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科技体制改革取得新进展

  1985年4月,《中共中央关于科学技术体制改革的决定》正式公布,省委常委第十五次会议,就贯彻落实中央《决定》精神,进一步推动我省科技体制的改革做出了决议。5月份省委、省政府召开了全省科技工作会议,对科技体制改革作了进一步动员和部署。我省科技体制改革工作进入一个新的阶段,对我省的科技体制,在运行机制和组织结构方面进行了一系列改革。
    第一、改革拨款制度,提高了科技投资效益和科研机构的自我发展能力。1985年以来,在全省91个从事开发研究的科研单位中,有79个单位实行了技术合同制,占地市以上科研机构212所的37.6%;占全部开发研究单位的86.8%。改变了由国家统一拨事业费的旧体制,打破科研机构吃国家“大锅饭”,科研人员吃研究所“大锅饭”的状况,逐步实行经济自立。目前,已平均减少科研事业费23%。在科研机构内实行所长负责制和课题技术承包制,有的试行了科技人员聘任制和课题组的自由组合。这些改革措施,使科研单位改善了科研管理,增强了自我发展能力,调动了科技人员的积极性。1985年在全省地市以上的研究所中,有1,900个课题实行技术合同制,成交额达1,210万元,占当年课题总投资额的40%。哈铁减速顶研究中心、省低温建筑所、省轻工所、省林产工业所和哈尔滨化工所等五个先进试点单位,1985年以来共完成课题112项,是上年度完成课题总数的3倍。哈铁减速顶研究中心,1985年已经完全实现了经济自立。
    第二、改革计划管理办法,加强了宏观管理。在科技经费的管理上,将过去的由财政拨款、无偿使用科技三项费用改为委托银行监督,按照不同类型的技术活动特点,实行有偿、部分有偿和无偿使用相结合的办法,进行了分类管理。1985年至1986年省科委委托银行监督使用的三项费用已达3,996.8万元。各地市县已普遍筹资建立科技发展基金。目前各县地方财政作为科技开发基金拨款已达1,200万元,加上省科委下拨的砍块和匹配投资1,000万元,基金总额已达2,200万元。在项目管理上,试行了课题招标制。经费实行分期拨款制、预决算制和联检制度。这些改革措施增强了项目承担单位的责任感,加快了科研周期和转化速度,提高了科技投资的有效性和经济效益。
    第三、开拓技术市场,加速了技术成果商品化。目前我省技术市场呈现着蓬勃发展的新局面。全省先后建立了28个技术市场,县以上科技开发交流中心已发展到74个,为形成一个多层次、多渠道、多种形式的技术贸易网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从1985年3月份以来,全省共举办规模较大的技术交易会40多次,交易额达8.7亿元。
    通过开展技术贸易活动,架起了科技与生产结合的桥梁,创造了全新的互利合作形式,对振兴地方经济起了积极作用。它有利于打破条块分割的旧体制,促使科研单位、高等院校更好地为发展经济、社会服务;有利于及时沟通、交流和传播科技信息;有利于鼓励技术竞争,加速技术的发展,调动广大科技人员的积极性,多出成果,多出人才;有利于造成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良好社会风气。
    第四、加强横向联合,促进科研组织结构的改革。在改革、开放的形势推动下,我省许多地方和单位,冲破了科研、生产双轨制的束缚,在科研单位与企业之间,企业与企业之间,加强了技术上的协作,经营上的联合。据初步统计,全省目前已形成各种形式的科研生产联合组织1,000多个,主要是以高等院校、科研所为基础,联合组建咨询服务公司。
    这些科研生产联合组织,对改造老企业,引进和开发新产品,提高产品竞争能力,发展地方经济,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我省有近一百个企业,由于同高等院校、科研单位建立了技术协作关系,形成各种联合,从而扭亏为盈。其中有30多个企业从多年亏损转为企业每年盈利达50万元至100万元。
    同时,科研与生产联合,也促进了科技成果迅速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增加了科研单位的经济收益,改善了科研条件。并且,依靠经济与科技系统内部运行机制的调节作用,把科技战线上的几个方面的力量协调起来,使科研、设计、推广和生产几个环节密切结合成一体,从而有效地促进了科技与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