并将其提升为副处级建制,设有技术管理科、长度室、热力室、电学室等6个科室,负责全局的计量管理和计量技术工作。齐齐哈尔计量管理所改名为齐齐哈尔计量分所,受哈尔滨计量测试中心领导。1990年,初步形成局、分局和站段三级计量管理体系。1991年后,重点加强铁路专用计量器具和强检计量器具的管理,以适应路局客观实际的需要。
 |
1988年,哈尔滨铁路局建立标准化计量室 |
2004年6月,哈尔滨铁路局计量测试中心与哈尔滨铁路局衡器管理所合并,组建哈尔滨铁路局计量管理中心。计量管理中心,同时为黑龙江省铁路计量站、国家轨道衡计量站哈尔滨分站和国家轨道衡计量站齐齐哈尔分站,即一个机构、四个牌子,主要承担局管内计量器具的量传与溯源、黑龙江省轨道衡的检定与修理及黑龙江省铁路专用量具的检定与修理。计量管理中心内设技术管理科,长度室、热力室、电学室、衡器管理室,轨道衡管理室、计量技术研究室、办公室、财务科、人事科和齐齐哈尔计量管理分中心(派出机构)。11月,局计量中心建立网站并正式开通。随着计量中心网站的开通,局计量工作信息能及时向外公布,同时建立中心内部铁路办公网络,中心的各项工作进一步走向信息化、网络化。
2005年6月,为适应铁路跨越式发展以及铁路运输管理体制改革需要,路局将哈尔滨铁路局计量管理中心更名为哈尔滨铁路局计量管理所,由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和黑龙江省质量技术监督局授权,同时挂国家轨道衡计量站哈尔滨分站、黑龙江省铁路计量站和国家轨道衡计量站齐齐哈尔分站三块牌。主要承担路局管内计量器具的量传与溯源、局管内轨道衡的检定及黑龙江省铁路专用量具的检定与修理。计量管理所下设技术管理科、长度室、热力室、电学室、衡器管理室、轨道衡管理室、计量技术研究室、办公室、财务科、人事科和齐齐哈尔计量管理分所(派出机构),增设货车超偏载监控维修室。
(二)计量制式的沿革
1986年,路局组织《计量法》和《法定计量单位》的宣传贯彻活动,共举办4期学习班,培训骨干306人;编印《铁路局常用计量单位新旧对照表》《常见错误计量单位符号示例》等辅导资料,为法定计量单位在路局的贯彻应用打下了扎实基础。
1987年,铁道部下发《关于机车、车辆使用的压力表改制的通知》,先后用两年时间,完成机车、车辆、锅炉、压力容器中使用的压力表以及血压计、测力计、衡器等计量器具按法定计量单位进行改制。
1989年,铁道部检查哈尔滨铁路局计量法实施贯彻情况,路局被评为华北、东北组第一名,齐齐哈尔分局、牡丹江分局也受到铁道部表彰。
1990年,路局又进行一次全面检查,各单位的统计报表、技术资料等有关文件采用法定计量单位,改制工作全面完成。
1991年,路局计量测试中心根据计量管理工作的需要,成立全国计量管理函授站哈尔滨铁路局分站,组织全局计量人员150名参加计量函授学习,还组织两次面授辅导。函授工作得到黑龙江省技术监督局的好评。
1996年,路局计量测试中心根据工作需要,编写、印刷指导计量工作的工具书《哈尔滨铁路局计量规范化管理手册》。该手册收集国家、铁道部、黑龙江省、铁路局关于计量管理、机构、人员配置,监督,计量标准和量传,技术档案管理等规定和要求,为计量管理人员和检定人员提供了一部内容较详细、使用方便的指导性工具书。该书发行后,受到读者的欢迎,对规范计量工作管理、提高计量工作水平起到作用。
1997年,由黑龙江省技术监督局授权,路局开展运营衡器、血三计、血压表、氧气表、压力表、兆欧表、接地电阻表等七项计量器具的检定工作,并同时委托从事上述强检项目的检定员由局组织考试工作。
1998年,根据计法规定,从事国家规定强制计量器具检定工作的检定员必须持地方政府技术监督部门签发的检定员证持证上岗。路局计量测试中心为此组织这项考试工作,59名检定员考试合格,获得黑龙江省技术监督局签发的强检计量器具检定员上岗证并持证上岗,强检计量工作符合中国法律管理规范。
1999年,贯彻《黑龙江省计量条例》,此条例是执行中国《计量法》10年来的经验总结和具体规定,是目前市场经济条件下发展黑龙江省地方经济的重要法规,具有较强的适用性和可操作性。路局下发电报通知和条例贯彻执行,并在《哈尔滨铁道报》组织计量知识和条例内容的有奖征答,受到全局计量人员、工程技术人员的积极响应。
(三)量值传递
随着无线电学和铁路专用标准器的相继建立,计量检测范围扩大,量值传递系统又有了新的调整和补充。1995年,路局重新公布长度、电学、热工、力学、无线电、光学量值传递系统。
2000年,为适应铁路运输生产中计量检定工作需要,增强量值传递能力,路局投资购置设备,计量测试中心组织相关人员学习掌握专业技术,新增开展“大地测量仪”“轨温计”“接地表”三项标准,增加对基层站段工作标准器的检定项目,全局量传值能力有了增强。各分局也强化基层站段的检测能力,牡丹江、横道河子、下城子工务段新建立扭矩板手检定标准,三棵树车辆段开展发电车仪表检测工作。检测手段的不断完善和检定能力的不断增强,使局计量器具检测率、合格率都得到提高,计量器具的检测率达到90%,强检计量器具的检测率达95%,标准器具的检测率100%。量值传递技术能力的增强节约了一大笔计量检定经费,方便了生产,满足了运输生产的需要。
