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捷省长在全省经贸工作会议上的讲话(摘要)
侯捷省长在全省经贸工作会议上的讲话(摘要)
1987年12月12日
一、要充分认识进一步对外开放面临的新形势
自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对外开放的各个工作领域都取得了前所未有的进展,使我国由封闭半封闭的经济状态,转向积极进行国际经济技术合作交流的开发型经济,给国民经济注入了新的活力。我省是一个内地口岸省,1980年以前主要是为大连口岸提供出口货源,当时的出口额只有9800万美元。从1981年开始搞自营出口,到1986年共出口创汇20.4亿美元。今年又上了一个台阶,预计到年末可完成7亿多美元,比1981年增长4.8倍,平均每年递增33.7%。出口额由原来居全国第15位,上升到第12位。在自营开始时,我省只有很少一部分客户,现在我们已同10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经济贸易和技术合作关系,并同3个国家的5个省以及行政区建立了友好关系。利用外资也取得了显著成果。从1981年开始到现在,全省利用外资总计达6.1亿美元,建立中外合资合营企业88家。通过利用外资和技术合作,兴建了一批出口创汇型和技术先进型企业,一批合资企业的产品已开始销往国外。对苏联边境贸易和东欧的易货贸易也打开了局面。1983年恢复中断15年的对苏联边境贸易,当年实现进出口贸易额1840万瑞士法郎,到今年末,预计可达5670万瑞士法郎,比1983年增长2.2倍。同时,黑河、同江、绥芬河3个城市与苏联对应城市开展了一次性等值易货贸易。通过对外开放,引进了先进技术、设备和资金,加速了企业的技术改造和设备更新,形成和壮大了一批新的产业,使我省石油、化工、食品、纺织、造纸、建材等资源优势,开始转化为经济优势,一批支柱产业已初具规模,为我省经济的发展增强了后劲。这些事实充分说明,只有进一步对外开放,把世界上能为我所用的东西统统利用起来,才能大大发展社会生产力。
进一步对外开放,是加速我省现代化建设的迫切需要。大家都知道,我省是一个资源开发省,幅员辽阔,物产丰富,是国家的粮食、石油、煤炭、木材、机械工业生产基地,有雄厚的资源优势和工农业基础。按照党的十三大提出的“到本世纪末使国民生产总值再增长1倍,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的要求,从明年到1992年,也就是下一届政府,我省国民经济要有一个更大的发展。到1992年粮食总产量预计要达到400亿斤以上,工业总产值要超过500亿元,出口创汇要达到10亿美元。但是由于缺乏资金和技术,使我省的优势不能得到充分的利用,劳动力有剩余,有不少矿藏未能开发,不少资源未能发现。如果我们在发掘内部潜力的同时,进一步实行对外开放,引进外国的先进设备,加入外来的资金和技术,并且大力开拓国际市场,资源就可以更加有效地利用,劳动力就有广阔的用武之地。我省经济发展的速度就会加快,出口创汇的能力就会大大增强。正象赵紫阳同志指出的:“出口创汇能力的大小,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我国对外开放的程度和范围,影响着国内经济建设的规模和进程。”现在全国已初步形成了“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发区--内地”这样一个多层次、有重点的全国性对外开放格局。因此,我们必须适应进一步对外开放的新形势,根据我们省的资源优势和国际市场的需要,积极发展具有竞争能力的出口商品,来进一步促进我省国民经济的发展。
二、要重视经贸工作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重要性
