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科技成果 一、信息技术应用 “七五”期间,路局把发展信息技术,建立全局电子计算机网络,实现运输组织、指挥现代化作为科技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从1986年起,路局拨出专项资金用于计算机网络建设,重点是建立路局运营管理计算机网络,以实现局、分局及部分站段基干网络联机作业。建立哈达屯、三间房、牡丹江编组站信息管理系统及机务段、车辆段综合管理系统,建立货票制票和客票管理系统等。
 |
1987年,哈尔滨铁路局佳木斯铁路分局电子所微机室 |
1990年,路局开始计算机网络建设的第二期工程的规划和实施工作,重点是完善列车确报系统,从掌握全局车流信息入手逐步实现货车和车辆的结点式追踪。继续扩展基层网络,以逐步实现全局特、一、二等装车站、车务段、机务段、车辆段和主要装煤站的信息源点联网,完成哈尔滨铁路枢纽现车管理系统。
1992年,路局被铁道部批准为“铁路运输管理信息系统”(TMIS系统)的试点局,这是国家“八五”期间重点科技攻关项目。
1993年,围绕TMIS的总体目标,组织突破关键技术,进行一期工程应用开发,当年全部货车进入信息系统的重点试验,完成齐齐哈尔、牡丹江铁路分局货票微机制票及联网试点技术设计和微机制票软件设计。
1995年,路局重刷车号、货票及装载清单、列车确报三大重点工程全面启动。
1996年,路局车辆刷车号(CMIS)子系统已刷新车号69002辆,100%完成部下达的计划任务。货票子系统工程按铁道部要求实现94个车站的工程设计,开通三间房编组站现车信息管理系统,并完成路局办公自动化网的初步设计。
1998年,路局计算机网络建设已初具规模。铁路运输管理信息系统车号工程被铁道部电子中心授予TMIS工程一等奖,铁路运输管理系统货车工程和确报工程分别获得TMIS工程二等奖。此外,微机售票电子预订、绥芬河交接所管理信息系统和行包发送管理系统通过铁路局鉴定。至2000年,全局已实现95个车站计算机售票,36个车站联网售票,与全路36个车站实现异地联网售票。全局已有388个车站实现微机制票,制票率达98%以上,入库率达94%以上,全局56个微机确报所全部取代原电务确报,有效率达95%,并减员300多人。货运营销及生产管理系统(FMOS)已完成103个站段,覆盖所有货运站,简化货运计划审批手续,提高订单的兑现率。现车管理系统已经开通49个站。此外,办公自动化建设也初具规模,路局已有41个处、室建立自己的主页,29个处室建立电子邮箱。各铁路分局都建立本单位的处、室主页。
2002年,路局重点完成调度指挥中心建设,完成调度集中办公、4个分局分界口DMIS信息传到铁道部和相关TMIS信息集中整合到调度中心。完成哈长线、滨洲线哈尔滨—昂昂溪间5个行车调度台155个车站及哈尔滨—佳木斯间6个调度台、64个站行车调度指挥系统建设,有6个行车调度台甩掉图表,实现计算机自动绘制运行图,并逐步完成哈尔滨—牡丹江、齐齐哈尔—满洲里以及相关支线建设。该项目的建设,对提高运输指挥水平和效率,保证行车安全、减轻调度员工作强度具有深远意义。该系统的应用可实现班任务列车运行图自动绘制、运输秩序打乱后提供最佳指挥方案,并解决调度计划、命令下达问题,铁路局行车指挥工作有新的起色。此外,在使用计算机编制列车运行图的基础上,推广行车设备施工计划管理系统用于加强行车设备施工组织的管理,确保运输与施工安全。安装车站和机车通话记录装置。
2003年10月1日,铁路计算机网络电报系统正式在全局使用,凡路局管内各单位发往局内的电报一律在网上进行,否则所发生的费用由发报单位自行负责。
2004年,结合路局信息化建设,重点开发铁路计算机网络电报系统,在办公信息化系统的基础上,路局研究开发铁路计算机网络电报系统,该系统具有报文批量简便快速发送、自动语音提示催收、报文签收回执、电子签名加盖公章、报文加密、权限控制和统计、查询、管理等多项功能,实现路局、分局、站段、直属单位间相互及时准确地发送和接收铁路电报。经过1年的运用,网络电报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巨大。全年,全局共发网络电报23000余份,节约电报费用4000余万元,同时解决政令畅通、政令传递实效性问题,每份电报接收时间为3~5分钟;此外,发送电报不受时间和地点限制,便于查询管理和电报转发,极大地提高办公效率,是对传统电报传递方式的重大变革,提高铁路办公信息系统的水平。