(四)建立标准
20世纪80年代中期,路局根据实际需要开始筹划电学计量和无线电学计量工作。新购置交直流精密电表校验台、示波器校验台等仪器设备。接着开展电压表、电流表、电度表、万用表、兆欧表、接地电阻测试仪、三表(电压表、电流表、电度表)校验仪等检定修理项目。
1986年,路局开展示波器等无线计量器具的检定修理项目。同时,购置电动轮廓仪,完善粗糙度的检测手段;增加分光光度计、经纬仪、水准仪等检测项目。
1987年,遵照《计量法》规定,路局计量测试中心向省计量局提出建立铁路局级的计量标准的申请。量块、活塞压力计、示波器等13项标准首次得到省计量局的认证。随后基层站段建立工作计量标准。
1990年,路局计量测试中心完成低频电压、石英晶体的振荡、失真度仪、光学仪器、表面粗糙度平晶、线纹仪等11项局级计量标准的建立。与此同时,电务处通信试验室建立电平、频率、衰耗三项局级标准,机务处电力试验室建立电能表局级计量标准。年底,路局建立长度、力学、热学、电学、无线电学和光学6大类28项局级计量标准,可开展112种计量器具的检定修理和30余项物理参数的测试,初步具备适应铁路运输生产需要的计量检测能力。
1991年,路局围绕铁路行车安全,加强铁路专用计量器具的建标和量值传递工作,购置机车速度表校验装置。
1992年,路局建立速度表检定装置局级标准,开展速度表的检定工作,解决多年来机车速度表无法检定和量值传递的问题。同时,开展轴承检查仪的巡检工作,取得良好效果。是年,在11个基层单位建立11项铁路专用计量器具的工作标准,明确全局25项40种强检计量器具。
1994年,以路局计量测试中心(含齐齐哈尔分所)、哈尔滨衡器所和齐齐哈尔衡器所、电务处通信试验室和机务处电力试验所为主,全局建立31项局级计量标准器,154个站段计量室,529项工作计量标准,形成了较完整的计量检定和量值传递体系,保证了全局20余万件计量器具的检定测试工作的正常进行。
1998年,路局大部分工作计量标准到国家规定的三年次复核期。为保证复核工作质量,达到通过复核保证工作计量标准量传的准确目的,路局按照复核工作要求,聘请了计量工作标准考评员。来自全局站段的25名符合条件的优秀计量工作者,接受局组织的计量考评员的培训。从9月份开始,组成4个考核组,历时两个半月对局内到期的工作标准进行复核,共复核143个单位的495项标准。同时,还对新申请建标的20项标准进行考核。通过这次复核考核工作,指导规范站段工作计量标准的管理,为保证计量器具的检定质量起了促进作用。
1999年,路局计量测试中心为夯实计量基础建设,规范计量管理,完善计量法规建设,促进计量管理水平的提高,开展标准化计量室复核工作。全局的标准化计量室工作已开展6年,是年到第二个复核期。路局组织讨论修订“标准化计量室”的标准,组织2个复核验收组,分别对66个标准化计量室和6个新申请考核的单位进行为期2个月的考核验收。其中:57个单位一次考核通过,对15个单位进行二次复核。这项工作不仅推动了计量基础建设,促进了计量管理素质的提高,而且得到了分局、站段有关部门领导的重视,成为保证运输生产安全、提高产品生产质量和经济效益的重要基础工作。工务系统、电务系统和海拉尔分局把标准化计量室建设,作为评选安全优质段的条件之一。
2000年,按国家有关规定,在路局建立的黑龙江省铁路计量站和局级计量标准,以及其中2项社会标准、7项内部强检标准已到复核期。路局重新修订铁路计量站《质量管理手册)》,该手册从授权工作范围、机构设置、人员编制及配备职责范围、设备状况等,提出详细、明确的规定,使手册成为计量工作的标准和依据,为计量站工作质量提供保证。计量测试中心按复核标准组织内部自查自验,纠正整改存在的问题,黑龙江省铁路计量站、局级49项计量标准及其中的2项社会公用标准、7项内部强检标准都分别一次通过黑龙江省技术监督局的复核。此项工作进一步完善、加强和提高了局计量技术和管理工作基础,为全局的量值传递提供了可靠的保证。
2003年,路局建立的局级计量标准到国家规定的3年一次复核期,这是根据国家新的计量标准考核规范F1003—2001和11059—199《测量不确定度评定与表示》第一次复核。为保证复核工作质量,达到计量标准量传准确的目的,要求计量人员按照新的规范要求,重新撰写技术报告,规范技术档案,将《计量标准考核申请书》《技术报告》等有关资料一律用微机打印。6月5日,黑龙江省质量技术监督局考核组对路局49项最高计量标准从技术资料、标准档案、人员素质、工作环境、计量检定设备等全面进行考核。考核组成员认真审查计量标准技术档案,对部分人员提出问题进行考核。经审查,局级48项计量标准一次通过黑龙江省质量技术监督局的复核,1项标准“经纬仪、水准仪检定装置”因检定设备不符合规程要求,需更新。黑龙江省质量技术监督局考核组非常满意,认为路局计量管理比较到位,计量技术档案齐全、规范,符合国家JF1033—2001《计量标准考核规范》的要求,技术资料全部用微机打印,在全省是首屈一指的。通过计量标准复核,计量人员对测量不确定度的理解加深,在与国际接轨、计量工作的管理更加科学化等方面起到重要作用。在保证计量器具量传准确的同时,为路局运输生产安全提供可靠的技术保证。
