绥芬河市边境贸易发展很快
1988年,绥芬河市对苏边境贸易发展迅速。全年边贸合同成交额达12958万瑞士法郎。过货总金额为3500万瑞士法郎,实现利税630万元。在易货贸易的同时,各种经济技术合作也渐趋活跃。1988年全市与苏联远东地区共签订了有工程承包、合作办厂、合作生产、劳务输出、来料来样加工等5种形式的17项经济技术合作项目,合同总额871万瑞士法郎。全年还达成引进电力、森林采伐,食品加工等意向性项目43项。
边境贸易的发展带动了经济及各项事业的发展。1988年全市财政总收入达2065万元,比上年净增610万元,增长速度是历史上从未有过的。1988年,有10余种工业产品打入苏联市场,地方产品品已占出国产品总额的6%。边境贸易的发展刺激了绥芬河市商业、饮食服务业的发展。1988年全市社会商品零售总额达到3686万元,比上年增长47.9%。
随着边境贸易的发展,口岸的吸引力不断增强,知名度明显提高。1988年,通过绥芬河口岸出入境的中外人员已达32985人次。市区日流动人口千余人。1988年,外地在绥建办事处的有53家,外地在绥公司和企业23家,外地与绥市联营的企业9家。1988年绥芬河市引进外地投资共达1340万元。
在开展边境贸易方面值得肯定的做法是:1.开拓苏联市场有新突破。贸易区域由口岸对应城市扩展到苏远东7个州区,并延伸到了苏联内地乌克兰加盟共和国。出口商品由1987年初的3个品种增加到318个品种。特别是机电仪产品进入苏联市场,使出口产品结构发生了有利于我方的变化。2.在贸易体制改革方面大胆尝试。在原边贸公司的基础上组建了我国第一家对苏贸易集团企业一绥芬河市国外经济贸易(集团)公司,扩大了对苏贸易与经济技术合作。3.在贸易方式上有新创造。开展了全国第一批“易货项目下的经济技术合作”,进行了全国第一次不通过第三国货币进行计算的“堆货”贸易,创建了全国第一家苏联商品“寄售”商店。 (赵志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