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横向经济联合有较快发展

  到1985年,我省已同全国(除西藏)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和300多个市(地)、县建立了多层次的经济技术协作关系。有2,026户企业开展了横向经济联合与协作,组成不同规模、不同形式的经济联合体650多个。
    据统计,1985年在省内外企业之间共签订经济技术协作协议2,232项,其中经济协作999项,协议引进资金5.9亿元。这些项目完成投产后,每年可新增产值7亿元,新增税利1.3亿元,将对我省开发利用资源、改造老企业、提高经济效益,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根据“扬长避短、形式多样、互利互惠、共同发展”的原则,在实践中创造了多种多样联合与协作形式,主要有:
    1.以名优产品为“龙头”,重点企业为依托,组织生产联合体。哈尔滨星光机器厂组成了“131”型双排座汽车联合体,哈尔滨洗衣机总厂组成了兰天牌洗衣机联合体,哈尔滨飞机制造公司组成了微型汽车联合体,富锦拖拉机厂组成了小型拖拉机联合体,哈尔滨印刷机械厂组成了印刷机械联合体。
    2.以大厂为依托,组织专业化协作,即组织产品相近、工艺相似的企业联营联合,在联合体内部合理分工,实行专业化协作。
    3.与同行业有优势名牌产品的企业联合,实行“联牌”生产。哈尔滨自行车厂与上海自行车三厂联牌生产“凤凰”牌自行车,哈尔滨手表厂与上海手表一厂联牌生产“三五”牌手表,计划内六个卷烟厂分别同上海、天津、云南等卷烟厂联牌生产卷烟,齐齐哈尔灯泡厂和上海灯泡厂联牌生产灯泡。
    4.围绕大型成套产品的设计、生产、销售和服务,组织集团式企业群体。哈尔滨汽轮机厂、电机厂、锅炉厂、绝缘材料厂、电炭厂、电缆厂、阿城继电器厂、电站设备研究所等7厂l所组建了哈尔滨电站设备成套公司。在这个公司的基础上又组建了跨4部4省的黑龙江核电设备制造公司、多能水电开发公司、东北电气经济技术集团,吸收了省内外80多个配套厂家,十几所大专院校参加,形成大型集团式企业群体。
    5.组织科研生产联合体。全省组织生产企业之间、生产企业与大专院校之间、生产企业与科研单位之间科研生产联合体1,000多个。其中,哈尔滨科技咨询服务公司组织的科研生产联合体有5所大学、49个科研单位、24个设计单位、51个大中型企业和22个研究会参加。
    6.生产厂和原料厂、加工企业和资源地区的联合。哈尔滨轴承厂同齐齐哈尔钢厂、大连钢厂联合解决部分优质钢材;阿城继电器厂和陕西冶金设备厂联合解决部分钢材和白银;哈尔滨中药二厂与玉泉、帽儿山镇联合解决刺五加浸膏;哈尔滨皮革厂与四川省金堂县联合解决部分牛皮。
    7.投资经营、合资办厂及补偿贸易式的联合。省电子工业总公司、哈无线电四厂、通江晶体管厂、电子仪器厂分别同深圳合资建立4个电子有限公司;牡丹江市二轻局、哈尔滨中国酿酒厂和香港宝兴公司合资开办三宝天然补品有限公司;穆棱县石墨矿同中国信托投资公司合资开发石墨制品;双鸭山、西林钢铁厂分别引进资金进行设备改造;中国国际信托公司和省合资共同兴建兰西亚麻厂、哈尔滨纺织印染厂、安达毛纺厂和黑龙江乳品厂。
    8.工商、工贸联合经销产品,建立生产销售联合体。到1985年底,工商联营、内外贸联营、联销越来越多,许多从一次性选购、代销关系发展为长期稳定的生产销售联合体。
    9.城乡联合。佳木斯市开展了百厂联合,百种产品和另部件扩散,百项技术转让,百厂相帮,百名技术管理人员下县和百家联营联销的“六个一百”活动;哈尔滨市组织了与乡镇企业合资办厂、同类产品联产联销、商业部门到乡镇联合办商店等形式的联合体193个。
    10.部、省合作。兵器工业部组织在我省的10大军工企业和我省地方工业分别组建摩托车、塑料管材、模具和重型汽车等7个以军工厂为“龙头”的联合体。兵器工业部和省政府还签订了部省联合协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