(五)检定测试
1985年11月,按照黑龙江省统一部署,路局组织宣传、学习《中华人民共和国计量法》,提高计量法治观念。冬运期间,昂昂溪、哈尔滨机务段装用新压力表,指示压力严重失准,威胁行车安全。有关计量部门立即对库存新表进行测试、检定和修理,以合格的压力表装车使用。局计量检定协作网初步建成,投入工作的计量室74个(为计划的46%)、专业计量点87个(为计划的35.1%),共完成计量检定和修理任务6大类89种64万台(件)次。全局计量器具平均受检率由1983年的24.3%(齐、哈两局平均数)上升到60.1%。
1987~2005年,计量测试中心和齐齐哈尔计量分所对基层单位的工作标准器、部分工作计量器具以及较复杂的高精度的计量器具的检定率逐年提高。
1985年5月,贯彻国家《关于企业计量定级、升级》的有关规定,计量测试中心会同省、市计量部门对主要站、段、厂进行考核,西鸡西车辆段、齐齐哈尔电力修配厂首批领到二级合格证书。此后6年间,相继对5个分局、4个工程处、134个基层单位进行考核,5个分局全部为二级计量企业,4个工程处为计量合格单位,基层单位的计量定级面达到97%。特别是三棵树车辆段,被定为国家一级计量单位(适应车轮滚动轴承计量精度的要求),是全国铁路运输系统第一个晋升为一级计量的单位。局计量测试中心在1989年年初代表路局向省和铁道部主管部门提出晋升国家二级计量企业的申请。3月,经过省和铁道部主管部门组织联合考核,被评为计量二级企业。
1992年,按照计量检定规程的规定,结合各单位标准器的使用情况,将部分标准器—量块检定周期做了调整,对于示值稳定性好、年变化量小、使用不频繁的量块由一年周期改为两年周期。同时,由于基层单位的工作标准器的种类和数量的增多,增强了基层对工作计量器具的自检能力。1992年以后,局计量测试中心对计量器具和标准器的检定数量有所减少,种类有所增加。燃油计量是重要的能源管理手段。油料的消耗占企业支出的比例很大,全局各单位为加强能源管理,在机务段、车辆段及其他部门配备许多油流量计。这些流量计有一部分在当地有能力检定的地方计量部门检定,但大部分单位的流量计因当地无检定能力,长期处于失检、失修状态,计量不准确,造成入库数量不清楚,使用发放计量不准确。因此,节能数据不可靠,给能源管理工作带来许多问题。为解决现存的问题,由齐齐哈尔机务段自筹资金,购置燃油流量计标准器。局计量测试中心同意,代表路局开展燃油、油料流量计的测试、检定工作。1998年,由局下发电报、齐齐哈尔机务段计量员,携带流量计标准,开展燃油流量计检定,先后对牡丹江、佳木斯分局管内站段实施现场检定试验工作。经过检定和维修,保证受检单位的燃油、油料流量计的准确可靠,为加强能源管理工作提供准确可靠的数据。此项工作填补一项路局计量检定工作的空白。
1992年,企业停止计量定级升级工作,路局计量测试中心为巩固成果和促进计量工作向前发展,在全局范围内开展标准化计量室活动。对5个分局、4个工程处、工业处和直属单位的136个基层单位的计量室进行验收、评比,到1994年年底,共有62个基层单位计量室被评为“标准化计量室”,占总数的39%。
1996年,为进一步推动全局计量工作向科学化、标准化、规范化发展,路局组成两个考核组于7~11月对全局65个标准化计量室进行全面复查,同时对申请“标准化计量”的单位进行验收。通过对计量管理、职能作用,计量检定和技术素质考核,对验收合格的劲涛工务段、南岔工务段、铁力工务段3个单位的计量室命名为“标准化计量室”。
1997年,为适应铁路运输生产需要,增强计量器具的检定测试能力,路局计量测试中心添置兆欧表检定仪标准装置,扭力板手检定装置,更新标准电压表、电流表、功率表三表检定装置,大修速度表校验台,调试大地测量仪标准设备。对所有最高标准器配套设备进行检定调修,使局最高标准的量传能力得到增强。计量测试中心对送检有困难的站段计量标准器和工作计量器具组织巡检,共走入95个单位,检定计量器具803台件。为佳木斯、齐齐哈尔电务段的通信计量标准,工务系统30个工务段的扭力板手标准,齐齐哈尔工务段的轨温计标准、齐齐哈尔房产段的温度标准、三棵树防腐厂的压力标准进行建标考核工作。增强全局的计量器具的检定能力,提高计量器具的受检率。
1998年,路局对计量监督工作提出“抓住薄弱环节,突出重点,加大监督力度,强化依法管理”的工作要求,对哈尔滨、齐齐哈尔、牡丹江、佳木斯、加格达奇分局的64个单位的标准器受检率、工作计量器具的周检率、计量管理情况和299个车站的衡器情况进行监督检查。重点检查专用计量器具、医疗卫生和行包发送等单位的计量工作。在检查的93个单位中,较好的单位有15个,一般单位有58个,较差单位有20个。为发挥黑龙江省铁路计量站的社会公用标准作用和站管理职能,计量测试中心派人到省内煤矿、油田和地方铁路对轨距尺的管理使用现状进行监督检查。将检查中存在的问题和如何加强管理的意见向黑龙江省技术监督局提请报告,得到认可,推动铁路计量站工作的开展。