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研究路局值班通知应用系统,研制《车站行车工作细则》网络编制审批及查询系统。《车站行车工作细则》编制审批及查询是一项铁路运输重要的安全基础工作,关系着运输组织工作的顺利实施,直接涉及行车安全。车站行车工作细则管理系统实现车站平面示意图上的设备与《车站行车工作细则》设备数据资料的全面管理和分层管理,实现道岔、轨道电路等与列车进路的关系提示,站内列车运行径路确定和运行要求查询,实现《车站行车工作细则》网络编辑、修改、审批和查询工作。完成该系统软件编制及人员培训,预计2005年年初,该系统正式投入使用。行车设备施工计划网络化管理系统完成研制鉴定并投入使用,包括方案提报、结合计算机编制运行图进行审批、下达和管理、查询等。受网络电报应用的启发,实现行车设备施工计划网络化管理是系统的最终目的。系统主要内容包括各层次行车设备施工计划的网络发布,建立各级行车设备施工计划信息查询网站;施工计划的网络管理,提供施工计划管理人员的远程管理功能;网络审批与执行跟踪;施工计划网络安全管理;施工计划行车影响网络可视化分析及统计分析等。通过该系统可保证行车设备施工的顺利进行,保证行车安全。
2005年,路局信息技术所系统工程建设具体如下:
调度综合管理信息系统。3月18日,路局实行直管站段的体制改革,信息技术所顺利地实施调度综合管理系统的整合。7月初,调度综合管理系统改造升级为3.0版,路局的调度信息系统建设工作走在全路的前列。
口岸站国际联运信息管理系统。对绥芬河口岸站的信息管理系统进行功能扩展和系统完善,增加电子清单模块,实现信息共享,加快货物周转,提高工作效率,进一步加强口岸运输组织和换装组织。
客票系统大站带小站联网工程。完成客票系统大站带小站联网工程,到年底全局实现293个车站的全路联网售票工作,其中直接连接到路局中心的大站有108个,为客票5.0版软件在2006年进行全局推广实施做好前期准备。
十八点运输统计分析系统。8月末,在昆明局课题组成员的指导下,完成包括车站现在车核对、在途车统计等功能的十八点在途车项目实施工作,实现在途车统计报表数据直接传送到十八点统计系统,避免报告室每天手抄车次大表和手工统计,较大程度地提高了工作效率。
客运列车编组系统。7月,完成客运列车编组项目的推广,实现各个站段与铁道部之间列车编组数据信息的传递,将客运列车组成情况、列车运行情况、加挂甩挂情况等信息上传至铁道部统计中心,为铁道部和各铁路局提供统计资料及资金清算数据。
电子公文管理信息系统。12月,完成全局电子公文系统的建设,于12月20日正式投入使用。实现铁道部和铁路局、路局内部各业务处室和站段之间的公文流转功能,为路局确保政令畅通、提高工作效率、节约成本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持,对实现路局公文处理信息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管理系统的设计。组织系统开发室和齐分所技术人员,设计齐齐哈尔车务段信息管理系统和昂昂溪机务段信息管理系统的建设方案。8月,总工室组织有关业务处室和车务段、机务段有关人员,通过对网络、软件、电话会议、视频监控等各部分设计方案的审查。
货运计划和货票信息共享系统的实施。经过可行性研究、初步设计、概算审查、设备招标等前期准备后,于12月开始进行货运计划和货票信息共享工程的实施。信息技术所制订详细的项目推进计划,完成247个站段实施工作。
货运大客户信息服务系统的建立。进行大客户信息服务系统的设计、开发和推广,与货运处配合,完成125家省重点企业的联网工程,为区域货运中心实行统一计划受理、统一安排运力、统一组织装车、统一收取费用、统一售后服务査询提供技术支持,为实施大客户管理、畅通绿色通道、保证重点运输创造有利条件。
货运处管理信息系统的开发。路局组织佳分所9名软件开发人员,完成路局货运处管理信息系统的开发。
同江合资铁路信息系统的建设。11月,同江合资铁路开通。佳分所完成同江站网络建设和确报、货票、车号、十八点等系统同步开通。
二、科研项目和技术鉴定 1986~2005年,是全局减速顶调速技术快速发展和广泛应用的历史时期。哈尔滨铁路减速顶调速研究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减速顶公司)提出“立足路局,服务全路,面向世界,争创一流”的发展战略,不断开拓进取和技术创新,在科研、生产、经营、服务以及国际市场开发等各个方面都取得了十分可喜的丰硕成果。
