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省科学院科研成果集锦

  △ 三江平原地区沼泽地合理开发利用模式——稻、鱼、貉模式推广应用。该研究成果是由黑龙江省科学院自然资源研究所和中国科学院长春地理研究所主持,由省特产鱼类研究所等5个单位参加共同完成的,于1986年通过国家级鉴定。已推广应用,截止1987年底兴建千亩示范区11个,已改造沼泽地1.2万亩,1987年产值180万元,获纯利润70万元。宝清县在稻——鱼——貉模式的带动下,1987年沼泽地养鱼水面由2500亩增加到万亩,养貉从近千只增加到1.8万只;沼泽种水稻面积扩大了1倍,1987年新增产值超千万元,获纯利润500万元以上,使相当一部分人富裕起来。
    △ NSJ特种防腐涂料
    1987年省科委星火计划项目NSJ特种防腐涂料是由黑龙江省科学院技术物理研究所研制的具有多功能的80年代新型防腐材料,于1987年7月28日通过省级鉴定。已开始应用,不到1年的时间,创产值近百万元,利润25万余元。
    △ 利用生物反应器及固定化酵母生产优质酱油
    黑龙江省科学院应用微生物研究所承担省科委“七五”重点科技项目“利用生物反应器及固定化酵母生产优质酱油”的课题,于1987年10月14日通过省级鉴定。该项目利用固定化细胞反应器酿造酱油是国际上正在研究的一项新技术,在国内还是首次应用于酱油酿造,填补了国内空白。
    △ 烟煤上点火蜂窝煤技术
    烟煤上点火蜂窝煤技术是黑龙江省科学院石油化学研究所完成的省级科研成果。这项技术成果填补了黑龙江省的空白,为型煤取暖问题的解决、寒冷地区型煤的推广普及开辟了新的途径。与散烧原煤相比,平均节煤35%左右,且烟煤实现无烟化燃烧,从而使各种燃烧污染减少80-90%,是消除严重的煤烟型大气污染的重大技术。 (席学玲、姜培荣、长青、马 昕、宋继富)
    省科学院科学技术工作发展态势良好
    1987年,全院开展科研课题176项,其中:国家攻关和国家基金课题8项;部委攻关课题9项;省攻关和重点课题26项;企业课题47项;院基金课题72项;所自选课题14项。在这些课题中,承担院外委托的课题占51.1%,院内自设的课题占48.9%。同1986年相比,国家部委攻关、省攻关、企业课题所占本年度开课题总数的百分比,分别提高了50%、23%、56%,这表明省科学院在科技与经济的结合上,又向前迈进了一步。全院取得科技成果43项、比1986年增加10.2%。这些科技成果接近或达到国际水平的有9项,占20.9%,达到国内先进水平的16项,占37.2%;已有38项应用到生产建设中去,推广应用率约有75%已在经济建设中得到应用。.此外,还发表科研论文68篇,首次开设的12项软科学课题已完成,有些被中央和省有关部门的刊物采用。
    1987年经过技术开发,为企业创造直接经济效益1300万元,实现科技增收188.51万元,比1986年增加39%。全年开展技术开发项目70个,签订技术合同92份,建立科研生产联合体11个,同近百家中小企业和乡镇企业开展了业务往来,技术开发工作的覆盖面已拓展到全省。有些产品开始打入国际市场,其中天然香精、高分子粘合剂、食用菌种已同外商接触,火山矿泉研究所的“白花蛇草”矿泉水远销到新加坡。
    人才培养工作全院已进入以岗位职务和继续教育为主的正规化阶段。经国家教委批准,省科学院正式列为国家计划的研究生招生单位。省编委批准成立省科学院研究生部。拥有先进的语言教室和微机实验室的院培训基地已建成交付使用,一年来举办外语、微机班各d个,科技器材管理班1个,培训专业技术干部268人。经过培训,15名科技人员外语达到出国水平,其中6人列为1988年预备出国人员,约占省外教育系统出国预备人员的一半。日语班培训的27名学员,经有关方面考试,24名成绩优秀,3名良好,获国家科委、省科委的好评。
    1987年先后派出8名科技人员出国进修或合作研究,邀请20名国外科学家来院讲学、技术指导、合作研究。由出国学习、邀请讲学到合作研究,这是一个新发展。省科学院同阿尔伯塔研究院合作研究“肌苷”,小试产品、产率由17克/升提高到24克/升,接近国际先进水平。同美国北卡罗来纳大学合作,开展了用蒙特卡罗法模拟能量光散X萤光谱的研究,也取得一定的进展。 (申立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