1999年,路局为加强计量现代化管理进程,提高对全局计量工作的管理水平,在全局开展推进计量微机管理工作。选定以齐齐哈尔分局昂昂溪电务段起草编程的计量微机软件为基础,通过专门会议研讨,经4个分局试点单位的运用,几经修改,确定最后程序。齐齐哈尔分局配备24台微机用于计量管理,其余单位要在2000年配齐,其他分局也大部分具备硬件条件并且在继续计划配齐。经过全局有关部门的努力,在全局实行微机管理工作已基本具备条件。
1999年,路局投资38万元,由计量测试中心购置检定接地电阻测试仪检定装置的标准器、高信号发生器、高精度经仪、pH酸度计检定装置,更新数字力用表、电动轮仪等计量标准仪器设备,同时为南岔水电段购置电能表检定装置,完善急需的检定测试手段,提高计量标准检测能力,对提高全局工作计量器具的受检率、合格率,保证运输生产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2001年5~6月,铁道部组织全路计量工作大检查,检查路局计量测试中心的计量管理和技术工作,同时抽查三棵树车辆段、三棵树工务段和哈尔滨机务段的计量工作。铁道部在召开的计量工作检查总结会上,对路局的计量工作给予了较高的评价。
2002年,路局投资38.6万元,由局计量测试中心购置探伤仪检定装置、列车测速仪检定装置、数显轨距尺检定器、钳型表校验仪、水槽、电子水平仪、电感测微仪、标准转速装置、电子计算机、空调机等设备,在改善量传检定条件的同时,提高检测能力,既满足对站段工作标准检定量传的需要,也节省检定经费。各分局加大资金投入,强化基层站段的检测能力,帮助站段计量室更新设备,增加项目,解决测试难题。哈尔滨分局投入13万元,齐齐哈尔分局投入19万元,牡丹江分局投入15.2万元,佳木斯分局投入15万元,将全局工务系统全部更换成数显轨距尺检定器和新的扭力扳手检定仪,部分单位将三用表校验仪(DO30)更换成G、E型,以满足数字万用表检定的需要,客运公司完成发电车、空调车的计量器具的自检工作等,在运输生产和安全中起着越来越大的作用。
2003年,根据铁道部计量工作要求和《关于组织铁路局计量能力比对的通知》要求,在全路计量部门开展计量测试能力比对活动。通过比对结果考查参加单位的计量检定综合(人员、设备、环境条件、管理体系等)能力,促进各路局提高量传技术和管理水平。由铁道部标准计量所出具两件比对盲样(量规),在比对试验前,路局计量测试中心当场随机抽取其中一件,工作小组在相应项目的持证检定员中随机抽签确定一名检定员进行现场实际比对试验,用测长机测量盲样,在规定时间内测量10次,然后给出被测试结果数据,同时提供本单位计量标准的测量不确定度。铁道部标准计量所根据各路局的测量结果与标准结果的接近程度和合理性对各路局计量测试能力进行评定。局计量测试中心组织中心计量人员认真学习“测量不确定度评定”及“比对方法”,反复操作、测量。计量检测能力得到提高,局计量测试中心的检定综合能力得到考核。
2004年,根据铁道部要求,路局投资26.8万元,购置轻便式红外测温仪器维修设备和列车运行监控装置测试设备的检定装置,主要解决各车辆段红外测温仪的修理问题和列车运行监控装置的检定问题,提高检测修理能力,满足站段测量仪器的量值溯源需要,为铁路运输行车安全提供技术保证,也为路局节省检定经费。新开展红外线测温仪检修、列车监控装置试检定、扭矩扳手检定仪、钢轨探伤仪等项目,填补计量管理所检定项目的空白。
2005年9月14日,根据铁道部《铁路货车超偏载检测装置运用管理办法》和《关于做好货车超偏载检测装置运用管理的通知》的要求,为加强货运安全管理,做好全局货车超偏载检测工作,路局决定在全局计量管理所增设超偏载监控维修室,配合铁道部进行检定工作,为计量工作的发展开辟新途径。
1987~2005年哈尔滨铁路局完成计量器具的核定数量表 表5—13
年度 | 完成总数(件、台、组) | 标准器完成数(件、台、组) | 工作器具完成数(件、台、组) | 1987 | 15165 | 4865 | 10300 | 1988 | 16986 | 5834 | 11152 | 1989 | 14934 | 5286 | 9648 | 1990 | 14132 | 5307 | 8825 | 1991 | 17677 | 6510 | 11167 | 1992 | 13304 | 5570 | 7734 | 1993 | 11880 | 5711 | 6169 | 1994 | 11472 | 5580 | 5892 | 1995 | 3754 | 1082 | 2672 | 1996 | 10221 | 1961 | 8260 | 1997 | 10772 | 3264 | 7508 | 1998 | 9593 | 103 | 9490 | 1999 | 9865 | 2151 | 7714 | 2000 | 7942 | 2033 | 5909 | 2001 | 7690 | 1799 | 5891 | 2002 | 9008 | 2064 | 6944 | 2003 | 12022 | 2240 | 9782 | 2004 | 12291 | 2868 | 9423 | 2005 | 11921 | 2030 | 9891 |
