佳木斯市“两个文明”建设取得新成就
1987年,佳木斯市坚持以改革为动力,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广泛开展“双增双节”运动,保持了国民经济持续增长的好势头,促进了全市“两个文明”建设不断向纵深发展。
一、经济建设持续、稳定发展。佳木斯市在农业生产连年受灾,工业生产电力、资金严重不足,原材料涨价等各种不利条件下,全面完成了国民经济各项计划指标。共实现社会总产值91.5亿元,按可比口径比上年增长4.2%,其中工农业总产值57.14亿元,增长6.54%。国民生产总值45亿元,比上年增长3.2%。国民收入37亿元。全市人均国民收入可达983元,比上年增长68元。实现社会商品零售总额24.96亿元,比上年增长14.5%。完成外贸出口收购总值4.0212亿元,比上年增长24.6%,创历史最好水平。
二、以城市为重点的经济体制改革逐步深化。佳木斯市通过推行承包、租赁、股份制,实现了所有权与经济营权分离。全市所有大中型企业都实行了厂长(经理)负责制,市区93%的大中型工、商、建筑等企业分别实行了两保一挂、递增包干等形式的承包经营责任制。全市有81.4%的小型企业分别实行了承包经营、租赁经营和股份制。通过开展横向经济联合,使经济发展实现了由内向型向外向型的转变。现已同,9个省、市1200多个企业、大专院校开展了横向联合与协作。同28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经济技术协作关系,引进38条生产线。通过城乡改革的深入,各种市场逐步形成并完善,发挥了积极的作用。金融市场1987年拆出拆入资金3.9亿元;生产资料市场调剂钢材等主要生产资料占实际需要量的70%;科技市场两年中成交额达1700万元;劳务市场解决了5.59万人次就业问题。
三、科技、文教、卫生等各项社会事业取得突破性进展。科技事业。年内组织实施的25项省、市重点科技项目,有23项完成了计划。列入省“星火计划”的24个建设项目,有21项当年进入试产和生产阶段,实现产值1264万元,利税217万元;打麻联合机和环氧大豆油项目还列入国家“星火计划”。1987年共鉴定科技成果43项,其中达到省内、国内先进水平和填补省内、国内空白的22项。教育事业。全市已有12个县(市)、区经省政府验收获得初等教育合格证书。学龄儿童入学率达99.02%,比上年提高0.32%,全市普通中小学及农职中学共新增校舍16.8万平方米,新增学生座位3000个。文化事业。全市已有90%的乡镇建立了文化站,80%的村屯有了文化室,全市14个公共图书馆共藏书66.5万册,比上年增加3.58万册。全市相继建起了13个卫星电视地面接收站,广播电视事业有了新的发展。卫生事业。防治工作成效显著。全市传染病总发病率由上年的242.8/10万下降到206.4/10万,治疗有效率由95.48%,提高到96.59%。体育事业。在省级以上比赛中,共获金牌40枚,银牌15枚,短跑道速滑和射击分别打破全国和全省纪录。
四、人民生活得到进一步改善。1987年,全市职工平均年工资1245元,扣除物价上涨因素,实际收入增加4.1%。农村人均收入达463元,扣除物价上涨因素,实际收入增加186元。城乡居民储蓄额15.29亿元,增长3.5倍。为了改善人民群众的居住条件,住宅建设开工40万平方米,比计划增长47%,竣工26万平方米,比计划增长30%。同时,新增供热面积20万平方米,市区集中供热总面积已达240万平方米。
五、精神文明建设进一步加强。通过开展“四有”教育和开展“五讲四美三热爱”活动,提高了人民群众的思想道德素质,使全市精神文明建设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在文明城镇、文明村委、文明单位建设提档升级活动中,市区进入省内前列,还涌现出4个省级精神文明建设先进县镇,50多个省级文明单位。军民共建、共育有了新的发展。1987年6月,全国“双拥”工作经验交流会在佳木斯市召开,佳木斯市有十几位代表介绍了经验,受到了来自全国各地代表的一致好评。 (赵静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