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8年黑龙江省抗洪抢险综述
1998年夏秋之交,由于气候异常、降水过大并且集中,黑龙江省嫩江、松花江流域发生了超历史记录的特大洪水。嫩江出现四次洪峰,松花江出现三次洪峰;其持续时间之久、洪峰水位之高、抗洪战线之长、造成危害之大,在黑龙江省历史上都是罕见的。
面对前所未有的自然灾害的严峻考验,全省军民在党中央、国务院的坚强领导和正确指挥下,同心同德,团结奋战,同洪水进行了惊心动魄的殊死搏斗,确保了哈尔滨、齐齐哈尔、佳木斯等沿江重要城市的安全,确保了国家重要能源基地和商品粮基地的安全,确保了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创造了以10~20年一遇标准的堤防抵御超百年一遇洪水和安全转移216万灾民无一人罹难的两大奇迹。
一、从6月下旬起,嫩江干流形成四次大洪峰,水位一次比一次高,流量一次比一次大。8月13日6时,嫩江第四次洪峰到达齐齐哈尔市水文站,最高水位达到149.30米,超保证水位1.10米,超警戒水位2.30米,超历史最高洪峰水位0.69米,流量1.48万立方米每秒,为300年一遇特大洪水。8月14日,齐齐哈尔下游江桥水文站记录,嫩江第四次洪峰最高水位为142.37米,流量为1.75万立方米每秒,为500年一遇特大洪水。8月22日2时,松花江第三次洪峰到达哈尔滨,松花江哈尔滨水文站水位达到120.89米,超过保证水位1.89米,超过警戒水位2.79米,超过1957年历史最高洪峰水位0.84米,最大秒流量为1.74万立方米,为150年一遇的特大洪水。两江洪水持续两个多月的时间。
二、造成这次大洪水的主要原因。朱镕基总理在视察黑龙江省灾情时明确指出:“今年我国南北部发生了特大洪水,造成这一灾害的原因是气候异常,普降暴雨。但洪水长期居高不下,造成严重损失,也与森林过度采伐、植被破坏、水土流失、泥沙淤积、行洪不畅有关。”
就本省来说,主因是全球气候异常,也就是由于厄尔尼诺现象,降水过大过于集中所致。从1997年春季开始的本世纪最强的一次厄尔尼诺现象,1998年5月虽然开始减弱,但影响并未结束,整个大气环流一直处于调整期,致使东北地区未出现一般年份的盛夏环流形势,这是造成嫩江流域特大洪水的远因。而直接原因,则是由于欧亚大陆高纬度大气环流异常,即在鄂霍茨克高压脊和乌拉尔山高压脊之间形成一个低涡(东北低涡),给东北地区带来持续降水。而且,冷涡活动频繁,反复出现,强大而稳定,既不前移也不后退,死死地“钉”在呼伦贝尔盟和大兴安岭一带,冷暖空气反复交汇在嫩江流域,从而导致嫩江流域出现持续不断的强降雨天气过程。东北冷涡如此长时间稳定在一个地区,是本省历史上从未有过的。而7-8月间的降雨却主要不是来自松花江、嫩江本身,而是发源于大兴安岭的嫩江各个支流。松嫩流域共有13个水文站监测到有水文记载以来的第一位大洪水。在嫩江支流,仅7月24-26日,雅鲁河、绰尔河日降水达186毫米;8月9-10日,诺敏河、阿伦河、绰尔河连续大暴雨,日降水量在200毫米左右。另据文字材料记载,本年诺敏河洪水为500年一遇,雅鲁河超千年一遇,绰尔河200年一遇,阿伦河为2000年一遇。7月中旬至8月中旬,嫩江流域几乎天天下雨,不但降水量大,且多为大暴雨,又常常迭加在一起,全部涌入嫩江,致使嫩江下游的江桥水文站洪峰水位最高达142.37米。
生态环境的破坏不容忽视。一是由于历史的和现实的诸多因素,森林过伐和乱砍滥伐林木、乱侵滥占林地等破坏森林资源现象比较严重,特别是嫩江上游的大兴安岭以及嫩江、松花江流域森林的过度采伐、林地的过度开垦,大大降低了森林调节气候、蓄水保土的能力。二是由于植被的破坏,加之水保工程、生物防治措施没有跟上,水土流失没有得到有效控制。全省水土流失60年代为500万公顷,到1998年扩大到1334万公顷,由于大量泥沙下泄,淤积河道,使河床上升。三是湿地遭受严重破坏,面积锐减,蓄洪、滞洪功能大幅度下降。全省湿地面积已由1949年的534.5万公顷减少到197.7万公顷。