对外经济贸易工作是国民经济重要组成部分,它对促进国民经济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但是,现在有的人对这个问题的认识是不足的。认为外贸部门属于中央财政,对地方没有什么好处,支持不支持关系不大。这种认识是不对的。对外经贸部门从财务体制上说,是属于中央一级财政,但是对促进地方经济的发展,具有十分重大作用。大家都知道,要用汇,首先得创汇,而要创汇就离不开对外贸易。这几年我们通过扩大出口,多创外汇,地方得的外汇分成逐年增多。从1979年到1986年,我省分得外汇留成6.23亿美元,其中今年预计1.55亿美元,比1979年的1267万美元增长10.9倍。这部分外汇,用于引进先进技术设备和购买生产所需要的原材料、化肥、农药等急需物资上,不但满足了工农业生产的需要,而且也加速了企业的技术改造和设备更新。同时还通过利用外资,兴办了一批出口创汇型企业,为我省经济的发展增强了后劲。牡丹江桦林橡胶厂前几年由于生产设备不配套,年生产能力100万套,每年只能生产85万套。从1985年开始,他们在省外贸部门的大力支持下,连续三年使用以进养出外汇461万美元,进口密炼机、橡胶、帘子线等,使企业形成了生产能力,提高了产品质量,轮胎出口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好形势。1987年预计出口9万套,创汇870万美元,相当于前6年出口数量的总和,仅次于上海,跃居全国轮胎出口第二位。外销市场也不断扩大,由原来对孟加拉、巴基斯坦等6个国家,发展到中东、阿拉伯、南美等18个国家。由于扩大了出口,不仅为国家增加了出口创汇,而且企业也得到了实惠。1986年工厂共分得外汇留成88.9万美元,分得出口奖励金71.2万元。这充分说明经贸部门对地方、对企业的发展不是没有好处,而是好处很大。经贸工作的好坏,不仅是其本身的问题,而且直接关系到我省经济发展的大局。经贸工作做得好,出口创汇多,就能促进生产的发展,而出口创汇的多少,要取决于我们各部门对经贸工作的支持,取决于产品质量是否有竞争力。因此,只要我们工贸双方紧密配合,经贸部门积极扶持企业,企业诚心诚意支持经贸,为增强出口创汇能力共同努力,我省经济的发展才能兴旺发达。
还有的同志提出“别的地方价格高也能够收购出口,我省为什么不行呢”?这确实是一个实际问题。现在我们面临的形势是一个竞争的形势,有些省市为了拿到具有我省特色、在国际市场上畅销的商品,进行高价抢购,造成出口商品货源外流。为什么会出现这个问题?主要有三种情况:一是经济特区和沿海开放城市外汇留成多,高价抢购部分的亏损可以用外汇分成来弥补;二是经济发达的省份,地方可以拿出一部分钱补贴出口商品的亏损,我省财政有困难,不可能拿出钱来补贴出口亏损;三是我省是新开辟的内地口岸省,只有6年的时间,外销渠道还不多,有些商品老口岸能销出去,有时我们做不到。来我省高价抢购的大部分都是经济特区和沿海开放城市,他们的外汇留成多,我们没有条件进行竞争。如有的地方到我省抢购纸张,不但价格高,还给企业50%的外汇分成,企业确实得到一些实惠。但是从全省的整体利益来考虑,就不上算了。因为这样做的结果,省里的外汇分成少了,不利于整个经济的发展。据省纺织品进出口分公司分析,今年1-8月,我省外流的“两纱两布”、亚麻纱布、床单、毛浴巾等商品金额达2000万美元,不算地方企业,仅省政府就少得外汇分成250万美元。我省外流的商品何止是这几个品种呢?还要看到,我省的一些出口商品都是在外贸部门的扶持下发展起来的,我们不能急功近利,为了眼前的利益,而忘了长期合作的伙伴。外省来高价抢购都是“打快拳”、“一锤子买卖”,国际市场一发生变化,就没人管了。要建立长期稳定的出口渠道,必须依靠省内经贸部门。同时,也应该看到,有一些地方和企业,货源外流以后,并没有得到什么好处。有的企业虽然价格卖得高一点,但是外汇分成没有了,奖金没有了,综合起来算帐,并没有得到实惠。