|
(六)计量队伍
1986~1994年,路局计量测试中心(含齐齐哈尔分所)共举办轨距尺通用量器、光学仪器、压力表、血压计、电磁(器)表、电能表、机车速度表、扭距板手等14个专业的43期计量学习班和宣贯会,培训人员2417人次,以提高全局计量人员的技术水平和检定能力。
1986年,路局计量测试中心为从基础上提高骨干人员的素质,经过4年的筹划,在哈尔滨铁路职工中专学校开设计量专业班。计量专业班不仅培养路局的计量人员,还负责培养全路的计量人员。该专业班由计量测试中心负责代学校选聘教师,并从中心指派专业课的兼职教师,编拟教学计划和授课学时,保证教学质量。自1990年起,在全路招收3期计量学习班,共计学员122名。这个中专班成为全路培训在职的初级和中级技术人员的基地。为扩大专业教育面和加快培养速度,1991年计量测试中心成立全国计量函授站哈尔滨铁路局分站,并聘请计量测试中心部分技术人员任兼职函授教师,对学员面授辅导,全局有150名计量人员参加函授班学习,受到省技术监督局的好评。
为造就一批中、高级计量技术人才,在路局组织部门的协助下,从历届高校毕业生和局原有技术人员中选用一批具有硕士、学士学位的专业干部充实到计量测试中心的各个部门。经过3~5年的实际锻炼,有的已成为部门技术负责人,有的已成为研制开发带头人。他们新研制的36种铁路专业计量器具已在全路推广应用,解决了铁路设施在检修工艺中的质量问题,还获得销售利润52万元。
1999年,路局举办通用量具、压力表、电磁四表、兆欧表、接地表、轨距尺、支距尺、扭矩扳手、二次仪表、温度计、水表、电能表检定员培训班,共培训574人次,使从事计量工作的检定员了解计量法,树立依法开展检定的工作观念,掌握上岗必备的计量基础知识和专业理论,获得上岗进行检定的资格和能力。
2003年,围绕提高现有计量管理技术人员的素质,适应现代化管理的要求,路局计量测试中心按人制订全年学习计划,科室主任每月检查一次,中心每季度检查一次,促进职工学习计划的落实。对中心全体职工进行计算机操作考试,每名职工在规定时间打印一个通知,带有表格和美术字,或打印一篇含有编写公式的文章。考试带来压力,也带来动力,一些没有使用过计算机的职工利用工作之余学习计算机操作,有的职工在家向孩子学习,中心计算机少,大家轮流练习。通过考试,中心不会操作的职工学会计算机的简单操作,能够打印文字和表格。年内,计量测试中心派4人参加铁道部组织《轨距尺检定规程》《铜轨测温计检定规程》学习班,5人参加《钢轨超声波探伤仪》学习班,2人参加省技术监督局组织的《天平砝码调修》培训班,全面提高计量检定人员的技术水平,适应计量工作的需要。
2004年8月,路局举办第九届计量技术表演赛,指导思想是公平、公正、公开、创新。共有各分局和工业总公司5个代表队72名选手参加,设有轨距尺、通用量具、压力表、万用表、电能表和水表6个比赛项目,并增加实作拆装和故障处理的表演项目。
哈尔滨铁路局历届计量表演赛统计表 表5—14
项目 | 第一届 | 第二届 | 第三届 | 第四届 | 第五届 | 第六届 | 第七届 | 第八届 | 第九届 | 通用量器 | 三机张贵华 | 佳轮厂张安 | 三辆杨露青 | 张仁娟 | 加机李德义 | 刘金萍 | 齐机靳梅香 | 刘 涛 | 哈机刘涛 | 轨距尺 | 林工闫淑霞 | 南工张和 | 牡工刘恩民 孙平安 | 齐工陈艳华 | 齐工陈艳华 | 付左相 | 齐工李金梅 | 孙淑娟 | 牡辆张海燕 | 压力表 | 哈机赵春和 | 张玉玲 | 鸡辆王永吉 | 加机李德义 | 塔机鲍艳霞 | 刘 涛 | 哈机刘涛 | 宋亚君 | 三棵树电务段王艳 | 万用表 | 牡电张敏 | 齐电杨芳薇 | 三电景庆菊 | 牡电都吉敏 | 齐北辆田晓翠 | | 横道河子电务段张继祥 | 解春红 | 绥芬河工务段王海波 | 血压计 | 绥医张庆昌 | 佳医时永利 | 北医刘生 | 昂医陈伟明 | | | | | | 电能表 | 哈水电沈桂荣 | | | 绥水电陈萍 | | 张 欣 | 绥水电段陈平 | 王翠丽 | 哈水电段 韩有新 | 水表 | | | | 牡水电王凤玉 | | 孙丽红 | 齐水电段高宏 | 王月明 | 佳水电段 王连芳 | 万用表、兆欧表 | | | | | 齐电杨芳薇 | 马春凤 | | | | 参赛数 | 55人 | 91人 | 108人 | 88人 | 98人 | 75人 | 70人 | 76 | 72人 |
|
