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科学院贯彻科技面向经济的方针
1985年黑龙江省科学院认真贯彻科技面向经济建设的方针,以科技体制改革为动力,在科技同经济的结合上狠下功夫,科技工作获得了建院以来最大丰收。
1985年共开设研究课题139项,其中国家攻关项目和中国科学院基金项目16项、省重点项目33项、院基金项目54项,是历年来开设课题最多的一年;全年签定科研项目34项,其中国家部委级签定4项,省级签定19项。有2项科研成果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2项获国家“六五”期间科技攻关奖和表彰奖,8项获省科技成果奖,39项获院科技进步奖。全年参加省内外组织的技术市场24次,推广科技成果62项,完成技术转让43项次,试销中试新产品46类,开展科技咨询与技术服务100余次,累计实现科技增收160万元,为社会创造经济效益11,000万元。
科技体制改革的核心是促进科技与经济的结合,使科学研究更好地为国民经济建设服务。1985年,省科学院把向省内经济建设,开发地方资源,发展传统技术作为科研工作的重点。同时也承担了一批难度大、经济效益高的国家重点项目和新兴技术的研究。自然资源研究所完成的《三江平原地区沼泽地合理开发利用模式的研究》,大幅度地提高了沼泽地利用的经济效益,创立了“稻、鱼、貉”为主体的生物圈千亩模式区,每亩产值由原来的1元提高到350元,为三江平原1,500万亩沼泽地的合理开发利用闯出了一条新路,1985年综合利用产值达44.5万元,受到全国科学技术奖励大会的表彰。技术物理研究所研制成功的辐射制备高吸水性高分子材料,是一种近年来才发展起来的新兴材料,它具有吸水能力高,保水性能好,成本低廉、工艺简单的特点,在油田堵水、植树造林、土壤改良等方面都得到广泛的应用,这项研究填补了国内空白,材料的主要技术指标达到了国外同类产品水平。
在完成科研工作的同时,省科学院还加强了技术开发工作,建立健全了技术开发机构,组织了技术开发队伍,大力开拓技术市场,扩大横向联系,加速科研成果向生产领域的转移。石油化学研究所的60个类型的J系列高分子粘合剂,推广应用到工业、国防、农业、交通、建筑、医疗卫生等领域,供应国内17个省1,000多家工厂使用,其中获国家发明奖的J-0l、J-47-A、J-06-2粘合剂为我国航空和航天事业作出了积极的贡献。应用微生物研究所的固定化酵母快速酿造啤酒新技术,在齐齐哈尔新农啤酒厂应用之后,使产量翻了一番。这项新技术还先后在四省八家啤酒厂进行了转让,均获得了可观的经济效益。火山矿泉研究所研制并生产的“仙露牌”五大连池矿泉水在广交会上展出后,已被外商所认识,评价比当前世界畅销的法国“人头马”矿泉水质量要好,一次就签定了6,000箱出口合同。同时,经国务院办公厅事务管理局认定,这种矿泉水,被列为国宴饮料,用于招待外宾。
在国内横向联系方面,省科学院遵循“平等互利,形式多样,讲究实效,共同发展”的原则,深入开展多层次、多样化、多方位的联合,同省内外21个企业建立了8种类型26个科研生产联合体。其中最大的一个是同中国石油化学总公司合办石油化学研究所,1985年,中国石油化学总公司为石油化学研究所投资140万元,增加了研究所的科研经费,加强了科研基本建设,改善了科研条件。石油化学研究所承担的中国石油化学总公司的科研项目,95%都是国民经济建设中反映出来的科学技术问题,对经济发展有较高的实用价值。其它的科研生产联合体也在巩固中不断发展,为科研成果尽快转化成生产力提供了众多的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