三、这场大洪水带来的灾难是惨重的,造成直接经济损失296.1亿元,省财政因灾减收6.4亿元:上百万人痛失良田家园。全省受灾县市区52个、乡镇622个、村屯4830个,农村受灾人口850多万。受灾农田面积4638万亩,成灾面积2845万亩,其中绝产1406万亩;水淹草原3900万亩。死亡大牲畜18.3万头,冲毁鱼池133.5万亩,倒塌和损坏农房157万间;水毁路基路面2253公里、桥涵2290座、通信线路1100多公里,毁坏输电线路908公里,铁路断道376处。
四、此次抗洪斗争战线长,堤防标准低,防洪工程没有形成体系,险工弱段多,抗洪抢险耗资耗力巨大。嫩江、松花江干流堤防总长1899公里,其中哈尔滨城防为百年一遇(仅26公里),齐齐哈尔、佳木斯城防为50年一遇(仅80公里),20年一遇标准的693公里,20年一遇以下标准的为1100公里。而嫩江、松花江干流上没有骨干控制性工程,调解能力差,一遇大洪水只能靠加高堤防和耗费巨大人力物力来抢险。其他流域的74座大中型水库中有52座是病险库,由于多为大跃进时期修建,工程质量较差,加上多年工程老化失修,达不到设计防汛标准,拦蓄洪水能力低。较大的险工隐患多达480余处。筑堤修坝所耗物资相当大,累计动用车辆和机动船只256万多台班、飞机220多架次、土石方2639万立方米,编织袋1.45亿条、无纺布100万平方米,再加上铁线、木材、油料等大量物资,全省直接用于抗洪的费用近10亿元。
五、抗洪抢险斗争取得了全面胜利。
1.在与洪水殊死搏斗的紧要关头,江泽民总书记多次对黑龙江省抗洪斗争作出重要指示,为黑龙江省的抗洪抢险和救灾自救工作指明了方向。江泽民、李鹏、朱镕基、胡锦涛、李岚清、温家宝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先后亲临黑龙江省抗洪一线指挥抗洪,部署救灾工作。省委省政府把抗洪抢险当作压倒一切的中心任务,在第一线成立了由党、政、军主要领导参加的前线总指挥部,统一调度指挥,联合作战。洪峰到达哪里,指挥部就迁到哪里。全省划分五大防区,省委书记徐有芳、省长田风山亲赴一线,每个防区都有1~2名省级领导和部队首长坐镇指挥。一批水利专家和工程技术人员或坐镇参谋、谋划布防,或奔走在大堤上查排险情,各级领导干部奋不顾身,率先垂范;广大人民群众抗洪热情空前高涨,日夜坚守大堤。全省参加抗洪的干部群众达二百多万人。
2.取得这次抗御超百年历史特大洪水的胜利,人民解放军、武警官兵发挥了中流砥柱和突击队的作用。沈阳军区先后出动12个师、7个旅、65个团计97 548人,车辆5 443台,舟艇320部,飞机197架次。这是抗美援朝以来该军区担负的规模最大、投入兵力最多的一次急难险重任务。沈阳军区司令员梁光烈、政委姜福堂等9名将军奔赴全省抗洪一线。子弟兵和民兵预备役不怕牺牲,英勇奋斗,常常连续作战10个小时,有时这个地区的战斗刚刚结束,就迅速赶赴另一个地区。哪里最危险、最艰苦就冲向哪里。仅在齐齐哈尔抗洪期间,某部老虎团官兵就有680余人的肩膀、手掌被刮破,410多人患湿疹,90多人腹泻、高烧,但无一人退下大堤。子弟兵扛沙袋、垒堤坝,堵管涌、排险情,多次跳入齐胸深洪水中组成“人堤”,甚至躺在大堤上组成人墙挡水;全力抢救遇难群众,用血肉之躯筑起了一道道不可逾越的钢铁长城,为争取全省抗洪斗争的全面胜利立下了不朽功勋。
3.全省抗洪抢险的重点是保齐齐哈尔、保大庆、保哈尔滨、保佳木斯。
