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1987年伊春市经济社会发展概况

  1987年,伊春市广泛开展了“双增双节”运动,积极推进了综合立体开发,促进了全市国民经济和各项社会事业持续、协调、健康地向前发展。其主要特点是:
    一、国民经济稳步发展。全市社会总产值实现31.67亿元,比上年增长23.4%;国民生产总值实现17.1亿元,比上年增长11.1%;工农业总产值实现15.5亿元,比上年增长6.5%;国民收入实现14.1亿元,比上年增长12.5%。
    二、林业生产调整趋向合理。营林的基础地位进一步得到加强。更新造林面积实现85.6万亩,比上年增长7.4%;育苗面积完成10526亩,比上年增长9.1%;成林抚育实现157.8万亩,比上年增长146%,幼林抚育比上年增长9.8%。为使森林资源得以休养生息,在木材产量大幅度调减的情况下,木材生产完成471万立方米。林产工业发展步伐加快。锯林生产完成94.2万立方米,比计划增长1.3%;硬质纤维板生产完成5.8万立方米,比上年增长6.2%;中密度纤维板生产完成2.2万立方米,为上年的3倍;刨花板生产完成1.1万立方米,比上年增长86.7%;胶合板生产完成4.4万立方米,比上年增长12%。纸和纸浆等产品也有较大幅度增长。发电量完成51165万度,比上年增长12.9%。森工总产值实现8.2亿元,比上年增长1.8%。
    三、农业生产持续获得大丰收。农业在灾多灾重的情况下,由于进一步落实农村的各项经济政策,积极进行产品结构的调整,增加了投入和推广科学种田,粮豆薯总产量仍超过大丰收的1986年。实现农业总产值2.3亿元,比上年增长7.6%。粮豆薯播种面积完成108.7万亩,总产量达15.3万吨,比上年增长2.6%。经济作物种植面积完成了计划。渔业生产有新发展,养殖水面比上年增长9%,总产量比上年增长19.5%。
    四、工业经济效益和速度出现了同步增长。市属工业发展步伐较快,二轻、工业、农机系统分别比上年增长22%、11.6%和54%。乡镇企业发展迅速,产值比上年增长38.3%;产品品种不断增加,产品质量不断提高。中央、省属企业的产品产量全部超额完成国家计划。市属企业的产品产量比上年有大幅度的提高。公路客、货运周转量分,别比上年提高60%和64.8%。邮电业务量比上年提高18%。工业总产值实现4.65亿元,比上年增长15.7%;实现利税比上年增长57.4%,实现了产值、销售收入、利税三个同步增长。
    五、市场贸易繁荣活跃。社会商品零售总额实现8.61亿元,比上年增长17.5%。城乡集市贸易十分活跃,贸易网点达79个,成交额达1.15亿元,比上年增长40.4%。外贸出口工作取得新进展,全市外贸收购总额达3200万元,比上年增长6.8%。
    六、财政金融形势喜人。财政总收入创历史最好水平,实现2.14亿元,比上年增长41.5%;财政总支出完成1.55亿元,为预算的109.9%。工商各税完成2.24亿元,比上年增长36%;银行各项存款达8.47亿元,比上年增长47.9%;银行各项贷款完成12.37亿元,比上年增长18.1%。发放给森工多种经营及地方贴息贷款2900万元,为调整林区产业结构和加速发展地方经济创造了一些外部条件。
    七、投资结构得到进一步调整。由于认真贯彻“三保三压”的方针,计划内投资规模得到控制,确保了重点项目的建设。实行道路延伸费和林价制度后,林业生产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加快,森铁和汽运道路建设分别完成66公里和647公里。由于加强施工管理,狠抓提高工程质量,重点工程建设加快了步伐。朗乡林业局刨花板厂已经竣工投产,铁力林业局刨花板厂、伊春塑料厂复建工程和伊春市青少年科技中心基本完工,市百货大楼交付使用,职工大学、河西中学工程进展迅速。
    八、城镇建设取得重大进展。1987年,以安全防火为重点,狠抓了城镇的综合治理,各项公用事业有了令人瞩目的发展,取得了明显的社会效益。修筑道路89公里,新建水泥、柏油路37.6万平方米,新建和维修路灯1417盏,新铺供水管道44公里,排水管道8.6公里。其中,伊春区改造道路29条,14.59万平方米。伊春东升水源工程竣工投产,日供水量已达2.8万吨,自来水普及率由46%提高到57%;新增供热面积14.9万平方米,新增居民供热1860户;新建和改造居民住宅30多万平方米;新建公园4座,进一步完善了伊春北山公园设施;城镇美化绿化工作取得新成果,植树86.6万株,修建花坛2543个,绿篱2.38万米,草坪7.29万平方米,雕塑169座。经过消除历史形成的“拌子城”,市容镇貌明显改观。
    九、科技、文教等事业进一步繁荣。科技工作以开发研究为重点,开展了技术攻关,完成科研成果35项。其中,达到国家级水平6项,省级水平14项。按进度完成“星火计划”13项,推广应用技术22项,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教育工作取得新成绩。小学招生完成21024人,初中招生完成26479人,普通高中招生5518人,职业中学招生4012人。小学普及率达99.7%,初中合格率由35.5%上升到38.1%,高中及格率也有较大提高,各类成人教育已开始向定向培养人才方向迈进。教学质量有了新的提高,考入全国各大、专院校学生达928人,比上年增长31%。办学条件进一步改善,解决危房校舍14380平方米,二部制班级比上年减少70.7%。卫生战线跨地区、跨所有制的医疗联合体进一步扩大,医疗水平明显提高,治疗有效率达到96.4%,抢救成功率达80.3%,门诊与住院诊断符合率达97.3%。计划生育工作取得新成绩,人口自然增长率实现9.74%。比省下达的控制指标低1.54%。体育事业成绩喜人,在国家和省级比赛中,获得金牌16枚,银牌5枚、铜牌9枚,1人一次打破一项全国纪录,1人两次打破一项全省纪录,11人15次打破三项市纪录。各种体育设施进一步完善,群众性的体育活动蓬勃发展。群众文艺活动不断丰富,创作和编排了一批歌曲与新剧目。我市作者创作的电视剧《小河水东流》已由省电视台录制播出。文化艺术、新闻出版、电影、报刊发行工作也取得新成绩。新建电视卫星地面接收站10座,目前已达24座,使广播、电视人口覆盖率得到进一步的扩大。
    十、城乡人民生活进一步改善。1987年,劳动就业人数明显增加,安置待业人员4.6万人。全市职工工资总额比上年增长9%,平均工资达1206元,比上年增长7.5%。显示人民生活有所改善的重要标志是城乡居民储蓄大幅度上升。1987年末储蓄余额实现5.9亿元,比上年增长37.2%。其中农民储蓄额达1.1061亿。(于清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