有的企业虽然得一些经济利益,但是把自己的产品搞垮了,本来是国际市场上的名牌产品,卖价也高,但是由于几个口岸都出口,有的甚至仿照我省名牌产品,进入国际市场,把自己的牌子砸了。外商反映,这么多地方都出口,名牌就不值钱了。因此,我们必须从全局出发,从长远着想,站在全省整体经济利益上认识这个问题。不能只考虑企业、地方利益,而忘记全局利益。我们要把多出口、多创汇作为全省各级政府、各部门的共同目标。能够出口的东西,尽量通过省内经贸部门出口,并要采取鼓励出口生产企业的政策,这样做既可以使企业得一些经济实惠,同时对全省国民经济的大局也是有利的。总之,我们要面对现实,认识竞争对我省经济发展的利弊关系,大家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同舟共济,争取出口创汇有一个大增长,为我省经济的发展做出贡献。
三、要加强对外贸易和利用外资的战略研究
当前,由于世界经济形势的变化,美元贬值,日元、台湾、南朝鲜货币升值,给我们对外贸易的发展和利用外资带来了生机。我们一定要按照赵紫阳同志“正确选择进出口战略和利用外资战略”的要求,加强对我省进出口贸易和利用外资的战略研究。
要以出口商品结构的优化、出口后劲的增强为目标,开展外贸进出口商品的战略研究。要根据我省国民经济支柱产业发展的水平和规模,制订出口产业和出口商品结构的发展规划。1985年初,省政府提出了抓十大系列出口产品的战略目标,由省计经委牵头,以主管部门为“龙头”,主管单位和经贸部门一起抓规划、抓落实,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如我省纺织品的出口,1986年计划2900万美元,到1987年预计完成6500万美元,增长1.3倍。今年省经贸厅又和省科委一起,对我省30个出口拳头骨干出口商品进行战略研究,制定长远规划和具体实施方案,这些作法都是好的。因为抓十大系列出口产品是一个长远的发展目标,由于受财力、物力的限制,不可能一下铺开,必须有计划有重点地进行。每年集中抓几个,坚持抓几年,就一定能见到成效。比如石墨,我省储量为15.8亿吨,占亚洲第一位,而且品位高,质量好,是深加工的优质原料。现在的生产量也有相当的规模,在全国仅次于山东,居全国第二位,在深加工方面也有一定的优势,其生产的天然石墨电极的技术仅次于美国、日本,是国内首创。1987年天然磷片石墨产量为3.05万吨,出口量1.5万吨,创汇为500万美元。当前的主要问题是,产品的品位达不到国际标准,在国际市场卖价较低,山东省的磷片石墨每吨卖价800多美元,我们只能卖300多美元,在国际市场没有竞争力。如果加速这个企业的技术改造,提高产品的品位,最近2-3年的出口量达到3万吨,那么就可以为国家创汇2000万美元,再搞一些深加工,天然石墨电极出口达2000吨,可创汇4000万美元,仅这一品种,就可以为国家创汇6000万美元。我们就是要抓住一些出口拳头骨干商品不放,一个一个地进行战略性研究,制订规划,落实措施,切实抓出成效来。
要合理调整贸易的国别和地区,逐步建立多方位、多市场的对外出口贸易新格局。要根据国家对贸易的国别、地区做合理调整的精神,进一步扩大国外市场的领域,要由东西两个方面,转向面对全世界开放,既要巩固同西方发达国家的对外贸易和经济技术合作,又要抓住时机不断扩大同苏联及东欧的贸易和经济技术合作,也要积极扩展同拉美、南美及非洲的经济联系。我省地处祖国的北部边疆,与苏联开展边境贸易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他们的一些设备和技术对我们也是适用的。现在对东欧各国易货贸易,主要是进口问题。东欧各国资源性的产品比较少,大量的是机电仪表产品,这些产品有些已经达到世界先进水平,对我们也是很适用的。而且从这些国家进口不需要动用现汇。我们应该利用这个条件,加速我省工业企业的技术改造和设备更新。因此,我们必须发展同苏联、东欧各国的贸易和经济技术合作,积极开展与苏联对应城市的小额贸易,这样可以减少一部分现汇支出,也有利于改善国家的关系。
