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六五”期间地震工作的新进展

  黑龙江省地震主要是构造地震。根据活动构造分布的特点和几年来工作成果,确定黑龙江省地震重点监视区有:(1)绥化地震区,该区于1941年5月和1942年9月先后两次发生M8↓=6.0级地震;(2)萝北地震区,位于郯庐带的最北端,曾于1963年6月发生一次M8↓=5.8级地震;(3)牡丹江深震区和西部的齐市、龙江地震重点监视区。
    黑龙江省是少震弱震省。在海城、唐山地震后,地震工作有了飞速的发展,尤其在“六五”期间,地震工作经过调整,取得了很大成绩。
    一、工作进展情况:
    1979年在绥化地震台建立了黑龙江省第一个形变电阻率台,是地震科技人员严格按规范要求建成,现已列入国家台网,同年,在哈尔滨地震台建立了FD-125水氡自记观测。
    1979年初组织队伍,对呼伦贝尔盟新巴尔虎右旗5.1级地震进行了现场考察。同年,成立了黑龙江省地震学会。
    1981年在延寿和达连河建立了短水准形变测量,并取得较好观测效果。同时,在哈尔滨、尚志、牡丹江、绥芬河、鸡东、三道通、木兰、绥化、拜泉和安达选取了十个流动地磁观测点。对依舒地堑进行了野外考察。
    1982年对延寿、达连河短水准进行了重复测量。省地震学会召开了学术讨论会,来自全国有关专家在会上宣读了论文,会上对“土地电”观测手段进行了评价。1983年对哈尔滨地磁台、鹤岗地震台进行了台站改造,进一步提高了观测质量,增强了地震监测能力。对延寿水准观测台墩进行了改造,取得了较好的观测效果。对水氡资料进行了清理,肯定了几年来水氡观测成果。短水准观测和流动地磁观测被评为优秀和优良成果。
    1984年对德都地震台进行了台站改造。对群测群防地震工作进行了整顿,对“三土”(土地电、土地磁、土应力)的资料进行了清理、评价。建立了深水井水位观测网。
    二、专群结合的地震台网已初步建立,并在震情监视预报中发挥积极作用。全省专业地震台有10个,其中:牡丹江地震台为国家基准台,鹤岗、碾子山、德都、加格达奇、密山、宾县地震台为国家二类台网,绥化形变电阻率为国家一类台,德都水化分析、地磁为国家二类台网,哈尔滨地震台和依兰地震台为区域台。
    根据我省面积大,专业台网稀的情况,群测群防地震工作的部署既考虑了地震重点监视区,又考虑了面上布局。现有市、地地震办5个,其中有哈尔滨市地震办公室,齐齐哈尔市地震办公室,绥化地区地震办公室,牡丹江市地震办公室和佳木斯市地震办公室。松花江地区在科委内设地震主管人员。县级地震办公室有绥化市、肇东县、青冈县、海伦县、庆安县、绥棱县、甘南县、龙江县、泰来县、林甸县、克东县、依安县、桦南县、萝北县、汤原县、东宁县、密山县等十七个。同时,木兰县、富裕县、嫩江县、肇源县、巴彦县、尚志县在科委内设—人专管地震工作。几乎各县科委都有地震工作的兼职人员。据统计我省共有群测群防观测站、点130多个。有些企业还办台,如哈尔滨伟建厂地震观测站、肇源革志矿山机械厂观测站、大庆地震台等,这些站、台都已成为地震工作不可缺少的支柱。我省各地震台经过几年来的建设观测质量有显著提高,达到全国先进水平。1985年在长沙市召开的全国测震图纸质量评比会,我省德都、宾县、碾子山、鹤岗地震台均获优秀奖。
    三、地震队伍不断壮大。地震战线职工共有232名,其中:行政干部70名,技术干部137名,工人25名。省地震办公室现有职工66名,其中技术人员30名,具有中级技术职称人员13名。专业地震台共有职工80名,其中技术人员21名,具有中级技术职称人员16名。地方地震工作人员86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