齐齐哈尔保卫战首先打响。军民连续奋战近两个月,战胜了嫩江四次洪峰,成功地守住了千年一遇洪水的音河水库,保卫了齐齐哈尔及泰来等县镇的安全。7月26日雅鲁河水暴涨,碾子山区1 851人被洪水围困达4天之久。指挥部果断决策调动13艘机动船,并与沈阳军区联系采取直升机救援的办法,将身处险境的334人全部救出。8月11日,嫩江流域齐平线大兴段铁路路基被洪水冲垮,泰来县托力河乡9个村顷刻被淹没,8 000多名没来得及转移的群众被困在房顶、树上。省武警总队五支队55名党团员组成水上突击队,驾驶冲锋舟、橡皮艇于深夜冒着生命危险营救群众,被誉为“党派来的救命船”。驻齐某部4名战士在与部队失去联系情况下带领两条机械船奋战两天两夜,没吃一口东西,没睡一分钟觉,营救出1 200多名落水群众。同日,洪水漫过甘南县301国道半米多。某团二营教导员许君德高喊“干部党员跟我来”,纵身跳入齐胸深水中,全营近百名党员干部紧随而下,经过6个多小时激战,堵住了洪水,保证了国道畅通。8月11日,滨洲线277公里处被冲毁近300米长,口子平均深及20多米。人工投石不能奏效。经某部舟桥部队支援,向缺口处投入装满石块的报废车140辆,利用轨排车投入10吨左右的石笼2 500个,人工投石1 500车,共投入石块19万多吨。经过哈尔滨铁路局4 000人10昼夜连续抢修,25日18时滨洲线全线通车。14日夜,发生了齐齐哈尔保卫战中最惊险的一幕。齐齐哈尔东北方向重要屏障齐富大堤发生重大险情,六级大风裹挟江水猛扑大坝,齐富大堤多处滑坡、渗水。刚从甘南抗洪前线下来的沈阳军区渡江先锋团和驻哈某集团军官兵,在齐胸深洪水中连续奋战5个多小时,用20万条沙袋在齐富大堤上筑起了一道白色长城,把一夜之间上涨了40多厘米的洪水锁在江中。
大庆保卫战堪称艰苦卓绝。由于肇源胖头泡无奈沟段和杜蒙拉海段堤防标准过低,设计不尽合理,水势过大,尽管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坚持几天还是漫堤决口。接着抢修发展村二道堤防和马场堤防,为修筑第三道防线争取了十多天时间。同时,在库里泡泄干、米泰营子至老头山及胡吉图莫修筑了第三道防线。终于拦住了洪水,保卫了大庆油田、石化总厂及城镇的安全,把损失降到了最低限度。原油生产受洪涝因素影响减产不到总产量的2%。
年产5500万吨原油的大庆油田,支撑着全国石油工业的半壁江山;西部杜尔伯特县堤防和南部的肇源堤防实际上就是千里油田的屏障。省长田凤山道出了省委省政府的庄严承诺:“必要时,我们宁肯牺牲粮田也要保住油田。”8月13日夜,杜蒙拉海大堤失守,20多公里长的大堤决开一处300多米宽的口子,洪水在决口处形成汹涌的瀑布倾泻而下。沈阳军区3万官兵驰援大庆。此时,南部防线肇源胖头泡大堤险象环生。14日,胖头泡大堤的水面已超过坝顶70公分,全靠新筑子堤支撑。水深没腰,解放军和民兵预备役官兵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搬运沙土,加固大坝。战至下午,大坝近处已无处取土,省里急调5 000吨面粉抢险。尽管军民付出巨大努力,胖头泡大堤还是在暴雨夹击下于15日凌晨2时被洪水漫堤而过。15日起,抢修肇源县新站镇发展村二道堤防和马场堤防;与此同时,在库里泡泄干、米泰营子至老头山及胡吉图莫开始修筑第三道防线。在发展村1 000多米长的堤坝上集结了1万多名战士。省委书记徐有芳,省长田凤山,沈阳军区政委姜福堂中将、参谋长葛振峰中将亲临现场指挥。战斗异常激烈。就在离指挥地十几米处,堤坝在不断塌落。千钧一发之际,省军区司令员李衡少将也背起沙袋抢堵决口。解放军和武警官兵同仇敌忾,以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奋勇抢险。固守发展村为下一步布防赢得了宝贵的时间。