减速顶调速设备实现系列化,在原有的TDJ—204、302型减速顶的基础上,又先后研制成功TDJ—402型平板阀减速顶(1987年),TDJT型停车顶(1988年),TDJD型单向减速顶(1992年),TDJGS型双临界速度减速顶(1992年),TDJDS型电动锁闭顶(1998年),TDJGST型高速锁闭停车顶(1998年),TDJ—2000型高负荷减速顶、可控顶和停车顶(2001年),TDJQ型卡式减速顶(2003年),其中单向顶、停车顶、双临界速度顶、电动锁闭顶等多项产品都填补该领域的空白,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
1987年,哈尔滨铁路局研制的部分加速减速顶产品 |
减速顶调速制式实现多样化,在原有的点连式调速系统,股道全顶、驼峰全顶调速系统和反坡调速系统的基础上,又开发设计了多种减速顶调速系统。
1986年9月,在三棵树试验站建成的多功能减速顶测试系统实现对各种减速顶、加速顶、停车顶的高效、高精度和全自动化检测,获得黑龙江省科技进步二等奖。
1987年1月,哈尔滨减速顶调速系统检测站通过国家计量局的计量认证,1988年1月通过国家商检局的认证,授予该站为进出口商品检测单位证书,有权对进出口减速顶进行检验,为我国减速顶走向国际市场提供质量保障。
1989年6月,开发成功驼峰微机可控顶自动调速系统,在韶关站首次投入运用。
1990年10月,开发停车顶自动停车系统,在哈尔滨南站应用。
1994年9月,开发箭翎线调速系统,在石家庄站应用。
1995年10月开发编组场尾部平面调车自动化调速系统,在兰州西站应用。
上述调速系统全部采用计算机优化设计和动态模拟验算,为我国不同类型的编组站提供了灵活、多样的调速系统设计方案。
减速顶实时控制与监测技术,采用微型计算机应用模糊控制和自适应控制理论,1989年6月开发微机可控顶实时控制系统,1990年10月开发停车顶停车、防溜控制系统,1994年9月开发箭翎线实时控制系统,1995年10月开发编尾平面调车实时控制系统,1998年10月开发微机可控顶分布控制系统,2005年8月,开发驼峰三部位微机可控顶辅助控制系统,在多个编组站减速顶调速系统中广泛采用。
在1984年制定路局企业标准《TDJ—204、302型减速顶》的基础上,1993年10月制定铁道行业标准TB/T2460—93《减速顶通用技术条件》,1995年9月制定铁道行业标准TB/T2664—1995《减速顶安装、运用、维修要求》,1996年9月制定铁道行业标准TB/T2774—1997《减速顶测试方法》。同时,制定电动锁闭可控顶、单向减速顶、双临界速度减速顶、加速顶、停车器、停车顶等多项产品的哈尔滨铁路局企业标准,编制产品说明书,产品装配技术要求、施工验收标准、维修技术要求等多种技术文件,对减速顶调速设备的生产、检验、安装、运用、维修和管理起了重要作用。
1988~2004年,开展减速顶调速系统学术交流和技术服务。1988年6月在哈尔滨成立减速顶用户协会,每年通过各种形式学术会议,面向全国减速顶用户开展减速顶调速系统的技术咨询和技术服务。
中国减速顶与调速技术走向世界。减速顶公司先后与英国、德国、波兰、美国、加拿大、俄罗斯、乌兹别克斯坦、哈萨克斯坦、伊朗、印度、巴基斯坦、泰国、日本、匈牙利、斯洛伐克、南非等20多个国家进行互访,开展铁路编组站自动化方面的学术交流与技术合作。1986年10台TDJ减速顶首次在美国堪萨斯编组站进行试验;1987年第一批2800台TDJ—302型减速顶首次出口波兰,实现中国减速顶走向世界的历史性突破。截至2005年,累计向波兰、俄罗斯、哈萨克斯坦、美国等国家出口各类TDJ减速顶、可控顶、停车顶6万多台(含备用顶),创汇2800多万美元。在这些国家的13个铁路站场分别建成点连式、微机可控顶、停车顶自动防溜等不同制式的减速顶调速系统,取得十分满意的运用效果。以路局减速顶公司为代表的中国铁路减速顶与调速技术在国际市场上逐步成为一个具有较强竞争力和较高信誉度的知名品牌。
路局减速顶调速技术共获得国家专利30多项,国际发明专利5项,各种科技进步奖和荣誉80多项。铁路车辆减速顶于1989年11月获得中国专利发明创造优秀奖。TDJT型铁路车辆停车顶于1992年9月获得首届中国专利新技术新产品博览会金奖,1993年8月被国家科委等五部委评为国家级新产品,1994年9月获得美国机械学会颁发的国际专利与新技术博览会金奖。