三、行车规章管理 铁路是由机车、车辆、线路、桥梁、通信、信号(信号、集中、闭塞)、站房及其他设施等硬件组成的大联动机。《铁路技术管理规程》《行车组织规则》是铁路行车的统一软件。铁路运输是由铁路职工运用这些硬件和软件来完成的。行车安全是铁路运输质量的首要表现,根据安全监察部门的多年统计资料,75%以上的行车事故是不认真执行行车规章所造成的。车、机、辆、工、电及行车指挥系统的职工是否共同执行行车规章,是保证铁路运输安全、铁路经济效益和影响铁路行业社会声誉的重大问题。
行车规章管理属于技术管理范畴。
(一)《铁路技术管理规程》与《行车组织规则》的管理
1986年2月,路局发布关于取消运转车长在车站显示发车信号的暂行规定,于3月15日8时起实行。实行区段:滨绥线哈尔滨—牡丹江站;牡佳线牡丹江—勃利间;勃七线全线;林密线林口—鸡西间;绥佳线南岔—佳木斯间;鹤岗线全线;平齐线齐齐哈尔—泰来间;滨洲线卧里屯—免渡河;齐北线齐齐哈尔—富裕间;富嫩线全线。
4月,路局转发铁道部《关于修改〈铁路技术管理规程〉部分内容的通知》,修改内容为《铁路技术管理规程》第19条1项修改为“铁路局对重要线路的平面及纵断面复测限界检查,技术复杂及重要桥梁、隧道鉴定,每5年至少一次;对其他线路、桥梁、隧道每10年至少一次。对牵出线、驼峰及峰下线路的纵断面,每年至少1次”。第19条2项第2自然段,也就是第11项1~4行,全文取消。还有第43条、第148条、第162条、第165条、第202条、第203条、第253条进行了部分修改。
1987年9月,路局遵照铁道部《车站行车工作细则编制规则》的精神,结合实际情况,重新发布《车站行车工作细则编制规则补充规定》。同时废止哈铁运〔1982〕第348号文件《车站行车工作细则编制办法》和齐铁运〔1982〕232号文件《车站行车细则编制规则补充规定》。是年10月1日起各站重新编制《车站行车工作细则》。
10月,路局报铁道部审批“关于修改哈尔滨铁路局绥芬河站(中国)—远东铁路局格罗迭科沃站(苏联)1435毫米和1520毫米混合轨单线区段列车运行细则方案。经部核准后与苏联远东铁路局换文共同发布执行。
12月,路局根据铁道部关于“中间站信号联锁闭塞设备不能使用时保证接发列车安全的措施”精神,制定中间站信、联、闭设备不能使用时保证接发列车安全措施,要求各分局,各车务段、工务段、电务段,各站贯彻执行。在这个文件中,对车站信、联、闭设备有计划(方案)地施工,日常检修,以及发生临时停电、故障时,规定确保接发列车的办法。
1989年3月,路局发文《关于公布实行新〈普速铁路行车组织规则〉的通知》。这个新《普速铁路行车组织规则》是根据铁道部重新审定《铁路技术管理规程》的精神,结合运输设备、生产组织、作业方法等变化的情况,进行重新修订,并于1989年7月1日起实行,同时废止原《普速铁路行车组织规则》。凡与本规则有抵触的各种规定、细则及命令等,一律停止执行。各站、段按新《普速铁路行车组织规则》修订《车站行车工作细则》《段细》,并按规定上报审批。
1990年2月,路局发布修改《普速铁路行车组织规则》部分条文的命令,自1990年4月1日起实行。修改《普速铁路行车组织规则》30个条文及其附件1、附件14的部分内容。10月8日,路局为确保国际列车运行安全,制定《国际列车运行办法》,并于1990年10月20日实行。
1991年2月,公布《哈尔滨铁路局关于不编挂守车的货物列车组织暂行办法》。这个暂行办法中规定管内货物列车及分局管内货物列车不编挂守车的审批权限;在运行图,“行车日志”中记事项目;列车尾部车辆风管吊起;派运转车长在机车司机房内值乘;车站接发车人员在接发不挂守车的列车完整的依据及其到达的依据等。
是年3月,路局发函铁道部科技司核备:请准予滨江、香坊、富拉尔基、新香坊、龙凤、卧里屯和东门7个中间站办理接发列车不受《铁路技术管理规程》第244条限制,而按区段站接发列车办理。
1992年7月9日,路局转发铁道部《无守车列车运行办法》。同时,根据部文精神公布局《无守车、无运转车长值乘货物列车运行办法》,于8月1日起实行。货物列车取消守车,取消运转车长值乘是一项重大改革措施,是对几十年来沿用的行车组织办法的一次革命。因此,路局在发文的同时印发《无守车、无运转车长值乘的货物列车货运检查交接办法》的附件,要求各单位认真组织职工学习,把各项工作抓细、抓实,确保这项重大改革措施的顺利实施。路局根据铁道部新《铁路技术管理规程》内容,结合本局具体情况,对原《普速铁路行车组织规则》进行修订,制定新《普速铁路行车组织规则》,并于1992年7月3日发布实行新的《普速铁路行车组织规则》的通知。自1992年9月1日起与新《铁路技术管理规程》同时实行。各站、段据此修订《车站行车工作细则》《段细》。
