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语言文学研究

  语言研究。黑龙江大学戴昭铭教授所著的《规范语言学探索》(上海三联书店出版),是作者十多年来在语言规范的理论研究和实际工作中所积累的成果;黑龙江大学王大新教授发表在《语文建设》中的论文《从“一种可疑句式”说开去》,在语言规范原则上有所突破,认为“现在”的语法规则主要是针对以前的语法现象的归纳和总结,不表示“以后”的语言必须按这个规则发展,对新出现的语法现象则应采取新的规则,提出新的规范;省满语研究所黄锡惠副研究员所著的《满语地名研究》(黑龙江人民出版社出版),是唯一的关于满语地名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学术专著。韩国蒙古语学会会长崔起镐教授评价该书具有“语言、历史、地理上极有价值的重要学术成就”;意大利著名满语专家斯达理教授称赞“此书写得非常成功”。省满语研究所副研究员赵阿平在韩国汉城大学《阿尔泰学报》发表的论文《阿尔泰语言中动物词语的萨满文化含义》,从人类文化语言学、民俗语言学的角度对阿尔泰语言中动物词语的萨满文化含义进行探讨揭示,深化了对阿尔泰语言、文化密切关系及其特征的研究。该文1998年10月入选国际阿尔泰学术大会(在韩国召开);绥化师专罗海臣副教授与东北林业大学副教授胡友信合编的《汉英科技大词典》(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出版),共1 300万字,是有20个实用附录的大型汉英科技双语工具书。
    文学研究。黑龙江大学刘敬圻教授的专著《宋代女词人词作》(吉林人民出版社出版),详细梳理、传注宋代女词人的词作,并对女性词作进行了颇为深入的研究。刘敬圻教授的另一部专著《吴梦窗词传》(吉林人民出版社出版),是同已故的陶尔夫先生合著的力作。黑龙江大学范子烨副教授的专著《世说新语研究》(黑龙江教育出版社),共26万字,对《世说新语》的体例、成书时间、编纂原因及文本的疑难诸问题,重新进行深入的探索,提出自己的见解。黑龙江大学任海天讲师所著的《晚唐诗风》(黑龙江教育出版社出版),对晚唐诗歌进行了全面考察。范子烨副教授在《文学遗产》第6期发表的论文《(洛阳伽蓝记)的文体特征与中古佛学》,认为《洛阳伽蓝记》新文体的诞生与我国传统文化也不无关系。黑龙江大学副教授胡元翎发表在《文学遗产》第2期的论文《论朱淑贞诗词的女性特色》,将朱淑贞放置在女性文学的领域中,分析其诗词的女性特色,探求其在女性文学中的位置;哈师专龚宏副教授所著的《中国文学史话·现代卷》(吉林人民出版社出版),把严肃的文学史故事化、大众化和现代化了。黑龙江大学于文秀副教授在《民间文学论坛》第1期发表的论文《老舍小说的民俗描写与文化批判》,对老舍作品研究是一种新的开掘。省社会科学院彭放研究员发表在《学习与探索》第4期的论文《论文学精品的诞生》,认为文学精品的运作,须按艺术规律办事,精品的诞生需要适宜的气候和土壤。牡丹江师范学院副教授发表在《写作》第6期的论文《<故事新编>的象征主义艺术》,认为《故事新编》的创作方法是以象征主义为主导的作品,这对传统观点是个突破。黑龙江大学高云雷教授在《学习与探索》第3期发表的论文《电视连续剧<红楼梦><三国演义>改编比较》,指出了《红楼梦》编剧的失误,肯定《三国演义》编剧的成功。哈尔滨师范大学张锦池教授出版了《红楼梦考论》,全书35万字,是近年来红学研究的一部力作。此外,他还在《文学遗产》上发表了《论<儒林外史>的纪传性结构形态》,在《社会科学战线》上发表了《论吴敬梓笔端的一代人不如一代人现象》,表明作者在古典小说研究领域的新拓展。哈尔滨师范大学博士、副教授关四平在《明清小说研究》和《红楼梦学刊》上分别发表了《<英烈传>文化意蕴探微》和《论红楼之情的文化超越与人性深度》,黑龙江省社科院副研究员张晓琦在《黑龙江社会科学》上刊出了《<红楼梦>中的董鄂妃考论》。这些成果表明本省青年学者科学研究的强劲势头。
    黑龙江大学马伟业副教授的《大野诗魂》(北方文艺出版社)以25万字的篇幅系统考评了东北作家群的生活与创作。这是有关地方文学研究的新拓展。哈尔滨师范大学教授刘延年的《在知识的大海中徜徉-论秦牧散文的“学者化”》收人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秦牧作品评论集《寻梦者的塑像》,罗振亚教授在《文艺评论》上发表了《朦胧诗艺术的“盖棺论定”》。冯毓云教授的《文艺学与方法论》(黑龙江教育出版社)和省社科院研究员曹俊峰的《康德美学引论》(天津教育出版社)是文艺学和美学研究的两部力作。(穆文荣 刘延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