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俊武:1992年全省乡镇企业走出低谷加快发展
1992年全省乡镇企业走出低谷加快发展
省乡镇企业管理局局长 谢俊武
1992年,是我省乡镇企业重要转折的一年,也是走出低谷、加快发展的一年。全省乡镇企业抓住机遇,乘势而上,出现了高速发展势头。全省各级党委、政府都把发展乡镇企业摆上了重要工作日程,形成了各级主要领导亲自抓、各个部门合力抓的新局面。并采取一系列过硬措施,着力解决长期制约乡镇企业发展的技术、项目、人才、资金等问题,使新产品开发、新技术推广和项目建设等都有新的突破,为全省乡镇企业实现“八五”后三年翻一番目标奠定了坚实基础。
1992年,全省乡镇企业已发展到56.54万个,其中村以上集体企业2.58万个,拥有职工173.88万人;完成总产值235.47亿元,比上年增长28.7%,其中乡村工业产值119.23亿元,比上年增长24.3%;完成总收入217.4亿元,比上年增长30.6%;实现利润14.7亿元,比上年增长29.7%;上缴国家税金7.32亿元,比上年增长35.9%。做到了发展速度与经济效益同步增长。
乡镇企业整体素质有明显提高。到1992年末,全省乡镇企业总产值超亿元县(市、郊区)达到56个,其中哈尔滨市郊区产值达到16.2亿元,牡丹江市郊区产值达到11.8亿元,肇东市产值达到11.6亿元,成为我省乡镇企业的排头兵。超亿元乡镇达到24个,其中牡丹江市郊区北安乡产值达到3.6亿元,佳木斯市郊区长青乡产值达到2.6亿元;超2000万元产值村达到40个,其中牡丹江市郊区北安村产值达到1亿元;产值百万元企业达到1375个,其中500万元以上企业144个,千万元以上企业52个,阿城市阿鞍联营中型轧钢厂产值达到1.05亿元,是我省首家产值超亿元的乡镇企业。
科技进步工作取得显著成效。在发展乡镇企业上,从领导到企业,都开始改变土打土闹的观念,注重推进科技进步,创新的,上高的,干大的,发展优势产业,创办高新项目。到1992年末,全省新建工业企业1100个,改造和扩建项目900个,新增产值13.5亿元。省、市、县乡镇企业局,都建立起了乡镇企业项目库,现有各类项目1.1万项,为企业提供服务。全省共开发填补省、市、县空白的新产品712项,其中填补省内空白的新产品246项,推广各种成熟技术成果182项,取得直接经济效益5亿元。引进各类人才2000人,接收大中专毕业生280人。
农民股份合作企业已成为乡镇企业发展的方向。把股份合作经营机制引入乡镇企业,可以从根本上解决政企不分、产权不明等问题,使企业摆脱行政干预,真正按市场经济规律运行,可以优化生产要素组合,把职工的利益与企业的命运紧密地联系起来,增强职工的主人翁意识和企业的凝聚力,特别是有利于多方面筹措资金,增强企业的发展后劲。全省现已发展农民股份合作企业2000多个,吸收股金8000万元。农民股份合作企业发展比较好的牡丹江市,现有农民股份合作企业285个,吸收股金4020多万元。我省乡镇企业股份合作制正以积极稳妥的步子向前发展。
“城乡结合,南北联合”给乡镇企业注入了新的活力,通过以城带乡、以大带小,包扶乡镇企业,给我省一批乡镇企业注入了新的活力,带来新的生机。全省已有3000个大中企业包扶786个乡镇、2848个乡镇企业,选调和输送管理、技术人员4140人,帮助开发项目1692个,新增产值7.2亿元。在“南联北开”的推动下,全省有15个县(市)与南方发达地区结成了对子,初步达成25个项目协议,可引进资金2000万元。
乡镇企业外向型经济呈现快速发展势头。在对外开放大潮推动下,全省乡镇企业外向型经济迅速发展,出口创汇企业由去年150个增加到215个,其中年创汇300万元企业19个;出口基地由去年47个增加到91个,境外办厂由去年5个增加到12个,三资企业由去年10个增加到42个,劳务输出由去年的4800人增加到9480人。出口商品交贷额完成3.9亿元,比去年增长65%;边贸履约额完成2.5亿元,比去年增长了3倍。全省乡镇企业外向型经济,无论在发展速度和经济效益上,还是在整体规模和综合水平上都取得了全面进展。(王锡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