1994年3月,路局根据铁道部《关于整顿安全基础工作的决定》和行车规章专题组织《关于整顿安全基础工作的推进计划的通知》,发布《关于整顿行车规章制度工作安排的通知》。凡是与行车有关的各项规则、细则、标准、制度、措施等,均属整顿范围。重点是《普速铁路行车组织规则》、《车站行车工作细则》、行车设备技术标准、行车人员作业标准、行车部门管理标准等。在彻底清查现有行车规章制度的基础上,完成修改、建立、补充、废止工作,并按业务系统汇编成册。整顿分纵向与横向两个方面进行,纵向为路局、分局、站段三个层次,横向分运输、客运、货运、机务、车辆、工务、电务、房地、军运、武战、企管、安监、总工和劳人14个系统。在2~8月的7个月时间内,分阶段完成整顿任务。8月,路局根据铁道部整顿行车规章制度专业组汇报会要求和铁道部《关于行车规章整顿工作推进计划的补充通知》,为加大行车规章制度整顿的力度与深度,从各部门抽调专业人员专门从事以局《普速铁路行车组织规则》为主的综合性行车规章制度的修改、补充工作,并以时间服从质量,可以适当延迟规定时间。同时,发布《哈尔滨铁路局行章规章管理办法》,对行车规章的起草、审批、发布和管理职责做出明确规定,并对铁路局或业务处、室以电报行文的行车规章的最长有效期为一年。如超过一年仍应继续有效的,发文部门另起草正式文件重新发布,并发布《关于第二次停止执行和失效文件目录的通知》,对通知中所公布的失效文件自1994年11月1日起停止执行。失效文件有一大部分是行车规章。9月,路局发布《关于准许哈尔滨车站暂不执行〈铁路技术管理规程〉第195条、243条及〈普速铁路行车组织规则〉第105条规定的通知》。原因是哈尔滨车站滨绥线方向进站信号机外的制动距离内是7.37‰的下坡道,接车线末端未设隔开设备;哈尔滨站是衔接5个方向客流集中的车站,只有5条到发线,每昼夜接发旅客列车70对,其中滨绥线15对、滨洲线14对、滨北线14对,如按《铁路技术管理规程》第243条第1项及《普速铁路行车组织规则》第2项规定执行,在滨绥线方向到达列车,滨洲、滨北线方向均不能同时接发客货列车,势必造成哈尔滨站客货列车接不进来、发不出去的局面。哈尔滨站的下行到达场、下行编发场及地区车场所有股道的平均坡度均超过2.5‰,并且哈尔滨站下行编发站设有双推单溜半自动化驼峰,仍是枢纽中的主要编组站,担当货车编解作业任务,如按《铁路技术管理规程》第195条第3项执行,禁止进行溜放调车作业,则哈尔滨站将形成堵塞局面。为此,在铁道部立项投资建成哈南站下行系统和哈尔滨站上述线路纵断面坡度完成改造前,继续延用已经铁道部批准的一贯做法,准许哈尔滨站暂不执行《铁路技术管理规程》第243条第1项、第195条第3项及《普速铁路行车组织规则》第105条第2项规定,可办理相对方向同时接车和相同方向同时发车;在下行编发场进行溜放作业。9月,路局在安全基础整顿工作中根据各单位提出的意见和行车设备、操作方法的发展变化,对1992年的《普速铁路行车组织规则》中的56项条文及《行车设备施工、运输组织管理办法》中的3项条文做相应修改,并发文贯彻执行。
2002年,针对全局行车设备、管理分工发生较大变化的特点,路局组织编制完成新的《行车管理规则》,并于2002年7月1日开始实施。在新《行规》基础上,增加和修改部分条例,总篇幅由原来的506页增加到582页。新《普速铁路行车组织规则》体现了局安全管理办法的要求,在宣传、贯彻新《普速铁路行车组织规则》,确保全局运输安全畅通,规范行车规章管理起了重要作用。
2003年,路局对《普速铁路行车组织规则》进行部分修改,主要是对线路大中修利用列车间隔施工的相关内容,以及有关调车作业内容进行修改。组织指定行车规章,出台《行车设备综合维修天窗管理与考核办法》和《滨洲线反方向行车暂行办法》,并从生产布局调整出发,发挥现有行车设备资源。积极组织牵引试验,为提高区间输送能力做好技术准备。先后完成绥芬河—牡丹江间双机2800吨、牡丹江—哈南间双机4500吨、博克图—三间房间双机4000吨机车牵引试验;完成哈南—五常间机车牵引试验,将下行货物列车的牵引定数由2000吨提高到2200吨,上行由2500吨提高到2800吨;完成齐南—加格达奇间的机车牵引试验,上行牵引定数由2500吨提高到3000吨,下行由1500吨提高到1700吨;完成哈齐提速工程方案比选,核减提速道岔32组,节省投资1600万元。
2004年,路局对《普速铁路行车组织规则》先后进行4次修改和完善,对《普速铁路行车组织规则》中第134条对分动外锁闭道岔的加锁办法,进行研讨,对提速道岔斥离轨加锁问题进行统一规定。根据哈齐自动闭塞设备在使用中出现的新情况,进一步明确反方向闭塞设备在线路所的显示标准;完成与沈阳铁路局、北京铁路局协调工作,统一车辆乘务员担当的部分运转车长工作作业标准,确定车辆乘务人员手持电台频率切换点的具体地点和联系时机。根据铁道部《铁路营业线施工安全管理规定》文件精神,制定《哈尔滨铁路局营业线施工运输组织与安全管理实施细则》,通过在实践中吸取经验与教训,征求各系统的意见,进行相应的修改与完善,对路局施工的顺利实施起了指导作用。此外,组织各有关部门优化施工方案,把对行车安全影响较大的施工信联闭施工时间压缩到最小,保证列车的正常运行秩序。实现榆树屯信停时间从10天压缩到3天半,并提前6.5个小时。全站信联闭开通:红旗营信停由36个小时压缩到10个小时;王岗支墩施工由34天压缩为17天;神树站改造施工由36个小时压缩为9个小时;哈尔滨东站电气集中大修由30个小时压缩为10个小时。