路局减速顶公司1991年12月被评为经贸部外贸出口商品先进单位;1992年10月获得黑龙江省首届振兴龙江经济一等奖;1995年和1999年两次被黑龙江省人民政府命名为黑龙江省文明单位标兵。
在国内铁路和冶金、矿山、电力、化工、港口等部门的150多个站场安装、运用路局研制的各类减速顶、可控顶、加速顶和停车顶近60万多台(含备用顶),取得很好的运用效果。减速顶与调速技术的广泛应用,使中国铁路编组站彻底甩掉铁鞋,基本杜绝调车作业中的人身伤亡事故,最大限度地减少调车作业事故,大大减轻了调车人员的劳动强度,较大幅度地提高了铁路货物列车的解编能力和作业效率,为实现编组站作业自动化,创造更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做出重要贡献。
三、科技成果立项及科技经费 1986~1991年,路局每年固定划拨的科技经费为80万元(局更改费)。为补充科技经费的不足,路局在运营成本中适当安排。
1992年3月,路局重新修订科技发展基金管理办法,科技经费提高到200万元,其中在局更改费中划拨100万元,其余由财务处在路局自有发展资金中补足。
1995年12月,路局根据《铁道部党组关于加速铁路科学技术进步的决定》,决定从1996年起,以运输支出的0.3%、更改支出的2%的比例,建立局科技开发和科技成果示范性推广资金,路局科技经费有了大幅度提高。
1986~2005年哈尔滨铁路局科技立项及科技经费统计表 表5—15
年度 | 科研立项(项) | 推广立项(项) | 经费投入(万元) | 1986 | 40 | 2 | 106.8 | 1987 | 55 | — | 158.9 | 1988 | 57 | 29 | 391.0 | 1989 | 35 | 28 | 89.2 | 1990 | 43 | 4 | 91.8 | 1991 | 43 | 5 | 214.0 | 1992 | 48 | — | 204.0 | 1993 | 51 | — | 200.0 | 1994 | 20 | — | 125.9 | 1995 | 17 | — | 100.0 | 1996 | 34 | 26 | 1619.3 | 1997 | 32 | 37 | 2010.0 | 1998 | 59 | 32 | 2236.1 | 1999 | 103 | 49 | 2310.0 | 2000 | 114 | 45 | 2404.0 | 2001 | 95 | 38 | 2400.0 | 2002 | 96 | 29 | 2410.0 | 2003 | 123 | 15 | 2407.8 | 2004 | 64 | 33 | 2400.0 | 2005 | 48 | 26 | 2350.0 |
|
四、科技成果奖励 1986~1989年,路局科技成果奖励一直沿用哈铁人〔1983〕165号文《哈尔滨铁路局优秀科技成果奖励试行办法》,因奖励力度较小,1989年12月根据铁道部和黑龙江省有关规定进行修订,以哈铁总〔1989〕第563号文件重新公布《哈尔滨铁路局科学技术进步奖励办法》。该办法以成果的技术难度、技术水平、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大小共分5个等极,奖金分别为3000元、2000元、1000元、500元、300元。1993年2月,路局制定哈铁总〔1993〕124号文件,奖金分别提高到5000元、3000元、2000元、1000元和500元。
1994年,JWJ—C型微机计轴设备获得国家科委高新技术产品奖,证书号:1120。
1995年12月,根据《铁道部党组关于加速铁路科学技术进步的决定》的实施意见,重新修订路局的科技进步奖励办法,并将科技成果一至五等奖的奖金分别提高到15000元、10000元、6000元、3000元、1500元。合理化建议及技术改进奖也同时提高,一至六等奖分别提高到7000~10000元、5000~7000元、3000~4000元、1000~2000元、500~1000元、200~500元。
2000年9月,路局再次修订路局科技进步奖励办法:一至四等奖的奖金分别提高到30000元、20000元、10000元、5000元,并首次设立特等奖,奖金50000元。为保障评奖的客观和公正,路局重新组建科技进步奖评奖委员会和合理化建议、技术改进评审委员会。