15日下午,洪水将拉海大堤下游30多公里处的马场大堤-西部第二道防线撕开一个500米长的口子。到深夜10时,一个桥涵护坡被洪水冲垮,一处桥梁被冲断,马场大堤失守。南部发展村大坝也于17日晚23时再次出现大决口。洪水漫过平原,扑向大庆采油九厂、七厂、四厂。200口油井被淹。为了保卫大庆油田,肇源、杜尔伯特、林甸县农民舍小家保大家,“宁淹农田别淹油田”,奉献出了110万亩丰收在即的粮田。杜尔伯特腰新乡有一处民堤阻水严重,给上游国堤造成极大压力,更不利于下游泄洪。左右为难的农民们做出了也许是一生中最难做出的决定:炸开民堤。看到洪水扑向千亩农田万亩鱼塘,农民们泪流满面。为了阻挡暴涨的双阳河、乌裕尔河洪水,减轻大庆油田压力,林甸人民封堵住所有通向大庆油田的涵闸,把洪水留在自己的家园。按照制订好的方案,大庆石油管理局、大庆石化总厂职工与子弟兵一道,依托林肇公路构筑起西部防线;在南部肇源方向,4万军民夜以继日构筑库里泡泄洪干渠两侧土堤,把洪水引向库区-西部、南部同时构筑阻挡洪水的第三道防线。这道防线挡住了洪水,但南引水库、库里泡水库蓄水激增。一旦出现问题,后果不堪设想。大庆3万军民在长达32公里的泄洪干渠两条渠坝上连续奋战3天3夜,于25日将总长64公里的渠坝建成。上午10时,高水位憋了50多天的库里泡双闸开放,数十亿立方米的洪水以70万立方米/秒的速度泄入松花江;各处堤防前水势均缓慢下降,大庆油田的威胁解除了。
第三个战役是惊心动魄的哈尔滨保卫战。全市调集40万军民日夜战斗在长堤上,筑堤加坝,围拦堵截,日查夜巡,及时排除16处重大险情,确保了哈尔滨及所属县城安然无恙。
哈尔滨防汛抗洪的目标明确而具体:确保哈尔滨城区安全,确保松干堤防安全,确保人民群众生命安全,把洪水造成的损失减少到最低程度。抢在洪峰前,哈尔滨即对松花江公路大桥西侧行洪滩地162处障碍物进行清障;在沿江两岸构筑子堤,铺设五彩无纺布,减少洪水冲力;在个别薄弱堤段后面构筑第二道围堰;全市总动员,组成大兵团,实行责任制,上堤死看死守,14处重点的险工弱段,请求解放军支援;对道里、道外、太平和呼兰等区、县受洪水威胁的6.7万居民提前疏散转移。市委市政府发出号令:新发镇陈家堤、太平区甩弯子、道外区钱塘街、沿江3700米子堤等要塞增兵布防,副市级以上领导干部分工上阵,严防死守。在斯大林公园、月亮湾、群力大堤、外贸大堤、万宝大堤、太阳岛老河套大坝、民主大堤、新农大堤、新发大堤、苏家护岸、巨源大堤等大江两岸数十处险工弱段上,“雷锋团”、“老虎团”、“渡江先锋团”、“保卫沈阳第一师”等英雄部队近4万官兵与30多万哈尔滨市民与洪水展开了大决战。8月17日,松花江哈尔滨段水位超过历史最高水位,洪峰逼近。在哈尔滨防洪纪念塔前,老虎团打出“人在大堤在,誓与大堤共存亡”的横幅;渡江先锋团喊出“誓与洪魔战到底”的口号。两个团的官兵奋战20小时,在广场筑起了两道总长近300米的白色子堤。全长2413米的外贸大堤,是哈尔滨最薄弱的堤段之一。17日某部坦克团开上大堤时,大堤距水面只有20多厘米,风一吹多处江水漫堤。而取土地又在500~1000余米开外。战士们发扬连续作战的精神背着砂袋奔跑在大堤上,到第二天中午在1200延长米的江堤上加高了50厘米,确保了大堤的安全。在95年沈阳抗洪斗争中被誉为“保卫沈阳第一师”的3000余名官兵也于17日晚11时到达外贸大堤。他们没顾上吃一口饭就投入了战斗,用抗洪斗争中摸索出的挡水木排法,仅用12小时便在岌岌可危的土堤上筑起了一道长近4000米、高2米多的子堤,控制住了管涌险情。18日,哈尔滨西郊朱顺屯至四方台段险情不断,武警官兵身穿救生衣筑起一道桔黄色防洪堤。总指挥牛天治在水中浸泡5个半小时,打桩200余根,挺不住了就在水里灌上一大口白酒。18日,距江水50米远的松花江公路大桥引道挡土墙出现渗漏。