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文学及语言学研究

  文学研究:黑龙江人民出版社出版了一套(1978-1998中国学术前沿性论题文库》,丛书的首批为“龙江学人卷”,10部著作中包括4部文学研究论著,分别为哈尔滨师范大学张锦池教授的《中国古典小说心解》、哈尔滨师范大学邹进先教授的《启蒙文学的先驱》、黑龙江大学张景超教授的《文学:当下性之思》以及哈尔滨师范大学傅道彬教授的《中国文学的文化批评》。这几位本省学术界著名学者的力作,汇集了他们各自在学术领域里近20年来的学术成果,充分展示了龙江学人的风采及龙江学术研究方面的丰硕成果。黑龙江大学副教授范子烨的论文《林下风气:<世说新语>塑造的魏晋新女性》(《文史知识》2000<2>),论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以世族女性为代表的中国妇女所具有的活跃而独立的精神风貌。哈尔滨师范大学教授罗振亚的论文《反叛的歌唱:--卞之琳诗歌艺术新质》(《文学评论》2000<2>),通过对卞之琳诗歌的分析,展示了这位现代诗人反传统而又具有冷凝幽秘的诗风特点。黑龙江大学副教授杨庆辰的论文《论中国小说观念的嬗变》(《学习与探索》2000<1>),描述了中国小说两千年曲折演变的历程,将林林总总的小说观念整合为“谐谑”、“庄严”、“寓谲谏于诙谐,发忠爱于馨艳”的主导倾向,从而突出了中国小说观念的转变,总结了其发生演化的规律。黑龙江大学张弼教授的论文《文艺理论的生成和马克思主义文艺学的发展》(《文艺理论》2000<2>),从文艺理论的框架和结构、生成和支点、格局和行程等问题切入,探索了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生成和发展问题。黑龙江大学副教授张奎志的论文《走向体验的文学批评》(《求是学刊》2000<5>),提出了一种新的批评方法--体验批评,即重视体验在批评中的作用,强调批评者对文学文本的阅读体验,从而还原出作者的创作意图。省社会科学院文学所研究员彭放的论文《“全球化”语境中的中国文学问题》文中指出中国文学走向世界,必须从历史积淀中反求诸己;避免受“政治标准第一”的曲解和误导,使文艺作品达到思想与艺术、内容与形式的完美结合。对传媒和出版界热炒的关于“70年代作家”、“美女作家”等话题,各界的专家学者也有关注,在给予了某些方面的肯定的同时也提出了中肯的意见,如黑龙江大学张景超教授在《文艺报》上发表的论文《卫慧·棉棉与当下文化的偏斜》,把文本以及支撑文本流行于社会的文化观念一起作为批评的研究对象,在社会的大背景下,从更深的角度指出她们小说所表现出来的粗野、堕落、鄙俗以及浮躁。另外,省社会科学院文学所的副研究员郭淑梅也在《黑龙江晨报》上开辟了专栏,对女性文学作品尤其是时下流行的女作家、作品给予介绍和评价。在民族文学研究方面,省社会科学院文学所副研究员黄任远及研究员黄定天、杨治经等著的《鄂温克族文学》(北方文艺出版社出版)是《中国少数民族文学史丛书》之一,对这个没有文字的民族进行记录,各位作者付出了艰辛的劳动。同时这部著作也填补了我国少数民族文学领域学术研究的空白,对保护民族文学遗产起到了重要作用。黄任远的另一部40万字的专著《通古斯一满语族神话研究》由黑龙江人民出版社出版。文学所副研究员喻权中的论文《神话视角中的中华文化兼容性始原(《学习与探索》2000<3>)。黄任远的论文《自然神话与自然崇拜》(《民族文学研究》<3>)以及黄定天的论文《论苏联时期的满学研究》(《满语研究》<2>)等,都是民族文学研究的新成果。
    除上述提到的专著与论文外,出版的专著还有省社会科学院文学所副研究员张晓琦所著的60万字的《红楼谜话》(香港金桥文化出版有限公司出版),对《红楼梦》中隐入的史实进行了全面、系统和科学的诠释。郭淑梅所著的《“说”与“听”的艺术》(黑龙江人民出版社出版),从语言学、心理学、社会学、文学艺术诸方面解读长期形成的语言文化。此外,黑龙江大学副教授于文秀出版了专著《跨文化传播--拆解文化的围墙》(黑龙江人民出版社出版)、哈尔滨师范大学副教授曹祖亢撰写了《影视新论》等等。
    语言学研究:除被列为《中国学术前沿性论题文库·龙江学人卷》的黑龙江大学戴昭铭教授所著的《汉语研究的新思维》外,戴昭铭教授还有一部专著《当前我国语言文学的规范化问题》由上海教育出版社出版。另有哈尔滨师范大学刘小南和姜文振两位教授合著的《黑龙江方言志》(黑龙江人民出版社出版)、黑龙江大学教授徐耀民所著的《说文解字解读》(黑龙江人民出版社出版)。论文有黑龙江大学戴昭铭教授发表在《求是学刊》2000<6>的《世纪之交的中国社会语言学》,文章对“九五”期间中国社会语言学的发展做了回顾,并针对世纪之交的中国社会语言学现状,提出了其发展趋势及“十五”期间应该注意研究的15个主要课题。 (郑 薇)