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麦面积大幅度下降,产需矛盾突出
小麦是黑龙江省的主产作物。由于我省的气候特点和栽培历史习惯,除了在全省各地都有种植之外,在北部和东部地区还早已形成了以小麦为骨干作物的麦豆产区。随着城乡居民对细粮需求的增长和食品加工、饮食服务业的发展,小麦的种植面积和产量都表现为增长的势头。但是,从1987年开始,出现明显的下降趋势,当年全省小麦播种面积2380.4万亩,到1988年,进一步急剧下降到1858万亩,即下减到自1967年以来22个年度的最低值。小麦种植面积大幅度减少,带来一系列不良后果,使伏翻整地面积减少,加重了耕地的板结程度;使北部豆麦产区大豆重迎茬面积扩大,打乱了合理轮作制度,破坏了耕地资源,从社会效益来讲,更加重了产需之间的矛盾。1988年,全省小麦总产量250.4万吨,比上年减少49.4万吨,下降16.5%。比总产最高的1983年减少200.6万吨,下降44.6%。按“六五”期间小麦的年平均分配量计算,年均产量为358.5万吨,农村留粮(主要是口粮调剂和种子)为202万吨,国家收购为156.5万吨。即使仍然按照这个分配水平安排,1988年的总产和除农村留粮,所余只有48.4万吨,与国家收购量相比,缺口达108.1万吨,在这种情况下,为了保证城镇居民的面粉供应标准,只好大量地同外省进行品种间兑换,给省内财力和物力都带来大的困难。 (赵宗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