省市领导闻讯火速赶到现场,紧急调动1000名官兵昼夜奋战。至22日10时,这一重大隐患排除。8月21日,哈尔滨高谊排水泵站发生重大险情。在江水压力下地下排污管线爆裂,江水从地面喷涌而出,地面塌陷,威胁到整个哈尔滨城防大堤的安全。而此时的哈尔滨已是头顶“悬河”,百里长堤容不得半点闪失。省市主要领导及部队首长亲自指挥,1 800名官兵火速抢险。23日,铁拳团100多名共产党员跃入水中,组成人墙,阻挡水流;哈尔滨电控设备厂为临时泵站紧急改装设备;市电业局抢险队昼夜不停架设高压电缆,保证泵站运行;市勘察研究院专家用激光测距仪为抢险指挥方位;潜水员不顾生命安危数次下水探查。军民戮力同心,在江堤外投放5万袋沙袋,激战整整21个小时抢筑江中护堤围堰。24日凌晨,哈尔滨保卫战中最重大的一次险情化险为夷。朱镕基总理听完抢险介绍后,深情地赞叹“可歌可泣”。到8月23日晚8时,哈尔滨持续了32小时的洪峰水位开始回落。
第四个战役是佳木斯保卫战。在洪峰到来之前30多万军民即做好了迎击洪水准备,对36个险工弱段和8个重点部位进行全面消险加固。死看死守,顽强坚持,保证了佳木斯及所属县城的安全,作为商品粮主产区之一的三江平原基本免遭洪涝灾害。
洪峰还在上游,佳木斯已进入临战状态。8月16日起,全市每天出动20万军民,按照迎战建国以来最大洪水标准设防。军队、预备役、民兵、干部群众按战时建制统一组织起来,既有三个梯次的突击队,又有第一、第二预备队,制订了巡堤查险打持久战,对渗漏、管涌打歼灭战,溃堤决口打攻坚战的多种方案;并进行抢险实战训练。8月27日,松花江第三次洪峰到达佳木斯。下游数十万军民奋起迎战,历经大小上百起抢险战斗,全线无一处决堤。8月31日,洪峰顺利通过最后一站同江,汇入黑龙江。
4.在这次抗洪斗争中,各地、各部门通力合作,全省人民万众一心,全国人民大力支持。物资供应及时是战胜这次特大洪水的重要保障,需要什么有什么,需要多少给多少,什么时候需要什么时候送到。有关部门合理调度,企业开足马力生产抗洪物资。铁路运输部门及时抢运。邮电、电力部门确保了通讯畅通和电力供应。卫生、防疫部门及时向灾区调拨药品,派出医疗防疫队伍,认真作好治病防疫工作。公安干警一方面积极投入抗洪第一线,一方面切实保证社会安定。新闻宣传部门及时报道抗洪抢险和抗灾自救的进展情况,鼓舞了广大军民的斗志。所有部门都尽其所能,有钱出钱,有物出物,有力出力,积极参与和支持抗洪抢险。未受灾地区的党委、政府主动为灾区运送物资、派遣医疗队伍等。全省人民纷纷捐款捐物,慰问灾区人民和亲人解放军。面对洪水和抗洪大军,经济效益不再是商家追求的最高目标,众多企业拥军义卖。老百姓自发组织起来,不分昼夜,给子弟兵送去姜汤、热茶、矿泉水、茶蛋、饺子、白酒、香肠、面包等。齐齐哈尔昂昂溪大昂堤下老百姓踩出了数条拥军小道;一位个体业主给守卫松花江外贸大堤的森警官兵送去500公斤西瓜、1头猪和6箱黄桃;一位身患绝症的73岁老兵拿出珍藏23年的茅台酒为战士们驱寒;松花江边四星级的凯莱商务酒店腾出整整一层客房供战士们居住,还负责1 000多名官兵的一日三餐。一个小区里的居民包了1 000多个包子送上松花江堤时,正赶上出险,居民们就举着包子站在路边,让每一个跑过来的战士咬上一口。全省人民万众一心,慷慨解囊,下岗职工和天真烂漫的孩子也把微薄的收入、零用钱捐献出来。北京、天津、辽宁、山东等兄弟省市也捐款捐物。到12月中旬,全省共募集到国内外捐赠款物折合人民币8.99亿元。
洪水早已退却,华夏精魂永存。“万众一心、众志成城、不怕困难、顽强拼搏、坚韧不拨、敢于胜利”的抗洪精神,成为我们的党,我们的民族又一极为宝贵的精神财富,它将永远激励着人们,排除一切艰难险阻,奋勇向前。(本刊记者 张 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