饮食服务业改革综述
一、体制改革步子加快。全省50家大中型骨干饮食服务企业,95%以上实行了不同形式承包经营责任制。小型企业扩大了租赁面,租赁企业数占小企业总数的60%以上。各中心城市饮食服务业改革有了新突破。哈尔滨市564家国营饮食服务网点,实行租赁或承包经营的有524家。齐齐哈尔市市区及所属县小企业租赁面达56.8%。牡丹江市13家大中型骨干企业,全部实行了承包经营,市区租赁企业由过去的19家扩展到46家,占小企业数的53.8%。
二、市场观念明显增强
全省饮食服务业根据市场消费需求的多层次发展的特点,适时调整经营结构,发挥经营技术优势。饭店业一方面增加大众化中低档品种及早点,快餐供应,另一方面,适应消费,拉开档次,努力做好中高档品种经营,增加宴席档次,扩大酒席雅座,引进川菜、粤菜、天津包子等名菜名点及高档冷饮品,增加音乐茶座,舞厅。旅店业,坚持以中低档为主的方针,一些高级旅店、饭店,降低了档次,浮动收费;中低档旅店,多人间改为双人间,并增设电话、电视、沙发、淋浴,提高设施,增加客源,提高了床位周转率。照相业,引进彩扩设备,扩大彩扩业务,兼营照相器材等。理发业,开展美容、化妆等业务,牡丹江市理发业增加了美发、护发美容项目。浴池业,增设了矿泉浴、芳香浴、桑那浴,有的增加新婚浴、老年浴,恢复了搓背、修脚、捶背、洗衣、泡茶、擦皮鞋等传统服务项目。
三、企业更新改造
各地为了提高竞争能力,普遍重视了网点更新改造,据不完全统计,全省1987年更新改造网点100多个,大部分做到了当年装修,当年投入使用。齐齐哈尔市新建龙江宾馆的设施、设备和华鹤高级彩扩摄影厅均在全省同行业堪称一流。哈尔滨市装修扩建的老都一处饺子馆,投入营业后,日卖钱额达万元,20年代的哈尔滨恒发旅社更新改造后,已由单一服务型转为住宿、就餐、高级冷饮、商场等多功能企业。牡丹江市通过各种途径筹集资金146.5万元,更新改造11个企业16个项目。密山县投资13.5万元,改造了19家网点,重点改造的天府楼饭店,已成为县内川菜名店,开业4个月获利近万元。尚志县集资12万元,对24个网点进行了程度不同的改造。
四、规范服务
按照商业部颁发的服务规范标准,结合企业特点,各地制订了实施细则,首批推行的50多家骨干企业已初见效果,接待按程序,服务按标准,提高了服务质量。在实行服务规范的基础上,一部分大中型企业实行了全面质量管理。齐市站前旅社经商业部管理奖验收小组验收,达到了部颁标准,在全省商业系统第一家荣获商业部全面质量管理奖。
五、职工队伍素质有提高
各地通过各种途径加强了职工政治、业务、技术、文化培训。仅地市两级,一年就举办各类业务技术培训班31期,共培训学员1100多人。经过理论与实际操作考核,有1500多人获得各个级别的职称证书。全省三级以上中高级技师达6000多人,占技术工种人数的17.7%。1987年度,有13个企业被评为省商业系统文明标兵单位,45个企业被评为文明单位,涌现出省商业系统劳动模范标兵20人,劳动模范65人。
六、社会经济效益稳步增长
1987年,全省营业收入41123.5万元,比上年增长14.54%,毛利率为39.09%,比上年下降为1.25%,实现利润1241万元,比上年增加233.2万元,增长23.14%。
营业收入增长幅度较大的行业是:其它业上升43.89%,照相业上升19.87%,旅店业上升12.41%,浴池业上升12.41%,饭店业上升7.92%。营业收入增长15%以上的市县有哈尔滨、鹤岗、双鸭山、呼兰、巴彦、双城、通河等25个市县。
利润额,除冷饮、理发业下降及浴池业增亏外,其余各行业都有所增长。增长幅度大的行业是:其它业增盈72.9万元,增长83.22%;饭店业增盈120.9万元,增长69.76%;洗染业增盈14.3万元,增长61.64%;照相业增盈22.1万元,增长92.49%。比上年增盈的市县有哈尔滨、齐齐哈尔、牡丹江、大庆、鸡东、双城等16个市县。其中牡丹江市所属8个市县7个增盈,1个不增不亏。
一年来,也存在一些问题。全行业经济效益还很不平衡。经济效益好的主要在中心城市,全省76个市县中,有42个市县亏损,亏损额469.9万元。出台的改革需完善、配套,小企业转制没有突破,规范服务、全面质量管理跟不上改革步伐,有些地方业务经营不够活跃,企业发展后劲不足。 (杨秀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