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然次生林改造研究获成果
1985年9月15日至17日,林业部邀请国内林业专家、教授对“黑龙江省天然次生林改造技术研究”进行了实地考察和技术鉴定。
在黑龙江省东部山区的原始林,早在帝俄和日伪时期被砍伐殆尽。解放后经过三十多年的封山育林,这里又生长起茂密的天然次生林。这种林子已失去原始林的森林环境,其林木径级小,经济效益差。为了使这种次生林尽快改造成高质量、高产量、高效能的林木,东北林业大学(原东北林学院)从1985年开始,就在帽儿山实验林场运用“栽针保阔”的办法对天然次生林进行抚育改造。“栽针保阔”就是在天然次生林内栽植红松、云杉等针叶树,保留珍贵阔叶树,使之形成针阔叶混交林。经过二十多年努力,这个林场的森林蓄积量增长了1.25倍,森林覆被率由60.5%增加到70.2%。
专家们认为,“栽针保阔”改造天然次生林,与营造人工纯林相比,具有成本低,见效快,防止病、虫、火灾等优点,它依据自然规律,充分发挥植被自然恢复和人类经营活动两方面的潜力,可以取得森林恢复快、结构好、产量高、稳定性强的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这个方法可在黑龙江省和东北针阔叶混交林区普遍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