1986~2005年,全局共有446项科技成果获得路局科技进步奖,10项科技成果获得铁道部科技进步奖,33项科技成果获得铁道部科技进步奖,5项获黑龙江省科技进步奖。
2001年,路局齐齐哈尔科研所研制的JYS型车站远程声视频监视系统获黑龙江省科技进步三等奖。
2002年,路局铁路18信息无绝缘移频自动闭塞系统荣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
2003年,路局电子计算技术中心的哈尔滨铁路局客票发售和预订系统、齐齐哈尔科研所的内燃机车负荷记录仪分别荣获黑龙江省科技进步三等奖。
2004年,路局研究的减速顶防溜控制系统和车号识别系统与红外线监测系统结合项目分获黑龙江省科技进步奖二、三等奖。YJS型车站远程声视频监控系统获得省科技厅高新技术产品奖,证书号:0101—B04019。
2005年,哈尔滨科研所研究的HTK—499型红外线轴温探测系统、牡丹江工务段研发的NBT—02型内燃扳手涂油两用机分别获黑龙江省科技进步二、三等奖;哈科所的红外轴温监测与车号信息结合进行热轴跟踪的应用、城市轨道交通及铁路客车外部清洗机分别获黑龙江省优秀新产品奖一、三等奖。内燃机车冬用柴油低烧设备及管理系统获得科技部、商务部高新技术产品奖,证书号:2005ED122001。转辙机表示缺口监测报警系统获得省科技厅高新技术产品奖,证书号:0101—B04020。
1986~2005年哈尔滨铁路局科技进步获奖项目统计表 表5—16
年度 | 获奖总数 | 获奖 等级 | 奖金总数 (万元) | 特 | 一 | 二 | 三 | 四 | 五 | 1986 | 20 | | 7 | 3 | 9 | 1 | | 2.00 | 1987 | 47 | | 10 | 17 | 20 | | | 4.155 | 1988 | 24 | | 6 | 8 | 7 | 3 | | 3.07 | 1989 | 27 | | 2 | 8 | 6 | 10 | 1 | 3.33 | 1990 | 31 | | 2 | 5 | 16 | 7 | 1 | 3.58 | 1991 | 36 | | 3 | 7 | 17 | 8 | 1 | 4.43 | 1992 | 45 | | 3 | 10 | 21 | 11 | | 9.80 | 1993 | 30 | | 4 | 9 | 10 | 7 | | 7.40 | 1994 | 29 | | | 8 | 13 | 8 | | 5.80 | 1995 | 33 | | | 6 | 12 | 15 | | 17.70 | 1996 | 29 | 1 | 2 | 6 | 16 | 4 | | 22.80 | 1997 | 26 | | 2 | 7 | 9 | 7 | 1 | 17.65 | 1998 | 30 | | 1 | 4 | 19 | 6 | | 18.70 | 1999 | 36 | 2 | 3 | 4 | 13 | 13 | 1 | 26.30 | 2000 | 25 | 1 | 2 | 6 | 13 | 3 | | 37.50 | 2001 | 30 | 1 | 3 | 4 | 15 | 7 | | 40.50 | 2002 | 30 | 1 | 2 | 7 | 16 | 4 | | 43.00 | 2003 | 31 | 1 | 6 | 15 | 9 | | | 34.50 | 2004 | 31 | | | | | | | | 2005 | 24 | | 6 | 3 | 11 | 4 | | 37.00 |
|
五、科技情报 科技情报是一种信息,铁路科技情报是以运输为主、兼及其他有关学科的信息。铁路科技情报工作是把有关信息加以综合分析,向运输生产部门和科研单位提供促进技术革新攻关、科研定题和经营管理改善的方向及依据。
1988年,路局贯彻国家科委关于科技情报改革意见,制定《哈尔滨铁路局科技情报工作条例》,决定哈科研所情报室、齐科研所情报室及哈电子计算中心情报室为w铁路局专设情报机构,受局科委及所在单位双重领导,并向全局服务。是年,发布《哈尔滨铁路局科技情报成果评审奖励办法》。科技情报成果是科技成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重要的社会财富。鼓励科技情报人员在搞好文献的基础上,广辟情报来源,开展技术咨询,主动掌握有关国内外技术水平和发展方向的重要信息,为重大决策、技术改造、科学研究提供情报资料、分析报告及可行性论证。对科技情报成果按《哈尔滨铁路局科技成果奖励办法》进行评审,以其技术水平高低、促进科技进步作用大小和取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大小评定奖励等级。科技情报成果的奖励等级和奖金额度与科技进步奖相同,调动科技情报人员的积极性和工作热情,情报工作有很大发展。