要把利用外资的重点放在促进国内产业结构调整上。党的十三大提出了新时期的经济发展战略,把产业政策和产业结构的调整、改善作为实现现代化建设第二步目标的三个战略重点之一。我们利用外资必须服从十三大确定的战略部署,为实现我国产业结构合理化这个战略重点服务。吸收外商直接投资和利用外国政府贷款的项目要符合产业结构调整的需要,促进和带动产业结构的调整,要同国民经济长远发展规划相吻合。重点放在能源、交通、机械、电子行业技术改造、扩大出口创汇能力和实行出口替代的项目上,兴办出口创汇型和技术先进型的合资企业,为我省产业结构的调整服务。
四、要切实加强对经贸工作的领导
随着对外开放的进一步深入,对外经济贸易工作的任务越来越重,涉及的部门很多,联系的面很广。因此,各级政府必须切实加强对经贸工作的领导。
各级领导要提高思想认识,更新经济观念。对外经济贸易工作是对外开放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实行进一步的对外开放,最关键的是要抓好对外贸易和经济技术合作。因此,我们各级领导必须进一步提高思想认识,更新经济观念。要从传统的自然经济、产品经济和旧的习惯势力束缚中解放出来,逐步建设适应社会主义有计划商品经济的新观念,如生产建设必须适应国内外市场需求的观念;参与市场竞争,以促进自身经济发展的观念;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信息就是资源的观念。我们要站在世界经济和我省经济发展的战略高度,提高对经济贸易工作重要地位和作用的认识,把经贸工作纳入各级政府的重要议事日程,当作一件大事来抓。切实加强领导,积极做好工作,保证出口计划和各项任务的完成,以适应新形势发展的要求。
各部门要密切配合,通力合作。做好对外经济贸易工作,不仅仅是经贸部门的事,也是我们全省各经济部门的一项重要任务,今年的对外经济贸易工作之所以取得这样大的成绩,就是各级党委、政府重视,各有关部门密切配合,通力合作的结果。大家都要从全省这个大局出发,凡是有利于我省经济发展的,凡是有利于出口创汇的都要认真去办,遇事要主动协商,互相体谅,互相支持。省各有关厅局和生产供货部门要认真落实出口计划,保证货源供应,做到信守合同,按期交货,保证对外信誉。经贸部门要主动为生产企业和供货部门服务,帮助企业和供货部门解决资金、原材料等方面的困难,做好市场、商品、销售、信息服务工作。铁路、民航、海关、商检、动植检、中国银行、税务等部门要本着“既把关,又服务”的原则,密切配合经贸部门积极工作,确保进出口任务的完成,力争多出口、多创汇,为国家多做贡献。
要加强宏观控制和管理。当前我省出口拳头骨干商品,如大豆、豆粕、甜菜干粕、两纱两布、亚麻纱布、山野菜等外流严重,造成省内出口货源不足,这不仅是能否完成出口计划的问题,而且是关系到我省经济发展全局的大事。因此,必须加强宏观控制和管理。要严肃执行国家和省政府下达的出口计划,各地各企业都要从全省的整体利益出发,凡是计划内货源,都要按国家规定的收购价格,按时保证供给省内外贸出口企业,控制货源外流。要严格执行物价政策。国家规定价格的商品要按规定价格收购,已规定收购最高限价和出口最低限价的商品要严格控制,严禁抬价抢购;国内价格放开的商品,外贸收购要本着优质优价的原则作价。各地物价、工商、审计等部门要加强管理,对于违反物价纪律的单位和个人,要给予必要的行政处分和经济制裁。
要切实抓好外贸体制改革。今年外贸体制改革的任务很重。有轻工、工艺、服装三个行业进行自负盈亏的试点。市地县经贸公司要全面实行承包经营责任制。省直其它各进出口公司,也要在总结今年承包经营的基础上,继续加以完善。希望各级党政领导和有关部门,积极支持外贸体制的改革,帮助他们解决一些实际困难。省里要对三个试点行业,在外汇分成、周转资金等方面给予支持和帮助,为今后深化外贸体制改革创造有利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