2005年,为适应路局直管站段改革的新形势,根据铁道部《关于〈铁路技术管理规程〉部分内容修改的通知》要求,路局及时修订并下发《普速铁路行车组织规则》(修订本)。此次修改共涉及《普速铁路行车组织规则》正文59条,附件12个。此外,结合路局运输生产所遇到新问题,比如轨道分路不良等现象,先后对《普速铁路行车组织规则》(修订本)又进行3次修改。第一次涉及《普速铁路行车组织规则》中的30条正文,6个附件;第二次修改,涉及《普速铁路行车组织规则》中的19条正文,8个附件;第三次修改,涉及《普速铁路行车组织规则》中的4条正文内容。根据路局直接管理站段体制改革要求,运输前期工作围绕行车规章的制定、修改,列车运行图编制、调整,施工组织协调等方面开展工作,制定局天窗修管理新办法。组织研讨长滨线运粮河特大桥及徐家大桥架梁方案;组织研究运粮河大桥施工过渡方案;组织研究滨洲线8公里、11公里、16公里平改立施工大件运输D梁加固方案;组织研究东门站电气集中改造大修方案;组织研究关于梧桐、福隆、小九、岭顶、道木达、护林、冷不露、上游岭站等8个关站施工工作;牵头组织各业务处室对佳木斯、莲江口站站场施工进行现场监控;组织牡丹江中场电气集中大修协调会,并深入现场进行施工鉴定;组织研究南岔站电气集中大修站场改造方案。
四、科技发展规划 1986年3月,路局召开科技工作会议,审查通过《哈尔滨铁路局“七五”技术进步规划纲要》,总体目标是扩能改造重点完成“一、二、三工程”,即完成一个哈尔滨枢纽,绥芬河口岸站改造,滨洲、滨绥、牡—林—鸡三条复线工程建设。列车平均牵列重量由1985年的1769吨,到1990年增加到2000吨,内燃机车比重由20.3%提高到40%,建成以运营管理为主的电子计算机网络系统,修车机械化水平要达到50%,养路机械化机捣率达到90%,装卸机械化达到70%,施工机械化达到60%。重点实施项目规划9个方面71项。
1992年,按照铁道部和黑龙江省十年规划和“八五”计划的要求,本着近期和远期相结合、生产与生活兼顾的原则,路局编制《哈尔滨铁路局十年规划和“八五”计划纲要》,总体目标主要是进一步提高技术装备先进水平,实现主要编组站作业半自动化或自动化,干线车站电气集中化,主要区段长途通信自动化,无线列调、机车信号、自动停车等运输安全控制设备的装备率达到100%。
1995年12月,路局制定《哈尔滨铁路局科技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长期规划纲要》,规划目标是客货列车运行速度全面提高,行车安全保障体系基本完善,服务质量有较大改善,运输管理信息系统投入运用,工业生产、设计、施工水平大幅度提高,全局技术装备和运营管理总体上达到全路平均水平,科技进步贡献率提高到40%,全员劳动生产率提高22个百分点。根据这一目标,制定五大技术工程:扩能技术工程、安全技术工程、质量技术工程、管理信息技术工程、基础技术加强工程。
2000年5月,路局通过《哈尔滨铁路局科技发展“十五”计划和2015年长期规划纲要》,制定七大技术工程:提速技术工程、行车安全保障技术工程、客货服务技术工程、信息化技术工程、铁路设备维修技术工程、软科学研究工程、基础技术强化工程。
2002年8月,路局对科技工作主体方向达成如下共识:路局将继续推行技术创新与保障运输生产安全相结合;继续保持培植高新技术主导型产业与路局“十五”发展的实际相结合;继续保持促进科技企业发展与结构调整相结合;继续坚持转变观念与管理创新相结合。
2003年,路局科研和推广项目计划的制定安排以铁道部和路局科技发展“十五”计划和2015年长期规划纲要为依据,紧密结合铁道部技术政策和路局发展实际,采取整体规划,分步实施战略,对有发展前途和能够解决运输生产实际的科研项目进行科技经费支持。2003年,科研经费按投资方向划分。其中:安全项目30项,投资1329.5万元;运输指挥现代化项目18项,资金投入575.5万元;节能(扩能)提效项目25项,投资4778万元:其他项目39项,投资397万元。是年,仍然执行重点扶持局工业企业的政策,支持工业研制开发新项目,依靠科技振兴工业,共为工业系统科研立项11项,推广立项15项,投入科技经费249万元,较去年有所提高。
2004年,路局以铁道部和路局科技发展“十五”计划和2015年长期规划纲要为依据,结合路局生产力布局调整及提速、重载和安全标准线建设,坚持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技兴局、科技保安全的基本思路,针对全路重点研究的项目,利用局科研单位的实际能力,积极引导自主开发,编制路局科研和推广项目研究发展计划。按科研经费投资方向划分,科技研究项目中,安全项目立项26项,投资583万元;管理项目22项,投资273.5万元;效益项目9项,投资81.6万元。
2005年,路局组织进行“路局科技成果展”,以图片的形式展示哈所、齐所、减速顶、信息中心、计量中心、工业总公司、各分局科研单位所研发的科研成果200余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