佳木斯造纸厂是我国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由苏联援建的“156”项重点工程之一。1954年动工兴建,1957年建成投产,总装机量3,685台(套),总重量3.6万吨,固定资产总值3.7亿元,现有职工10,986人,是目前国内最大的拥有发电、制网和回收碱系统的综合性硫酸盐法制浆造纸企业。
建厂30多年来,先后进行了三次扩建和续建,并对生产工艺装备进行了较大规模的技术改造。至“六五”期末,机制纸生产能力由建厂初期的5万吨增加到15万吨,造纸网生产能力由6万平方米增加到15万平方米,回收碱能力由1.75万吨增加到8万吨,发电量由1.35亿度增加到3.2亿度。1985年机制纸产量达15.5万吨,比“六五”基期增长了20%,其中纸袋纸产量12.8万吨,占全国总产量的三分之一;电缆纸占全国产量一半;绝缘浸渍纸、盲文纸、蚕种纸均为全国独家产品。产品品种由建厂初期的12种发展到15个大类48个品种,机制纸合格率达99.14%,优质品率84.7%。各类产品行销全国28个省、市、自治区900多家工业企业。投产以来向国家提供机制纸和商品浆达261万吨,造纸用网373万平方米,上缴利税13.6亿元,相当于现有固定资产总值的4倍,早已收回了建厂的全部投资,有力地支援了全国的工业建设。
一、重要经济指标居全国同行业之首。该厂1985年提前61天完成国家计划,产值、产量、质量、利润、税金、人均积累、碱回收率、碱自给率、吨浆耗碱、吨纸综合耗能、销售收入、百元产值利税率等12项指标创历史同期最高水平,有10项指标居全国同行业之首,雪松牌J2-60浸渍绝缘纸获1985年国家银质奖。
二、技术进步取得较大进展。“六五”期间,佳木斯造纸厂实行开放式引进,1984-1985年先后从美国、日本、奥地利等国家引进了多种先进设备,采用国际上八十年代先进技术对生产系统的关键设备进行较大规模的更新改造,使全厂的技术装备接近或达到八十年代水平。
三、管理开始向现代化方向迈进。佳木斯造纸厂是国家经委确定的全国20个重点推行管理现代化试点企业之一。1985年以完善经济责任制为重点,大力推广应用现代化管理方法和手段,进一步健全了全面计划管理、全面质量管理、全面设备管理、全面劳动人事管理、全面经济核算体系,并在部分环节上实现了微型计算机控制和处理,效果比较明显。荣获1985年全国轻工企业管理优秀单位称号。
四、企业内部配套改革卓有成效。佳木斯造纸厂在实行厂长负责制后,对企业内部的领导体制,生产经营方式、干部管理制度、劳动分配制度,以及企业的各项管理制度进行了一系列的配套改革,经济效益取得突破性增长,1985年实现利润比1981年增长1.2倍,四年翻了一番。
五、职工物质文化生活得到了改善。佳木斯造纸厂在生产建设同时,有计划地进行福利设施和文化生活建设,职工的物质文化生活发生了显著变化。一是职工生活水平提高了。1984年进行了自费工资改革,职工年平均收入达1.300多元,职工家庭平均收入比“六五”基期增长了25.4%。二是职工居住条件改善了。近几年新建职工住宅6万多平方米,人均住房面积由“六五”基期的2.15平方米增加到了3.15平方米。利用工厂余热解决了全厂15万平方米家属区冬季取暖的问题。三是职工的文化构成发生了变化,1985年全厂举办各类培训班121个,设置了26个专业,培训人数达5,120人次。
佳木斯造纸厂在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中不断地开拓前进,曾多次受到各级政府和上级主管部门的表彰奖励。1984年经黑龙江省人民政府命名为“六好企业”,佳木斯市人民政府授予“文明工厂”称号。1985年荣获“全国思想政治工作先进单位”,“全国行业节能先进企业”(获国家银质奖)、“全国轻工企业管理优秀单位”、“黑龙江省质量管理奖企业”、“黑龙江省设备管理先进企业”等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