1990年,路局制定《哈尔滨铁路局科技情报网管理办法》,改建科技情报网组织领导。由局总工程师任领导组组长,哈科研所情报室为网长单位,齐科研所情报室和电子计算中心情报室为副网长单位。网长单位负责日常情报网的工作。定期出刊《哈铁科技通讯》《哈铁科技情报》等刊物,在局内赠阅,在铁路系统内部交流。这个情报网比以前多了基层网。基层网的职责主要是积极参加综合网组织的各项活动,收集掌握本单位的科技信息,按时向综合网内的上一级情报人员报告情况。公布专业情报网专职、兼职情报人员有15人,综合网和基层网的专职、兼职情报人员有322人。
1991年,路局哈尔滨科研所和齐齐哈尔科研所的情报室建立铁道部情报所的远程计算机网络检索终端。这个终端不仅可以查找铁道部情报所的中文、外文科技期刊数据库,而且可以通过部情报所查找中国专利局数据库和国家成果数据库的有关文件。哈、齐科研所情报室的远程检索投入使用以来,每年检索20个课题以上,使用这个检索终端,起了科技情报广、快、精、准的作用。至此,哈科研所情报室的检索系统和声像、录音、传真、小型胶印等设施比较完善配套,提高情报工作的能力。
1992年,按照科技兴局的总体要求,路局制定《关于加强全局科技情报工作决定》,建立科技情报与运输生产、科技工作、经营管理和市场营销协调发展的新机制。为强化科技情报管理,路局决定:哈科研所情报室为局科技情报中心,履行全局科技情报归口管理职责。加强全局科技情报网建设,并遵循主动、多向、快速、准确的原则,推动全局科技市场发展。提供必要的经费、人员、科技文献以及添置微机和部分音像等设施,改善科技情报的支撑条件。建立激励机制:各科研单位情报室承担局重点情报调研任务,可与局科委签订技术合同;兑现合同发给合同奖;各科研所情报室的专职情报工作人员的职称晋升、奖金、福利与科技开发人员同等对待;各分局(大口)对兼职情报员制定相应的奖励办法。健全科技情报工作制度,建立比较完整的情报工作体系,增强情报工作的能力和活力,促进科技工作的发展。哈科研所情报室为第二代红外线热轴监测系统提供了大量国内外文献资料及有关信息,哈科研所于1991~1994年在京广线、大秦线(东段)、鹰厦线、焦枝线、浙赣线和宝中线6次使用世界银行贷款的国际招标中次次中标,创汇1100万美元。局科技情报部门及其有关的人员在全路有影响的《铁道技术市场报》和《适用技术信息与市场》杂志上分别出专刊和专栏,宣传路局近100项科技成果。组织参加首届铁路科技成果交易会,展览项目125项,成交额4800多万元,还获得优秀组织奖。在1994年,引进高温螺栓防烧结剂,在牡丹江、佳木斯两个架修机务段推广应用取得成功后,4个蒸汽机车架修段、4个内燃机车架修段全部应用,改进检修工艺,取得可观的经济效益,受到检修人员的欢迎。
1994年,路局哈尔滨科研所情报室有馆藏中外科技图书13373册,中文期刊3117册,各种资料466份;连续出刊《哈铁科技通讯》70期98000份335.6万字。声像交流录像39部,照片163422张;举办图书展览43次和接待阅览图书、资料106805人次。齐科研所有馆藏图书15000册,期刊资料510种;编录科技成果音像8部;连续出版《哈铁科技情报》(季刊)44期,被《中国核心期刊要目总览》一书选列为全国铁路运输学科类的专业期刊。不定期出版《科技参考》《科技信息简报》等4种刊物。
1996年,出刊《哈铁科技通信》4期,《哈铁科技简报》10期,编印1994~1995年度科技成果汇编,并在铁道技术市场报作1期新技术产品广告共11项。
1999年,路局齐齐哈尔科研所出版《哈铁科技情报》4期,发行3200册,分发到全国铁路有关站、段、处、室,深受有关科技工作者的欢迎,起了指导运输生产的作用。
2000年,路局齐齐哈尔科研所编辑的《哈铁科技情报》共发行4期3400册,分发到全国铁路有关部门及全局有关站段。所内编辑的《科技简报)共发行15期,登载各方面的技术论文和科技短讯及科技信息,有的信息被科研人员采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